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6)
卷五十一 (6)
1. 方論(二十九)
明堂絳宮。九真列位。百神攸居而後己。仙家之道。必於是焉基之。嗟乎。遊魂行屍。酒甕飯囊。豈知乎此。甲午夏六月古趙王好古信之題。
錢曾曰。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一卷。伊尹湯液。散見諸書。醫家未睹其全。仲景獨能廣而行之。古趙王好古復纂成此書。又為仲景之功臣矣。
〔醫壘元戎〕國史經籍志十二卷,存
自序曰。革車千乘。帶甲十萬。籌策沉機。神鬼猜泣。奇正萬全。歷古如此。況良醫之用藥。獨不若臨陣之用兵乎。奈何世人以平昔滷奔之浮學。應倉卒無窮之疾變。其不眩駭顛仆者寡矣。況患固多藏於細微。而發於人之所忽。由輕蹈危。療之求當。苟無妙算深謀成法以統之。
則倒戈敗績之不暇。尚何勝之可圖哉。則前日門類品目之定。盡計不及之也。予自河南。與諸友將弟兵。日從事於患難之場。而隨病察脈。遂脈定方。開之劫之。薄之發之。以盡其宜。吐之補之。汗之下之。以掛其當。攻守不常。出沒無定。大綱小紀。經緯悉陳。本數末度。
條理具設。前乎此古人之所隱秘深藏。或不盡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萬精銳。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輝未嘗耀於外。一旦撒而揮之。有以恐人之耳目。特八陣之奇鋒。七擒之利刃。其敵可劫。其勝可決。而其安可圖。如此而後已。故曰醫壘元戎云。丁酉九月二十九日。趙州教授。
兼提舉管內醫學王好古進之撰。跋曰。是書巳成於辛卯。至丁酉春。為人陰取之。元稿已絕。更無餘本。予職州庠。杜門養拙。齏鹽之暇。無所用心。想像始終。十得七八。試書首尾。僅得復完。猶遺一二。尚未之備。故今日得而今日錄。明日得而明日書。待以歲月。久則方成。
無欲速無忘心也。好古。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壘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進之。趙州人。官本州教授。據好古所作此事難知序。蓋其學出於李杲。然此書海藏黃耆湯條下。稱杲為東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湯條下。稱先師潔古老人。則好古實受業張元素。殆如趙匡陸淳因受春秋於啖助。
而淳又從匡講問歟。自跋稱是書已成於辛卯。(金哀宗正大八年)至丁酉春。(元滅金之第四年)為陰取之。元稿已絕。更無餘本。予職州庠。杜門養拙。齏鹽之暇。無可用心。想像始終。十得七八。試書首尾。僅得復完。前有自序。亦題丁酉歲。蓋初成於金末。而重輯於元初也。
其書以十二經為綱。皆首以傷寒。附以雜證。大旨祖長沙緒論。而參以東垣易水之法。亦頗採用和劑局方。與丹溪門徑小異。然如半硫丸條下。注云。此丸古時用。今時氣薄不用。則斟酌變通。亦未始不詳且慎矣。其曰醫壘元戎者。自序謂良醫之用藥。若臨陣之用兵也。此本為嘉靖癸卯。
白話文:
方論(二十九)
人的頭部中央,如同宮殿般重要,是九個重要部位排列的地方,所有精神都居住於此,因此,修仙的基礎必定要在此建立。唉!那些像遊魂一樣遊蕩、如行屍走肉的人,只知吃飯喝酒,如同裝飯的酒罈,哪裡會懂得這些道理呢?甲午年夏天六月,古趙王好古,以此自勉並寫下此話。
錢曾說:「伊尹的《湯液》以及張仲景廣泛推廣的醫學大法,總共匯集成一卷。伊尹的《湯液》分散在各本書籍中,醫家沒有看過全貌。只有張仲景能夠將其發揚光大。古趙王好古重新編纂這本書,可說是繼張仲景之後的又一功臣。」
[醫壘元戎](此書收錄於國史經籍志中,共有十二卷,現仍存留)
自序中說:「率領戰車千輛、武裝士兵十萬,運籌帷幄,謀略深遠,連神鬼都會為之驚恐哭泣。用兵作戰,奇正之術必須兼備,古今皆是如此。更何況良醫用藥,難道可以不如用兵那樣謹慎嗎?為何世人只用平日粗淺浮誇的醫術,去應對各種突發且千變萬化的疾病?這樣不讓人驚慌失措、昏倒的實在是太少了!況且疾病往往潛藏在細微之處,容易被人們忽略,因輕忽而導致危險。因此,治療時,若沒有高明的謀略、深遠的計劃和成法來統籌,必然會兵敗如山倒。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戰勝疾病呢?這樣一來,之前所建立的醫學分類,根本無法應對所有情況。我自河南,與諸位朋友和士兵,每天在疾病的戰場上奮戰,根據病情診斷脈象,一旦確定脈象就開出藥方,運用各種治療手段,以求達到最佳療效。用吐、補、汗、下等方法,以針對病情所需。攻與守的方式隨時變化,出擊和退守沒有固定形式。大原則和小細節都詳盡說明,本源和末節都條理清晰。這些過去古人隱藏不說、沒有完全說清的地方,我將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就好像胸中藏有十萬精銳部隊,如同一把絕世寶劍放在劍鞘中,雖未展露鋒芒,一旦拔出揮舞,就能震懾人心。這就像運用八陣的奇特陣法,搭配七擒的利刃,其敵人可以被俘獲,勝利可以被決定,而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夠達到最終目的。因此,我將這本書命名為《醫壘元戎》。」丁酉年九月二十九日,趙州教授兼提舉管內醫學的王好古進之撰寫。跋文中說:「這本書在辛卯年已經完成,到了丁酉年春天,被人暗中取走,原稿已經沒有了,也沒有其他副本。我身為州學的教職人員,閉門休養,在閒暇時,心中空蕩蕩的,就試著回想書中的內容,大約能記起七八成,盡力書寫首尾部分,勉強算是恢復完整,但仍遺漏一二,尚不完備。因此,今日想到就記錄,明日想到就書寫,等待時間的累積,終將完成。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忘記初心。」好古謹記。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醫壘元戎》共十二卷,是元朝王好古所撰寫。好古字進之,是趙州人,擔任本州的教授。根據好古自己所寫的序,可以推知他的學術淵源出自李杲。但是,在這本書中提到海藏黃耆湯時,稱李杲為「東垣李明之先生」;而提到易老大羌活湯時,則稱張元素為「先師潔古老人」。由此可知,王好古實際上是師承張元素。這情況或許就像趙匡因從啖助學習《春秋》,而淳又向匡請教一樣。他在跋文中說,這本書在辛卯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已經完成,到丁酉年春天(元滅金的第四年),被人暗中取走,原稿已經沒有了,也沒有其他副本。他身為州學教員,閉門休養,在閒暇時,心中無所事事,就試著回想書中的內容,大約能記起七八成,盡力書寫首尾部分,勉強算是恢復完整。書的前面有一篇自序,也寫於丁酉年。由此可知,這本書初稿完成於金朝末年,而重新編纂則是在元朝初年。
這本書以十二經脈為綱領,開篇皆從傷寒開始,然後附加其他雜病。整體上,遵循張仲景的學術思想,並參考了李東垣和易水學派的理論,也採用了一些《和劑局方》的內容,與朱丹溪的學術略有不同。但是,例如在提到半硫丸的條目下,他特別註明「這個藥丸在古代使用,現在因藥效不足而不採用」,可見其在斟酌變通時,仍然十分詳盡和謹慎。而他將這本書命名為《醫壘元戎》,就如同自序所說,良醫用藥如同將軍用兵。此版本是嘉靖癸卯年所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