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方論(一)

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書為諸方之祖。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故後世稱為醫聖。

古琴疏曰。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受業於張伯祖。精於治療。一日入桐柏山。覓藥草。遇一病人求診。仲景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以實具對。乃嶧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藥遺之。一服輒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桐也。聊以相報。仲景劉為二琴。

一曰古猿。一曰萬年。皇甫謐曰。張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

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甲乙經序)

又曰。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同上)

又曰。華佗存□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晉書本傳釋勸論。)

高湛曰。王叔和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太平覽御)

葛洪曰。仲景開胸納赤餅。(抱朴子)

孫思邈曰。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孫奇等序曰。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

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巨奇續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

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朱肱曰。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可曉會。

趙希弁曰。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按名醫錄云。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以宗族二百餘口。建安紀年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二十三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善醫者或云。

白話文:

古今以來,治療傷寒的人,沒有誰能超出張仲景的成就。他的著作是所有醫方學的始祖,當時的人認為扁鵲和倉公也比不上他,所以後世稱他為醫聖。

古琴疏記載,張機,字仲景,是南陽人。他向張伯祖學習醫術,醫術精湛。有一天,他進入桐柏山採藥,遇到一個病人求診。仲景診斷後說:「你的脈象像動物,這是怎麼回事?」那個人如實回答,說自己是嶧山洞裡的老猿。仲景從藥囊中拿出藥丸給他服用,一服就好。隔天,那人扛著一根巨大的木頭來,說:「這是萬年桐木,用來報答您。」仲景便將桐木製成兩把琴,一把叫做「古猿」,一把叫做「萬年」。

皇甫謐說,張仲景見到侍中王仲宣,當時他二十多歲,仲景對他說:「你有病,四十歲時眉毛會掉光,眉毛掉光後半年就會死。你服用五石湯,可以免除災禍。」仲宣認為他的話不吉利,雖然收下藥湯,但沒服用。過了三天,仲景再見到仲宣,問他:「你服藥了嗎?」仲宣說:「已經服了。」仲景說:「你的氣色不像服藥的樣子,你怎麼輕忽自己的性命呢?」仲宣還是不說實話。後來過了二十年,果真眉毛掉光,一百八十七天後就去世了,和仲景說的一樣。(出自《甲乙經序》)

又說,仲景闡發了伊尹的湯液學說,寫成數十卷的著作,使用後多有療效。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整理了仲景的遺論,非常精要,可以實際應用。(同上)

又說,華佗的醫術獨到,張仲景的醫方則是精妙絕倫。(出自《晉書本傳釋勸論》)

高湛說,王叔和編訂了張仲景的方論,編成三十六卷,廣為流傳。(出自《太平覽御》)

葛洪說,仲景曾開胸納入赤餅。(出自《抱朴子》)

孫思邈說,江南的醫生們,將仲景重要的醫方視為秘傳,不輕易外傳。

孫奇等人的序文說:「《傷寒論》大抵是繼承古代聖人的思想,其他醫家難以與之相比。晉朝皇甫謐在《甲乙針經序》中說,伊尹憑藉聖人的才能,撰寫並運用神農本草,製成湯液。漢朝張仲景闡發湯液的學說,寫成十幾卷,使用後多有療效。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整理仲景的遺論,非常精要,都可以實際應用。可見仲景是遵循伊尹的方法,而伊尹又是遵循神農的經驗。難道不能說是繼承了古代聖人的思想嗎?」

《漢書》沒有張仲景的傳記,他的事蹟記載在《名醫錄》中,說他是南陽人,名叫機,仲景是他的字。他被推舉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最初向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術,當時的人都說他的醫學知識比他的老師更精微。他所著的醫論,文字精煉而深奧,方法簡潔而詳盡,不是淺薄無知的人所能理解的。自仲景至今,八百多年來,只有王叔和能學到他的精髓。其間像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等人,並非沒有才能,只是各自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沒有研究發揚仲景的醫學。開寶年間,節度使高繼沖曾經編錄進獻仲景的醫書,但文理錯亂,沒有經過考證。歷代雖然將其藏於書府,也缺乏校正。這導致醫治疾病的人,天下幾乎沒有人了解仲景的醫學。國家詔令儒臣校正醫書,我巨奇有幸被選中。我認為百病之中,沒有比傷寒更緊急的,所以先校定張仲景的《傷寒論》十卷,共二十二篇,病證外總共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去除重複的,共有一百一十二個方劑。現在請求頒布實行。

朱肱說,華佗稱讚張長沙(仲景)的《傷寒論》是活人書。以前的人又稱其為《金匱玉函》,可見其在世上的重要性。然而,書中的文字典雅深奧,若不精通經絡,便難以理解。

趙希弁說,《傷寒論》十卷,是漢朝張仲景所著,晉朝王叔和整理的。根據《名醫錄》記載,仲景是南陽人,名叫機,仲景是他的字。他被推舉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建安年間以來,他們家族兩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因傷寒而死的占了七成。因此他撰寫了《傷寒論》,共二十三篇,病證外總共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好的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