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三 (4)
卷二十三 (4)
1. 方論(一)
王履曰。讀仲景之書。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知其書足以為萬世法。而後人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疑信相雜。未免通此而礙彼也。嗚呼。自仲景以來。發明其書者。不可以數計。然其所以立法之意。竟未聞有表章而示人者。豈求之而不得之歟。
將相習循而不求歟。抑有之而余未之見歟。余雖不敏。僣請陳之。夫傷於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發於所感之時。不即病者。過時而發於春夏也。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謂之溫與暑。夫傷寒溫暑。其類雖殊。其所受之原。則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傷寒而為稱。
由其類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稱而混其治。宜乎貽禍後人。以歸咎於仲景之法。而委廢其大半也。籲。使仲景之法。果貽禍於後人。傷寒論不作可也。使仲景之法。果不貽禍於後人。傷寒論其可一日缺乎。後人乃不歸咎於己見之未至。而歸咎於立法之大賢。可謂溺井怨伯益。
失火怨燧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後人雖移易無窮。終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觀之。則其法其方。果可委廢太半哉。嗚呼。法也方也。仲景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也。後人能知仲景之書。本為即病者設。不為不即病者設則尚恨其法散落。所存不多,而莫能御夫粗工妄治之萬變。
果可憚煩。而或廢之乎。是知委廢太半。而不覺其非者。由乎不能得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今人雖以治傷寒法治溫暑。亦不過借用耳。夫仲景立法。天下後世之權衡也。故可借焉以為他病用。雖然。豈特可藉以治溫暑而已。凡雜病之治。莫不可借也。今人因傷寒治法。可藉以治溫暑。
遂謂其法通為傷寒溫暑設。籲。此非識流而昧原者歟。苟不余信。請以證之。夫仲景之書。三陰經寒證。居熱證什之七八。彼不即病之溫暑。但一於熱耳、何由而為寒哉。就三陰寒證而詳味之。然後知余言之不妄。或者乃謂三陰寒證。本是雜病。為王叔和增入其中。又或謂其證之寒。
蓋由寒藥誤治而致。若此者皆非也。夫叔和之增入者。辨脈平脈。與可汗不可汗等諸篇而已。其六經病篇必非叔和所能讚辭也。但厥陰經中下利嘔噦諸條。卻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遂並無厥逆而同類者。亦附之耳。至若以藥誤治。而成變證。則惟太陽為多。縱使三陰證。亦或有寒藥誤治而變寒者,然豈應如是之眾乎。
夫惟後人以仲景書。通為傷寒溫暑設。遂致諸溫劑。皆疑焉而不敢用。
又曰。王叔和搜採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但惜其既以自己之說。混於仲景。所言之中。又以雜脈雜病。紛紜並載於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亂。若先備仲景之言。而次附己說。明書其名。則不致惑於後人。而累仲景矣。昔漢儒收拾殘編斷簡於秦火之餘。
白話文:
王履說:「讀張仲景的書,應該探求他立法的用意。如果能了解他立法的用意,就會知道他的書足以作為萬世的法則,後人既無法增加,也無法超越。如果不能了解他立法的用意,就會產生疑惑,難免會理解了這一點,卻又阻礙了另一點。唉!自張仲景以來,註解他著作的人,多到數不清,然而他們都沒有明確指出他立法的用意,並展示給大家。難道是求索而不得嗎?還是大家習慣遵循舊例而不去探求?又或許是有人知道,只是我還沒見到?我雖然不聰明,但還是冒昧地想說明一下。
人受到寒邪侵襲,有的會立刻發病,有的則不會立刻發病。立刻發病的,是在感受寒邪的時候就發病;不立刻發病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到了春夏才發病。立刻發病的,稱為「傷寒」;不立刻發病的,稱為「溫」或「暑」。傷寒、溫病、暑病,雖然種類不同,但它們所受的病因,其實是相同的。由於病因相同,所以統稱為「傷寒」。
由於疾病種類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不能混淆。如果將名稱相同就混淆治療方法,就難免會給後人帶來禍患,將過錯歸咎於張仲景的醫法,而將他的醫術廢棄大半。唉!如果張仲景的醫法真的會給後人帶來禍患,那麼《傷寒論》不寫出來還比較好;如果張仲景的醫法不會給後人帶來禍患,那麼《傷寒論》怎麼可以一日或缺呢?後人不將過錯歸咎於自己的見解不夠深入,反而歸咎於立法的偉大賢人,這就像掉到井裡反而怨恨伯益(古代傳說中擅長鑿井的人),失火反而怨恨燧人氏(古代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一樣。張仲景是醫法的祖師,後人雖然不斷地改變,但終究無法超出他的規範。從這點來看,他的法則、他的方劑,真的可以廢棄大半嗎?
唉!他的法則、他的方劑,張仲景是專門為立刻發病的傷寒而設,並不是兼為不立刻發病的溫病、暑病而設。後人如果能知道張仲景的書,本來是為立刻發病的人而設,不是為不立刻發病的人而設,就會只遺憾他的醫法散落,所保存的不多,卻又無法阻止那些庸醫妄加治療的種種變化。難道可以因為怕麻煩,就隨意廢棄他的醫法嗎?由此可知,廢棄大半而不覺得不對,是因為不能了解他立法的用意。現在的人雖然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暑病,也只是借用而已。張仲景的立法,是天下後世的標準,所以可以借用來治療其他疾病。雖然如此,難道只是可以借用來治療溫病、暑病而已嗎?凡是雜病的治療,沒有不可以借用的。現在的人因為傷寒的治療方法可以借用來治療溫病、暑病,就說他的醫法是同時為傷寒、溫病、暑病而設的。唉!這不是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根本原因嗎?如果大家不相信我說的,請讓我來證明。張仲景的書中,屬於三陰經的寒證,佔了熱證的十分之七八。那些不立刻發病的溫病、暑病,卻都是熱證,怎麼可能會有寒證呢?只要仔細地研究三陰經的寒證,就能夠了解我說的並非虛妄。或許有人說三陰經的寒證,本來就是雜病,是王叔和加入其中的;又或許有人說這些寒證,是由於誤用寒藥治療造成的。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王叔和加入的,是關於辨脈、平脈以及可汗、不可汗等篇章而已。六經病篇絕不是王叔和所能增刪的。只有厥陰經中關於下利、嘔吐等條文,確實是王叔和因為它們有厥逆症狀而附帶加上去的,甚至將沒有厥逆症狀卻與之類似的病症,也一併附帶加上。至於因為用錯藥而造成的變證,太陽經的病證比較多,即使是三陰經的病證,也有可能因為誤用寒藥而變成寒證,但難道會像書中所記載的那樣多嗎?
只因為後人把張仲景的書,當成是同時為傷寒、溫病、暑病而設的,才會導致大家對於溫熱藥劑產生疑慮而不敢使用。
又說,王叔和搜集整理了張仲景舊論中散失的部分,使其成書,功勞非常大。但可惜的是,他將自己的觀點混入張仲景的著作,他在書中所說的內容,又把各種雜脈、雜病紛亂地放在書卷開頭,導致玉石混雜,主客顛倒。如果先寫張仲景的原文,然後再附上自己的見解,並清楚地標明,就不會迷惑後人,也就不會連累到張仲景了。以前漢代的儒生從秦朝焚書的殘餘中收拾整理了殘篇斷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