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九
卷六十九
1. 卷六十九
2. 方論(四十七)
〔張仲景口齒論〕宋志一卷,佚
〔邵氏(英俊)口齒論〕新唐志一卷,佚
〔排玉集〕新唐志二卷注曰口齒方(崇文總目作三卷)佚
〔中和先生口齒論〕(宋志作沖和先生)崇文總目三卷,佚
〔廣陵正師口齒論〕(宋志作唐陵王師)崇文總目一卷,佚
鄭樵曰。唐供奉僧普濟撰。
〔釋氏(普濟)口齒玉池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咽喉口齒方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療口齒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薛氏(己)口齒類要〕醫藏目錄一卷,存
〔張氏(宗良)喉科指掌〕六卷,有
彭啟豐序曰。夫醫之為類最繁。其為道甚難。而於咽喉一科。則尤難之雖者也。咽以納食。喉以納氣。納食者為胃脘。而通於脾。從土化。納氣者為肺脘。而通於心。從金化。金性燥。其變動為澀。澀則閉塞而不仁。故喉病謂之痹。士性濕。其變動為泥。泥則壅脹而不通。故咽病謂之腫。
咽喉者。人能知之。而至其證之虛實寒熱。與夫治法之攻補升降。所為剖析於毫芒。折衷於疑似者。非聽音切脈。辨氣察形。鮮不以銖黍之差。成淄澠之判。即或兢兢慄慄。試探揣摩。遂不得當。顧勢急而救之以緩。傷重而扶之以輕。因循之害。其法謬戾幾何。故曰。難之難者也。
吾郡留仙張先生素精醫理。其於咽喉一科。究心而深且久。採輯成方。參以己見。條例詳細。裒集成編。自神氣脈理。以及色之青紅紫白。音之高下沉浮。一一皆有註釋。瞭然指掌。較若列眉。合諸所治之證。如燈取影。百無一失。真濟阨之慈航。拯危之寶筏。其所經驗取效。
蓋不可勝數。同人咸慫恿付剞劂。俾遠近之習是道者。流傳其說。發揮其蘊。其為功於世寅也。何可涯量。是為序。乾隆丁丑春王三月。
白話文:
關於口齒方面的論述:
- 《張仲景口齒論》,宋朝時有一卷,現已失傳。
- 《邵氏(英俊)口齒論》,新唐書志記載有一卷,現已失傳。
- 《排玉集》,新唐書志記載有兩卷,註明是關於口齒的方劑,(《崇文總目》記載為三卷),現已失傳。
- 《中和先生口齒論》(《宋史·藝文志》記載為沖和先生),《崇文總目》記載有三卷,現已失傳。
- 《廣陵正師口齒論》(《宋史·藝文志》記載為唐陵王師),《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現已失傳。 鄭樵說,這是唐朝供奉僧人普濟所撰寫。
- 《釋氏(普濟)口齒玉池論》,《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現已失傳。
- 《亡名氏咽喉口齒方論》,《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現已失傳。
- 《療口齒方》,《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現已失傳。
- 《薛氏(己)口齒類要》,醫藏目錄記載有一卷,現存。
- 《張氏(宗良)喉科指掌》,有六卷,現存。
彭啟豐在序言中提到:醫學的分類非常繁雜,醫學的道理深奧難懂。而咽喉這一科更是難上加難。咽喉,咽是負責吞嚥食物的,喉是負責吸入氣體的。吞嚥食物的功能與胃相關,也與脾相關,屬於土的性質。吸入氣體的功能與肺相關,也與心相關,屬於金的性質。金的屬性是乾燥,乾燥會使氣機變動而產生澀滯,澀滯會導致閉塞、感覺麻木,所以喉嚨的疾病稱為「痹」。土的屬性是濕潤,濕潤會使氣機變動而產生泥滯,泥滯會導致壅塞、不通暢,所以咽部的疾病稱為「腫」。
人們雖然了解咽喉,但要診斷出疾病的虛實、寒熱,以及治療時的攻補、升降方法,卻需要非常精細的辨別,在相似的情況下做出準確的判斷。如果沒有聽聲音、切脈搏、辨氣色、觀察形態等診斷技巧,就很容易因為一點點的差異而導致診斷錯誤。即使小心翼翼地去嘗試和推測,也未必能夠準確,如果因此錯失時機,或者治療的力度不夠,導致病情加重,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所以說,咽喉科的醫學是最難的。
我們郡的留仙張先生,一向精通醫理。他在咽喉這一科上,研究深入且持久。他採集了許多驗方,並結合自己的見解,詳細整理出了條例,編纂成書。書中從神氣脈理,到氣色的青紅紫白,再到聲音的高低沉浮,都一一做了註釋,讓人一目瞭然。書中闡述的理論,與實際治療的案例相結合,就像燈光照在物體上一樣清晰,不會有任何失誤。這本書真是救助困境的慈航,也是拯救危難的寶筏。他所累積的經驗和療效,實在是數也數不清。所以同仁們都勸他將此書付梓印刷,讓遠近學習醫學的人,都能夠傳承他的學說,發揮他的精華,這對世人的貢獻,實在是難以估量。這就是這篇序言。寫於乾隆丁丑年春季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