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二 (2)
卷三十二 (2)
1. 方論(十)
按劉守真傷寒治法。據馬宗素及翟公語。宣明論外。似別有一書。則此書未全出於依託。若傷寒標本。味其旨趣。覺非完素所撰。葛雍字仲穆。號華蓋山樵。臨川人。以鎦洪心要。馬宗素醫鑑。常德心鏡。校刊於直格卷後。醫統正脈。輯入其書。特於直格一書。題臨川葛雍編。提要仍以為是書經後人改竄。抑失考耳。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存
汪琥曰。此亦劉守真編集也。書凡二卷。其上卷。則以傷風傷寒中暑中濕四證為始。至勞復食復。共四十六條。其下卷。則集麻桂等五十二湯。又無憂丸等。治食積蟲積。及外科之方。至其治兩感證。則用大小柴胡湯。涼膈五苓天水通聖雙解等散。熱勢甚可下者。用三一承氣湯。或解毒合承氣湯。其言實超出乎朱奉議之上。然亦大變仲景之法者也。
〔馬氏(宗素)傷寒醫鑑〕一卷,存
汪琥曰。平陽馬宗素撰。書止一卷。首論脈證六經傳受。汗下等法。終以小兒瘡疹。共十一條。每條之中。皆引活人書於前。繼則引守真氏之語。以辯其非。末又正以素問之文。其旨大部以傷寒為熱病。無所謂寒證者。是深合素問熱論中之義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醫鑑一卷。元馬宗素撰。宗素始末未詳。是書載河間六書中。皆採劉完素之說。以駁朱肱南陽活人書。故每條之論。皆先朱後劉。大旨皆以熱病為傷寒。而喜寒涼忌溫熱。然活人書。往往用麻桂於夏月發泄之時。所以貽禍。若冬月真正傷寒。則非此不足以散陰邪。豈可專主於涼泄。未免矯枉過直。各執一偏之見矣。
按醫學源流。引歷代名醫圖曰。金有何公務侯德和馬宗素楊從政袁景安。而是書又載正治反治之法,曰聞諸守真之言。則宗素亦金人。當得親炙於守真之門者。提要為元人。誤矣。
〔鎦氏(洪)傷寒心要〕一卷,存
汪琥曰。傷寒心要。都梁鎦洪編。書止一卷。其論傷寒。大率以熱病為主。其用方藥。第一。則雙解散。第二。則用小柴胡涼膈天水合服。第三。涼膈合小柴胡。第四。大柴胡合黃連解毒湯。第五。大柴胡合三乙承氣湯。共三十方。皆複方也。卷末。則新增病後四方。及心要餘論。此得河間之一偏。其用藥混淆。不足法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心要一卷。舊本題都梁鎦洪編。洪始末未詳。大旨敷演劉完素之說。所列方凡十八。又有病後四方。與常德傷寒心鏡。皆後人裒輯。附入河間六書之末者。然掇拾殘剩。無所發明。
按鎦洪號瑞泉野叟。其始末未詳。亦似為金人。仍附於此。
〔常氏(德)傷寒心鏡〕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心鏡一卷。一名張子和心鏡別集。舊本題鎮陽常德編。德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時代。考李濂醫史。張從正傳後附記曰。儒門事親十四卷。蓋子和草創之。麻知幾潤色之。常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子和即從正之字。知幾為麻革之字。仲明字義。與德字相符。
白話文:
關於劉守真治療傷寒的方法,根據馬宗素和翟公的說法,《宣明論》之外,似乎還有一本別的書,那麼這本書並非完全是虛構的。如果細究《傷寒標本》的內容,會發現它的旨趣並非出自劉完素之手。葛雍,字仲穆,號華蓋山樵,是臨川人,他將《鎦洪心要》、《馬宗素醫鑑》、《常德心鏡》校對刊刻在《直格》之後。《醫統正脈》將其內容收錄。特別是在《直格》一書上,題為臨川葛雍編。提要認為這本書是後人修改竄改的,這是不夠深入考究的。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共二卷,現存。汪琥說,這也是劉守真編輯的。書共兩卷。上卷從傷風、傷寒、中暑、中濕四種病症開始,到勞復、食復,共有四十六條。下卷則收集了麻黃桂枝等五十二個湯劑,以及無憂丸等,治療食積、蟲積,還有外科的方子。在治療兩感證方面,使用大小柴胡湯、涼膈散、五苓散、天水散、通聖散、雙解散等。如果熱勢很盛,需要瀉下的,就用三一承氣湯或解毒合承氣湯。他的說法實際上超過了朱奉議,但也大大改變了張仲景的法則。
《馬氏(宗素)傷寒醫鑑》共一卷,現存。汪琥說,這是平陽人馬宗素撰寫的。書只有一卷,首先論述了脈象和病證在六經的傳變,以及汗法、下法等,最後論述了小兒瘡疹,共有十一條。每條都先引用《活人書》的內容,然後引用劉守真的話來辯駁其錯誤,最後用《素問》的原文來加以修正。他的主要觀點認為傷寒是熱病,沒有所謂的寒證,這與《素問》熱論中的意思非常符合。
《四庫全書提要》說,《傷寒醫鑑》一卷,是元朝人馬宗素撰寫的。馬宗素的生平不詳。這本書記載了河間六書中的內容,都採用劉完素的觀點來駁斥朱肱的《南陽活人書》。因此每條的論述,都是先講朱肱的觀點,再講劉完素的觀點。主要觀點都認為熱病是傷寒,喜歡用寒涼藥,忌諱用溫熱藥。然而,《活人書》常常在夏天用麻黃、桂枝來發散,因此造成禍患。如果是冬天真正的傷寒,就必須用這些藥才能驅散陰邪,難道可以只用寒涼瀉下的藥嗎?這未免矯枉過正,各執己見了。
根據《醫學源流》引用歷代名醫圖說,金朝有何公務、侯德和、馬宗素、楊從政、袁景安。而這本書又記載了正治反治的方法,說是聽劉守真所說的,那麼馬宗素也是金朝人,應該是親身受教於劉守真門下的。提要說是元朝人,這是錯誤的。
《鎦氏(洪)傷寒心要》共一卷,現存。汪琥說,《傷寒心要》是都梁人鎦洪編寫的。書只有一卷,其中關於傷寒的論述,大都以熱病為主。它所用的方藥,第一是雙解散,第二是用小柴胡湯、涼膈散、天水散合用,第三是涼膈散合小柴胡湯,第四是大柴胡湯合黃連解毒湯,第五是大柴胡湯合三乙承氣湯,共三十個方子,都是複方。書末新增了病後四個方子,以及《心要餘論》。這本書只學到了河間學派的一點皮毛,用藥混亂,不值得效法。
《四庫全書提要》說,《傷寒心要》一卷,舊本題為都梁人鎦洪編寫。鎦洪的生平不詳。主要內容是敷衍劉完素的學說。所列方子共十八個,還有病後四個方子,與《常德傷寒心鏡》一樣,都是後人收集整理,附在河間六書之後的。但是這些都是拾人牙慧,沒有什麼新的發明。
根據考證,鎦洪號瑞泉野叟,他的生平也不詳,似乎也是金朝人,所以附在此處。
《常氏(德)傷寒心鏡》共一卷,現存。《四庫全書提要》說,《傷寒心鏡》一卷,又名《張子和心鏡別集》。舊本題為鎮陽人常德編寫。常德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時代。根據李濂的《醫史》記載,張從正傳後面附記說,《儒門事親》十四卷,是張從正草創的,麻知幾加以潤色,常仲明又整理其遺作,成為《治法心要》。張從正的字是子和,麻知幾是麻革的字,仲明的字是義,與德字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