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

1. 卷十五

2. 食治

〔神農黃帝食禁〕漢志七卷,佚

〔神農食忌〕宋志一卷,佚

〔黃帝雜飲食忌〕七錄二卷,佚

〔老子禁食經〕隋志一卷,佚

〔崔氏(浩)食經〕舊唐志九卷,佚

自序曰。余自少至長。耳目聞見。諸母諸姑所修婦功。無不蘊習。酒食朝夕養舅姑。四時供祭祀。雖有功力。不任僮使。常自親焉。昔遭喪亂。饑饉仍臻。饘蔬餬口。不能具其物用。十餘年間。不復備設。止妣慮久廢忘。後生無所知見。而少不習書。乃占授為九篇。文辭約舉。

婉而成章。聰辯強記。皆此類也。親沒之後。遇國龍興之會。平暴除亂。招定四方。余備位臺鉉。與參大謀。賞獲豐厚。牛羊蓋澤。資累鉅萬。衣則重錦。食則粱肉。遠惟平生。思季路負米之時。不可復得。故序遺文。垂示來世。(北史本傳)

〔劉氏(休)食方〕七錄一卷,佚

隋志注曰。齊冠軍將軍劉休撰。

〔崔氏(禹錫)食經〕(舊闕禹錫名。今據本朝現在書目訂補。)隋志四卷,佚

按是書。源順類聚鈔所引字訓。較諸本草。及小學之書。有不同者。蓋以菌為葺。芥為辛菜。萍蓬為骨蓬。款冬為蕗。斑鳩為鵤。告天子為雲雀。秧雞為蛙鳥。棘鬣魚為鯛。赭鱸為鮏。香魚為鮎之類是也。想舉當時之名稱而所記。後世字書。遂失其訓者。猶篁之為竹田。嵐之為猛風。

帳之為簿。均是六朝間之稱。今人視為國語也。醫官田澤溫叔(仲舒)錄出禹錫之說。散見於古書中者。裒為二卷。雖未為完帙。足以知鼎味矣。

〔亡名氏食經〕七錄二卷,佚

〔食經〕七錄十九卷,佚

〔食經〕隋志十四卷,佚

〔四時御食經〕隋志一卷,佚

〔太官食經〕七錄五卷,佚

〔太官食法〕七錄二十卷,佚

〔食法雜酒食要方白酒並作物法〕七錄十二卷,佚

〔家政方〕七錄十一卷,佚

〔食圖四時酒要方〕七錄一卷,佚

〔馬氏(琬)食經〕隋志三卷,佚

〔諸葛氏(穎)淮南王食經並目〕(舊闕撰人名氏。今據唐志訂補。)隋志百六十五卷。大業中撰。(舊唐志。作一百三十卷。目十卷。新唐志。作二百三十卷。音十三卷。食目十卷。)佚

〔亡名氏膳羞養療〕隋志二十卷,佚

〔竺氏(暄)食經〕舊唐志四卷,佚

〔趙氏(武)四時食法〕舊唐志一卷,佚

〔盧氏(仁宗)食經〕舊唐志三卷,佚

〔孟氏(詵)食療本草〕藝文略三卷,佚

舊唐書本傳曰孟詵汝州梁人也。舉進士。垂拱初。累遷鳳閣舍人。詵少好方術。嘗於鳳閣侍郎劉禕之家。見其敕賜金。謂禕之曰。此藥金也。若燒火其上。當有五色氣。試之果然。則天聞而不悅。因事出為台州司馬。後累遷春宮侍郎。睿宗在藩。召充侍讀。長安中。為同州刺史。

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初致仕。歸伊陽之山第。以藥餌為事。詵年雖晚暮。志力如壯。嘗謂所親曰。若能保身養性者。當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睿宗即位。召赴京師。將加任用。固辭衰老。景雲二年。優詔賜物一百段。又令每歲春秋二時。特給羊酒糜粥。開元初。河南尹畢構以詵有古人之風。

白話文:

[食治]

《神農黃帝食禁》這本書,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七卷,但現在已經失傳了。

《神農食忌》這本書,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有一卷,也已經失傳了。

《黃帝雜飲食忌》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兩卷,同樣已經失傳。

《老子禁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一卷,現在也看不到了。

《崔氏(浩)食經》這本書,在《舊唐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九卷,也已經失傳了。書的作者在序言中說:「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看到家中的長輩們,婆婆、姑姑們都精通婦女的職責,沒有不學習的。她們早晚準備酒食來奉養公婆,四季祭祀祖先,雖然有功勞,但不使用僕人,而是親自去做。以前經歷戰亂,連年饑荒,只能吃稀粥和蔬菜來勉強餬口,無法準備齊全的食物。十幾年間,都沒有像樣的飲食。我擔心時間久了會忘記這些,後代子孫也不知道這些規矩。我從小沒有好好讀書,所以就將所學的內容整理成九篇。文辭簡潔,但卻條理清晰。聰明又能記住,都是像這樣的道理。父母過世後,國家迎來興盛的時期,平定了暴亂,安撫了四方,我也因此在朝廷擔任要職,參與重要決策,得到豐厚的賞賜,牛羊多得像遍佈原野,累積了大量的財富。穿的是精美的絲綢,吃的是美味的魚肉。回想起以前,季路背米供養父母的情景,已經不可能再回去了。所以,我將以前的這些經驗寫下來,傳給後人。」(這段出自《北史》的本傳)

《劉氏(休)食方》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一卷,也已經失傳。《隋書》的註解說,這本書是齊國的冠軍將軍劉休所撰寫的。

《崔氏(禹錫)食經》這本書,以前的記錄中沒有提到禹錫的名字,現在根據本朝的書籍目錄訂正補上。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四卷,也已經失傳。這本書中,引用了《源順類聚鈔》中的字詞解釋,與《本草》等小學書籍有所不同,例如:將菌解釋為「葺」,芥解釋為「辛菜」,萍蓬解釋為「骨蓬」,款冬解釋為「蕗」,斑鳩解釋為「鵤」,告天子解釋為「雲雀」,秧雞解釋為「蛙鳥」,棘鬣魚解釋為「鯛」,赭鱸解釋為「鮏」,香魚解釋為「鮎」等等。想必是當時的稱呼,而被記錄下來,後代的字典中就失去了這些解釋,就像現在的「篁」指竹田,「嵐」指猛烈的風,「帳」指簿冊一樣,都是六朝時期的說法,而現在的人卻把它當作現代的語言。太醫田澤溫叔(仲舒)將崔禹錫的說法,從古書中整理出來,收集為兩卷。雖然不是完整的書,但足以了解烹飪的美味了。

《亡名氏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兩卷,已經失傳。

《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十九卷,也已經失傳。

《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十四卷,也失傳了。

《四時御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太官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五卷,也已經失傳。

《太官食法》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二十卷,也已經失傳。

《食法雜酒食要方白酒並作物法》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十二卷,也已經失傳。

《家政方》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十一卷,也已經失傳。

《食圖四時酒要方》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的「七錄」中記載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馬氏(琬)食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三卷,也已經失傳。

《諸葛氏(穎)淮南王食經並目》這本書,以前的記錄中沒有提到撰寫人的名字,現在根據《唐書》的記載補上。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一百六十五卷,是大業年間撰寫的。《舊唐書》記載有一百三十卷,目錄十卷。《新唐書》記載有二百三十卷,音十三卷,目錄十卷。這些都已經失傳。

《亡名氏膳羞養療》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二十卷,也已經失傳。

《竺氏(暄)食經》這本書,在《舊唐書·經籍志》中記載有四卷,也已經失傳。

《趙氏(武)四時食法》這本書,在《舊唐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盧氏(仁宗)食經》這本書,在《舊唐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三卷,也已經失傳。

《孟氏(詵)食療本草》這本書,在《藝文略》中記載有三卷,也已經失傳。《舊唐書》本傳記載,孟詵是汝州梁人,考取了進士。垂拱年間,多次升遷,擔任鳳閣舍人。孟詵年輕時就喜歡方術。曾經在鳳閣侍郎劉禕的家裡,看到皇帝賜給他的金子,就對劉禕說:「這是藥金,如果用火燒它,上面會有五色的煙氣。」一試果然如此。武則天聽說後不高興,因此將他調出京城,擔任台州司馬。後來又多次升遷,擔任春宮侍郎。睿宗在藩王時,召他入府擔任侍讀。長安年間,擔任同州刺史,加封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年間退休,回到伊陽山中的家,以研究藥物為業。孟詵雖然年紀大了,但精力充沛。他曾經對親近的人說:「要保養身體,一定要做到良言不離口,良藥不離手。」睿宗即位後,召他入京,準備重用他,他堅持推辭說自己年老體衰。景雲二年,皇帝下詔賜給他一百匹絲綢,又下令每年春秋兩季,特別賜給他羊肉、酒和稀粥。開元初年,河南尹畢構認為孟詵有古人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