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二 (1)
卷三十二 (1)
1. 卷三十二
2. 方論(十)
〔劉氏(完素)傷寒直格〕三卷,存
翟氏序曰。習醫要用直格。乃河間高尚先生劉守真所述也。守真深明素問造化陰陽之理。比嘗語予曰。傷寒謂之大病者。死生在六七日之間。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古今亦通謂之傷寒。熱病前三日。太陽陽明少陽受之。熱壯於表。汗之則愈。後三日太陰少陰厥陰受之。
熱傳於裡。下之則痊。六經傳受。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病。古聖訓陰陽為表裡。惟仲景深得其旨。厥後朱肱奉議作活人書。尚失仲景本意。將陰陽字釋作寒熱。此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中間誤罹橫夭者。蓋不少焉。不可不知也。予語守真曰。先生之論如此。何不闢此說。
以暴耀當世。以革醫流之弊。反忍而無言。何邪。守真曰。世之所集各異。人情喜溫而惡寒。恐論者不詳。反生疑謗。又曰。欲編書十卷。尚未能就。故弗克耳。今太原書坊劉生鋟梓。以廣其傳。深有益於世。如宵行冥冥。迷不知徑。忽遇明燈巨火。正路昭然。若有執迷。而不知信行者。
固不足言。而聰明博雅君子。能於此者。原始反終。研精覃思。則其所得。又何待予之喋喋也。
馬宗素曰。守真劉先生注傷寒六經傳受直格一部。計一萬七千零九字。(傷寒醫鑑)
錢曾曰。仲景傷寒書。金河間劉守真深究其旨。著為直格。便於習醫者要用。臨川葛雍仲穆校刊之。附以劉洪傷寒心要為後集。馬宗素傷寒醫鑑為續集。張子和心鏡為別集。於是河間之書。粲然可觀矣。
汪琥曰。傷寒直格。金河間劉完素撰。書凡三卷。其上卷則以十干十二支。分配臟腑。又四類九氣五邪。運氣有餘不足。為病。及論七表八里等脈,此醫書之統論。與傷寒不相涉者也。其中卷。則論傷寒六經。表裡主療之法。下卷則自仲景麻黃桂枝湯外。覆載益元散。涼膈散。
桂苓甘露飲。共三十四方。推其意。以仲景論寒熱二證不分。其方又過於辛熱。是書之作。實為大變仲景之法者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直方格三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舊本皆題金劉完素撰。傷寒直格方。大旨出入於原病式。而於傷寒證治。議論較詳。前序一篇。不知何人所撰。馬宗素傷寒醫鑑。引平城翟公宵行遇燈之語。與此序正相合。殆即翟公所撰歟。醫鑑又云。完素著六經傳變直格一部。
計一萬七千零九字。又於宣明論中。集緊切藥方六十道。分六門。亦名直格。此書有方有論。不分門類。不能確定原為何種。卷首又題為臨川葛雍編。蓋經後人竄亂。未必完素之舊矣。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上卷分別表裡。辨其緩急。下卷則載所用之方。其中傳染一條。稱雙解散。
益元散。皆為神方。二方即完素所制。不應自譽至此。考原病式序。稱集傷寒雜病脈證方論之方。目曰醫方精要宣明論。今檢宣明論中。已有傷寒二卷。則完素治傷寒法。已在宣明論中。不別為書。二書恐出於依託。然流傳已久。姑存之以備參考云。
白話文:
《劉氏(完素)傷寒直格》這本書共有三卷,翟氏在序中說,學習醫術必須用「直格」的方法,這是金代名醫劉完素所寫的。劉完素對《素問》中關於天地陰陽運化的道理非常了解,他曾經對我說:「傷寒之所以被認為是大病,是因為生死往往在六七天之間就決定了。《黃帝內經》說,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熱。古今都把這種病叫做傷寒。發熱病的前三天,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會受到影響,熱邪在體表旺盛,只要發汗就能治好。後三天,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會受到影響,熱邪傳到體內,用瀉下的方法就能治癒。病邪在六經中傳變,由淺入深,都是熱證,不是什麼陰寒之病。古代聖賢教導我們用陰陽來區分表裡,只有張仲景才真正領悟了其中的精髓。後來,朱肱寫了《活人書》,卻沒有領會張仲景的本意,把陰陽解釋成寒熱。這種細微的偏差,導致了巨大的錯誤,讓很多人因此枉死,這是絕對不能不知道的。」
我問劉完素:「先生的理論是這樣的,為什麼不把這些說出來,讓世人知道,革除醫學界的弊端呢?為什麼要忍著不說呢?」劉完素說:「世人的想法各不相同,人們喜歡溫熱而厭惡寒涼。我擔心人們不仔細研究,反而會產生懷疑和誹謗。而且,我想要編寫十卷的書,但還沒有完成,所以沒能把這些說出來。」現在太原的書坊劉先生將這本書刊印出來,廣為流傳,對世人有很大的益處。就像在黑夜中行走,迷路不知方向,忽然遇到明燈或巨大的火把,正路就會清晰可見。如果有人執迷不悟,不相信並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那也沒什麼好說的。而聰明博學的君子,能夠從根本上思考問題,深入研究,那麼他們得到的收穫,又何必需要我多費口舌呢?」
馬宗素說,劉完素先生註解的《傷寒六經傳受直格》一書,總共有17009字。《傷寒醫鑑》
錢曾說,張仲景的《傷寒論》,金代的劉完素深入研究了其中的含義,寫成了《直格》一書,方便學醫的人使用。臨川的葛雍仲穆校對刊印了這本書,並附上了劉洪的《傷寒心要》作為後集,馬宗素的《傷寒醫鑑》作為續集,張子和的《心鏡》作為別集。這樣一來,劉完素的書就更加完整可觀了。
汪琥說,《傷寒直格》是金代劉完素撰寫的,共三卷。上卷用天干地支來分配臟腑,又講了四類九氣五邪、運氣的過盛和不足等病理,以及七表八里等脈象,這些是醫書的通論,與傷寒沒有直接關係。中卷講了傷寒六經的表裡和治療方法。下卷收錄了張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之外,還有益元散、涼膈散、桂苓甘露飲等共三十四個方劑。推究他的意思,是因為他認為張仲景沒有區分寒證和熱證,並且方劑過於辛溫燥熱。因此,這本書的寫作實際上是對張仲景醫學方法的一大變革。
《四庫全書提要》說,《傷寒直方格》三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舊本都題為金代劉完素所撰。《傷寒直格方》的主要內容與《原病式》有相似之處,但對傷寒的證治有更詳細的論述。前面有一篇序言,不知道是誰寫的。馬宗素的《傷寒醫鑑》引用了平城翟公「在黑夜行走遇到明燈」的比喻,和這篇序言的內容非常吻合,很有可能是翟公所寫的。《醫鑑》又說,劉完素著有《六經傳變直格》一部,共一萬七千零九字。又在《宣明論》中,收集了六十個緊急用藥的方子,分為六類,也叫《直格》。這本書有理論有方劑,沒有分類,不能確定原本屬於哪一種。卷首又題為臨川葛雍所編,可能是經過後人竄改,未必是劉完素的原貌了。《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上卷區分了表裡,辨別了緩急。下卷記載了所用的方劑。其中在傳染病的章節中,說雙解散、益元散都是神方,而這兩個方子正是劉完素所製,不應該自己誇讚到這種程度。考察《原病式》的序言,說收集了傷寒雜病的脈證方論,命名為《醫方精要宣明論》。現在查看《宣明論》,其中已有傷寒二卷,那麼劉完素治療傷寒的方法,已經在《宣明論》中了,不必另成一書。這兩本書恐怕是後人假託的,但是已經流傳很久了,暫且保留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