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10)
卷五十一 (10)
1. 方論(二十九)
不尚幸功。圓融變化。不滯一隅。開闔抑揚。所趣中會其要。以扶護元氣為主。謂類王道。良有以也。於是擇其尤切用者。節而錄之。門分類析。有論有方。詳不至冗。簡不至略。仍首針法。以放古制。並及餘人之不戾而同者。以示取捨之公。劙為五帙。帙具各書。總名之曰濟生拔萃。
蓋不敢徇人言。妄以諸家為非。尤不敢執己見。謾以此書為是。自度行年八十有一。目力心思。不逮前日。從事簡要。庶於己便。復思刻板廣傳。喜與群人同茲開惠。雖然。醫不專於藥。而舍藥無以全醫。藥不必於方。而舍方無以為藥。若夫學究天人。洞識物理。意之所會。
治法以之者。將不屑於此。是書也。雖於大方之家。無所發揮。苟同余之志者。亦未必無所補也。延祐二年十月初吉。寶善老人銅鞮杜思敬序。
〔殷氏(簡)簡驗方〕補元志卷闕,未見
〔吳氏(以寧)去病簡要〕補元志二十七卷,未見
〔余氏(幼白)蒼生司命〕佚
歙縣誌曰。余士冕。字子敬。父幼白精岐黃理。輯有蒼生司命。冕尤能世其家學。沉疴立起。試多奇中。補訂前書未備者。曰諸證析疑。子之俊醫驗。一如其父。
〔余氏(士冕)諸證析疑〕佚
〔潘氏(濤)醫學繩墨〕佚
江西通志曰。潘濤。上高人。累世以業醫名。至濤益顯。全活者甚眾。嘗著醫學繩墨一書。其目有十。一切脈。二問證。三斷病名。四辨逆順。五明標本。六立治。七審輕重。八處方。九用藥。十調理。行於世。
〔亡名氏煙霞聖效方〕未見
〔澹軒方〕未見
〔醫林方〕未見
按上三書。醫方類聚各證門所援。味其方論。似成於元人。仍著於此。
〔野夫多效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濟急單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拾遺妙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諸方撮要〕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白話文:
不應過度追求僥倖成功,而是要圓融通變,不固守於單一的方法。治療時的開闔、抑揚都要掌握適當,以達到治療目標,最重要的是以扶持和保護元氣為根本,這就像治理國家要遵循王道一樣。因此,我選擇了其中最切實可用的部分,加以節錄整理。我將內容分類解析,有理論也有處方,既詳細又不冗長,簡要又不省略。我先從針法開始,以遵循古制,同時也收錄其他醫家的觀點,但只採用與我理念一致的部分,以表明我取捨的公正性。我將這些內容分為五卷,每卷都有各自的書目,總稱之為《濟生拔萃》。
我不敢盲從他人的說法,隨意否定各家學說,更不敢固執己見,認為這本書就是絕對正確的。我估計自己已經八十一歲了,視力和心思都不如從前,所以選擇從事簡要的工作,以方便自己。我希望將這本書刊印廣傳,讓大家都能從中受益。雖然醫學不只專注於藥物,但沒有藥物就無法完善醫學;藥物也不必拘泥於固定的處方,但沒有處方就無法使用藥物。如果有人學問精通天道與人事的關係,洞悉萬物的道理,能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治療方法,那可能就不會需要這本書了。這本書對於醫學大家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可以發揮的地方,但如果有人和我的志向相同,或許還是能從中得到一些幫助。延祐二年十月吉日,寶善老人銅鞮杜思敬序。
〔殷氏(簡)簡驗方〕《補元志》卷數闕失,未見此書。
〔吳氏(以寧)去病簡要〕《補元志》二十七卷,未見此書。
〔余氏(幼白)蒼生司命〕此書已散佚。
歙縣誌記載,余士冕,字子敬,他的父親幼白精通岐黃醫理,輯錄有《蒼生司命》。士冕尤其能夠繼承家學,能夠使沉疴立即痊癒,屢次試驗都有奇效。他增補修訂前書未完善之處,著有《諸證析疑》。他的兒子也繼承了父業,醫術高明,療效顯著。
〔余氏(士冕)諸證析疑〕此書已散佚。
〔潘氏(濤)醫學繩墨〕此書已散佚。
江西通志記載,潘濤,上高人,世代以行醫聞名,到了潘濤更加顯揚,救活了許多人。他曾經著有《醫學繩墨》一書,其內容有十項:一、切脈;二、問診;三、判斷病名;四、辨別順逆;五、明瞭標本;六、確立治療方法;七、審察輕重;八、開立方劑;九、用藥;十、調理。這本書在當時廣為流傳。
〔亡名氏煙霞聖效方〕未見此書。
〔澹軒方〕未見此書。
〔醫林方〕未見此書。
據考證,以上三本書,在《醫方類聚》各病症的門類中都有引用,從其內容來看,應是元朝人的作品,故在此記錄。
〔野夫多效方〕文淵閣書目收錄,一部一冊,已闕失。
〔濟急單方〕文淵閣書目收錄,一部一冊,已闕失。
〔拾遺妙方〕文淵閣書目收錄,一部一冊,已闕失。
〔諸方撮要〕文淵閣書目收錄,一部一冊,已闕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