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3)

1. 診法(二)

〔莊氏(綽)脈法要略〕佚

按上見於幼幼新書。

〔崔氏(嘉彥)脈訣〕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崔嘉彥曰。夫脈者。天真要和之氣也。晉王叔和以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微沉緩澀遲伏濡弱為八里。以定人之陰陽,以決人之死生。然文理甚繁。後學未能解。大抵持脈之道。非言可傳。非圖可狀。其樞要。但以浮沉遲數為宗。風氣冷熱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為風。浮而無力者為虛,沉而有力者為積。

沉而無力者為氣。遲而有力者為痛。遲而無力者為冷。數而有力者為熱。數而無力者為瘡。更看三部。在何部得之。且如寸部屬上焦。頭面胸膈之疾。關部屬中焦。腹肚腸胃之疾。尺部屬下焦。小腹腰足之疾。更看五臟。何髒得之。六腑亦然。學者當以意會而精別之。庶無按寸推尺之誚。

錢曾曰。紫虛脈訣一卷。句如蒙求。蓋欲初學醫者易知耳。

四庫全書提要曰。崔真人脈訣一卷。舊本題紫虛真人撰。東垣老人李杲校評。考紫虛真人為宋道士崔嘉彥。陶宗儀輟耕錄。稱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虛隱君嘉彥。以難經於六難。專言浮沉。九難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七表八里。而總萬病。即此書也。宋以來諸家書目不著錄。

焦竑國史經籍志。始載之。東垣十書。取以冠首。李時珍已附入瀕湖脈學中。至其旁註之評語。真出李杲與否。則無可徵信矣。

按此書。東垣十書。醫統正脈中所收。其歌括耳。若全文。世從不知之。秘府所藏明鈔幼幼新書。附錄脈書五種。首編則崔氏原書。題曰紫虛真人脈訣秘旨。今記題詞於此。以訂正焉。

〔劉氏(開)脈訣〕國史經籍志一卷,佚

南康府志曰。劉開。字立之。習釋老學。常遊廬山遇異人。授以太素脈行世。元帝召赴闕。賜號復真先生。卒。葬於西古山。著有方脈舉要。

按劉開南宋人。不知府志何以為元人。而赴闕賜號之說。亦未見所據。

〔脈訣理玄秘要〕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跋曰。開。廬山野人。跧伏山林。無用於世。淺識寡聞。言辭鄙拙。豈堪人師。因承師訓。剖露肺肝。以為脈訣。誘諸門人弟子。為人道之蹊徑。若夫深造淵源,博究妙旨。則先生長者。不無望焉。嘉熙五年上巳日。後學劉開識。

〔王氏(元標)紫虛脈訣啟微〕未見

江寧府志曰。王元標。字赤霞。上元人。宋文安公堯臣後。少業儒。兼精素難諸書。遂以醫名。崇禎己卯大疫。標攜藥囊過貧乏家。診視周給。全活多人。甲申之季。大宗伯薦為太醫丞。標不應。逃赤山。尋葛稚川舊居卜築焉。著有紫虛脈訣啟微。又著醫藥正言。未及就而卒。

〔蔡氏(元定)脈經〕一卷,存

跋曰。元定放逐春陵。地近西廣。倏寒忽熱。日備四時。素疾多病。遂爾日增。因取內經難經張仲景王叔和及孫真人諸家脈書讀之。若其亂雜無倫。因為之部分次第。則為一書。以便觀覽。近世所傳叔和脈訣。昔年見其乖謬鄙俗。疑非叔和所作。近見三因方。具言乃高陽生所作。

白話文:

診法(二)

莊氏脈法要略

這部分內容已經遺失,只能在《幼幼新書》中看到記載。

崔氏脈訣

《國史經籍志》收錄一卷,現在還存在。

崔嘉彥說:「脈象是人體先天精氣平和的表現。晉朝的王叔和將脈象分為浮、芤、滑、實、弦、緊、洪七種表脈,以及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種里脈,用來判斷人的陰陽狀況,決定人的生死。然而這些理論過於繁雜,後學者難以理解。掌握脈象的要點,並非言語可以傳達,也不是圖畫可以描繪。其中的關鍵在於,以浮沉遲數作為主要依據,判斷風、氣、冷、熱等病因。例如,浮脈有力是風邪,浮脈無力是虛弱;沉脈有力是積滯,沉脈無力是氣虛;遲脈有力是疼痛,遲脈無力是寒冷;數脈有力是熱症,數脈無力是瘡瘍。再結合寸、關、尺三部,判斷病變所在。寸部對應上焦,主治頭面胸膈的疾病;關部對應中焦,主治腹部腸胃的疾病;尺部對應下焦,主治小腹腰腿的疾病。還需要根據脈象判斷疾病歸屬於五臟六腑的哪一個。學醫的人應該用心領會,仔細辨別,不要犯了按寸推尺的錯誤。」

錢曾說:「《紫虛脈訣》一卷,像《蒙求》一樣,句子簡單易懂,大概是為了讓初學者容易理解。」

《四庫全書提要》說:「《崔真人脈訣》一卷,舊版本題為紫虛真人所著,東垣老人李杲校訂評注。考證紫虛真人是宋朝道士崔嘉彥。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宋淳熙年間,南康隱士崔紫虛嘉彥,將《難經》第六難的浮沉說和第九難的遲數說作為脈理的核心,統攝七表八里,總括各種疾病,這本書就是這樣來的。宋朝以來的書籍目錄都沒有收錄這本書。焦竑的《國史經籍志》首次收錄,李東垣的《東垣十書》將此書放在首位,李時珍也將此書收入《瀕湖脈學》中。至於書中的評語是否真為李杲所作,則無法考證。」

編者按:這本書收錄在《東垣十書》和《醫統正脈》中,但只是一些歌訣而已,完整版本世人並不了解。秘書省收藏的明朝鈔本《幼幼新書》附錄了五種脈學書籍,第一篇就是崔氏原著,題目是《紫虛真人脈訣秘旨》。現在記錄它的題目在此,以作為訂正。

劉氏脈訣

《國史經籍志》收錄一卷,現在已經遺失。

《南康府志》記載,劉開,字立之,精通佛道學說,曾遊歷廬山,遇到異人傳授《太素脈》而流傳於世。元朝皇帝召見他到朝廷,賜號「復真先生」。去世後,葬在古山西。著有《方脈舉要》。

編者按:劉開是南宋人,不知道府志為何說他是元朝人,而關於他被召見並賜號的說法,也沒有根據。

脈訣理玄秘要

《國史經籍志》收錄一卷,現在還存在。

跋文說:「我劉開,是廬山的野人,隱居山林,對世事沒有用處。我見識淺薄,言語粗俗,怎麼能當老師呢?因為接受老師的教導,才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作為學習脈學的途徑。如果想深入研究,博覽精深奧妙之理,還需要向其他德高望重的前輩請教。嘉熙五年上巳日,後學劉開識。」

王氏紫虛脈訣啟微

沒有發現此書。

《江寧府志》記載,王元標,字赤霞,是上元人,宋朝文安公堯臣的後代。年輕時學習儒學,兼通《素問》、《難經》等醫書,因此以醫術聞名。崇禎己卯年發生大瘟疫,王元標帶著藥囊,挨家挨戶為貧困的人看病,救活了很多人。甲申年,大宗伯推薦他做太醫丞,王元標不應,逃到赤山,尋找葛洪的舊居住了下來。他著有《紫虛脈訣啟微》和《醫藥正言》,但還沒寫完就去世了。

蔡氏脈經

收錄一卷,現在還存在。

跋文說:「我元定被貶到春陵,這個地方靠近西廣,氣候變化無常,一天之中就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我本來就多病,因此病情日益加重。於是翻閱《內經》、《難經》、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等醫家的脈學著作,發現它們內容混亂沒有條理。因此,我將其分門別類,整理成一本書,方便閱讀。近世流傳的王叔和《脈訣》,我以前就認為它錯誤很多,內容庸俗,懷疑不是王叔和所作。最近看了《三因方》,才知道是高陽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