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12)

1. 明堂經脈(二)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亡名氏銅人針灸方〕一卷,未見

〔針灸集成〕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紺珠針法〕未見

〔密治針經〕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針書〕一卷,未見

〔碧峰道人八法神法〕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呂氏(夔)經絡詳據〕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鄧氏(良仲)針灸秘傳〕未見

按〔張氏(三錫)經絡考〕一卷,存

〔趙氏(獻可)經絡考〕未見

按上見於鄞縣誌。

〔李氏(中梓)銅人穴經〕未見

按〔施氏(沛)經穴指掌圖〕一卷,存

〔淩氏(千一)針灸秘要〕四卷,未見

大樵山人序曰。粵自神農氏以草木治病。說者謂非大聖人不能。夫以草木治病。猶以身嘗之。而得其性味者。若針灸則於何而知說。見五經四子之書者。惟孟子求三年之艾一語耳。而針無聞焉。灸之法。今所在皆有。惟針不盡傳。即傳亦不得其秘要。深以為恨。然余嘗閱黃帝內經。

秦越人難經以下。所論針灸最多。而尤詳於針法。何今能者之寥寥也。迎隨補瀉之異其法。男女老幼之異其宜。人各一說。意惟論之者多。故愈煩而無當。人莫知所適從。故愈以失其法歟。雙林淩氏之以針灸名舊矣。有千一者。博綜群書。留心濟世。於是棄舉子業業醫。尤精於針灸學。

著針灸秘要四卷,而亦於論針為特詳。別是非。辨疑似。發先聖賢之微言。匯眾見而歸於一是。予於醫絕無所知。今讀其言。若自視其掌紋。井井然可數而得,(文集)

〔淩氏(貞侯)針灸集要〕未見

潘耒序曰。海內針灸家。獨推雙林淩氏。其先受針法於異人。以治病無不立瘥。遠近數百里。趨之若神。傳數世迄今。子孫多世其業。而貞侯最為工妙。沈痾夙疾。應手著奇效者。不可勝數。所至冠蓋駢集。黃童白叟。擁馬足不得行。歷中原河北。轉客京師。聲稱藉甚。達於至尊。

召入禁中。時時為貴戚治病。可謂至榮。而貞侯為人。和易真率。接人無貴賤。終始若一。絕不以遭遇自矜詡。蓋類有道者。余故樂與之遊。間出一編示余曰。針灸惟靈樞素問精言之。自後傳書絕少。吾懼其久而失真也。爰本黃帝岐伯書。參以諸家。述先世所傳。傳著己意。

為集要一書。以示來茲。幸為我序之。嗟夫。針灸之妙。正以其不從方書得也。而貞侯顧為是乎。雖然。大匠不能與人巧。未嘗不與人以規矩。規矩在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今夫斯術之妙。在迎隨消息之間。得之心而應之手。不可以書傳者也。至於經脈俞穴之名狀。針之分刌。

火之度數。此可以書傳者也,後之人誠能就其可傳者。以深探其不可傳者。因蹄得兔。因筌得魚。書之益顧不大哉。夫禪宗所重。在不立語言文字。而燈燈相繼。猶有傳書。況在於醫。夫所謂方書害醫者。非病書也。病夫執一書而不知合變者也。(遂初堂文集)

白話文:

明堂經脈(二)

以下這些醫書的資料,最早的記載可以在《浙江通志》的經籍類中找到。

  • 《亡名氏銅人針灸方》一卷,目前沒有找到這本書。
  • 《針灸集成》一卷,目前也沒有找到。

上述這兩本書的資料,最早的記載是在《菉竹堂書目》中。

  • 《紺珠針法》,目前沒有找到。
  • 《密治針經》,目前也沒有找到。

這兩本書的資料,最早的記載是在《絳云樓書目》中。

  • 《針書》一卷,目前沒有找到。
  • 《碧峰道人八法神法》一卷,目前也沒有找到。

這兩本書的資料,最早的記載是在《也是園書目》中。

  • 《呂氏(夔)經絡詳據》,目前沒有找到。

這本書的資料,最早的記載是在《江陰縣誌》中。

  • 《鄧氏(良仲)針灸秘傳》,目前沒有找到。

  • 《張氏(三錫)經絡考》一卷,這本書目前還保存著。

  • 《趙氏(獻可)經絡考》,目前沒有找到。

這兩本書的資料,最早的記載是在《鄞縣誌》中。

  • 《李氏(中梓)銅人穴經》,目前沒有找到。

  • 《施氏(沛)經穴指掌圖》一卷,這本書目前還保存著。

  • 《淩氏(千一)針灸秘要》四卷,目前沒有找到。

一位名叫大樵山人的作者寫序說:從神農氏開始用草藥治病,人們認為不是聖人是做不到的。用草藥治病,就像親身嘗試藥性味道一樣,才能了解藥性。但針灸的道理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在《五經》、《四子》這些書中,只有孟子說過要找三年以上的艾草,但沒有提到針。現在灸的方法到處都有,只有針的技術沒有完全流傳下來,就算有傳下來,也得不到其中的奧秘,這真是令人感到遺憾。我曾讀過《黃帝內經》、《秦越人難經》等書,裡面有很多關於針灸的論述,尤其詳細地講解了針法。為什麼現在懂得針法的人這麼少呢?關於針刺時的迎隨補瀉,以及男女老幼使用針法的差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意見繁雜反而讓人無所適從,這可能是導致針法失傳的原因吧!雙林的淩氏家族以針灸聞名已久,淩千一博覽群書,關心世事,於是放棄了科舉考試而從醫,尤其精通針灸學。他撰寫了《針灸秘要》四卷,其中對於針法的論述特別詳盡,辨別是非,分辨相似之處,闡發了古代聖賢的精微之言,匯集了各種觀點並歸納為統一的理論。我對醫學一竅不通,但讀了他的著作,就像看著自己手掌的紋路一樣,清晰可數,非常明瞭。(文集)

  • 《淩氏(貞侯)針灸集要》,目前沒有找到。

潘耒寫序說:全國的針灸醫師都推崇雙林的淩氏家族。他們的祖先從奇人那裡學到了針法,用來治病都能立即見效,幾百里外的人都像神一樣地去求醫。這個技術傳了幾代,子孫大多繼承了這個行業,而淩貞侯的醫術最為精湛。他能醫治各種疑難雜症,效果驚人,數不勝數。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連小孩子和老人也擠滿了他的門前,連馬都走不動。他的名聲傳遍了中原和河北,後來又到了京城,名聲響亮,甚至傳到了皇帝那裡。他被召入宮中,時常為皇親貴族治病,可謂極其榮耀。但淩貞侯為人隨和真誠,待人沒有貴賤之分,始終如一,從不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自誇。他很像有道之人,所以我很喜歡與他交往。他曾拿出一本書給我看,並說:「針灸的精髓都在《靈樞》、《素問》這些經典裡,之後的醫書很少提及,我擔心時間久了會失真,所以我根據黃帝和岐伯的著作,參考了各家的說法,並加入了家族傳承的經驗和自己的領悟,寫成了《集要》這本書,希望能傳給後世,請你為我寫一篇序。」哎呀!針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它不是從普通的醫書中能學到的,但貞侯卻為何寫書呢?雖然如此,高明的工匠雖然無法將自己的技巧完全傳授給別人,但也會教給別人規矩。規矩是現成的,能否領悟其中的精髓,就要看個人了。針灸的精妙,在於針刺時的迎隨和消息之間,要用心領會並用手來實踐,這是不可能通過書本傳授的。至於經脈、穴位的名稱和位置,針刺的深度和長度,以及艾灸的火力,這些是可以寫在書中的。後人如果能從這些可以傳授的知識入手,進一步探究那些無法傳授的精髓,就像透過腳印找到兔子,透過魚簍找到魚一樣,那麼這本書的幫助就非常大了。禪宗重視不立文字語言,但為了代代相傳,仍然有傳書存在。更何況醫學呢?那些所謂醫書害人的說法,並不是醫書本身有問題,而是指那些抱著醫書卻不懂得變通的醫生。(遂初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