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八 (1)
卷十八 (1)
1. 卷十八
2. 診法(二)
〔王氏(叔和)小兒脈訣〕佚
曾世榮曰。宣和御醫戴克臣侍翰林日。得叔和小兒脈訣。印本二集。一本曰。呼吸須將六至看。一本云。呼吸須時八至看。遂與內臺高識。參詳字義。審察至數。就診五歲兒。常脈一息六至者是。八至者非。蓋始因鏤板之際。誤去六字上一點一畫。下與八字相類。致此訛傳。
迨與卒以學易。作五十以學易之誤是也。嘗考默庵張氏脈訣亦云。小兒常脈。一息只多大人二至為平。即六至也。然一呼一吸之間。六至明矣。不然。姑俟來者考之。(活幼心書)
〔皇甫氏(謐)脈訣〕佚
按上見於楊玄操八十一難經注。
〔秦氏(承祖)脈經〕隋志六卷,佚
〔康氏(普思)脈經〕隋志十卷,佚
〔徐氏(闕名)脈經〕隋志二卷,佚
〔新撰脈經訣〕(舊唐志作脈經訣)隋志二卷(舊唐志作三卷)佚
〔許氏(建吳)脈經鈔〕隋志二卷,佚
〔王氏(子顒)脈經〕新唐志二卷,佚
〔甄氏(權)脈經〕新唐志一卷,佚
〔脈訣賦〕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脈經〕十卷,崇文總目十卷,佚
〔脈經〕崇文總目一卷,佚
崇文總目曰。無名氏雜論脈訣。
〔李氏(勣)脈經〕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脈經訣錄〕崇文總目一卷,佚
錢侗曰。通志略。有脈經秘錄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書。
〔黃氏(闕名)脈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金鑑集歌〕崇文總目一卷,佚
〔衛氏(崇)醫門金寶鑑〕新唐志三卷(崇文總目。作一卷)佚
趙希弁曰。右衛嵩撰。嵩仕至翰林博士。崇文總目云。不詳何代人。述脈候徵驗要妙之理。
〔亡名氏鳳髓脈經機要〕崇文總目五卷,佚
〔醫鑑〕崇文總目一卷,佚
〔張氏(及)脈經手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宋志曰。王善注。
〔亡名氏百會要訣脈經〕崇文總目一卷,佚
〔碎金脈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延靈至寶診脈定生死三部要訣〕(藝文略。靈。作齡。)崇文總目一卷,佚
〔張氏(尚容)延靈鈔〕藝文略。作延齡寶鈔。宋志。作延齡至寶鈔。崇文總目一卷,佚
〔太醫秘訣診脈候生死〕(舊。候。作俟。今據藝文略改訂。)崇文總目一卷,佚
〔徐氏(裔)指訣〕(藝文略。作指下訣。宋志。作徐氏黃帝脈經指下秘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脈訣〕崇文總目二卷,佚
〔覃氏(延鎬)新集脈色要訣〕(藝文略。作譚延鎬。)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經要集〕(藝文略。作自經要集。)崇文總目一卷,佚
〔吳氏(復圭)金匱指微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耆婆脈經〕藝文略一卷,佚
〔韓氏(闕名)脈訣〕藝文略一卷,佚
〔脈經〕宋志一卷,佚
〔孫子(闕名)脈論〕藝文略一卷,佚
〔脈訣論〕藝文略一卷,佚
〔唐氏(強明)診脈要訣〕藝文略一卷,佚
白話文:
[診法(二)]
曾世榮說,宣和年間的御醫戴克臣在翰林院任職時,得到王叔和的《小兒脈訣》印本兩冊。其中一冊寫著「呼吸須將六至看」,另一冊卻寫「呼吸須時八至看」。他於是和內廷裡有見識的人一起仔細研究文字含義,並實際觀察脈搏跳動的次數。結果發現給五歲小孩診脈時,正常脈搏一息(一次呼吸)跳六次才是正確的,跳八次是不對的。這應該是因為當初在刻印的時候,不小心把「六」字上面的一點一劃弄掉,看起來和「八」字很像,才導致了這個錯誤的流傳。
這就像過去有人把「等到學會易經」誤寫成「等到五十歲才學易經」一樣。我曾經考證過默庵張氏的《脈訣》,上面也說小兒的正常脈搏,一息只比大人多跳兩次,也就是六次。所以,在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六次才是明顯的。如果不是這樣,就姑且等之後的人來考證吧!(出自《活幼心書》)
以下是一些其他醫書的脈學相關著作,但都已失傳:
皇甫謐的《脈訣》 秦承祖的《脈經》,共六卷 康普思的《脈經》,共十卷 徐氏(姓名不詳)的《脈經》,共二卷 《新撰脈經訣》,原名《脈經訣》,共二卷(舊唐志作三卷) 許建吳的《脈經鈔》,共二卷 王子顒的《脈經》,共二卷 甄權的《脈經》,共一卷 《脈訣賦》,共一卷 無名氏的《脈經》,共十卷 《脈經》,共一卷 (《崇文總目》說:此為無名氏雜論脈訣。) 李勣的《脈經》,共一卷 無名氏的《脈經訣錄》,共一卷 (錢侗認為,《通志略》記載的《脈經秘錄》一卷,作者不詳,可能就是這本書。) 黃氏(姓名不詳)的《脈訣》,共一卷 無名氏的《金鑑集歌》,共一卷 衛崇的《醫門金寶鑑》,共三卷(《崇文總目》作一卷) (趙希弁說,此書為衛嵩所撰,衛嵩官至翰林博士。《崇文總目》說,不知道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人,書中闡述了脈象的觀察和辨證要點。) 無名氏的《鳳髓脈經機要》,共五卷 《醫鑑》,共一卷 張及的《脈經手訣》,共一卷 (宋志說,王善做了注釋。) 無名氏的《百會要訣脈經》,共一卷 《碎金脈訣》,共一卷 《延靈至寶診脈定生死三部要訣》,共一卷 張尚容的《延靈鈔》,原名《延齡寶鈔》或《延齡至寶鈔》,共一卷 《太醫秘訣診脈候生死》,共一卷 徐裔的《指訣》,原名《指下訣》或《徐氏黃帝脈經指下秘訣》,共一卷 《脈訣》,共二卷 覃延鎬的《新集脈色要訣》,共一卷 無名氏的《經要集》,原名《自經要集》,共一卷 吳復圭的《金匱指微訣》,共一卷 《耆婆脈經》,共一卷 韓氏(姓名不詳)的《脈訣》,共一卷 《脈經》,共一卷 孫氏(姓名不詳)的《脈論》,共一卷 《脈訣論》,共一卷 唐強明的《診脈要訣》,共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