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二 (7)
卷四十二 (7)
1. 方論(二十)
思韞入神之妙。極變探幽。精超絕代之巧。晉宋方伎。既其無繼。齊梁醫術。曾何足云。若夫醫道之為言。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意析毫芒之裡。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數之所在。言不能逾。然則三部九候。乃經絡之樞機。氣少神余。亦針刺之鈞軸。況乎良醫則貴察聲色。
神工則深究萌芽。心考錙銖。安假懸衡之驗。敏同機駭。曾無掛發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是故先王鏤之於玉板。往聖藏之以金匱。豈不以營壘至道。括囊其賾者歟。余幼智蔑聞。老成無已。才非公幹。夙嬰流疾。德異士安。早纏尫瘵。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徇經方。
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藥餌。酌華公之綠帙。異術同窺。采葛生之玉函。奇方畢綜。每以生者兩儀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氣。氣化則人育。伊人稟氣而存。德合則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於我。人處物為靈。可幸蘊靈心闕。頤我性源者。由檢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
號曰千金。可以濟物攝生。可以窮微儘性。猶恐岱山臨月。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遺玉石之響。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學。譬輗軏之相濟。運轉無涯。等羽翼之交飛。摶搖不測。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辭。玄文奧矣。陸績增玄翼之說。或沿斯義。述此方名矣。
貽厥子孫。永為家訓。雖未能譬言中庶。比潤上池。亦足以慕遠測深。稽門叩鍵者哉。儻經目於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林億等序曰。臣聞方伎之學。其來遠矣。上古神農播谷嘗藥。以養其生。黃帝岐伯君臣問對。垂於不刊。為萬世法。中古有長桑扁鵲。漢有陽慶倉公張機華佗。晉宋如王叔和葛稚川皇甫謐範汪胡洽深師陶景之流。凡數十家。皆祖述農黃。著為經方。迨及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其行事見諸史傳,撰千金方三十卷。辨論精博。囊括眾家。高出於前輩。猶慮或有所遺。又撰千金翼方以輔之。一家之書。可謂大備矣。其書之得於今。訛舛尤甚。雖洪儒碩學。不能辨之。仁宗皇帝詔儒臣。校正醫書。臣等今校定千金翼方。謂乎物之繁。必先得其要。故首之以藥錄纂要。
凡治病者。宜別藥之性味。故次之以本草。人之生育。由母無疾。故次之以婦人。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故次之以傷寒。然後養其少小。故次之以小兒。人身既立。必知所以自養。故次之以養性。養性者。莫善於養氣。故次之以辟穀。氣之盈乃可安閒。故次之以退居。退居者。
當事補養。故次之以補益。若補益失宜。則風疢乃作。故次之以中風。風者。百病之長也。邪氣緣而畢至。故次之以雜病。又次之以萬病。愈諸疾者。必資乎大藥。故次之以飛煉。乳石性堅。久服生熱。故次之以瘡癰。眾多之疾。源於脈證。故次之以色脈。色脈既明。乃通腧穴。
白話文:
領悟思緒進入神妙境界的精髓,深入探索變化的奧秘,達到超越前代的精巧技藝。晉朝和宋朝的醫術,已經沒有人能夠繼承,齊朝和梁朝的醫術,又算得上什麼呢?所謂的醫道,實際上就是一種意念。這種意念,存在於醫者心與手之間的協調,在極細微之處都能分析清楚。當醫者領悟到病情的關鍵時,往往難以用言語表達,當確切的數字掌握時,也無法超出數字的範圍。所以,通過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可以掌握經絡的樞機,通過氣少神餘的細微變化,可以把握針刺治療的關鍵。更何況,高明的醫生注重觀察病人的氣色,神乎其技的醫生深入研究疾病的萌芽狀態,仔細考量細微之處,不需要依靠秤量等外在工具來驗證,其敏銳程度如同觸發機關一樣迅速,絕不會有絲毫的延遲。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誰能做到這種境界呢?因此,古代的聖賢將醫術刻在玉板上,後世的聖人將醫書藏在金匱中,難道不是為了保存醫學至深的道理,包容一切玄奧的醫學知識嗎?我年少時沒有什麼見識,年紀大了也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才華不如王粲,從小就患有疾病,德行不如士安,早早就纏身於虛弱的病痛。因此,在求學的歲月裡,我花費大量的金錢來學習醫方典籍,到了老年,仍然利用閒暇時間勤奮研究藥物。我研讀了華佗的醫書,與其他醫術相互參照;蒐集了葛洪的醫書,將其中的奇特藥方全部整理出來。我認為生命是天地間最大的恩德,人是五行之精華,氣化可以孕育生命,人稟賦氣而生存,德行合乎天道就能得以生成,所以說生命是德行建立的基礎。既然知道生命不會再次出現,人作為萬物之靈,應該珍惜自身所蘊含的靈性。為了保養我的性命本源,我仔細研究醫學的奧秘,深入探索古代和現代的醫術,編寫了一部名為《千金方》的醫書,可以用來濟世救人,養生保健,可以探索微小的疾病變化,達到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我仍然擔心,如同身處泰山之巔,卻看不到秋毫之末,就像雷霆響在耳邊,卻聽不到玉石之聲。因此,我再次撰寫了《千金翼方》三十卷,共同構成一家之言,就像車的轅和軛互相配合,運轉不停;又像鳥的羽翼相互交替,在空中飛舞變化莫測。何況《易經》的道理深奧無比,孔子撰寫了十翼來闡釋它;玄理的奧妙無窮,陸績增補了《玄翼》來解釋它。或許是沿襲了他們的這種思路,我才撰寫了這些醫書。
我將這些醫書留給我的子孫後代,作為永遠的家訓。即使這些醫書不能完全比喻為中庸之道,潤澤萬物,但它也足以讓人們追求深遠的醫學道理,研究醫學的奧秘。如果能夠讓君子們看到這些醫書,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我的志向。
林億等人寫的序言說:我們聽說醫學的歷史,源遠流長。上古時期,神農氏播種五穀,親自嘗百草,用來養生;黃帝和岐伯君臣之間問答,記載在不朽的典籍中,成為後世的法則。中古時期有長桑君和扁鵲,漢朝有陽慶、倉公、張機和華佗,晉朝和宋朝有王叔和、葛洪、皇甫謐、範汪、胡洽、深師和陶弘景等人,總共有幾十家,他們都繼承和闡述了神農氏和黃帝的醫術,撰寫了醫方典籍。到了唐朝,孫思邈出現,真是一代良醫。他的事蹟記載在史書傳記中,他撰寫了《千金方》三十卷,辨證論治精闢廣博,囊括了眾多醫學流派,超越了前輩。他仍然擔心有所遺漏,又撰寫了《千金翼方》來輔助,他的著作可謂完備。但是,流傳至今,訛誤和錯漏很多,即使是學識淵博的儒生,也不能辨別。仁宗皇帝詔令儒臣校正醫書,我們現在校定了《千金翼方》,認為處理繁雜的事物,必須先抓住要領。因此,首先編寫了《藥錄纂要》,凡是治療疾病,應該先了解藥物的性味,所以接著編寫了《本草》。人的生育,源於母親沒有疾病,所以接著編寫了《婦人》。疾病的緊急,沒有比傷寒更嚴重的了,所以接著編寫了《傷寒》。然後,要養護年幼的孩子,所以接著編寫了《小兒》。人既然已經長大成人,必須懂得如何自我保養,所以接著編寫了《養性》。養生保健,沒有比養護氣更重要的了,所以接著編寫了《辟穀》。氣充盈才能安閒,所以接著編寫了《退居》。退居時,應該注意補養,所以接著編寫了《補益》。如果補養不當,就會導致中風,所以接著編寫了《中風》。風,是百病之長,各種邪氣都會由此而侵入,所以接著編寫了《雜病》,又接著編寫了《萬病》。治療疾病,必須藉助藥物的功效,所以接著編寫了《飛煉》。乳石的性質堅硬,長期服用會產生熱性,所以接著編寫了《瘡癰》。眾多的疾病,根源於脈象和病症,所以接著編寫了《色脈》。弄清楚了氣色和脈象,才能了解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