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七 (2)
卷七十七 (2)
1. 方論(五十五)
遂為手錄。久之成帙。間以飲未痘見。輒飲輒效。即未能置方書。蠲藥裹。委諸空虛。顧用之未夭未喬之先。遏之始然始達之頃。亦庶幾所謂豫且早者。夫痘者胎中之毒陽火也。諸家方論。言人人殊。總之解蘊毒。瀉鬱火。毒解則利。火瀉則涼。臟亡停穢。痘惡從發。理有固然。
亡足異者。予來泗上。苦淮水混混不可食。庖徒多方。告曰。投之桃之仁。曰。雜以綠小豆。又曰。沉之礬。如其言。頃焉清冽可鑑鬚眉。痘之可稀。大都類此。或謂治痘家無慮十數書。既晰且詳。何棄其全。而僅錄其半。噫乎欲火熾矣。貪水溢矣。其登彼岸。而脫火宅者。
幾何人矣。吾執其半。而早從事猶全也。非然。即全書具。亡足以為也。故曰。至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病而曰吾有古方書。挽矣。時萬曆丁丑孟秋既望。默逸拙者青螺郭子章書。
朱彝尊曰。郭子章。字相奎。泰和人。隆慶辛未進士。歷官都御史。巡撫貴州。進兵部尚書。(明詩綜)
〔吳氏(子揚)痘疹二證全書〕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朱一麟曰。吳東園。字子揚。涇上人。
〔小兒痘疹要訣〕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李氏(實)痘疹淵源〕未見
〔張氏(晴川)痘疹便覽〕未見
〔李氏(言聞)痘疹證治〕未見
按上三書。見於本草綱目採用書目。
〔龔氏(廷賢)痘疹辨疑全幼錄〕三卷,未見
〔胡氏(廷訓)補遺痘疹辨疑全幼錄〕四卷,存
按是書。與陸道元補遣痘疹金鏡錄。全然不同。考陸序其書。在萬曆戊午。而朱仁齋鍥行是書。在萬曆戊申。相溯十年。乃知胡書先陸而成焉。且所載諸論。多與龔廷賢諸書相符。自發熱三朝生死。至結靨三朝生死五則。及麻疹附余章。見於古今醫鑑。濟世全書。顏色輕重篇。
痘疹辨疑賦。見於壽世保元。論痘始終總要篇。見於普渡慈航。原書之出於廷賢者。亦可知焉。蓋翁仲仁取龔說。而為己所撰。道元更襲胡補遺。以託名。後人不察。特奉全鏡錄。為痘科之章程。而是書殆廢不行。江旭奇痘經大全。二書互引。孫一奎痘疹心印。特稱翁說。其在當時。
真假不辨若此。夫廷賢亦一代之名醫。所著諸書。盛行於世。更豈為此狡儈之伎倆耶。仲仁麻疹心法。又與萬氏世醫心法相類。偶足以證其襲用之跡矣。是說聞之於醫官他田柔行(晉)。精確可喜。蓋其祖嵩山翁(正直)受治痘法于歸化人。戴曼公(笠)。而戴在明。嘗從雲林龔氏而講醫術云。
其學有所淵源。宜乎柔行之表章是書。以諗後世矣。
〔孟氏(繼孔)治痘詳說〕一卷,存
自序曰。古人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黃帝曰。吾不能察其幼小。是以小兒醫為難也。而不知其所最難者。猶莫甚於嬰兒之痘疹。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吉凶在反掌之間。生死在旦夕之內。可不慎歟。治痘者若不能表裡虛實。氣血寒溫。毒勢深淺。
白話文:
於是,我便將這些內容手抄下來。時間久了,就累積成冊。偶爾遇到有人還沒出痘(飲未痘見)時,就讓他們服用這些藥方,常常都能見效。即使這樣,我也不打算將這些藥方編成書,或是製作成藥包。我將它們置於空虛之處,不去管它們。只是想在痘疹還沒發生或是剛開始發作時就加以控制。這也算得上是「預先」且「及早」了。
痘疹這種病,是胎中帶來的毒陽火。各家的方論,說法各有不同。總而言之,就是要解除蘊藏的毒素,疏瀉鬱結的火氣。毒素解除了,病就好了;火氣消退了,身體就涼了。五臟沒有積存的污穢,痘疹的惡性反應自然就不會發生,這個道理是確實存在的。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我來到泗上之後,因為淮河的水混濁不能飲用,廚師們想盡辦法,有人說加入桃仁,有人說摻雜綠豆,還有人說放入明礬。照他們說的去做,很快水就變得清澈見底,可以照見人的鬍鬚眉毛。痘疹的處理,大體上也和這個道理相似。
有人說,治療痘疹的書不下十幾本,而且內容既清晰又詳盡,為什麼要捨棄完整的書籍,只抄錄其中的一半呢?唉!這是因為慾望的火焰太旺盛,貪求太多,就像水滿了要溢出來一樣。能夠真正到達彼岸,脫離火宅的人,又有多少呢?我抓住一半重點,並且及早開始實行,就和擁有全部的書一樣了。不然,即使整本書都給你,也沒什麼用。所以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生病,因為他們沒有生病的習慣,所以不會生病。生病了才說,我有古書的藥方,那就晚了。
時值萬曆丁丑年孟秋既望(農曆七月十六日),默逸且拙劣的青螺郭子章書寫。
朱彝尊說,郭子章,字相奎,是泰和人,在隆慶辛未年考中進士,歷任都御史,巡撫貴州,晉升兵部尚書。(出自《明詩綜》)
《吳氏(子揚)痘疹二證全書》醫學藏書目錄有四卷,但沒有找到。
朱一麟說,吳東園,字子揚,是涇上人。
《小兒痘疹要訣》醫學藏書目錄有四卷,但沒有找到。
《李氏(實)痘疹淵源》沒有找到。
《張氏(晴川)痘疹便覽》沒有找到。
《李氏(言聞)痘疹證治》沒有找到。
以上三本書,都出現在《本草綱目》的引用書目中。
《龔氏(廷賢)痘疹辨疑全幼錄》三卷,沒有找到。
《胡氏(廷訓)補遺痘疹辨疑全幼錄》四卷,尚存。
這本書與陸道元的《補遣痘疹金鏡錄》完全不同。考查陸道元的序言,他的書寫於萬曆戊午年,而朱仁齋刊行這本書是在萬曆戊申年,兩者相隔十年,因此可知胡氏的書比陸氏的書先完成。而且書中所記載的許多理論,大多與龔廷賢的書相符合。從發燒三天內決定生死,到結痂三天內決定生死的五個準則,以及麻疹附餘的章節,都可以在《古今醫鑑》、《濟世全書》、《顏色輕重篇》中看到。
《痘疹辨疑賦》,可以在《壽世保元》中找到;《論痘始終總要篇》,可以在《普渡慈航》中找到。因此可以推知,這本書的源頭來自龔廷賢。大概是翁仲仁採用了龔廷賢的說法,然後寫成自己的著作。而陸道元更直接抄襲胡氏的補遺,用以假託自己的名義。後人沒有仔細研究,就特別推崇《全鏡錄》,將它視為痘科的規範,而這本胡氏的書幾乎被廢棄不用。江旭奇的《痘經大全》和孫一奎的《痘疹心印》兩本書,都相互引用,孫一奎特別推崇翁仲仁的說法,由此可見當時真假不分的情況。
龔廷賢也是一代名醫,他所著的許多書籍,在世上廣為流傳,又怎麼會做出這種奸詐狡猾的行為呢?翁仲仁的《麻疹心法》又與萬氏的《世醫心法》相似,正好可以證明他抄襲的事實。這個說法是從一位名叫田柔行(晉)的醫官那裡聽來的,非常精確而且令人欣喜。田柔行的祖父嵩山翁(正直)從歸化人戴曼公(笠)那裡學習治療痘疹的方法,而戴曼公在明代曾經跟雲林的龔氏學習醫術。
可見他們的學術是有淵源的,所以田柔行才推崇這本書,希望讓後人了解真相。
《孟氏(繼孔)治痘詳說》一卷,尚存。
自序說:古人說,寧可治療十個男子,也不要治療一個婦人;寧可治療十個婦人,也不要治療一個小孩。黃帝說,我無法仔細觀察幼小的小孩,所以治療小孩的疾病很困難。但是他們不知道,最困難的是嬰兒的痘疹。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吉凶就在轉眼之間,生死只在旦夕之間,怎麼能不謹慎呢?治療痘疹的人如果不能分辨表裡虛實、氣血寒溫、毒勢深淺,那就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