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一 (9)

1. 方論(二十九)

〔王氏(東野)集驗方〕五卷,存

吳澄送王東野序曰。吉永新王氏世執醫伎。而東野始以發身。提領官醫。自州而路。比至京師。因貴近上其名。遂得給事聖宮。洊膺寵錫。徽政院。請立廣惠局。以濟民病。實自東野倡其議。被恩命。受同提舉官。又升提舉官。一時榮遇。有如此者。其後局廢。東野不復仕。

年六十三。將其帑歸故鄉。予觀耆進之人。舍舊者必圖新。出此者必入彼。有所未饜。則顧而之它。奔走伺候。無休息時。鑽刺虧縫。營求百端。以僥倖於萬一。孰肯輕去名利都府。而退就田裡也哉。今東野未至耋老。而知止足之分。回車復路。以修其初服。脫然無所繫戀。

超超然有高尚肥遁之風。其賢於人遠矣,東野所受賜賚不貲。悉以買田。贍其鄉之醫學。家藏集驗方。鋟木以傳。夫財者人之所秘。而不私諸己。其用心之廣為何如。儒流或未之能。而醫流能之。予所以再三嘉嘆。而於其歸也。書以為贈。(文集)

程文海永新州醫學祭田記曰。國家仁民愛物。無所不用其極。天下郡縣。建醫學置官吏。與儒學等。醫有功於民甚大。誠有國者所宜先。昔人方之相業。可見已。大德初。王東野為吉安路永新州官醫提領。七年遷本路副提領。至大四年。赴調京師。改臨江。未行。徽政院使羅司徒薦其名。

興聖宮。命為太醫。歲年之間。三錫楮幣。凡七千五百緡。皇慶二年夏。又命乘傳還江南。迎妻子。初為永新。時手建廟學。歲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有事於三皇。唯取給醫家。至是盡以所受上賜。買田五十畝入學。奉春秋之祀。還朝謁。余記東野永新人也。大父文信。父慶隆。

皆有善行。其祖母又賢。日夜課東野。學不懈。而東野長好倉公之術。遂稱良醫。又被寵用。凡所錫賚。不以仁妻子。不以事緇黃。惓惓買田。鄉校以蠲誅求。可謂不負矣。嗟夫。永新之學者。既無公上供給之勞。又當國家崇重之日。益勵所學。以擴其仁民愛物之心。此則東野之志。

而國家之望也。凡吏於茲學者。其亦勉之哉。延祐改元二月朔記。(文集)

按是書收輯在於朝鮮國醫方類聚中。弟堅錄出。以還原目。

〔杜氏(思敬)濟生拔萃〕醫藏目錄十九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業。切於用世。而學士大夫。目為工技。賤不之省。業其家者。又或不能至到。苟焉以自肥。此醫道之晦而不弘也。若乃發於論注。開惠後學。則安得不資於前人也。素問述針刺。仲景始方論。今諸家所集浩繁。就能遍覽枚試。而果適用者。固在乎明者之擇焉也。

昔嘗聞許文正公語及近代醫術。謂潔古之書。醫中之王道。服膺斯言。未暇尋繹。潔古者。張元素也。潔古。其號也。云岐子壁。其子也。東垣李杲明之。海藏王好古進之。宗其道者也。羅天益謙夫。紹述其術者也。皆有害行於世。往年致政中書。家居泌上。因取而讀之。大抵其言理勝。

白話文:

方論(二十九)

王氏(東野)集驗方

這部《王氏集驗方》共五卷,目前仍保存著。

吳澄在為王東野寫的序中提到,吉永新王氏家族世代都從事醫術,而王東野是家族中第一個出人頭地的人。他從地方官醫開始,一路升遷到京城,因為接近皇帝而聲名顯赫,最終在皇宮供職,屢次得到皇帝的賞賜。徽政院為了救濟百姓的疾病,奏請設立廣惠局,實際上是王東野率先提出這個建議。他因此被任命為同提舉官,之後又升為提舉官,一時之間榮耀至極。後來廣惠局被廢除,王東野也辭官不再做官。

他六十三歲時,帶著積蓄回到了故鄉。我觀察那些有地位的人,通常捨棄舊的就會追求新的,離開這裡就會去那裡。他們總是不滿足,總是東張西望,奔走鑽營,沒有休息的時候,想盡辦法去鑽營,只為求得萬分之一的機會。有誰會輕易捨棄名利地位,而退回鄉間田野呢?現在王東野還沒到老年,就懂得適可而止,選擇回到家鄉,恢復平民的身份,毫無留戀。

他超脫世俗,有著高尚隱退的風度,他的賢德遠遠超過常人。王東野所受到的賞賜非常多,他全部用來買田,資助家鄉的醫學發展。他把自己家藏的《集驗方》刻印出來傳世。金錢是人們最看重的,但他卻不為自己私用,他的用心是何等廣大!有些讀書人也未必能做到,而醫家卻做到了,因此我多次讚嘆,並在王東野回鄉時,寫下這篇文章送給他。

程文海在《永新州醫學祭田記》中提到,國家仁愛百姓,無所不用其極。天下各郡縣都建立醫學,設置官吏,與儒學同等重要。醫生對百姓的貢獻非常大,確實是國家應該優先重視的。古人將醫生比作宰相,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大德初年,王東野擔任吉安路永新州的官醫提領,七年後升為本路副提領。至大四年,他奉調前往京城,改任臨江官職,但尚未啟程。徽政院使羅司徒推薦了他的名字。

他被任命為興聖宮的太醫,一年之間,皇帝三次賞賜他錢幣,共計七千五百緡。皇慶二年夏天,皇帝又命令他乘驛車返回江南,接他的妻兒。當初他在永新時,曾親手修建廟學。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祭祀三皇時,都是由醫家供應祭品。這次他將所有的賞賜都用來買了五十畝田捐給學校,作為春秋祭祀的經費。他還朝述職,我在此記錄下王東野是永新人。他的祖父王文信、父親王慶隆,都有善行。他的祖母也很賢惠,日夜督促王東野學習不懈,而王東野從小就喜歡倉公的醫術,最終成為一位良醫。他又受到皇帝的寵愛和重用,但凡得到的賞賜,都不用來照顧妻兒,也不用來供奉僧道,而是全部用來買田,讓鄉校免除賦稅。可謂沒有辜負他的職責。永新的學子們,既然沒有公家的供給壓力,又正值國家重視教育的時候,更應該努力學習,擴大仁愛百姓的心胸,這正是王東野的志向,也是國家的期望。凡是在這裡學習的官員,也要好好勉勵自己啊。延祐改元二月初一記錄。

據考證,這本書被收錄在朝鮮的《國醫方類聚》中。我的弟弟堅將其記錄下來,還原了書的原本面貌。

杜氏(思敬)濟生拔萃

《杜氏濟生拔萃》醫書目錄十九卷,目前仍保存著。

作者在序中提到,醫學是與世俗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但讀書人和官員卻將醫生視為工匠的技能,看不起而不重視。從事醫學的人,又不能精益求精,只是敷衍了事,以此謀取私利,這就是醫學之道衰落而不被弘揚的原因。如果能在理論上加以闡述,啟發後學,就必須借鑒前人的經驗。在《素問》中提到針灸,《傷寒雜病論》中開始出現方劑理論。現在各家的醫書眾多而雜亂,即使能全部閱讀和嘗試,真正適用的,還需要明智的人去選擇。

我曾經聽許文正公談論近代醫術,說張元素的書是醫學中的王道。我銘記這句話,但一直沒有時間深入研究。張元素,字潔古,號云岐子壁,他的兒子,東垣李杲,也發揚了他的學說,海藏王好古也加以推廣,他們都是繼承了他的醫道的人。羅天益謙夫,是繼承和發展他學術的人。這些人對世人都有很大的貢獻。我早年辭官回到家中,在空閒時就取出這些醫書閱讀,總體來說,他們的理論都非常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