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醫經(四)

〔靳氏(鴻緒)內經纂要〕未見

仁和縣誌曰。靳鴻緒字若霖。讀書。工文章。內行尤摯。篤於孝友。先世以兒醫顯。而鴻緒術尤精善。內經纂要。闡發精微。

〔王氏(佑賢)內經纂要〕未見

錢塘縣誌曰。王佑賢字聖翼。孝友天性。甫九齡。七日中父母相繼歿。哀毀逾成人禮。孤貧勵學。旁通醫術。急人病。不以門第為等差。所全活人無算。家居力行。皆盛德事。尤好刊格言。以訓後學。國朝牟直指雲龍旌善士。裒然居首。所著有格物近編。內經纂要。

〔張氏(志聰)素問集註〕九卷,存

紀略曰。一本經章義錯綜。變化隱見離奇。或彼章微露。別篇顯言。義雖專稱。詞難概論。是以注中惟求經義通明。不尚訓詁詳切。讀者細研。庶知心苦。一是集惟以參解經義。不工詞藻。然就經解經。罔敢杜撰一語。貽笑大方。閱者勿以固陋見唾。一經義深微。闡發艱甚。

故集中有不厭煩瑣。重複諄切者。然非贅也。尚有未盡余意。標于格外。設或疏義旨有微分。亦不妨兩存之。以俟後賢之參訂。敢自是哉。

汪昂曰。張隱菴素問集註。刻於康熙庚戌。皆其同人所著。盡屏舊文。多創臆解。恐亦以私意測度聖人者也。

〔高氏(世栻)素問直解〕九卷,存

凡例曰。一素問內經。乃軒岐明道之書。開物成務。醫道始昌。雖秦火煽毒。而醫書獨全。後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刪改字句,剽竊說道。實開罪於先聖。如靈素合刻。纂集類經。是已。惟王太僕馬玄臺張隱菴註釋。俱屬全文。然字句文義。有重複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經改正者。

有以訛傳訛。而弗加詳察者。余細為考較。確參訂正。庶幾上補聖經。下裨後學。一素問一經。各家雖有註釋。余詳視之。非苟簡隙漏。即敷淺不經。隱菴集註。義意艱深,其失也晦。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顏曰直解。世之識者。尚其鑑諸,一隱菴先有集註之刻。不便雷同。

故曰直解。註釋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誦讀。非如張太岳四書直解。其訓詁有不可讀者。一素問八十一篇。原遺闕二篇。今已搜補矣。每篇名目。俱當詮解。茲刻不第詮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為拈出。一篇之中。分為數節。蓋以詞論冗繁。略分節旨。使觀者易於領會耳。

〔何氏(鎮)素問鈔〕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綱目必讀類纂。)

〔黃氏(元御)素問懸解〕十三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元御是書。謂素問八十一篇。秦漢以後。始著竹帛。傳寫屢更。不無錯亂。因為參互校正。如本病論。刺志論。刺法論。舊本皆謂已亡。元御則謂本病論。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則誤入診要經終論中。刺法論。則誤入通評虛實論。未嘗亡也。又謂經絡論。

乃皮部論之後半篇。皮部論。乃十二正經。經絡論之正文。如此則三奇經。與氣府論之前論正經後論。奇經三脈無異。故取以補闕。仍復八十一篇之舊。考言經文錯柬者。起於劉向之校尚書。(見漢書藝文志)猶有古文可據也。疑經文脫柬者。始於鄭玄之注玉藻。(見禮記注)然猶不敢移其次第。

白話文:

醫經(四)

靳氏(鴻緒)內經纂要:未找到相關資料。

《仁和縣誌》記載,靳鴻緒,字若霖,勤奮讀書,擅長寫文章,品行端正,對長輩孝順,對兄弟友愛。他家世代以當兒科醫生聞名,而靳鴻緒的醫術更是精湛高明。《內經纂要》一書,闡發了醫學理論的精微之處。

王氏(佑賢)內經纂要:未找到相關資料。

《錢塘縣誌》記載,王佑賢,字聖翼,天性孝順友愛。九歲時,父母在七天內相繼去世,他悲痛欲絕,守喪禮儀超過了成年人。他家境貧寒,但仍努力學習,並且廣泛涉獵醫學知識。他樂於幫助病人,不因對方地位高低而有所差別,救活了許多人。在家中,他身體力行,所作所為皆是高尚的品德。他尤其喜歡編寫格言,用來教導後輩。朝廷的牟雲龍大人稱讚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把他列為第一位。他的著作有《格物近編》和《內經纂要》。

張氏(志聰)素問集註:共九卷,現存。

他在書的紀略中說: 《黃帝內經·素問》這本書的章節意義錯綜複雜,變化隱晦難見,有的章節只稍微透露一點,有的章節則明顯說明。即使主題一致,但用詞也很難概括。因此,註解中只追求經文的意義通順明白,不追求字詞訓詁的詳盡。希望讀者仔細研讀,才能體會作者的用心。這本書的註解重點在於解釋經文的意義,不講究華麗的詞藻,只是就著經文來解釋經文,不敢隨意編造一個字,以免被識見廣博的人恥笑。經文的意義深奧微妙,闡發起來非常困難,所以書中有些地方不厭其煩地重複說明,但這並不是多餘的。還有一些沒有完全表達清楚的意思,會另外標示出來。如果對經文的理解有細微的差別,也允許兩種說法並存,以便後來的賢者加以參考訂正,他絕不敢自以為是。

汪昂說,張隱庵的《素問集註》是康熙庚戌年刻印的,都是他的同門所寫。他們完全拋棄了舊有的註解,多是自己主觀臆測的解釋,恐怕是以自己的想法來揣度聖人的意思。

高氏(世栻)素問直解:共九卷,現存。

他在凡例中說: 《素問》這本書是黃帝和岐伯闡明醫學道理的著作,它開創了醫學,使醫學昌盛發展。雖然經歷了秦朝焚書的災難,但醫書卻得以倖存。後世的註解者,有的割裂原文,有的刪改字句,甚至剽竊別人的說法,實在是對不起古代的聖賢。例如《靈樞》和《素問》合刻,以及纂集《類經》等就是這樣。只有王太僕、馬玄臺和張隱庵的註釋才是全文。但是,他們的註釋中,有些字句文義重複,卻沒有刪除;有些顛倒錯亂,也沒有改正;有些是以訛傳訛,沒有加以詳細考察。我仔細地考證比較,加以訂正,希望能夠上符合聖人的經典,下幫助後世的學習者。《素問》一書,各家雖然都有註釋,但我仔細看了之後,發現不是粗略簡陋,就是膚淺不通。隱庵的《集註》意義艱深,他的缺點是晦澀難懂。我不得已,只好重新加以註解,命名為《直解》。希望有識之士能夠加以鑑別。隱庵已經有了《集註》的刻本,所以不宜與之雷同,因此命名為《直解》。我的註解直接明了,可以對照原文誦讀,不像張太岳的《四書直解》,有些訓詁讓人難以理解。《素問》共有八十一篇,原先遺失了兩篇,現在已經搜集補上了。每篇的名稱,都應當加以解釋。我這次刊刻,不僅解釋了篇名,也逐一指出每篇的大意。一篇文章中,又分為數個小節,因為文章內容繁雜冗長,所以略作分節,以便讀者容易理解。

何氏(鎮)素問鈔:未找到相關資料。

(根據《本草綱目必讀類纂》記載。)

黃氏(元御)素問懸解:共十三卷,未找到相關資料。

《四庫全書提要》說,元御認為《素問》八十一篇,是秦漢以後才寫在竹帛上的,經過多次傳抄,難免會有錯亂的地方。所以他加以參互校正。例如,舊本認為《本病論》、《刺志論》、《刺法論》已經遺失,而元御認為,《本病論》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是誤入《診要經終論》中,《刺法論》是誤入《通評虛實論》。並非真的遺失。他又認為,《經絡論》是《皮部論》的後半篇,《皮部論》是十二正經,而《經絡論》是正文。這樣,三奇經,和《氣府論》中前面論述正經,後面論述奇經三脈是沒有區別的。因此,他把它們取來補上缺漏,恢復了八十一篇的原貌。考究經文錯亂一事,是從劉向校訂《尚書》開始的(見《漢書·藝文志》),那時還有古文可以參考。懷疑經文脫落一事,是從鄭玄註釋《玉藻》開始的(見《禮記註》),但鄭玄還不敢移動經文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