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六 (7)
卷五十六 (7)
1. 方論(三十四)
精力日衰。每憾世醫多蹈偏門。而民命之夭於醫者不少矣。是以不揣荒拙。銳意編集。以成全書。一皆根據乎素難。從橫乎諸說。旁通己意而不鑿。以孟浪之空言。總不離乎正學範圍之中。非敢自以為是。而附會以誤人也。目之曰醫學正傳。將使後學知所適從。而不蹈偏門以殺人。
蓋亦端本澄源之意耳。高明之士。幸毋誚焉。時正德乙亥正月之望。花溪恆德老人虞摶序。
徐春甫曰。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浙之義烏人。世業醫。摶幼穎悟。承家傳之學。深究素問。治效益高。晚年八旬。有醫學正傳行世。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正傳八卷。明虞摶撰。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義烏人。是書成於正德乙亥。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說。各選其方之精粹者。次於丹溪要語之後。復為或問五十條。以申明之。
〔方脈發蒙〕明志六卷,未見
〔蒼生司命〕八卷,存
〔周氏(宏)衛生集〕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衛生集四卷。明周宏集。宏始末未詳。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復系以五言律詩一章。詞頗近俚。其論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濕熱法河間。雜病法丹溪。尚屬持平之論。然亦大略如是。未可執為定法也。
〔沈氏(綬)山林相業〕十卷,未見
〔黃氏(五辰)醫家正旨〕六卷,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醫經正宗〕八卷,存
〔朱氏,治病要語〕十二卷,未見
曹於汴序曰。余曩閱縫藩東壁公所自撰墓誌銘。服其達於生死。賦小詩讚之。此觀辛復元氏所為公傳。更悉諸懿行。復元向余言。公晚年孳孳於學。公之孫誠一奉公命。從辛子游。能忘其貴。而篤於道。一氣鍾耶。庭訓耶。俱可窺矣。誠一手公所著治病要語示余。以仁義禮智信五字為基。
臚列十要。而參以素問本草。及諸家方訣。為卷十二。蓋壽天下之書也。誠一曰。吾祖初著此書。計卷四十。繼減為二十。又繼減為十二。此亦先世所稱日減而近於放下之指矣。世人能捐技倆埒此者亦鮮。即此是學。即此是道。宜其達於生達。況以下區區世味。烏能動乎。吁嗟。
晞公者。且從生死以下忽動。(仰節堂集○下有闕)
白話文:
[方論(三十四)]
我的精力一天天衰退。常常感嘆世上的醫生大多走入偏門,因為醫術不精而喪命的人實在不少。因此我不自量力,雖然醫術粗淺,還是決心努力編輯這部書,以完成整本書的內容。書中的內容全都根據《素問》、《難經》等經典,廣泛參考各家學說,並將自己的見解融入其中,但絕不妄加穿鑿,所言不會偏離正統醫學的範圍。我並非自以為是,而是為了不誤導他人。我將此書命名為《醫學正傳》,是希望後世的學習者知道該怎麼做,不要走入偏門而害人。
這也是希望從根本上釐清醫學本源的意思。希望高明的讀者不要嘲笑我。時值正德乙亥年正月十五日,花溪恆德老人虞摶作序。
徐春甫說: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是浙江義烏人。世代從醫,虞摶從小聰明穎悟,繼承家傳的醫學知識,深入研究《素問》,治病效果很高。晚年八十歲時,有《醫學正傳》這本書流傳於世。
《四庫全書提要》說:《醫學正傳》共八卷,是明朝虞摶所著。虞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義烏人。這本書成書於正德乙亥年,他的學術以朱震亨為宗,同時參考了張仲景、孫思邈、李杲等各家的學說,選取他們方劑中最精華的部分,放在丹溪(朱震亨)的要語之後,又增加了五十條問答,來闡明這些內容。
《方脈發蒙》,明朝志所著,共六卷,未見流傳。
《蒼生司命》,共八卷,現存。
《周氏(宏)衛生集》,醫藏目錄共四卷,未見流傳。
《四庫全書提要》說:《衛生集》共四卷,是明朝周宏所編纂。周宏的生平事蹟不詳,前面有正德庚辰年周宏的自序,還附有一首五言律詩,文詞比較通俗。他的觀點是,外感病學習張仲景,內傷病學習李東垣,濕熱病學習河間(劉完素),雜病學習丹溪(朱震亨),還算持平的論述,但也只是大致如此,不能把它當作固定的法則。
《沈氏(綬)山林相業》,共十卷,未見流傳。
《黃氏(五辰)醫家正旨》,共六卷,未見流傳。以上記載於江陰縣誌。
《醫經正宗》,共八卷,現存。
《朱氏,治病要語》,共十二卷,未見流傳。
曹於汴在序中說:我曾經讀過縫藩東壁先生自己寫的墓誌銘,佩服他對生死的通達,寫了一首小詩讚美他。後來讀了辛復元先生所寫的他的傳記,更加了解他的美德。辛復元告訴我,先生晚年仍然勤奮好學,先生的孫子誠一奉先生的命令,跟隨辛先生學習,能忘記自己的顯貴,專注於求道。這不知是一時的感悟,還是平時的家訓,都可以從中窺見一二。誠一將先生所著的《治病要語》給我看,這本書以仁義禮智信五個字為基礎,
列出十條要點,並參照《素問》、《本草》以及各家的方劑和訣竅,編成十二卷,這是一本可以流傳後世的著作。誠一說,我的祖父最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原本有四十卷,後來減少到二十卷,又減少到十二卷。這也是先人所說的日漸減少、趨於放下。世上能放棄技藝,像他這樣的人實在不多,這就是學問,這就是道。他能如此通達生死,更何況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世俗慾望,又怎麼能動搖他的心志呢?唉!
晞公,請從生死的層面來看待一切,不要輕易動搖。(仰節堂集,以下有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