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二 (5)

1. 方論(二十)

世又傳孫公嘗騎虎山行。益甚要眇無徵者。或云。龍虎坎離。道家煉氣之說。而傳者誤耶。余覽載籍。孫公蓋深隱獨行之士。與玄晏所述高士類也。其云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古今以為名言,但其論攝養事。多似老子。乃舊唐書。遂列之方技。其後道經類說。前定錄。

酉陽雜俎。湘山野錄諸書。益多附載諸怪異事。誣矣。誣矣。余嘗欲列孫公事蹟。稍為論次其事。俾覽者信焉。會自刻千金方成。因辨證其略如此。以俟洽聞者訂議焉。孫公華原人。今為余耀州地。城東三里。為五臺山。其上蓋有真人洞云。真人所著。又有馬陰內傳一卷。煉雲母訣二卷。

攝養錄二卷。氣訣一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玄訣一卷。龍虎亂日篇一卷。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龍虎論一卷。龜經一卷。算經一卷。五兆經訣一卷。福錄論三卷。將續求刻之。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戶部貴州司署郎中。耀州喬世寧序。

錢曾曰。千金方三十卷。孫思邈雍州之華原人。救昆明池龍。得仙方三十首。散入此書中。逐卷一方。後人無從辨之。新刻本。攙改偽謬。不可是正。此猶是原書也。(讀書敏求記)

張璐曰。自云生於開皇。乃託辭也。如果生於隋。何周宣帝時。便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耶。(千金方衍義)

徐大椿曰。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仲景之治病。其論臟腑經絡。病情傳變。悉本內經。而其所用之方。皆古聖相傳之經方。並非私心自造。間有加減。必有所本。其分兩輕重。皆有法度。其藥悉本於神農本草。無一味遊移假借之處。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

精微深妙。不可思議。藥味不過五六品。而功用無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機。聖人之妙用。與天地全不朽者也。千金方則不然。其所論病。未嘗不依內經。而不無雜以後世臆度之說。其所用方。亦採擇古方。不無兼取後世偏雜之法。其所用藥。未必全本於神農。兼取雜方單方。

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數病。其藥品有多至數十味者。其中對證者固多。不對證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專在於藥。而古聖制方之法不傳矣。此醫道之一大變也。然其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

王鳴盛曰。舊唐書方伎孫思邈傳。上文明云周宣帝時。隱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博士。此何以自云開皇辛酉歲生。開皇辛酉。隋文帝在位之二十一年。是年改元仁壽。至照鄰作序之年癸酉。是唐高宗在位之二十四年。威亨四年。當云年七十三。思邈蓋不欲以長生不死。驚駭世人。

故自隱其年。而詭詞云開皇辛酉生。故云。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非自相矛盾也。但七十三。而云九十三者。此傳刻之誤也。原本亦誤。舊書於傳末直云永淳元年卒。更不言年若干。蓋的年實無可考。而以上文歷敘者參詳之。則自是百餘歲人。不言可知矣。新書則改云永淳初卒。

白話文:

世間又流傳著孫思邈曾經騎著老虎在山中行走的說法,這類說法太過虛幻渺茫,毫無根據。有人說,這與道家煉氣時談到的龍虎坎離有關,但這或許是傳說的人誤解了。我翻閱過相關書籍,發現孫思邈是一位深居簡出、獨來獨往的隱士,與《玄晏春秋》中記載的高士是同一類人。他所說的「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這句話,被古今都奉為名言。但他談論養生方面的事,很多地方與老子的思想相似。因此,《舊唐書》將他歸類為方技之人。之後,道教經典、類書,以及《前定錄》、《酉陽雜俎》、《湘山野錄》等書,越發多地記載了許多怪異的事情,這都是虛構不實的。我曾經想整理孫思邈的生平事蹟,稍微有條理地敘述他的事蹟,讓讀到的人能夠相信。恰好我刻印《千金方》完成,因此藉此機會略加辨證,以此期待博學多聞的人加以訂正。孫思邈是華原人,也就是現在的耀州地區,城東三里的地方,是五台山,山上有個真人洞。傳說真人所寫的書有《馬陰內傳》一卷、《煉雲母訣》二卷、《攝養錄》二卷、《氣訣》一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玄訣》一卷、《龍虎亂日篇》一卷、《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龍虎論》一卷、《龜經》一卷、《算經》一卷、《五兆經訣》一卷、《福錄論》三卷,我將陸續請求刻印這些書。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戶部貴州司署郎中,耀州喬世寧寫序。

錢曾說,《千金方》共三十卷,孫思邈是雍州華原人。他曾經救了昆明池的龍,得到了三十首仙方,分散在書中,每卷一方,後人無法分辨。新刻印的版本,摻雜了許多錯誤,無法校正,現在流傳的這本還是原本的樣子。(出自《讀書敏求記》)

張璐說,孫思邈自稱生於開皇年間,這只是推託之詞。如果他生於隋朝,為何周宣帝時期,就因為王室多變而隱居太白山呢?(出自《千金方衍義》)

徐大椿說,張仲景的醫學,到了唐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張仲景治療疾病,他論述臟腑經絡,病情傳變,都是依據《黃帝內經》。他所使用的方劑,也都是古代聖人傳下來的經方,並非自己隨意創造。即使有加減,也必定有依據。藥的分量輕重,都有一定的法則。他所用的藥材都出自《神農本草經》,沒有一味是隨意使用或假借的,也就是說,沒有這個方子就治不了這個病,沒有這個藥材就不能組成這個方子。他的醫理精微深奧,難以思議。用藥不過五六味,但功效卻很周全。這就像是天地的造化,聖人的巧妙運用,可以與天地同壽。而《千金方》就不是這樣。他所談論的病,雖然依據《黃帝內經》,但也不免雜有後世自己推測的說法。他所用的方子,也採納了古方,但也不免夾雜後世一些偏頗的方子。他所用的藥材,未必全部來自《神農本草經》,也採用了一些雜方、單方,以及通用的藥材。因此,一種病會開出好幾個方子,也有一種方子可以治療多種病。用藥有時多達幾十味。其中對症的固然很多,不對症的也不少。所以治療疾病有時有效,有時無效。總的來說,《千金方》重視藥材本身,而古代聖人制定方劑的方法卻沒有傳下來。這是醫學的一大轉變。但是,孫思邈的用意奇特,用藥也有其獨到的功效,自成一家,不可抹滅。(出自《醫學源流論》)

王鳴盛說,《舊唐書·方伎傳》中記載孫思邈,開頭就明確提到,他在周宣帝時期就隱居在太白山,隋文帝輔政時,被徵召為博士。這與孫思邈自稱生於開皇辛酉年,是矛盾的。開皇辛酉年是隋文帝在位的第二十一年,那年改元為仁壽,到趙鄰作序的癸酉年,是唐高宗在位的第二十四年,威亨四年,應該是七十三歲。孫思邈大概是不想以長生不老來驚嚇世人,所以隱瞞了自己的年齡,謊稱生於開皇辛酉年。所以說,這樣推算,孫思邈應該是百歲之人了,並非自相矛盾。只是說七十三歲,卻說九十三歲,這是傳刻時的錯誤。原本也錯了。《舊唐書》在傳記末尾直接說孫思邈卒於永淳元年,沒有說他享年多少,可見他的實際年齡無法考證。但是,如果將以上記載相互參照,他應該是活了一百多歲。這一點不需要明說也可以知道。《新唐書》則將卒年改為永淳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