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三 (3)
卷二十三 (3)
1. 方論(一)
仲景著傷寒論。誠不刊之典。然有大人之病。而無嬰孺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者。蓋陳蔡以南。不用柴胡白虎二湯治傷寒。其言極有理。
陳振孫曰。傷寒論十卷。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辭簡古奧雅。又名傷寒卒病論。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嚴器之曰。伊尹以元聖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萬世之生靈。普蒙拯濟。後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論十數卷。然後醫方大備。茲先聖後聖。若合符節。至晉太醫令王叔和。以仲景之書。撰次成敘,得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
迄今千有餘年。不墜於地者。又得王氏闡明之力也。傷寒論十卷。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寡聞淺見。所能賾究。
劉完素曰。漢末之魏。有南陽太守張機仲景。恤於生民多被傷寒之疾。損害橫夭。因而輒考古經。以述傷寒卒病方論一十六卷。使後之學者。有可依據。然雖所論未備。諸病仍為道要。若能以意推之。則思過半矣。且所述者眾。所習者多。故自仲景至今。甫僅千歲。凡著述醫書、過往古者八九倍矣。
夫三墳之書者。大聖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亞聖也。雖仲景之書未備聖人之教。亦幾於聖人。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者。尚為難矣。故今人所習。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況仲景之書。復經太醫王叔和撰次遺方。唐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編集進上。
雖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廣其法術。雜於舊說。亦有可取。其間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聖之經。愈令後人學之難也。(原病式序)
吳澄曰。漢未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嘆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加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殊甚。然後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蓋上世遺書。仲景特編纂云爾。非其自撰之言也。晉王叔和重加論次。而傳錄者。誤以叔和之語。參錯其間。莫之別白。(活人書辨序)
呂復曰。傷寒論十卷。乃後漢張機仲景用素問熱論之說。廣伊尹湯液而為之。至晉王叔和。始因舊說。重為撰次。而宋成無己復為之註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之流。固亦互有開發。而大綱大要。無越乎吐汗下溫四法而已。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
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審脈時汨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亦往往反復後先。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閫奧者。陳無擇嘗補三陰證藥於三因論。其意蓋可見矣。
白話文:
張仲景寫的《傷寒論》,的確是不可以更改的經典。但是,這本書裡只講了大人的病,沒有提到嬰兒的疾病;只講了北方地區的用藥,沒有講到南方地區的治療方法。這是它有所欠缺的地方。因為在陳、蔡一帶以南的地區,並不用柴胡湯和白虎湯來治療傷寒,這說法很有道理。
陳振孫說,《傷寒論》共有十卷,是東漢長沙太守南陽人張機(字仲景)所寫,他是建安年間的人。這本書的文字簡潔、古樸又典雅,又叫做《傷寒卒病論》,總共有112個藥方。古往今來,治療傷寒的人,沒有誰能超出這本書的範圍。
嚴器之說,伊尹憑著他聖人的才能,撰寫了《湯液》,讓老百姓的疾病都能夠痊癒,使得萬世的生靈都能得到救助。後來東漢的張仲景又擴充《湯液》,寫成《傷寒卒病論》十多卷,從此醫藥方劑才算完備。這兩位先聖後聖,說法就像是符合的符節一樣。到了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把張仲景的書整理、編纂成篇,才成為完整的著作。古人把張仲景的藥方當作所有藥方的祖先,因為他能夠繼承和發揚先聖所寫的醫書。
直到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本書還能流傳下來,沒有失傳,也是多虧了王叔和的闡明。 《傷寒論》這十卷書,文字精煉而深奧,它的方法簡潔而詳細,不是見識淺薄的人能夠深入研究的。
劉完素說,東漢末年魏國時期,有位南陽太守張機(字仲景),他看到老百姓因為傷寒而受苦、橫死,於是就去研究古籍,寫成了《傷寒卒病方論》十六卷,讓後來的學者有可以依循的依據。雖然書中講的內容不夠全面,但對各種疾病的論述仍然是重點。如果能夠用心推敲,就能夠理解大半的道理。而且書中談論的病症很多,學習的人也很多。所以從張仲景至今,才不過一千年,而著作的醫書,卻比以前古人的著作多了八九倍。
像《三墳》這樣的書,是聖人的教導,它模仿天地,道理符合自然,根源於大道。而張仲景,可以說是亞聖。雖然張仲景的書還沒有達到聖人的教導那樣完備,但也接近聖人的境界了。他的文字也十分玄妙深奧,以至於現在的學者,還是覺得難以理解。所以現在人學習的,都是近代醫家的方論,只研究枝節末端,而不去追究根本。更何況,張仲景的書,又經過太醫王叔和的整理,刪除了一些遺失的內容,唐朝開寶年間節度使高繼沖又把它整理後進獻給朝廷。
雖然王叔和、高繼沖兩位先生都用心思、費腦力,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擴充了藥方和醫術,並摻雜了一些舊有的說法,其中也有可取之處。但是,這些改動可能也偏離了張仲景原本的意思,沒有符合古代聖人的經典,反而使得後人學習更加困難。(《原病式序》)
吳澄說,東漢末年張仲景寫了《傷寒論》。我曾經感嘆,東漢時期的文章氣勢,沒有哪裡能比得上西漢,唯獨醫家這本書,既深奧又典雅,光彩照人,彷彿是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我對此感到十分驚訝。後來看到張仲景寫的序言,態度謙卑,才知道序言是張仲景自己寫的,而《傷寒論》其實就是古代的《湯液論》,是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書,張仲景只是編輯整理而已,並不是他自己寫的。晉朝的王叔和又重新整理了這本書,而傳抄的人,錯誤地把王叔和說的話,摻雜在其中,分辨不清楚。(《活人書辨序》)
呂復說,《傷寒論》十卷,是東漢的張機(字仲景)運用《素問·熱論》的說法,擴充伊尹的《湯液》而寫成的。到了晉朝的王叔和,才根據舊有的說法,重新進行整理。到了宋朝,成無己又為它做了註解。之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等人,也都各自有所發揮。但是,大體的綱要和重點,都沒有超出「吐、汗、下、溫」這四種治療方法。一個病症對應一個藥方,萬次選用都能精準命中。經過千年,仍然像符節一樣的吻合。
前人稱之為所有藥方的祖先,確實如此。最可惜的是,診脈時誤用了王叔和的說法,關於三陰證的內容大多是殘缺不全的。而且,張仲景的書和王叔和的傳述,也常常出現前後重複、文字混淆的情況。如果不是字字句句仔細研讀,深入思考,是無法了解其中的精髓的。陳無擇曾經在《三因論》中補充了三陰證的藥方,他的用意大概可以從這裡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