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二 (3)

1. 方論(十)

常仲明者。其即德歟。若然。則金興定中人也。書凡七篇。首論河間雙解散。及子和增減之法。余亦皆二家之緒論。

汪琥曰。傷寒心鏡別集。鎮陽常德編。其書止論七條。首論傷寒雙解散。及子和增法。次論發表。論攻裡。論攻裡發表。論撏衣撮空。論傳足經不傳手經。論亢則害承乃制。其言雖非闡揚仲景之旨。亦深通河間之書者也。琥按著書者。大都系元末時人也。

按熊氏種德堂本。題曰張子和心鏡。門人鎮陽常惠仲明編。又李濂醫史曰。張戴人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辭去。蓋非其好也。於是退而與麻知幾常仲明輩。日遊埊水之上云又子和有治常仲明子患風痰藥案。見於十形三療。是可以徵提要說矣。臨川葛雍嘗以此書。附刊於河間直格後。曰別集。非其原目也。

〔張氏(璧)傷寒保命集〕(醫學源流。作保命傷寒論。濟生拔萃。作保命集論類要。)二卷,未見

汪琥曰。傷寒保命集。金張元素之子張璧撰。書凡二卷。其上卷。先辯三部九候之脈。又辯傷寒溫病。及刺結胸痞氣頭痛腹痛等法。有如辯桂枝湯幾證方几道。辯麻黃葛根湯幾證方几道。又其次曰。大小青龍湯證。曰大小柴胡湯證。曰三承氣湯證。曰大小陷胸湯證。曰瀉心湯抵當湯梔子豉湯等證。

凡仲景六經篇證。皆參以己意。闡揚發明。而繼以痙濕暍霍亂等證。其下卷。則論瘥後勞覆水渴陰陽厥發黃結胸等證。其後則續以婦人傷寒胎產雜證。又小兒傷寒中風癍瘡等證。是皆發仲景未發之義。而深探傷寒之奧旨者也。

按此書。收在濟生拔萃中。其經刪略未可知。

〔叔和百問〕佚

熊均曰。張璧。號云岐子。潔古之子也。著醫學新說。保命傷寒論。叔和百問。已刊附藥注脈訣內。

〔李氏(杲)傷寒會要〕佚

元好問序曰。往予在京師。聞鎮人李杲明之有國醫之目。而未之識也。壬辰之兵。明之與予同出汴梁。於聊城。於東平。與之遊者。六年於今。然後得其所以為國醫者為詳。蓋明之世以資雄鄉里。諸父讀書嘉賓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門。明之幼歲好醫藥。時易州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

明之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厚。無事於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資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有不得已焉者。則亦未始謁之也。大概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傷寒則著會要三十餘萬言。其說曰。傷寒家。有經禁時禁病禁。

此三禁者。學醫者人知之。然亦所以用之。為何如耳。會要推明仲景朱奉議張元素以來備矣。見證得藥。見藥識證。以類相從。指掌皆在倉猝之際。雖使粗工用之。蕩然如載司南以適四方。而無問津之惑。其用心博矣。於他病也。以古方為膠柱。本乎七方十劑之說。所取之藥。

白話文:

常仲明這個人,他的品德應該很好吧。如果是這樣,他就是金朝興定年間的人。他寫了七篇文章,第一篇討論了河間學派的雙解散,以及張子和的加減藥方。其他文章也都是從這兩家學說延伸出來的。

汪琥說,《傷寒心鏡別集》是由鎮陽人常德編輯的。這本書只討論了七個條目,首先討論傷寒的雙解散和張子和的加減法,接著討論發汗、攻下、攻下兼發汗、摸索衣物和兩手空抓的動作、疾病傳到足經而不傳到手經,以及過度亢進就會導致損害,適度承受才能形成制約等理論。雖然他的論述並非闡揚張仲景的學說,但也深入理解了河間學派的精髓。汪琥認為,寫這本書的人,大多是元朝末年的人。

根據熊氏種德堂的版本,這本書的題目是《張子和心鏡》,由張子和的學生鎮陽人常惠仲明編輯。另外,李濂在《醫史》中說,張戴人在興定年間被朝廷徵召為太醫,但不久就辭官離開,這可能不是他的興趣所在。於是,他退隱後與麻知幾、常仲明等人,每天在郊外遊玩。張子和還有治療常仲明兒子風痰的醫案,收錄在《十形三療》中,這可以作為提要的佐證。臨川人葛雍曾經把這本書附在河間學派的《直格》之後出版,並稱之為「別集」,但這並非它原來的名稱。

〔張氏(璧)《傷寒保命集》〕(《醫學源流》作《保命傷寒論》,《濟生拔萃》作《保命集論類要》。)共兩卷,目前沒有看到。

汪琥說,《傷寒保命集》是金朝張元素之子張璧所撰寫的,共兩卷。上卷首先辨別三部九候的脈象,然後辨別傷寒和溫病,以及治療胸腔結塊、腹部痞脹、頭痛、腹痛等方法。例如,書中探討了桂枝湯的幾種證型和藥方,麻黃葛根湯的幾種證型和藥方。接著又討論了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三承氣湯、大陷胸湯、小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梔子豉湯等證型。

凡是張仲景《傷寒論》六經篇章的證型,張璧都參酌了自己的見解,加以闡揚發明。然後,又接著討論了痙病、濕病、中暑、霍亂等證型。下卷則討論了病癒後的勞復、水渴、陰陽厥、發黃、胸腔結塊等證型。之後,又補述了婦女傷寒、胎產雜症,以及小兒傷寒、中風、斑疹等證型。這些內容都發揮了張仲景未闡明的義理,深入探討了傷寒的奧妙。

根據記載,這本書收錄在《濟生拔萃》中,但內容可能有所刪減,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

〔叔和《百問》〕已失傳

熊均說,張璧,號云岐子,是張潔古的兒子。他寫了《醫學新說》、《保命傷寒論》、《叔和百問》,其中《叔和百問》已經被收錄在刊行的《藥注脈訣》內。

〔李氏(杲)《傷寒會要》〕已失傳

元好問在序中說,過去我在京城的時候,聽說鎮州有個叫李杲的人,被譽為國醫,但當時還不認識他。在壬辰之亂時,李杲和我一起從汴梁逃難,在聊城和東平與他相處了六年,之後才了解他為什麼會被稱為國醫。李杲家境富裕,是當地望族,他的長輩都喜歡讀書,家裡常常有許多賓客來訪。李杲從小就喜歡醫藥,當時易州有個叫張元素的名醫,醫術在燕趙一帶很有名。

李杲花費千金拜張元素為師,沒幾年就學到了他所有的醫術。因為家裡很富有,所以李杲並不靠醫術謀生,他以自己的地位自重,所以人們不敢稱他為醫生。達官貴人或因李杲地位高傲,很少屈尊求診,除非是緊急危重的疾病,否則一般不會去請他看病。李杲的醫學成就,尤其擅長治療傷寒、癰疽和眼疾。在傷寒方面,他寫了《傷寒會要》,有三十多萬字。書中提到,傷寒的治療,有經禁、時禁、病禁這三種禁忌。

這三種禁忌,學醫的人都知道,但問題是如何正確運用。李杲的《傷寒會要》闡明了張仲景、朱奉議、張元素等人的學說,詳細說明了如何辨證用藥、見藥識證,將各種病證和藥物歸類,讓人一目了然,即使是技術較差的醫生,也能像拿著指南針一樣,不會迷失方向,這可見他的用心良苦。至於其他疾病,李杲則遵循古方,依據七方十劑的理論選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