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七 (1)
卷五十七 (1)
1. 卷五十七
2. 方論(三十五)
〔世宗易簡方〕明史一卷,未見
〔韓氏(𢘅)醫通〕醫藏目錄二卷,存
自序曰。醫通草成。幾欲焚去。今年家兄命謂。先君序集有效方。手澤豈容弗傳。乃補茸分九章。凡九十五則。釐為上下二卷。讀且數過。心動顏汗。向兄不能語者久之。而必語曰。人有定壽。醫善折之。聖智不能加多也。病者氣機。醫每失之。造化不容以無鑿也。兄謂弟誠能醫乎哉。
夫孔門學農圃者小之。而老氏忘言罔象。又奚醫之為也。是編上徹下語而已爾。嘉靖改元壬午六月朔。飛霞子韓𢘅悉天爵自序。
李梃曰。韓𢘅號飛霞道人。國朝蜀之瀘州人。本將家子。弘治成化時。少為諸生。因不第褫縫掖。往娥眉諸山訪醫。升庵楊太史稱之曰。真隱世傳道也。醫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醫學入門)
〔陳氏(諫)藎齋醫要〕明志十五卷,存
韓廉序略曰。陳氏故業醫。在宋高宗時。以醫獲效。有宮扇之賜。後敝。易之以木。杭人以木扇陳呼之。藎齋名諫。字直之。蓋世於醫者也。醫要之傳。觀者當自得之。
〔趙氏(繼宗)儒醫精要〕一卷,存
自序曰。繼宗因進士多病。訪請名醫。服藥無效。自考歷代方書。脈理藥性。配合調治始痊。後任知縣。及歷升僉事等官。凡遇官僚軍民人等有患諸證。俱繼宗處方用藥。並無失誤。然於職業不妨。撫按等宦。有考蒞政有為。守己有玷者。有考持狷介之志。著通敏之才者。有考負英氣落落而不羈。
遇政事袞袞而有乾者。有考有守有為。吏民畏服者。有考賦性敏而有識。臨事果而有為者。有考持身嚴謹。處事公勤者。有考狷介自持。公勤素著者。有考處繁不亂。執政不撓者。勤獎五次。旌異一次。豈被無情懷私妄劾。又被欺公。隱蔽考語。歸休林下。絕足跡於官府。肆心力於醫書。
所著有傷寒傷暑雜症痘疹。脈訣醫法。活人□覽。本草切要。與治療過。大小男女內外諸方。二十餘本。仰國恩之未報。生斯世之可羞。乃以一得之愚。竊比芹曝之獻。尤恐浩繁。有瀆聖覽。略舉諸證精要。共三十三篇。錄為一帙。欲以保聖壽於無疆。竭涓埃於萬一。具本封進。
縉紳之在朝者。咸曰俱至理髮前人之所未發。蒙聖旨書。送太醫院禮部知道。咸恩自天。報德無地。及恐四方之有病者。去聖逾遠。私智愈多。誤人命脈。體皇上惠民好生之心。倩工刻梓。以廣其傳。如有病而得痊者。皆皇上之所賜也。繼宗無與焉。嘉靖七年戊子六月既望。
賜進士廣東僉事休致慈溪趙繼宗序。
劉桂曰。夫人之一身。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故丹溪諄諄勉人。養於陰以配陽。實非欲補陰以勝陽也。余近見趙繼宗儒醫精要一書。駁丹溪專欲補陰以並陽。是謂逆陰陽之常經。決無補陰之理。二辯王叔和命門屬火之誤。三辯張仲景傷寒無汗吐下法,四辯張潔古無中暑中熱之分。
白話文:
方論(三十五)
-
《世宗易簡方》:這本書在《明史》中沒有記載。
-
《韓氏醫通》:這本書的醫學藏書目錄有兩卷,現在還存在。
韓𢘅在自序中說:他寫成這本醫書後,幾乎想要把它燒掉。今年,他的哥哥告訴他,父親以前編纂的醫書中記錄了許多有效的方子,他父親的手稿怎麼可以不傳下去呢?於是,他重新整理內容,分為九個章節,總共九十五個條目,整理成上下兩卷。他反覆讀了幾遍,感到非常激動,甚至臉上都冒出了汗。他很久說不出話,最後才對哥哥說:「人都有既定的壽命,醫生即使醫術再高明,也無法增加壽命。病人的氣機變化,醫生常常會忽略,大自然的規律不允許我們隨意妄為。」他哥哥問他:「你真的認為自己懂得醫術嗎?」
孔子的學問中,關於農耕和園藝的知識只佔很小一部分;而老子的學說強調無言無象,又何必談論醫術呢?這本書只是從上到下記錄了一些醫學經驗而已。嘉靖改元壬午年六月初一,飛霞子韓𢘅寫了這篇自序。
李梃說:韓𢘅,號飛霞道人,是明朝蜀地瀘州人。他本是將門之後,在弘治和成化年間,年輕時曾是讀書人。因為科舉落榜,便放棄了仕途,前往峨眉山等地尋訪名醫。楊慎(號升庵)稱讚他是「真正的隱世傳道之人」,認為《醫通》這兩卷書只是他醫學知識中的一部分而已。(出自《醫學入門》)
- 《陳氏藎齋醫要》:明朝的醫學著作,共十五卷,現在還存在。
韓廉在序言中簡略地說:陳氏家族世代行醫。在宋高宗時期,陳氏因醫術高明而獲得了皇宮賞賜的宮扇。後來宮扇損壞了,就改用木扇代替,杭州人因此稱陳氏為「木扇陳」。藎齋是陳諫的號,他的字是直之,他也是世代行醫的家族。讀者在閱讀《醫要》這本書時,應該能夠自己領會其中的精髓。
- 《趙氏儒醫精要》:一卷,現在還存在。
趙繼宗在自序中說:我因為多次生病,到處尋訪名醫,服用藥物都沒有效果。於是,我開始自己研究歷代醫書,鑽研脈理和藥性,自己配藥調理,才終於痊癒。後來,我擔任了知縣等官職,直到升任僉事等官。凡是遇到官員、軍民等有各種疾病的人,我都用自己配的藥方給他們治療,沒有出過差錯。雖然這不會妨礙我的本職工作,但有些官員會考核我的政績,有的考察我是否保持清廉的操守,有的考察我是否才華出眾,有的考察我是否豪邁不羈,有的考察我是否能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有的考察我是否既有操守又有所作為,讓百姓畏服;有的考察我是否天資聰穎、做事果斷;有的考察我是否嚴於律己、勤於公事;有的考察我是否潔身自好、公勤有為;有的考察我是否能處理繁雜的事務而不會混亂,是否能在執政時堅定不移。我因此被獎勵五次,受到特別表揚一次。結果卻遭到一些不公正的官員誣陷和欺騙,隱瞞了對我的考核評價,所以我只好辭官回鄉,不再涉足官場,專心研究醫學書籍。
我寫了《傷寒》、《傷暑》、《雜症》、《痘疹》、《脈訣》、《醫法》、《活人方覽》、《本草切要》等二十多本醫學著作,其中還包括治療各種疾病的內外方劑,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我感謝朝廷的恩德,但又慚愧自己生在這個時代。我只敢用自己的一些淺薄的知識,來獻上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我還擔心內容過於繁雜,會玷污皇上的聖覽,所以只摘錄了各種疾病的精要,總共三十三篇,錄成一冊,想要以此來祝願皇上長壽無疆,盡我一點點的貢獻。我將此書上呈朝廷。
朝中的大臣們都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闢,提出了前人沒有闡述過的道理。皇上看到我的書後,下旨將其送往太醫院和禮部。這真是上天的恩賜,我實在是無法報答皇恩。我擔心四方百姓如果生病,離聖人的教誨越來越遠,反而會有更多的人用錯誤的知識來治療疾病,耽誤性命。為了體現皇上愛護百姓、重視生命的仁心,我請人將這本書刻印出版,廣為流傳。如果有人因為這本書而治好了疾病,那都是皇上的恩賜,我沒有什麼功勞。嘉靖七年戊子年六月既望,賜進士廣東僉事退休的慈溪人趙繼宗寫了這篇序言。
劉桂說:人體陰氣常常不足,而陽氣常常有餘。所以朱丹溪才會諄諄教導人們,要養陰以配陽,實際上並不是要補陰以勝陽。我最近看了趙繼宗的《儒醫精要》一書,他批評朱丹溪只知道補陰來壓制陽氣,認為這是違背陰陽常理的,根本沒有補陰的道理。此外,趙繼宗還駁斥了王叔和的命門屬火的錯誤觀點;也駁斥了張仲景的傷寒無汗的吐下法;還駁斥了張潔古認為沒有中暑中熱之分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