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5)
卷五十一 (5)
1. 方論(二十九)
而究其理之所自歟。昔王彥伯醫聲。既曰列三四灶。煮藥於庭。老幼塞門來請。彥伯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氣者各飲此。初不計其酬謝。今羅君亦以道心濟物。復能著書垂後。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濟。當以彥伯同流。其誰曰不然。故樂為題其端云。至元癸未清明日。
中議大夫治書侍御史汲郡王惲敘。
〔亡名氏衛生寶鑑補遺〕一卷,存
題詞曰。羅謙甫先生衛生寶鑑一書。分門別類。纖悉具備。惟治傷寒之法。雖紀述一二。而不全錄。蓋以其一門理趣幽深。未易殫舉。況其玄機妙旨。已備於仲景以下歷代名醫書中。先生之意。欲可醫者。究心尋繹。庶得其奧。今猶恐遐方僻壤。臨病倉卒。醫者欲求全書檢閱。
豈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諸公治內傷外感經驗方。並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補遺。庶免鹵莽滅裂之輩。妄投匕劑。誤傷於人耳。若欲究其理致。則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東垣治內傷。初中末三法。及歷代名醫方論。具有全書。誠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療。
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茲不能盡述也。
按補遺。不知出於何人。永樂十五年。太醫院判韓公達跋曰。令醫士錢垣。繕寫羅氏衛生寶鑑二十四卷。並補遺一卷。計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萬五千餘字。募工刊完。據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
〔羅氏(天益)經驗方〕佚
熊均曰。羅天益號謙甫先生。東垣弟子也。著衛生寶鑑。藥象圖。又有經驗方。
〔亡名氏經驗秘方〕八卷,存
〔經驗良方〕十五卷,存
按上二書。元人所著。輯在於醫方類聚中。弟堅錄出之。文淵閣書目。有經驗良方云。一部四冊闕。豈是書否。
〔施圓端效方〕三卷,存
文淵閣書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冊闕。
按是書。亦是醫方類聚採輯本。弟堅繕錄成編。
〔王氏(好古)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澹生堂書目作醫家大法)四卷(讀書敏求記作一卷)存
題辭曰。夫以醫名世者。各人皆知之。惟伊尹湯液。人莫知之也。何哉。以其仲景命世之才。獨能廣而行之於當時。人惟知有仲景。而不知有伊尹也。然所廣之書十卷。世又未聞。是以歷年綿遠。而此亦莫知之也。但見傷寒論。及本草所載雜見諸方。凡稱仲景。皆是知仲景。
而又能歸其元書。嘗言之者。啟玄子文潞公許學士朱奉議。潔古老人東垣李明之先生十數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藥。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藥。而無所言。則無怪其後世之不知也,由是尋方檢論者多。而從源注本者少。予憫其如此。故纂此一書。先之以軒岐之七方十劑。
次之以炎帝之四氣七情。總之以仲景之經絡標本。補之以和扁之虛實部分。悉歸之大易生化之源。神則可以測天地之變化幽玄。微則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隱奧。因脈定證。因證制方。不必錙銖。或中大則。願不快哉。其間圖景顯設。內外詳備。明哲視之。洞曉玄機。不必重樓幽闕。
白話文:
探究這些醫理的根源。過去王彥伯醫生以醫術聞名,據說他在庭院裡同時架起三四個爐灶煮藥,老人和小孩擠滿門口前來求診。王彥伯會說:「發熱的喝這個,怕冷的喝這個,風邪引起的喝這個,氣虛的喝這個。」他從不計較酬勞。現在羅君也以救世濟人的善心幫助他人,還能著書流傳後世,希望這些醫術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他那種普遍救助世人的仁心,應該與王彥伯齊名,有誰會說不是呢?所以我樂於為此書題寫開頭。
至元癸未年清明節,中議大夫、治書侍御史汲郡王惲 敘。
《衛生寶鑑補遺》一卷,現存。
題詞說,羅謙甫先生所著的《衛生寶鑑》一書,分門別類,詳細完整。只是在治療傷寒的方法方面,雖然也記錄了一些,但沒有全部收錄。大概是因為這一門的醫理深奧難懂,難以全部說明。何況其中的奧妙精髓,已經在張仲景以及後代歷代名醫的著作中有所闡述。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學醫的人能夠深入研究探討,從而掌握其中的精髓。現在還是擔心邊遠地區,遇到緊急情況時,醫生想要查閱全書,又怎麼可能辦到呢?因此,我簡單地敘述了張仲景等醫家治療內傷外感疾病的經驗方,以及中暑的方劑,附在書的末尾,取名為《補遺》,希望能避免那些粗心大意、草率行事的醫生,隨意用藥,誤傷病人。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那麼張仲景治療外感的方法,共有三百九十七種,一百一十三個方劑;李東垣治療內傷的方法,有初、中、末三法,以及歷代名醫的方論,這些都已記載在完整的書籍中。如果能夠用心研究,並將其應用於治療,就能保全人的生命,這也是仁者的用心啊。這裡無法全部詳述。
按照記載,《補遺》不知道是誰寫的。永樂十五年,太醫院判韓公達跋文說,命令醫士錢垣繕寫羅氏《衛生寶鑑》二十四卷,以及《補遺》一卷,共計四百八十一板,總共十五萬五千多字,募集工匠刊印完成。由此可見,這本書應該是元代末年的人所寫。
《羅氏(天益)經驗方》,已佚失。
熊均說,羅天益,號謙甫先生,是李東垣的弟子。他著有《衛生寶鑑》、《藥象圖》,還有《經驗方》。
《經驗秘方》八卷,現存。
《經驗良方》十五卷,現存。
按以上兩本書,都是元代人所著,收錄在《醫方類聚》中。我的弟弟堅將其抄錄出來。《文淵閣書目》中有《經驗良方》的記載,說一部四冊,但已缺失,難道就是這本書嗎?
《施圓端效方》三卷,現存。
《文淵閣書目》記載,《端效方》一部,一冊缺失。
按這本書,也是《醫方類聚》所採輯的版本,我的弟弟堅將其繕寫成冊。
《王氏(好古)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四卷(《澹生堂書目》作《醫家大法》)(《讀書敏求記》作一卷),現存。
題詞說,以醫術聞名於世的人,大家都知道。只有伊尹的湯液,人們卻不了解。為什麼呢?因為張仲景有曠世的才能,能夠將伊尹的湯液發揚光大,在當時推廣開來。人們只知道有張仲景,卻不知道有伊尹。然而,他所推廣的十卷書,世間卻沒有聽聞過。因此,經過漫長歲月,這本書也沒人知曉了。只看到《傷寒論》以及本草記載的方劑,凡是提到張仲景的,都知道是張仲景的。但能夠追溯到其原本的,曾經提及的人,只有啟玄子、文潞公、許學士、朱奉議、潔古老人、李東垣先生等十幾個人而已。有些人雖然知道,但也只會用藥,而忘了其中的道理。不知道的人,既不會用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那麼,也就不奇怪後世的人不了解了。因此,尋找方劑、研究醫理的人很多,但從根源探討的人卻很少。我憐憫這種情況,所以編纂了這本書。先以軒轅黃帝、岐伯的七方十劑為基礎,再以炎帝的四氣七情為輔助,總結張仲景的經絡、標本理論,並補充和扁鵲的虛實部分。一切都回歸到《易經》生化之源。高深處可以測度天地變化的玄機,細微處可以探索疾病未形成時的隱微之處。根據脈象確定證狀,根據證狀制定方劑,不必拘泥於細枝末節,只要能抓住根本就可以了。這不是令人感到痛快嗎?書中圖文並茂,內容詳盡完備。明智的人看了,就能夠洞察其中的玄機,不必再像在重樓幽閣中尋求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