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三 (6)
卷三十三 (6)
1. 方論(十一)
〔傷寒段段錦〕(傷寒全生集作十段錦)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閔芝慶曰。陶氏十書。乃先後隨筆成稿。未經刪定。故多舛錯。且多雷同也。(傷寒闡要編)
〔趙氏(心山)釐正傷寒六書〕醫藏目錄六卷,未見
〔童氏(養學)傷寒六書纂要辨疑〕四卷,存
自序曰。余嘗苦夫傷寒者。苦其無要也。仲景之書,傳世已久。遺帙頗多。不可為要也審矣。嗣是而叔和之詮次。未免穿鑿。成無己之註釋。並無正訛。可為要乎。即古之□□見徹九□□□□□□□□□□□□□□□□□□□□訛□□□□□□□□□□□□□□□□□□□□□□□□□□□□□□□□□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
見之瑣言者。復見之家秘。見之續論。見之截江。見之提金。見之槌法。不免層見疊出。此蓋要而未集。辨而未明也。□□下□十有餘載。集其書矣。有完本初集矣。再集矣。其集猶未確也。及見中吾劉先生之集。乃欣然曰。此集真為得要。然猶仍六書之舊。戰汗之條未載。
痞結之證多舛。又為集之闕典。余從而纂之辨之。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剖其正訛。而纂要辨疑乃成。於是求其梓於趙師有光。(號劍南。福州人。)師復云。此一集也。真仁者壽世之術。苦心極矣。彼蒼有知。諒不令苦心之人。至於湮沒。知言哉。知言哉。崇禎五年季冬月望日。
邵武縣儒學訓導童養學壯吾識。
〔楊氏(恆山)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未見
吳學損曰。傷寒科首宗仲景。其次莫若陶節庵。後世名人。辨論雖善。終無便於後學。吾友楊氏恆山著有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一書。簡該精當。誠仲景之功臣。節庵之正傳也。(痘疹四合全書凡例)
〔熊氏(宗立)傷寒運氣全書〕明志十卷,存
自序曰。陰陽升降。運氣之常道也。蓋司天在泉。上下其位。五運有太過不及之異。六氣有逆順勝復之殊。在昔軒岐之聖。憫生民之札瘥。啟素問作內經。有曰先立其年。以知之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知死生矣。然微辭奧旨。未能究研。況傷寒之病。傳變不常。非雜病可比。
苟能明歲時之推移。陰陽之變異。主客之勝復。補瀉之盛虛。以至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而不罹於夭橫者。鮮矣。迨漢張公仲景。以不凡之姿。始深究內經。探微索隱。繼往聖。開來學。乃述傷寒雜病論凡十卷。則假如再三。至於鈐訣。脈病證治。一遵仲景成法。使人展卷。
則三百九十七法之昭明。一百一十三方之顯著。群疑冰釋。次序條貫。是編既成。目之曰傷寒必用運氣全書。敬質於致仕節判考亭黃公景沖侍御。三衢丁公元凱。僉謂纂圖括例。俱以詳明。有裨後學。因勤□工繡梓。以廣其傳。僕不揣凡嚚。自忘鄙陋。而搜求取捨之是否。尚俟高明君子辨正云。
白話文:
方論(十一)
關於傷寒的書籍
- 《傷寒段段錦》(也有書記載為《傷寒十段錦》):這本書在醫學藏書目錄中已佚失,沒有看到。
閔芝慶說:「陶氏所著的十本書,都是他隨筆寫成的草稿,沒有經過仔細的修改和校對,所以有很多錯誤,而且內容也多有重複。」(出自《傷寒闡要編》)
-
**《趙氏(心山)釐正傷寒六書》:**這本書在醫學藏書目錄中記載有六卷,但沒有看到。
-
**《童氏(養學)傷寒六書纂要辨疑》:**這本書有四卷,現在還存在。
童養學在序中說:「我曾經很苦惱於傷寒病,苦惱於沒有抓住要點。張仲景的書流傳很久了,但是遺失的篇幅很多,不能說抓住了要點。後來王叔和的整理,難免有穿鑿附會的地方。而成無己的註釋,也沒有糾正錯誤。那麼,可以說抓住了要點嗎?即使古代的某某學者的著作,雖然對傷寒的理解很透徹,但有的偏重於某一方面,有的屬於家傳秘方,有的則是不斷延伸的論述,甚至有的像截斷江河一樣分開來說,有的像用錘子敲打一般零散,導致層出不窮,這說明抓住了要點卻沒有彙集,辨析了卻沒有清晰明瞭。我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收集了相關書籍,編成了初集,之後又繼續收集,但仍然不夠完善。直到看到了劉先生的著作,才高興地說,這才是抓住了要點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劉先生的著作仍然沿用六書的舊體例,沒有記載戰汗的條文,而且關於痞結的證候也多有錯誤,這又是集大成著作的不足。於是我從劉先生的著作入手,進行了編纂和辨析,刪除了繁雜的內容,補充了遺漏的部分,糾正了錯誤的地方,最終完成了《纂要辨疑》。我將此書請教於趙有光先生(號劍南,福州人),趙先生稱讚說,這本書真是仁人君子救世之作,用心良苦啊!上天如果有知,一定不會讓如此用心的人的著作被埋沒。能理解這本書的人啊!能理解這本書的人啊!崇禎五年冬季的望日,邵武縣儒學訓導童養學親筆寫下。」
- **《楊氏(恆山)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這本書沒有看到。
吳學損說:「傷寒科的醫學,首先要宗法張仲景,其次最好學習陶節庵的著作。後世名家的辨證論述雖然精妙,但終究不方便後學學習。我的朋友楊恆山著有《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一書,簡潔而精當,確實是張仲景的得力助手,也是陶節庵的正宗傳人。」(出自《痘疹四合全書凡例》)
- **《熊氏(宗立)傷寒運氣全書》:**這本書有十卷,現在還存在。
熊宗立在序中說:「陰陽升降是自然運行的規律。天上的司天之氣和地下的在泉之氣,它們的位置上下相對應。五運有太過和不及的區別,六氣有順逆和勝復的變化。古代的黃帝和岐伯,為了解除百姓的疾病,寫成了《素問》等醫學經典,其中說要先了解每年的氣候變化,來判斷陰陽的盛衰,才能夠預測疾病的生死。但是其中的含義深奧隱晦,很難深入研究。況且傷寒病的傳變不遵循常規,不能夠和一般的雜病相比。如果能夠了解每年氣候的推移、陰陽的變化、主客的勝復、補瀉的盛虛,做到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損有餘、補不足,才有可能避免因疾病而夭折。到了漢代的張仲景,他具有非凡的資質,深入研究了《內經》,探究了其中的奧秘,繼承了前人的學說,開創了後世的醫學。他著述了《傷寒雜病論》,全書共十卷,反覆地說明了各種疾病的證候,詳細記載了治療方法,脈象、病情、證候和治療都遵循了張仲景的法則,使人打開書本就能夠明白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以及一百一十三種顯著的方劑,所有的疑惑都像冰雪一樣消融,病症的條理和順序都非常清晰。這本書編寫完成後,命名為《傷寒必用運氣全書》。我將此書呈給致仕的節判考亭黃公景沖侍御,以及三衢丁公元凱,他們都認為此書的圖例詳細明瞭,對後學很有幫助,所以出資刊刻印行,以廣泛流傳。我不顧自己才識平庸,忘記自己的淺薄,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經得起高明人士的辯證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