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一 (8)

1. 方論(二十九)

幼孫字季稚。是為自觀先生。性篤孝。母劉疾苦痰。醫莫之治。一日夢讀南陽活人書。或指甘桔湯。良覺如夢立愈。寶祐丙辰。赴闕上書。言國事萬餘言。不報。歸教授於鄉。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敗執以歸。過廬陵。謁於驛舍。為文祭之。期以必死。辭氣慷慨。左右嗚咽。

莫能仰視。自是日與賓客過從。守經執禮。浩然以終也。數詣府陳救荒弭盜之術。民賴焉。有妖僧惑眾自利。日就禱以千數。白於邑屏之。其與鄉人處。諄諄然。且教且諫。有鬥者。輒自解曰。獨不愧王先生乎。嘗宿友人胡斗南菜羹亭。食有羹。曰古人食必祭。即唱四句曰。

惟神生也。何神逝也。何處飄然乘。風尚或余願。食已危坐。至旦曰。予逝矣。予逝矣。未幾卒於家。年七十六。娶劉氏。勤儉孝慈。先三年卒。子男福德吉長觀真東德。長早世。女適彭嘉龍。孫男二。留祿。卒。以大德二年正月十有一日。葬以二月三日。墓在邑之裡田大山之原。

有中庸大學章句二卷。太極圖說。擬答朱陸辨。深衣圖辨。經籍論。易通貫三為一圖。家傳譜系。簡便經驗二方。各一卷。雜著若干卷。歐陽先生守道謂其學從陸氏。文自蘇氏云。烏乎。亦尚德博雅君子哉。延祐改元閏三月。其子真以狀來京師。乞銘。真又賢。宜銘。銘曰。

死可生。生可亡。孝且忠。窮何傷。螺之山。下有江。江洋洋。王氏昌。(文集)

〔經驗方〕一卷,佚

〔元氏(好問)集驗方〕佚

自序曰。予家舊所藏名醫書。往往出於先世手澤。喪亂以來。寶借固護。與身存亡。故卷帙獨存。壬寅冬。閒居州里。因錄手所親驗者。為一編。目之曰集驗方。付摶拊輩使傳之。且告之曰。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無一麾之寄。而室乏百金之業。其所得者。此數十方而已。可不貴哉。十二月吉日。書於讀書山之東龕。

〔周氏(候)衛生方〕佚

元好問序曰。定襄周候夢卿。弱冠從其兄戶籍。判官器之。作舉子。遭罹兵亂。投跡戎行。屢以戰多。取千戶封。佩金符。然其舉子習氣故在也。中年以來。頗以醫藥卜筮為事。孤虛壬遁風角鳥占。俱號精備。軍旅間病患倉猝。為之投劑。救療既廣。遂為專門之業。以夏課綴茸之勤。

而移之芝術薓桂之下。好事者有秘方。可責目前之效者。必來告之。歲月既久。浸成卷帙。凡若干卷。若干首。以周氏衛生方目之。予以世契之故。得傳錄焉。竊謂醫藥大事也。古人以為藥猶兵。然兵殺人之器。善用之者。能以殺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則反以生人者殺人。世之君子。

留意於性命之學者。良有旨哉。予於周候不獨美其已試之功。與兼愛之心。又以見其角逐風塵之際。雖有獨揮千軍之勇。果非樂於戰鬥。以人命為輕者。故為道所以然者。冠諸篇。遺山元某引。(文集)

白話文:

[方論(二十九)]

有個名叫季稚的幼孫,他的字號是自觀先生。他天性非常孝順。他的母親劉氏患有嚴重的痰疾,許多醫生都無法治好。有一天,他夢到自己讀了南陽活人書,書中提到用甘桔湯可以治療這種疾病。他感覺如同夢中醒來一般,病就好了。在寶祐丙辰年,他到京城上書,陳述國事數萬字,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回應。於是,他回到家鄉教書。宋朝滅亡後,他的朋友文丞相兵敗被俘,押解回京時路過廬陵。他到驛站祭拜文丞相,並表達了自己必死的決心。他的言辭慷慨激昂,讓周圍的人都忍不住哭了,沒有人敢直視他。從那天起,他每天都與賓客來往,堅守儒家經典和禮儀,安然度過一生。他多次到官府陳述救濟饑荒和制止盜賊的方法,百姓都因此而受益。有個妖僧迷惑眾人、謀取私利,每天有數千人去向他祈禱。他向地方官報告,把那個妖僧趕走了。他與鄉里百姓相處時,總是諄諄教誨、不斷勸諫。如果有人發生爭鬥,他就會出面勸解,並且說:「難道你們就不會感到對不起王先生嗎?」他曾經在朋友胡斗南的菜羹亭過夜,吃飯時,他看到有羹湯,就說古代人吃飯都要祭祀,於是就吟唱了四句詩:「神靈如何產生,神靈又如何逝去?往哪裡飄蕩乘風而去,願望是否還殘留?」吃完飯後,他端正坐好,到了早晨,他說:「我要走了,我要走了。」沒過多久就去世在家中,享年七十六歲。他娶了劉氏為妻,劉氏勤儉持家、孝順慈愛,比他早三年去世。他有兒子福德、吉長、觀真、東德,其中長子早逝。還有女兒嫁給了彭嘉龍。他有兩個孫子,留祿,也去世了。在大德二年正月十一日下葬,二月三日安葬,墓地在縣裡的田大山原。

他著有《中庸大學章句》二卷、《太極圖說》、《擬答朱陸辨》、《深衣圖辨》、《經籍論》、《易通貫三為一圖》、《家傳譜系》、《簡便經驗方》各一卷,以及雜著若干卷。歐陽先生守道認為他的學問出自陸氏,文章出自蘇氏。唉!他真是一位崇尚德行、學識淵博的君子啊!在延祐元年閏三月,他的兒子真帶著他的事蹟來到京城,請求為他寫墓誌銘。真也很賢能,應該為他寫墓誌銘。墓誌銘如下:「死亡可以看作是新生,生命可以看作是消亡。既孝順又忠誠,即使貧困又算什麼?螺山之下有長江,長江水浩浩蕩蕩,王氏家族將會興旺發達。」(文集)

〔經驗方〕一卷,已遺失

〔元氏(好問)集驗方〕已遺失

自序說:我家中以前收藏了許多名醫的書籍,大多是祖先的手跡。自從發生戰亂以來,我一直小心保護這些書籍,它們的存亡與我息息相關,所以這些書籍才能夠保存下來。在壬寅年冬天,我閒居在家,於是將自己親身驗證有效的方子記錄下來,編為一冊,命名為《集驗方》,把它交給後代傳承下去,並且告訴他們:「我們元氏從靖康之難到現在,父祖兄弟們在南北各地做官,也有一百年了,沒有一個人做過高官,也沒有積累下多少財產,我們所得到的,就只有這幾十個方子而已,難道不應該珍惜嗎?」在十二月吉日,於讀書山東邊的石窟裡寫下這段話。

〔周氏(候)衛生方〕已遺失

元好問序說:定襄人周夢卿,年輕時跟隨哥哥做戶籍判官,當時他還是一位讀書人。後來遭遇戰亂,投身軍隊,屢次因為戰功被封為千戶,佩戴金符。但他讀書人的習氣仍然存在。中年以後,他開始研究醫藥和卜筮,對孤虛、壬遁、風角、鳥占等都有精深的掌握。軍隊中一旦有人生病,他能立刻開藥救治,救活的人很多,於是就專門從事醫藥事業。他把夏日裡整理雜草的辛苦,轉為在靈芝和桂樹下研究醫學。那些有秘方、能快速見效的人,都來告訴他,時間久了,就逐漸編成了若干卷書,命名為《周氏衛生方》。因為我和周候有世交,所以能夠抄錄下來。我認為醫藥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認為藥就像兵器,但兵器是殺人的工具,善於使用的人,可以用殺人者救人,不善於使用的人,則會用救人者殺人。世上那些重視生命的人,必定會對醫學有所研究,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啊。我讚美周候不僅僅是因為他嘗試過這些藥方,還因為他兼愛眾人,並且可以看出他在戰場上雖然有指揮千軍萬馬的勇氣,卻並非樂於戰爭、輕視人命的人。所以我將他探討醫道原理的文字放在卷首,我遺山元某記。(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