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

1. 食治

改其所居。為子平里。尋卒。年九十三。詵所居官好勾剝。為政雖繁而理。撰家祭禮各一卷。喪服要二卷。補養方。必效方。各三卷。

掌禹錫曰。食療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凡三卷。

〔嚴氏(龜)食法〕新唐志十卷,佚

新唐志注曰。震之後。鎮西軍節度使撰子也。昭宗時。宣慰汴寨。

〔昝氏(殷)食醫心鑑〕宋志二卷(藝文略作三卷)佚

鄭樵曰。成都醫博士昝殷撰。

按此書。醫方類聚所援。有論十三首。方二百九首。尚得知其梗概矣。

〔陳氏(士良)食性本草〕藝文略十卷,佚

掌禹錫曰。食性本草。偽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以古有食醫之官。因食養以治百病。故取神農本經。洎陶隱居蘇敬孟詵陳藏器諸藥。關於飲食者類之。附以說。又載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術。集賢殿學士徐鍇為之序。

〔王氏(易簡)食法〕藝文略十卷(宋志作五卷)佚

〔亡名氏養身食法〕宋志三卷,佚

〔婁氏(居中)食治通說〕宋志一卷,佚

陳振孫曰。食治通說一卷。東虢婁居中撰。臨安藥肆金藥臼者也。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趙忠定丞相跋其後。書凡六篇。大要以為食治則身治。此上工醫未病之一術也。(文獻通考作十六篇)

〔鄭氏(樵)食鑑〕宋志四卷,佚

〔忽氏(思慧)飲膳正要〕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伏睹國朝奄有四海。遐邇罔不賓貢。珍味奇品。咸萃內府。或風土有所未宜。或燥濕不能相濟。儻司庖廚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於進獻。則食之恐不免於致疾。欽惟世祖皇帝聖明。按周禮天官。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分職而治。行依與故。設掌飲膳太醫四人。於本草內。

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須積制。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品等盞。斟酌適中。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註於歷。以驗後效。至於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朮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饌。

鹹得其宜。以此聖祖皇帝聖壽延永無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寶位。國事繁重。萬機之暇。遵依祖宗定製。如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進加日新。則聖躬萬安矣。臣思慧自延祐年間。選充飲膳之職。於茲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

是以日有餘閒。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煎膏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穀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焉。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閒之際。鑑先聖之保攝。

白話文:

[食治]

孟詵搬到子平里居住,不久就過世了,享年九十三歲。他當官的地方很會搜刮民脂民膏,雖然政務繁忙但還算有條理。他撰寫了《家祭禮》一卷,《喪服要》二卷,《補養方》、《必效方》各三卷。

掌禹錫說,《食療本草》是唐朝同州刺史孟詵撰寫的,張鼎又補充了其中不足的部分,增加了八十九種,連同原本的總共有二百二十七條,都說明了食物藥物治療疾病的功效,共三卷。

《嚴氏食法》這本書有十卷,已經遺失了。新唐志的註解說,嚴氏是震之後裔,是鎮西軍節度使所寫的,在唐昭宗時,曾到汴寨慰問。

《昝氏食醫心鑑》這本書,宋朝志書記載有二卷(藝文略記載有三卷),已經遺失了。鄭樵說,這本書是成都醫博士昝殷撰寫的。根據《醫方類聚》所引用這本書的內容,有十三篇論述和二百零九個藥方,大致可以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梗概。

《陳氏食性本草》這本書,藝文略記載有十卷,已經遺失了。掌禹錫說,《食性本草》是偽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寫的。他認為古代有食醫這個官職,是通過飲食來調養身體,治療各種疾病的,所以他參考了《神農本草經》、陶隱居、蘇敬、孟詵、陳藏器等人的藥方,把其中關於飲食的部分歸納在一起,並加以說明。此外,還記載了食醫的各種藥方,以及根據五季變化調養臟腑的方法。集賢殿學士徐鍇為這本書寫了序。

《王氏食法》這本書,藝文略記載有十卷(宋志記載有五卷),已經遺失了。

《亡名氏養身食法》這本書,宋志記載有三卷,已經遺失了。

《婁氏食治通說》這本書,宋志記載有一卷,已經遺失了。陳振孫說,《食治通說》一卷是東虢婁居中所撰寫的。婁居中是臨安藥店金藥臼的老闆,他的兒子科舉考中,因此他以恩蔭獲得初品官。宰相趙忠定為這本書寫了跋,書中共有六篇文章,主要論述了用飲食來調理身體,是高明的醫生在疾病還沒發生前就先預防的方法。(《文獻通考》記載為十六篇)

《鄭氏食鑑》這本書,宋志記載有四卷,已經遺失了。

《忽氏飲膳正要》這本書,醫藏目錄記載有三卷,現在還存在。忽思慧在序言中說,看到當今朝廷統治四海,遠近各方都來進貢,各種珍貴美味的奇特物品,都匯集到宮廷內。但是,這些食物有的可能不適合某些地方的水土,有的可能因為太乾燥或太潮濕而產生不適。如果負責廚房的人不能仔細辨別食物的屬性和味道,而一概進獻給皇帝,那麼吃了之後可能會生病。因此,他認為世祖皇帝聖明,效仿周禮設立天官,設置醫師、食醫、疾醫和瘍醫等職位,分別負責不同的醫療工作。世祖皇帝還設置了四位掌管飲食的太醫,從《本草》中選擇無毒無副作用、可以長期食用、對身體有益的藥材,配合飲食,調和五味。每天製作珍貴的御膳,必須詳細記錄由誰製作、用了什麼食材,以及進酒時所用的沉香木、沙金水等各種酒杯,並斟酌合適的份量。執行職務的人員必須盡責,每天所用的物品都記錄在冊,以驗證效果。至於湯煎的瓊玉膏、黃精膏、天門冬膏、蒼朮膏等,以及牛髓、枸杞等煎劑,以及各種珍奇的菜餚,都要適宜地進行調配。世祖皇帝就是這樣做了,所以才能長壽無病。忽思慧認為,當今皇帝陛下登基以來,國事繁重,在處理政務之餘,也要效法祖宗的制度,重視補養和調理身體,注重飲食的適宜,不斷進步更新,才能讓身體健康。忽思慧自延祐年間被選為掌管飲食的官員,已經多年了,受到朝廷的恩惠,他覺得沒有辦法報答,因此竭盡忠誠,來報答皇上的恩情。所以他利用閒暇時間,與趙國公普蘭奚一起,將歷代親侍皇帝進用的奇珍異饌、湯煎膏劑,以及各家本草、名醫方術,以及每天必須使用的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選取其中有益的食物和藥材,編寫成一本書,命名為《飲膳正要》,分為三卷。對於《本草》中沒有收錄的,現在也加以補充。他希望皇上能夠原諒他的狂妄,體察他的忠誠,並能在閒暇之時,學習古代聖人養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