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一 (3)
卷三十一 (3)
1. 方論(九)
姑附見其說於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慶元元年乙卯歲五月丙午。鴻慶外史新安朱熹書。(文集)
趙汸曰,河南處士郭公子和。嘗於其修己治經之餘。取張氏書。精意研覃。補其闕略。子朱子為敘。以表章之。沙隨程公可久亦有論著。今傳者罕矣。(新安文獻志趙秉山醫說)
汪琥曰。傷寒補亡論。河南郭雍撰次。書凡二十卷。其第一卷。設為問答。以傷寒名列居前。附以敘論治法。及刺熱等法。其第二第三卷。乃辨脈平脈法。第四卷。自敘六經統論。繼之以太陽六經證治。至五六七卷。皆系仲景原論。其間有論而無方者。既補以龐安時常器之兩家之說。
郭氏後為之校補於後。第八卷至十二卷。則敘汗吐下溫灸刺。及用水用火之法。第十三至十五卷。則敘兩感陰陽易。及病後勞復等二十餘。其第十六卷。系闕文。第十七十八卷。則敘痙濕暍等九證。及似傷寒諸證。其第十九二十卷。則敘婦人小兒傷寒。並痘疹諸證。是皆郭氏採素難千金外臺活人等方論。
以補仲景之闕略。治傷寒者。不可以不知也。琥按郭雍字白雲。不知何代人。考古今醫統書目。元人徐止善曾作是書。今其書不傳。想郭氏必後於徐。而重為撰次者也。
按汪琥以郭子和。為元以後人。失考其書所載常器之考醫壘元戎。引王朝奉論。又記其語。蓋朝奉即宣和中名醫。貺字子亨。撰指迷方者。外科精要。載史源癰疽灸法論序曰。甲戌年。自太學歸省。國醫常穎士器之適在府下。求為母子一診云。源者孝宗時右相浩弟。所謂甲戌。
當是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也。據此。常器之生於北宋。而南渡之後。猶健在焉。郭有得其指授。仍多用其說者也。
〔何氏(滋)傷寒辨疑〕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何滋於乾道年間。為保安大夫。診御脈。兼應奉皇太子宮。撮略仲景書。凡病證之疑似。陰陽之差殊。共三十種。悉為辨之。使人釋然無疑矣。
〔傷寒奧論〕佚
許補之序曰。嘗謂人生天地間。感寒暑不正之氣。皆足以傷生。然雜病治療。遲速猶可。獨傷寒傳變不一。失之毫釐。死生系焉。可不哀哉。醫者苟不詳審。誠有學醫廢人之誚矣。予久欲求訪良醫。拯救世人夭枉。而苦未之見。昨留京。聞保安何大夫博採群書。於雜病罔不奏效。
誠為當今醫國手。然傷寒一出由切。今春會於臨川道旅。扣其診治之法。渠云不患病之難治。但患不識其證耳。乃撮群書。撰傷寒辨疑以授予。其心蓋欲使世之醫者。釋然無疑耳。繼又授予以仲景家藏傷寒奧論。及叔和脈賦各一編。予讀之手不釋卷者三日。是書誠足以發傷寒之秘奧。
為萬世脈經之要旨。醫者苟得是書而留意焉。則治病之際。有所主而不惑。受病之人。有所恃而不恐。俾天下之人。同躋壽域。仲景之心。視孫思邈華佗。不啻過矣。予不敢秘。敬鋟諸梓。以廣其傳。因信筆而為之序。淳熙三年冬十月。襄陵許補之書。(是序附刊於傷寒類證便覽)
白話文:
方論(九)
姑且把這些說法記錄在這裡,等待有識之士來斟酌取捨。慶元元年乙卯年五月丙午,鴻慶外史新安朱熹寫。(出自文集)
趙汸說,河南的處士郭公子和,曾經在修身治學之餘,研究張仲景的著作,並仔細鑽研,補足其中的遺漏之處。朱熹先生為此寫了序言來表彰他。沙隨程可久先生也有相關的論著,但現在很少有人傳閱了。(出自新安文獻志趙秉山醫說)
汪琥說,《傷寒補亡論》是河南郭雍編寫的,全書共二十卷。第一卷以問答形式開頭,以「傷寒」為名,附帶敘述相關的治法以及刺熱等方法。第二、第三卷辨別脈象和平脈的方法。第四卷自述六經的統論,接著是太陽經的六經證治。第五、六、七卷都是張仲景的原著,其中有些有理論卻沒有方劑的,就用龐安時和常器之兩家的說法來補足。
郭氏後來又做了校對和補充。第八到十二卷敘述了汗、吐、下、溫灸、刺等方法,以及用水用火的方法。第十三到十五卷敘述了兩感、陰陽易以及病後勞復等二十多種情況。第十六卷是缺損的。第十七、十八卷敘述了痙、濕、暍等九種病證,以及類似傷寒的各種病證。第十九、二十卷敘述了婦人和小兒的傷寒,以及痘疹等病證。這些都是郭氏採集了《素問》、《難經》、《千金方》、《外台秘要》、《活人書》等方論,來補足張仲景的遺漏之處。研究傷寒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這些。汪琥認為郭雍字白雲,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人。查閱古代醫書目錄,元朝人徐止善曾經寫過這本書,但現在已經失傳了,推測郭氏必定晚於徐氏,重新整理編纂了這本書。
汪琥認為郭子和是元朝以後的人,這是沒有考證清楚的。因為書中記載了常器之的「考醫壘元戎」,引用了王朝奉的論述,並記錄了他的話。王朝奉就是宣和年間的名醫,字子亨,寫了《指迷方》。《外科精要》記載史源的《癰疽灸法論序》說:「甲戌年,我從太學回家探親,國醫常穎士器之剛好在我家,請求為我的母親看病。」史源是孝宗時右丞相史浩的弟弟。所謂的甲戌年,應該是高宗紹興二十四年。由此可見,常器之生於北宋,南渡之後還健在。郭有曾經得到他的指點,並且多採用他的學說。
〔何氏(滋)《傷寒辨疑》〕《讀書敏求記》收錄一卷,但現在還沒看到。
錢曾說,何滋在乾道年間擔任保安大夫,負責診視皇帝的脈象,同時也為皇太子宮應診。他節錄了張仲景的著作,將病證的疑似之處、陰陽的差異之處,共三十種,都加以辨別清楚,使人不再有疑惑。
〔《傷寒奧論》〕已失傳。
許補之在序中寫道,我認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感受寒暑不正之氣,都會傷害身體。但雜病的治療,進展快慢還可以控制,唯獨傷寒的傳變難以捉摸,稍有差錯,就會危及生命,實在令人悲哀。醫生如果不詳細審察病情,就會被譏諷為學醫害人。我一直想尋找良醫,來拯救世人,但一直沒有找到。最近在京城,聽說保安何大夫廣泛學習各種醫書,治療雜病無不有效,確實是當今的醫國聖手。然而傷寒的診斷治療關鍵在於切脈。今年春天在臨川的旅途中,我向他請教診治方法,他說不怕病難治,只怕不認識病證。於是他節錄了各種醫書,寫成《傷寒辨疑》給我。他的心意是想讓世上的醫生不再有疑惑。接著又把張仲景的家藏《傷寒奧論》和叔和的《脈賦》各一編給我。我讀了三日,愛不釋手。這本書確實能夠揭示傷寒的奧秘,是萬世脈學的要旨。醫生如果能得到這本書並留意學習,那麼在治療疾病時,就能有主見而不迷茫;病人也能夠有所依靠,不會恐懼,使天下的人都能夠健康長壽。仲景的功德,比起孫思邈、華佗,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不敢私藏,恭敬地將它刻印出來,以廣泛流傳。於是隨手寫了這篇序。淳熙三年冬十月,襄陵許補之寫。(這篇序刊登在《傷寒類證便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