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二 (1)
卷四十二 (1)
1. 卷四十二
2. 方論(二十)
〔孫氏(思邈)千金方〕新唐志三十卷(本朝現在書目。作三十一卷。)存
自序曰。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疴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
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
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未俗小人。多行詭詐。旁倚聖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冊。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籲可怪也。
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
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
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濛濛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
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何榮勢之云哉。則此之謂也。
舊唐書本傳曰。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講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
白話文:
孫思邈在《千金方》的自序中說:天地清濁分開,上下各有定位,天地人三才由此奠定,金木水火土五行由此開始產生。萬物最初都是純樸的,沒有什麼名稱可以稱呼。直到燧人氏出現,他觀察北斗星來確定方位,開始有了用火的轉化;伏羲氏接著出現,根據這些畫出了八卦,建立了廚房,有了味道的區別後,疾病也隨之產生。偉大的神農氏憐憫百姓多病,因此親自嘗試各種藥物來治療他們,但仍未能盡善盡美。黃帝接受天命,創造了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等人一起詳細討論經脈,廣泛探討疑問,深入研究醫理,寫成醫學經典,因此後世才能有所依據,並將醫學發揚光大。春秋時期,有良醫和緩;戰國時期,則有扁鵲;漢代有倉公、張仲景;魏代有華佗。他們都能深入探求疾病的奧秘,窮盡微妙之處,用藥不超過兩三種,艾灸不超過七八個穴位,就能治好疾病。晉代、宋代以來,雖然也陸續出現一些名醫,但治療十個病人,能治好五六個就不錯了。這實在是因為現代人貪圖享樂太過,心性不定,放縱淫慾,不注意保養所導致的。我追思聖人設立教化的本意,是希望家家戶戶都能學習醫學,人人都能了解醫理。如果君主、父母生病,卻無法醫治,那就不是忠孝。現在的世俗小人,多行詭詐,依附聖人的教誨來行騙,導致朝廷內外的士大夫都以從事醫術為恥,反而教導子弟背誦短文、寫小冊子來求取功名,而醫治疾病的技術卻被忽略不談,這真是太奇怪了。
唉!這實在是嚴重違背了聖賢的本意。我從小就因風寒而多次求醫,湯藥的花費幾乎耗盡家產,所以年輕時就崇尚醫學典籍,直到白髮蒼蒼,也未曾放下書本。至於切脈診斷、採集藥材、調配藥方、服藥的節度、調養休息和避忌等,只要有一方面勝過自己的人,我都會不遠千里去請教學習。到了壯年,我對醫學頗有所悟,因此親戚鄰里、遠近各地,有人生病,我大多都能給予幫助。自己生病的時候,也就不需要求醫。所以我知道方劑藥草是不可不學的。我看到各家方書,內容浩瀚繁雜,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想要查找非常困難,等找到方子,病人可能已經沒救了。唉!我痛心那些因病早逝的人,也惋惜那些不肯學習的人的愚昧。因此我廣泛收集各家經典,刪除繁雜的內容,力求簡明易懂,寫成了這部《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雖然不能完全探究疾病的根源,但只要能留意學習這部書的人,就能明白醫學的一半道理了。我認為人命至關重要,價值超過千金,能用一個藥方救活一個人,其功德遠勝過千金,所以取名為《千金要方》。這本書不適合傳給士族,希望可以流傳於民間。張仲景說,現在的世人,都不關注醫藥,不精研醫術,不能用醫術來治療君主、父母的疾病,也不能用醫術來救濟貧賤之人,更不能用醫術來保養自己的身體,反而競相追逐榮華權勢,汲汲營營,只求名利,重視外表裝飾,卻忽略了內在的修養。如果連皮都沒有了,毛要依附在哪裡呢?進不能愛人,退不能愛己,一旦遇到邪氣入侵,得了重病,災禍臨頭,才感到恐懼。身處困境,昏昏沉沉,像遊魂一般,降低自己的志向,委屈自己的節操,去求神問卜,最後只能聽天由命,束手就擒,將百年的生命、珍貴的身體交給庸醫,任其擺布。唉聲嘆氣,無可奈何,最終身亡,魂歸地府,化為異物,徒留悲痛。唉!世人都如此昏庸迷糊,不能醒悟,自己造成的後果,還談什麼榮華權勢呢?這就是我要說的道理。
《舊唐書》的本傳記載,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人。七歲就開始學習,每天能讀上千字。二十歲左右,就精通老莊學說和諸子百家的學問,也喜愛佛經。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感嘆說:「這真是個神童啊!只可惜他的才能太大了,難以重用啊!」周宣帝時,孫思邈認為王室多災多難,就隱居在太白山。隋文帝輔政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他稱病沒有就任。他曾對親近的人說:「過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