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2)

1. 診法(二)

〔亡名氏診脈會要〕藝文略一卷,佚

〔指難圖〕藝文略一卷,佚

〔李氏(上交)柴先生脈訣〕藝文略一卷,佚

〔華氏(子顒)相色經訣〕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脈證口訣〕藝文略一卷,佚

〔清溪子脈訣〕藝文略一卷,佚

〔杜氏(光庭)了證歌〕一卷,未見

錢曾曰。光庭謹傍難經。各推了證歌為之。以決生死。宋高氏為之注。東越伍捷又為之補註。其於脈理。可謂研奧義於精微者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杜天師了證歌一卷。舊本題唐杜光庭撰。光庭字聖賓。晚自號東瀛子。括蒼人。應百篇舉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幸蜀。召見。賜紫衣。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據蜀。賜號廣成先生。除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後歸老於青城山。此書題曰天師。據陶岳五代史補。

亦王建時所稱也。考光庭所著。多神怪之談。不聞以醫顯。此書殆出偽託。其詞亦不類唐末五代人。錢曾讀書敏求記。以為真出光庭。殊失鑑別。其注稱高氏伍氏所作。而不題其名。後附持脈備要論三十篇。亦不知誰作。多引王叔和脈訣。而不知叔和有脈經。則北宋以後人矣。

〔崔氏(嘉彥)注廣成先生玉函經〕三卷,存

〔黎氏(民壽)廣成先生玉函經解〕三卷,存

〔直魯古脈訣〕佚

按上見於遼史本傳。

〔蕭氏(世基)脈粹〕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皇朝蕭世基撰。世基嘗閱素問。及歷代醫經。患其難知。因綴緝成一編,治平中姚誼序之。

〔劉氏(元賓)脈要新括〕(國史經籍志。作脈要秘括。)宋志二卷,存

自序曰。余嘗注王叔和脈訣。如其間五臟歌后。又歌曰等編。及入式語。數處詞語鄙俗。文理不通。疑非叔和之作。而後人增之。嘗欲削其不類者。補以己之所為。庶有以合乎岐黃內經。越人難經之本旨。因循未果就。或者謂余曰。君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傳於世。頗開醫者之耳目。

蓋更取醫書切用者。纂而述之。顧不美歟。余聞其言。而有契於心。因閒暇吟成百篇。下為之註腳。辭語雖俚。理則該博。使學者讀之。如手舉大綱。眾目從而張矣。所謂兩得之也。名之曰補註脈要秘括。覽者或不我誚。試取叔和脈法。合而觀之。則塤箎迭和。互相發明。其於醫學。

豈小補哉。宋熙寧九年。盧陵通真子自序。

陳振孫曰。脈要新括一卷。通真子撰。以叔和脈訣。有臲卼鄙俗處。疑非叔和作。以其不類故也。乃作歌百篇。案經為注。又自言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脈書訓解〕三卷,未見

澹生堂書目曰。宋劉元賓撰。明劉裕德解。

〔許氏(叔微)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佚

許叔微曰。大抵仲景脈法。論傷寒與雜病脈法異。故予嘗撰仲景三十六種脈法。(百證歌注)

又曰。予嘗撰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故知治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本。(發微論)

白話文:

診法(二)

以下是一些關於診脈的醫書,但大多已經失傳,只有少數留存下來:

  • 《亡名氏診脈會要》:這本書的作者不詳,內容是關於診脈的要訣,但已經遺失。
  • 《指難圖》:這本書的內容是用圖解的方式來解釋診脈的困難之處,也已經遺失。
  • 《李氏(上交)柴先生脈訣》:這本書是李氏(上交)所著,內容是關於柴先生的脈學口訣,同樣已經遺失。
  • 《華氏(子顒)相色經訣》:這本書是華氏(子顒)所著,內容是關於觀察氣色來診斷疾病的訣竅,也已經遺失。
  • 《亡名氏脈證口訣》:這本書的作者不詳,內容是關於脈象和病證的口訣,也已經遺失。
  • 《清溪子脈訣》:這本書是清溪子所著,內容是關於脈學的口訣,也已經遺失。
  • 《杜氏(光庭)了證歌》:這本書是杜光庭所著,內容是用歌訣形式來解釋如何透過脈象判斷病情,進而判斷生死。據說杜光庭非常仔細地研究《難經》,並以這本《了證歌》作為診斷依據,宋朝的高氏還為這本書做了註解,東越的伍捷又做了補充註解,可見他們對脈理的鑽研非常深入。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這本《杜天師了證歌》舊本題為唐代杜光庭所著。杜光庭,字聖賓,晚年自稱東瀛子,是括蒼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沒考上,就到天台山當了道士。唐僖宗逃到四川時,曾召見他,賜予他紫色的道袍,並讓他擔任麟德殿的文學侍從。後來王建在四川稱帝,又賜予他廣成先生的稱號,並任命他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最後,他回到青城山養老。這本書被稱為天師所著,據《陶岳五代史補》記載,是王建在位時對他的尊稱。但考證杜光庭的著作,大多是關於神怪的內容,並沒有聽說他精通醫術,所以這本書很可能是後人假託他的名義寫的,內容也不像唐末五代時期的風格。錢曾在他的《讀書敏求記》中認為這本書真是杜光庭所作,實在是沒有判斷能力。書中的註解提到是高氏、伍氏所作,但沒有寫明他們的名字。書後還附錄了《持脈備要論》三十篇,也沒人知道是誰寫的。這部分內容大量引用王叔和的《脈訣》,但王叔和明明有《脈經》,可見這應該是北宋以後的人寫的。

  • 《崔氏(嘉彥)注廣成先生玉函經》:這本書是崔嘉彥所著,內容是註解廣成先生的《玉函經》,共有三卷,現在還留存下來。
  • 《黎氏(民壽)廣成先生玉函經解》:這本書是黎民壽所著,內容是解釋廣成先生的《玉函經》,共有三卷,現在也留存下來。
  • 《直魯古脈訣》: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直魯古的脈學口訣,已經遺失。根據《遼史》的本傳記載,曾提到這本書。
  • 《蕭氏(世基)脈粹》:這本書是蕭世基所著,內容是關於脈學的精華,已經遺失。趙希弁說,蕭世基曾經閱讀《素問》和歷代醫經,覺得難以理解,因此整理編撰成這本書。宋治平年間,姚誼為這本書寫了序。
  • 《劉氏(元賓)脈要新括》(或稱《脈要秘括》):這本書是劉元賓所著,內容是關於脈學的要領,共有兩卷,現在還留存下來。劉元賓在自序中說,他曾經註解王叔和的《脈訣》,發現書中關於五臟的歌訣和一些入式語,文辭淺陋,不符合邏輯,懷疑不是王叔和所作,而是後人添加的。他本想刪除這些不像樣的部分,並用自己的見解補充,使之符合《內經》、《難經》的宗旨,但一直沒有時間完成。有人對他說,你寫的《傷寒括要》六十篇已經讓醫生們耳目一新了,何不也把醫書中重要的部分加以整理?劉元賓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在閒暇時寫了百篇歌訣,並加以註解。雖然文字比較通俗,但內容廣泛深入,希望能讓學者讀了之後,好像抓住了綱領,能夠清楚地理解脈學。所以把這本書命名為《補註脈要秘括》。希望讀者不要覺得這本書不好,可以把它和王叔和的脈法一起研讀,兩者可以互相印證,對於醫學一定有所幫助。宋熙寧九年,盧陵通真子寫了這篇自序。陳振孫說,《脈要新括》只有一卷,是通真子所著。他認為王叔和的《脈訣》有些地方淺薄粗俗,懷疑不是王叔和所作,所以寫了百篇歌訣並加以註解。通真子還說自己寫過《傷寒括要》六十篇,但這本書沒有流傳下來。
  • 《脈書訓解》:這本書共有三卷,根據《澹生堂書目》記載,是宋朝劉元賓所著,由明朝的劉裕德加以註解。但現在已經遺失。
  • 《許氏(叔微)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這本書是許叔微所著,內容是用圖解的方式來說明張仲景的三十六種脈法,但已經遺失。許叔微認為,張仲景論述傷寒和雜病的脈法有所不同。所以他撰寫了《仲景三十六種脈法》,並在《百證歌注》中再次強調,在治療傷寒時,應當以張仲景的脈法為根本。在《發微論》中也提到他曾撰寫《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