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 (1)

1. 卷七十

2. 方論(四十八)

〔亡名氏金創瘛瘲方〕漢志三十卷,佚

服虔曰。音𤬓引之𤬓。

顏師古曰。小兒病也。瘛。音充制反。瘲。音子用反。

〔華氏(佗)外科方〕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劉氏(涓子)鬼遺方〕(新唐志。作男方。宋志。作鬼論。並訛。)隋志十卷,闕

隋志注曰。龔慶宣撰。

龔慶宣序曰。昔劉涓子。晉末于丹陽郊外照射。忽見一物。高二丈許。射而中之。如雷電。聲若風雨。其夜不敢前追。詰旦率門徒子弟數人。尋蹤至山下。見一小兒提罐。問何往。為我主被劉涓子所射。取水洗瘡。而問小兒曰。主人是誰人。云。黃父鬼。仍將小兒相隨。還來至門。

聞搗藥之聲。比及遠見三人。一人開書。一人搗藥。一人臥爾。乃齊唱叫突。三人並走。遺一卷癰疽方。並藥一臼。時從宋武北征。有被創者。以藥塗之即愈。論者云。聖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帝也。涓子用方為治。千無一失。演為十卷。號曰鬼遺方。(舊脫演為以下九字。

今據太平御覽訂補。)姉適余從叔祖。涓子寄姉書。具敘此事。並方一卷。方是丹陽薄紙本寫。今手跡尚存。從家世能為治方。我而不傳。其孫道慶與余鄰居。情款異常。臨終見語家有神方。兒子幼稚。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尋卷診候。兼辨藥性。欲以相傳。屬余既好方術。

受而不辭。自得此方。於今五載。所治皆愈。可謂天下神驗。劉氏昔寄龔方。故草寫多無次第。今輒定其前後。簇類相從。為此一部。流布鄉曲。有識之士。幸以自防。齊永元元年大歲已卯五月五日撰。

龔道慶曰。王祖母劉氏有此鬼方一部。道慶祖考相承。謹按處治。萬無一失。舅祖涓子兄弟。自寫。稱云無紙。而用丹陽錄。永和十九年資財不薄。豈復無紙。是以別之耳。(顧修曰。永和只十二年。且去宋武甚遠。疑元嘉之訛。)

宋書宗室傳曰。遵考父涓子。彭城內史。

錢曾曰。劉涓子鬼遺方五卷。劉涓子不知何許人。晉末于丹陽郊外。射中一物云云。是書極為奇秘。收藏家罕見之。別有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一卷。與此同是宋鈔。皆宜別錄副本備之。

〔神仙遺論〕宋志十卷,闕

陳振孫曰。劉涓子神仙遺論十卷。東蜀刺史李頔錄。按中興書目。引崇文總目云。宋龔慶宣撰。劉涓子者。晉末人。于丹陽縣得鬼遺方一卷。皆治癰疽之法。慶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書否。卷。或一板。或止數行。名為十卷。實不多也。

〔甘氏(浚之)癰疽部黨雜病疾源〕隋志三卷,佚

〔療癰疽金創要方〕隋志十四卷,佚

〔療癰疽毒惋雜病方〕隋志三卷,佚

〔甘氏(伯齊)療癰疽金創方〕隋志十五卷(唐志作十二卷),佚

〔亡名氏癰疽論方〕隋志一卷,佚

白話文:

方論(四十八)

[佚名金創抽搐方]《漢書‧藝文志》三十卷,已失傳。

服虔說:「𤬓,讀音為『引之𤬓』。」(註:𤬓為古字,表示抽搐)

顏師古說:「這是小兒的疾病。瘛,讀音為『充制反』,瘲,讀音為『子用反』。」

[華佗外科方]《醫藏目錄》中缺載,未曾見過。

[劉涓子鬼遺方] (《新唐書‧藝文志》寫為「男方」,《宋史‧藝文志》寫為「鬼論」,都是錯誤的。)《隋書‧經籍志》記載為十卷,已失傳。

《隋書‧經籍志》註解說:「由龔慶宣所撰寫。」

龔慶宣的序言說:「過去劉涓子在晉朝末年,於丹陽郊外射箭,忽然射中一個高約兩丈的怪物。那聲音像雷電一樣,氣勢如同風雨。當天晚上他不敢追上去,隔天早上,他帶著幾個門徒和子弟,循著足跡到山下,看到一個小孩提著水罐。他問小孩要去哪裡?小孩說:『我主人被劉涓子射傷了,我取水要幫他洗傷口。』劉涓子問小孩說:『你主人是誰?』小孩說:『是黃父鬼。』然後劉涓子就跟著小孩回去到門邊,聽到裡面有搗藥的聲音。他遠遠看到三個人,一個人在看書,一個人在搗藥,一個人在睡覺。突然他們一起大叫一聲,三個人都跑了,留下了一卷癰疽藥方和一個搗藥的臼。當時劉涓子跟隨宋武帝北征,有士兵受傷,用這藥塗敷就能痊癒。當時有人議論說:『這是聖人所製作的,上天必定會幫助他。』認為這藥方是上天賜給宋武帝的。劉涓子用這藥方來治療疾病,千次都沒有失誤。他把藥方整理為十卷,稱之為《鬼遺方》。(原本遺漏了『演為』以下九個字,現在根據《太平御覽》補上。)我的姊姊嫁給我的從叔祖,劉涓子曾寄信給姊姊,詳細敘述這件事,並附上一卷藥方。這藥方是用丹陽薄紙寫成的,至今還留有手跡。我的家族世代都能使用這藥方來治病。我不將此方傳下去的原因是,我的孫子道慶和我是鄰居,我們感情很好。道慶臨終時告訴我,家裡有神效藥方,但是他的兒子還小,如果不是對的人,道術傳授給他也是白費。所以他希望我能尋找藥方,研究藥性,將來可以傳承下去。我因為喜歡研究醫術,就接受了。自從得到這藥方至今已經五年,所治療的病都痊癒了,可以說是天下神效。劉氏以前寄給龔家的藥方,草寫凌亂沒有順序,現在我把它整理出前後次序,依照類別歸納,整理成一部書,廣傳於鄉里,希望有識之士可以作為防病之用。齊永元元年,歲次己卯五月五日撰。」

龔道慶說:「我的外祖母劉氏有一部鬼遺方。道慶的祖先世代相傳,謹慎按照藥方來治療,萬無一失。我的舅公劉涓子兄弟親自抄寫,說是因為沒有紙,所以才用丹陽紙記錄。當時永和十九年,家裡經濟狀況不錯,怎麼可能沒有紙呢?應該是故意如此區別。(顧修認為:「永和只有十二年,而且距離宋武帝時期很遠,懷疑是元嘉的錯誤。」)

《宋書‧宗室傳》記載:「遵考的父親涓子,擔任彭城內史。」

錢曾說:「劉涓子鬼遺方共有五卷。劉涓子不知道是哪裡人。晉朝末年於丹陽郊外,射中一個怪物...這個藥方非常珍貴隱秘,很少有人收藏。另外有一卷《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與此書同樣是宋朝的抄本,都應該另外抄寫副本保存。」

[神仙遺論]《宋史‧藝文志》記載為十卷,已失傳。

陳振孫說:「《劉涓子神仙遺論》共有十卷,由東蜀刺史李頔所記錄。按照《中興書目》引用《崇文總目》所說,此書為宋朝龔慶宣所撰寫。劉涓子是晉朝末年的人,在丹陽縣得到一卷鬼遺方,都是治療癰疽的方法。龔慶宣得到後把它整理成書。現在依照《唐書‧藝文志》所記載,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不知道是否就是此書。這裡說的卷,可能是指一塊木板,或只有幾行字,就稱為十卷,其實內容不多。」

[甘浚之癰疽部黨雜病疾源]《隋書‧經籍志》記載為三卷,已失傳。

[療癰疽金創要方]《隋書‧經籍志》記載為十四卷,已失傳。

[療癰疽毒惋雜病方]《隋書‧經籍志》記載為三卷,已失傳。

[甘伯齊療癰疽金創方]《隋書‧經籍志》記載為十五卷(《唐書‧藝文志》記載為十二卷),已失傳。

[佚名癰疽論方]《隋書‧經籍志》記載為一卷,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