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一 (4)

1. 方論(九)

〔李氏(子建)傷寒十勸〕一卷,存

跋曰。予每念父祖但死於傷寒。乃取仲景所著。深繹熟玩。八年之後。始大通悟陰陽經絡。病證藥性。俱瞭然於胸中。緣比年江淮之民。冒寒避寇。得此疾者頗眾。遂依仲景法。隨證而施之藥。所活不啻數百人。仍知傷寒本無惡證。皆是妄投藥劑所致。因追悼父祖之命。皆為庸醫所殺。

而又嘆人無間於貧富貴賤。於此不能自曉。則輕付一命於庸工之手也。今輒摭其流俗多誤。有害於命者。略聞其說。目曰傷寒十勸。其言不欲成文。冀人易曉。而以為深戒云。

陳自明曰。今有李子立作傷寒十勸。雖未能盡聖人之萬一。其中多有可取。亦不出活人之書。(管見良方)

經驗良方曰。傷寒與他證不同。投藥一差。生死立判。李子建傷寒十勸。不可不知。人家有病。招醫未至。或無醫者。若加此十勸。則不致有誤。所益非輕。

按張會卿景岳全書。論十勸之害。其言有理。可以參研焉。

〔程氏(迥)醫經正本書〕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知進賢縣沙隨程迥可久撰。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蔽。

〔平氏(堯卿)傷寒證類要略〕宋志二卷,未見

汪琥曰。此書二卷。不過就仲景六經證。略取其要。而類集者也。別無發明。

〔傷寒玉鑑新書〕宋志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佚

陳振孫曰。傷寒證類要略二卷。玉鑑新書二卷。汴人平堯卿撰。專為傷寒而作。皆伸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明。

〔屠氏(鵬)四時治要〕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永嘉屠鵬字時舉所著。戴文端公溪為之序。陳振孫曰。專為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雜病不與。

〔陳氏(孔碩)傷寒瀉痢方〕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

〔吳氏(敏修)傷寒辨疑論〕佚

許衡序曰。先朝國醫吳敏修著傷寒辨疑論。實得仲景傷寒之要。先生猶子璋辭後獨有其書。頃嘗幸得而詳讀之。概見先生醫學之妙。嘗謂醫方有仲景。猶儒者有六經也。必有見於此。然後可與議醫。然其文古。其義隱。學者讀之。茫然不可涯涘。今是書辨析疑似。類括藥證。

至發先賢之未發。恬後人之未悟。雖愚之不敏。一讀且有開益。彼專門業醫者。得是說而推之。所謂茫乎不可涯涘者。當了然矣。目曰辨疑。夫豈徒云。己未冬十月戊戌。河內許衡序。

〔劉氏(開)傷寒直格〕國史經籍志五卷,佚

〔成氏(無己)傷寒論〕宋志一卷,佚

按成氏註解傷寒論。及明理論之外。未聞別有所撰述。意是當指明理論第四卷論方者。張孝忠跋稱論方一卷。豈據以致誤者歟。然則論下。當脫一方字。

〔李氏(慶嗣)傷寒纂類〕續文獻通考四卷,佚

〔傷寒類〕(金史本傳作傷寒論)續文獻通考三卷,佚

白話文:

[方論(九)]

**《李氏(子建)傷寒十勸》**這本書的跋文說:我常常想到我的父祖都死於傷寒,於是就拿了張仲景的著作,深入研究、仔細玩味。八年之後,才徹底領悟了陰陽經絡、病症和藥性,全都清楚地記在心中。因為近年來江淮一帶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而受寒,得了這種病的人很多。我於是依照張仲景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病症來用藥,救活的人數不只數百人。我更加體會到傷寒本來沒有什麼惡證,都是因為亂用藥物造成的。因此我追念我的父祖,都是被庸醫所害。

我也感嘆人們無論貧富貴賤,對傷寒都不能自己明瞭,就輕易地把性命交給庸醫。現在我把民間流傳的錯誤觀念中,那些會危害到性命的說出來,簡單地說明一下,並命名為《傷寒十勸》。這番話並不想寫成文章,只是希望人們容易理解,並且把它當作深刻的警戒。

陳自明說:現在有李子立寫了《傷寒十勸》,雖然不能完全達到聖人的萬分之一,但其中有很多可取之處,也是一本救人的書。(出自《管見良方》)

《經驗良方》說:傷寒和其他的疾病不同,用藥稍微差錯,就會立刻決定生死。李子建的《傷寒十勸》,是不可不知的。如果家裡有人生病,醫生還沒來,或是沒有醫生,如果參考這十勸,就不會出現錯誤,益處非常大。

根據張會卿《景岳全書》中評論「十勸」的害處,說的很有道理,可以參考研究。

**《程氏(迥)醫經正本書》**的書錄解題一卷,已經遺失。

陳振孫說:知道這本書是進賢縣沙隨程迥所寫的,專門論述傷寒不會傳染,用來消除當時民間愚昧風俗中,因為害怕傳染而拋棄親人的弊端。

**《平氏(堯卿)傷寒證類要略》**宋代書籍志記載有二卷,但現在沒有看到。

汪琥說:這本書有兩卷,不過是把張仲景《傷寒論》六經的症狀,簡單地提取要點並分類集合而已,沒有什麼新的見解。

**《傷寒玉鑑新書》**宋代書籍志記載有一卷(書錄解題記載為二卷),已經遺失。

陳振孫說:《傷寒證類要略》兩卷,《玉鑑新書》兩卷,都是汴人平堯卿所寫,專門為了傷寒而作。都是發揮張仲景的舊有理論,沒有其他新的見解。

**《屠氏(鵬)四時治要》**讀書後志記載有一卷,已經遺失。

趙希弁說:這是永嘉人屠鵬所寫,字時舉。戴文端公溪為它寫了序。陳振孫說:這本書專門講述時令疾病,如瘧疾、痢疾、嘔吐、腹瀉、傷寒之類的疾病,不涉及其他雜病。

**《陳氏(孔碩)傷寒瀉痢方》**書錄解題記載有一卷,已經遺失。

陳振孫說:這是直龍圖閣長樂人陳孔碩所寫,字膚仲。

**《吳氏(敏修)傷寒辨疑論》**已經遺失。

許衡在序中說:前朝的國醫吳敏修寫了《傷寒辨疑論》,確實掌握了張仲景《傷寒論》的要點。吳先生的兒子辭官後,只有這本書流傳下來。我曾經幸運地得到它,並仔細閱讀,大致看到了吳先生醫學的精妙之處。我常常說,醫方有張仲景,就像儒家有六經一樣。一定要理解這一點,才能一起討論醫學。但是這本書的文字古奧,含義隱晦,學者讀起來,茫然不知所云。現在這本書辨析了許多容易混淆的地方,將藥物和症狀進行分類歸納,甚至闡明了前人沒有闡明的道理,啟發了後人沒有領悟的觀點。即使我這樣愚鈍的人,讀了之後也有所啟發。那些專門從事醫學的人,如果得到這本書並加以推廣,那麼那些原本茫然不知所云的地方,也都能清楚明瞭了。所以這本書命名為「辨疑」,絕非隨便說說。己未年冬十月戊戌日,河內許衡作序。

**《劉氏(開)傷寒直格》**國史經籍志記載有五卷,已經遺失。

**《成氏(無己)傷寒論》**宋代書籍志記載有一卷,已經遺失。

有人認為,成氏除了註解《傷寒論》和《明理論》之外,沒有聽說過有其他的著作。推測這裡指的應該是《明理論》第四卷中關於方劑的部分。張孝忠在跋文中稱《論方》有一卷,難道是因為這個而造成誤解嗎?如果是這樣,那麼「論」字下面應該漏掉了一個「方」字。

**《李氏(慶嗣)傷寒纂類》**續文獻通考記載有四卷,已經遺失。

《傷寒類》(金史本傳中記載為《傷寒論》)續文獻通考記載有三卷,已經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