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一 (7)

1. 方論(二十九)

遼東巡撫右都御史餘姚顧遂所刻。萬曆癸巳兩淮鹽運使鄞縣屠本畯又重刻之。體例頗為參差。蓋書帕之本。往往移易其舊式。今無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錄之焉。

〔此事難知〕醫藏目錄二卷,存

自序曰。予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焉。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遍國中無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傳之妙。旬儲月積。浸就編帙。一語一言。美無可狀。始而終之。終而始之。即無端之圜璧也。或有人焉。

厭聞而惡見者。豈公徒使然之哉。彼未嘗聞未嘗見。恥夫後於人之過也。因目之曰此事難知。以其不因師指也。人徒見是書。為傷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軒岐之經。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茲又言外不傳之秘。具載斯文矣。時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趙王好古識。

四庫全書提要曰。此事難知二卷。元王好古撰。是編專述李杲之緒論。於傷寒證治尤詳。其問三焦有幾。分別手足。明孫一圭極稱其功。惟謂命門包絡。與右尺同論。又謂包絡亦有三焦之稱。未免誤會經旨耳。史稱杲長於傷寒。而會要一書。元好問實序之。今其書已失傳。則杲之議論。

猶賴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稱得師不傳之秘。旬儲月積。浸就篇帙。蓋好古自為裒輯。今本東垣十書。竟屬之杲。殆為謬誤。考明李濂醫史。亦以是書為杲作。則移甲為乙。已非一日矣。

〔葛氏(彥和)醫學會同〕二十卷,佚

李濂葛應雷補傳曰。葛應雷。字震父。姑蘇人也。考於醫。嘗著醫學會同二十卷。推五運六氣之標本。察陰陽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臟六腑之虛實。合經絡氣血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處方製劑、砭焫率與它醫異。時按察判官李某。中州名醫也。因診父病。復咨於應雷。

聞其答論。父子相顧駭愕曰。南方亦有此人耶。乃盡出所藏劉守真張潔古書。與之討論。無不吻合。而劉張之學。行於江南。實自是始。應雷由平江醫學教授。擢江浙醫學提舉。

陳繼葛彥和墓誌略曰。吳中以儒為醫。而德被人者。世稱葛氏。宣義即思恭。以醫顯宋季。生進義校尉從豫。博極群書。尤邃醫家言。其生官醫提領應澤應雷兄弟。皆偉秀讀書。皆精義理。言行皆卓卓。志所存者。皆慕古人。業醫皆出群輩。應澤為詩文十二卷。繡版以傳。應雷病世之言醫者。

執方拘論。莫究原委。宣泄補益。守護攻伐之法。不識時用。乃著醫家會同二十卷。以暢其道。江南言劉張法者。自應雷始。(文集)

蘇州府志曰。葛應雷扁其齋曰恆。謂醫不可無恆也。

〔王氏(幼孫)簡便方〕一卷,佚

程文海自觀先生王君墓碣曰。唐之季。太原王該奉母黃。避地江南。至盧陵家焉。好善急義。世稱長者。王家宋紹興中。有廬溪先生庭珪。與胡忠簡公銓友。皆以剛直名。王益顯。由該十五世。至迪功即次魚。次魚生卿貢進士畿。畿生如篪。如篪生宜孫仍孫幼孫。宜孫善為文好奇古。

白話文:

此書由遼東巡撫右都御史余姚顧遂刻印,萬曆癸巳年,兩淮鹽運使鄞縣屠本畯又再次刻印。但體例頗為參差不齊,因為此書的底本多為書帕之類,常常改動原來的樣式。現在沒有原始版本可以對照校正,所以只能暫且依照屠本畯的刻本記錄下來。

《此事難知》

醫學藏書目錄共有兩卷,現在還存在。

作者在序中寫道:我研究醫學幾十年了,最為仰慕的就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然而,讀這本書不容易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想要找一位老師來指點,卻遍尋全國都沒有能通曉的人。日夜思索,上天憐憫我的勤奮,讓我得到了李公明的傳授,以及他傳下來的精妙之處。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逐漸編成了這本書。書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完美無缺,從開始到結束,又從結束到開始,就像一個沒有端點的圓環。或許有人聽了會感到厭煩,看了會感到不悅,難道是李公的學說使然嗎?他們是因為沒有聽過,沒有見過,恥於不如他人而已。因此,他們給這本書取名為《此事難知》,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老師的指點。人們只看到這本書是關於傷寒的治療方法,卻不知道它上合黃帝、岐伯的醫學經典,中契合扁鵲的醫學典籍,下符合王叔和的醫學著作。這裡面還記載了許多言語之外、不輕易傳授的秘密。寫成於大改元秋七月二十一日,古趙王好古識。

《四庫全書提要》說:《此事難知》共有兩卷,是元朝王好古所著。這本書專門闡述李杲的醫學理論,對於傷寒的證候治療尤其詳細。書中討論三焦有幾個,並區分手足三焦。明朝孫一圭極力稱讚這本書的功績,只不過他認為命門、包絡與右尺脈是同一回事,又說包絡也有三焦的稱呼,未免誤解了醫學經典的宗旨。史書記載李杲擅長傷寒,而《會要》一書,實際上是由元好問作序。現在這本書已經失傳,李杲的醫學理論,也只能依靠這本書來保存一二。本書前面有至大元年的自序,說得到老師不傳之秘,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逐漸編纂成書。很可能是王好古自己編纂而成。現在的東垣十書,竟然都歸於李杲,這實在是錯誤的。考證明朝李濂的《醫史》,也認為這本書是李杲所作,這種張冠李戴的錯誤,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葛氏醫學會同》

共有二十卷,現在已經失傳。

李濂、葛應雷的補傳記載:葛應雷,字震父,是姑蘇人。他精通醫學,曾經著有《醫學會同》二十卷。書中推演五運六氣的標本,觀察陰陽升降的左右,以此來確定五臟六腑的虛實。結合經絡氣血的流注,就能知道疾病的徵候以及生死的時間。他開出的處方藥劑,以及砭焫等治療方法,都與其他醫生不同。當時按察判官李某,是中州的名醫,因為父親生病,又來請教葛應雷。聽了他的見解,父子都感到十分驚訝,說:「南方竟然也有這樣的人嗎?」於是,他們將家中收藏的劉完素、張從正的醫書全部拿出來與葛應雷討論,結果都完全吻合。劉、張的學說在江南地區開始盛行,實際上就是從葛應雷開始的。葛應雷由平江的醫學教授,升為江浙醫學提舉。

陳繼撰寫的葛彥和墓誌記載:吳地以儒學來研究醫學,而且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人,世人稱之為葛氏。葛宣義,字思恭,在宋朝末年因為醫術而聞名。他生下進義校尉葛從豫,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尤其精通醫學著作。葛從豫生下官醫提領葛應澤、葛應雷兄弟,他們都文采出眾,精通醫理,言行都非常卓越。他們所追求的,都是仰慕古人。在醫學方面的成就都超越了同輩。葛應澤著有詩文十二卷,並刻印流傳。葛應雷因為厭惡當時的醫生,只執著於固定的方劑和理論,不探究醫學的根本原理。他們只知道宣泄、補益,防守、攻擊的方法,卻不了解因時制宜的重要性。因此,他著了《醫家會同》二十卷,來闡述自己的醫學理念。江南地區流傳劉、張的學說,實際上就是從葛應雷開始的。

《蘇州府志》記載,葛應雷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恆」,意思是說,從事醫學不能沒有恆心。

《王氏簡便方》

只有一卷,現在已經失傳。

程文海所寫的《自觀先生王君墓碣》記載:唐朝末年,太原王該帶著母親黃氏,為了躲避戰亂而來到江南,在盧陵安家。他為人善良,樂於助人,世人都稱他為長者。王家在宋朝紹興年間,有廬溪先生王庭珪,與胡忠簡公胡銓是朋友,他們都以剛直不阿而聞名。王益顯是王該的第十五世孫,他生下迪功郎王次魚,王次魚生下進士王畿,王畿生下王如篪,王如篪生下王宜孫、王仍孫、王幼孫。王宜孫善於寫文章,喜歡研究古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