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1)

1. 明堂經脈(二)

〔李氏(慶嗣)針經〕一卷,佚

金史本傳曰。李慶嗣。洛人。少舉進士不第。棄而學醫。讀素問諸書。洞曉其義。大德間。(按大德夏崇宗乙卯所改年號。當金熙宗天會十三年。而金人不可稱之。疑是當作大定。)歲大疫。廣平尤甚。貧者往往闔門臥病。慶嗣攜藥與米分遺之。全活者眾。慶嗣年八十餘。無疾而終。所著傷寒纂類四卷。考證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傳於世。

〔李氏(源)流注指要〕佚

按上見於醫學源流。

〔竇氏(傑)針經指南〕一卷,存

流注指要賦後序曰。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原。補瀉迎隨。揭示用針之要。予於是學。自古迄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鉤玄而索隱。俄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亡了世紛。續推兵擾。(二句難解。衛生寶鑑。作云及世紛。孰非兵擾。又似不為義。)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

白話文:

李慶嗣,洛陽人,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便放棄仕途學習醫術。他精通《素問》等醫學典籍,深諳醫理。金朝大德年間(按:應為大定年間),天下瘟疫流行,廣平府尤其嚴重,許多貧困人家全家臥病不起。李慶嗣帶著藥物和米糧分發給他們,救活了許多人。李慶嗣活到八十多歲,無疾而終。他著有《傷寒纂類》四卷、《考證活人書》兩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流傳至今。

此外,還有李氏的《流注指要》一書已佚失,這本書曾在《醫學源流》中被提及。

竇傑的《針經指南》一卷現存,書中後序提到:望聞問切,是探明病因的關鍵;補瀉迎隨,是針灸施治的要領。作者雖然一直努力鑽研醫術,但始終未能精通奧妙。後來在閒暇之餘,承蒙外舅的教誨,才有所領悟。世道紛亂,戰亂不止(此處語句難解),人們心神不安,無所依傍。

或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方國以亂而隔殊。藥物絕商而那得。訪歷市而求方。效不若砭。力排疾勢。既已受教。遂敏求師。前後僅十七年。無一二真個輩。後避屯於蔡邑。方獲訣於李君。(舊注。名源巨明。)斯人以針道救疾也。除疼痛於目前。愈瘵疾於指下。信所謂伏如橫弩。

應若發機。萬舉萬全。百發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付於非仁。聖道須傳於賢者。僕素不求揆。遂伸有求之懇。獲垂無吝之誠。(三句舊多脫文。今據衛生寶鑑訂補。)授穴之所秘者。四十有二。療(舊。療。訛作聖。今據衛生寶鑑改訂。

白話文:

病人精氣必然耗損,國家混亂,藥物難尋,市集難求方藥,效果不如砭石直接治療。於是接受教誨,積極尋找師傅,前後十七年,沒有一兩個真正精通醫術的人。後來避亂住在蔡邑,終於從李君(名源巨明)那裡得到針灸秘訣。李君以針灸救治疾病,當場止痛,指下治癒痼疾,正如伏兵待發,萬舉萬全,百發百中。他心懷救世之念,從不貪圖利益,曾對我說:「天賜良方不可落在不仁之人手中,聖人之道須傳授給賢者。」我本不求醫術,懇切請求後,他毫不吝嗇地傳授了四十餘個穴位的秘訣,用來治療疾病。

)疾而不瘳者。萬千無一。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整其困而扶其危。而後除疼迅速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夫針者也。果神矣哉。然念茲穴俞以或忘。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八韻。賦就一編。詎敢匿於己私。庶共傳於同志。時歲次壬辰。重九前二日題。

元史類編曰竇默。字子聲。初名傑。字漢卿。廣平肥水鄉人。幼嗜書。金末遭兵亂被俘。同時三十人皆見殺。惟默得脫歸。其家破母亡。遂南走渡河。遇醫者王翁(通鑑。作李浩。)妻以女。使業醫。後仕元世祖。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卒。時年八十餘。追封魏國公。諡文正。

羅天益曰。癸丑歲,竇子聲先生隨駕。在瓜忽都田地裡住。冬與先生講論。因視見流注指要賦。及補瀉法。用之多效。(衛生鑑寶)

白話文:

疾病久治不愈的人,千百人中幾乎沒有。要將這個道理銘記在心,深入骨髓。務必盡心盡力,幫助病人解除痛苦,扶持危難。這樣,就能快速消除疼痛,就像伸手拈取一樣容易。化解積聚的病症,就像冰雪消融一樣迅速。針灸確實是神奇之術!但往往會因為記不住穴位而遺忘,若借助聲律的幫助,就能更容易記住。因此,我便根據八韻,寫下了這部《流注指要賦》,不敢私藏,希望與同道中人共同流傳。這是在壬辰年重陽節前兩天寫的。

元史類編記載,竇默,字子聲,原名傑,字漢卿,是廣平肥水鄉人。他自幼喜愛讀書。金末遭遇兵亂被俘,當時有三十人一同被殺,只有竇默幸運逃脫。家破人亡,母親也去世了,他便南下渡河,遇到一位醫生王翁(《通鑑》記載為李浩),王翁將女兒嫁給了他,讓竇默學習醫術。後來仕奉元世祖,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去世時八十多歲,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正。

羅天益說,癸丑年,竇子聲先生隨駕來到瓜忽都田地居住。冬天,我和先生講論醫術,當時見到了他寫的《流注指要賦》,以及補瀉法,運用之後,效果顯著。

熊均曰。竇傑。字漢卿。古肥人。官至太師。以醫學顯於世。得針灸法。遂著針經指南。

高武曰。針經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葉蟄宮圖。頗於素問有不合者。

徐春甫曰。竇太師針灸。一名針灸指南。名傑。字漢卿。為金太師。

錢曾曰。太師針灸一卷。竇太師針灸。傳於婺源王鏡澤。一百二十八法錄於成辛丑夏五月。藏書家未見有此本也。

〔王氏(開)重註標幽賦〕佚

金華府志曰。王鏡澤。名開字啟元。蘭溪人。家貧好讀書。不遇於時。遂肆力醫道。遊大都竇太師漢卿之門。二十餘年。悉傳其術以歸。竇公囑之曰。傳吾術以濟人。使人無病。即君之報我也。遇人有疾。輒施針砭。無不立愈。至元初。領揚州教授。以母老辭。所著有重註標幽賦傳於世。子國瑞。孫廷玉。曾孫宗澤。皆克世其業云。

白話文:

熊均說,竇傑,字漢卿,是古肥人,官至太師,以醫術聞名於世。他精通針灸之術,於是著有《針經指南》。

高武說,《針經指南》是古肥人竇漢卿所撰。書中首先標明「幽賦」,其次確定八穴指法,以及葉蟄宮圖。不過,有些地方與《素問》不符。

徐春甫說,竇太師的針灸術,又名《針灸指南》,他名傑,字漢卿,是金朝的太師。

錢曾說,《太師針灸》一卷,也就是竇太師的《針灸指南》,傳到了婺源王鏡澤手中。王鏡澤在一百二十八種針灸法中,於成辛丑年夏五月將其記錄下來。藏書家至今尚未見過此書。

王氏重註《標幽賦》已經遺失。

《金華府志》記載,王鏡澤,名開,字啟元,是蘭溪人。他家境貧寒,卻熱愛讀書。由於時運不濟,便專心鑽研醫術,拜訪了金朝太師竇漢卿,並在其門下學習二十餘年,精通竇太師的醫術後才返回家鄉。竇太師囑咐他,將醫術傳授下去,救治病人,讓更多人免於疾病,這便是對他的報答。王鏡澤遇到病人,就會施以針灸,無不藥到病除。元朝初期,他被任命為揚州教授,因母親年老,便辭官在家。他著有《重註標幽賦》傳世。他的兒子國瑞,孫子廷玉,曾孫宗澤,都繼承了他的衣缽。

〔祝氏(定)注竇太師標幽賦〕佚

處州府志曰。祝定。字伯靜。麗水人。以醫術鳴。洪武初。授本府醫學提舉。轉正科。注竇太師標幽賦。醫學咸宗之。

〔竇文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訣〕醫藏目錄一卷,未見子午流注,一卷,未見

〔注銅人針經密語〕一卷,佚

〔王氏(開)增注針經密語〕一卷,佚

貝瓊序略曰。皇元時。竇文貞公得丘長生之傳。大顯於中朝。而四方咸宗之。且推其所得。述標幽二賦行於世。後注銅人針經密語一卷。未成而沒。其徒有蘭溪王鏡潭及其子瑞庵者。增注而成之。則三百六十五穴之分。不可有一過不及之差。淵乎微哉。一日瑞庵挾之。訪予殳山。

白話文:

祝氏(定)注竇太師標幽賦

《處州府志》記載:祝定,字伯靜,麗水人,以醫術聞名。洪武初年,被任命為本府醫學提舉,後升任正科。他注釋了竇太師所作的《標幽賦》,醫學界都尊崇他。

竇文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訣

《醫藏目錄》中記載有「竇文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訣」一卷,但目前尚未見到。另外還有一卷「子午流注」,也尚未見到。

注銅人針經密語

「注銅人針經密語」一卷,現已失傳。

王氏(開)增注針經密語

「王氏增注針經密語」一卷,現已失傳。

貝瓊序略

貝瓊在序文中簡述道:元朝時期,竇文貞公得到丘長生之傳授,在朝中大放異彩,四方都尊崇他。他將自己所學整理成《標幽賦》兩篇,傳於世。後來,竇文貞公注釋了《銅人針經密語》一卷,但尚未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弟子蘭溪王鏡潭及其子瑞庵,增補完成這部著作。三百六十五穴的劃分,不容許有一點點的錯誤或遺漏。真是深奧微妙啊!有一天,瑞庵帶著這部著作來到殳山,拜訪了我。

求序以冠其端。予讀之累日。為之嘆曰。嗟乎。針為醫之一耳。而書之浩繁。有不可勝窮者。皆非所以為密也,夫觀室而不睹其密。則未造乎室。適道而不求其密。則未造乎道。補註密語。其用針之穾⿰骨歲乎。然其書閟而未廣也。鏡潭父子。因文貞公之注。復詳之於後。則所謂密語者。

既顯而不得閟矣。學者獲從而考之。則知其所慎。而見於治人者。足以冀夫十全之效。而無悟也已。故不辭而書其說云。(清江文集)

〔忽氏(公泰)金蘭循經取穴圖解〕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高武曰。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詮次。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臟腑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流注。各為註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自恆山董氏鋟梓吳門。傳者始廣。自滑氏注十四經發揮。而人始嫌其簡略矣。

白話文:

我讀了這本書好幾天,感嘆道:針灸只是醫學的一部分,但相關的書籍卻浩如煙海,多得令人難以窮盡,這可不是精妙的醫術。觀察房屋卻看不到它的精妙之處,就表示尚未真正了解房屋;行走於大道卻不探究它的精妙之處,就表示尚未真正理解大道。這本書雖然記載了針灸的精妙之處,卻未曾廣泛流傳。鏡潭父子繼承了文貞公的注釋,並進一步詳細闡述,於是所謂的精妙之處就顯露無遺,不再隱藏。學習者可以藉此考究,明白應該謹慎的地方,在治療病人時,足以期待十全的療效,而不再感到困惑。因此我毫不猶豫地將其記錄下來。

忽氏(公泰)所著的《金蘭循經取穴圖解》一卷,我尚未見過。高武說,金蘭循經是元翰林學士忽泰的著作,他的兒子光濟整理編排,大德癸卯年,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它寫序。書中首先繪製了臟腑的前後圖,然後講述手足三陰三陽經絡的循行和屬性,接著列出十四經絡的流注,並逐一註釋,最後附上圖解。這本書原本在北方流傳,恆山董氏刻印,吳門傳播,才開始廣泛傳播。自從滑氏對十四經作了注釋和闡述後,人們才開始覺得這本書過於簡略了。

錢曾曰。忽先生名公泰。字吉甫。元翰林集賢直學士。中順大夫。是書與素問。若合符節。大德癸卯。刊於吳門。圖長尺有四。折而裝潢之。他書未有也。

〔亡名氏節要〕一卷,存

〔針經摘英集〕一卷,存

按上二種,收在於濟生拔粹。

〔何氏(若愚)流注指微賦〕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流注指微賦一卷,元何若愚撰。若愚爵里未詳。原注有云。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經絡之賾。原針灸之理。明營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於內自取義。以成此賦。則若愚先著指微論。又自約其義。為此賦。便記誦也。今指微論不傳。惟此賦載永樂大典中。

白話文:

錢曾說:「忽先生,名公泰,字吉甫,元翰林集賢直學士,中順大夫。此書與《素問》相輔相成,如同符節般契合。大德癸卯年,刊印於吳門,圖長四尺,折疊裝潢,其他書籍從未有過。」

**〔亡名氏節要〕**一卷,現存。

**〔針經摘英集〕**一卷,現存。

按:以上兩種書都收錄在《濟生拔粹》中。

**〔何氏(若愚)流注指微賦〕**一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流注指微賦一卷,元何若愚撰。若愚籍貫不詳。原注中提到《指微論》三卷,也是何公所作。探討經絡的奧秘,闡述針灸的原理,說明營衛的清濁,區分穴位的部位。但這部書並未廣泛流傳,他便從中取用精華,寫成此賦。由此可見,若愚先生先著《指微論》,再以賦的形式總結其要義,方便記憶。現今《指微論》已失傳,只有此賦收錄在《永樂大典》中。」

按此賦載在於子午流注針經卷首。題雲南唐何若愚撰。常山閻明廣注。考賦中有範九思療咽。於江夏聞見言希之語。蓋範宋嘉祐中人。然則此非南唐人所撰者。提要以為元人。當又有所據。

〔流注指微論〕四庫全書提要三卷,未見

〔子午流注針經〕三卷,存

〔竇氏(桂芳)針灸雜說〕一卷,未見

高武曰。針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未能曲盡針灸之妙。

〔葛氏(應雷)經絡十二論〕佚

按〔王氏(鏡潭)針灸全書〕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白話文:

這篇賦文記載在《子午流注針經》卷首,題為「雲南」,作者是唐朝的何若愚,閻明廣為其作注。考查賦文內容,發現其中有範九思治療咽喉疾病的記載,並引用了江夏人言希的話。範九思是宋嘉祐年間的人,因此這篇賦文不可能是南唐人所撰。提要中認為是元人所作,應當有其他依據。

《流注指微論》三卷,《四庫全書提要》中未見其記載。

《子午流注針經》三卷,現存。

《竇氏(桂芳)針灸雜說》一卷,未見。

高武說:「《針灸雜說》是建安竇桂芳所著,其內容主要取自《千金方》中的禁忌人神部分以及真邪論,但並未能完全闡明針灸的奧妙。」

《葛氏(應雷)經絡十二論》已佚失。

根據《王氏(鏡潭)針灸全書》醫藏目錄記載,一卷,未見。

〔王氏(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元王國瑞撰。國瑞。婺源人。其書專論針灸之法。首為一百二十穴。玉龍歌八十五首。次為註解標幽賦一篇。次為天星十一穴。歌訣十二首。次為人神尻神太乙九宮歌訣。次為六十六穴治證。次為子午流注心要秘訣。次為日時配合六法圖。

次為盤石金直刺秘傳。次又附以針灸歌。及雜錄切要。後有天曆二年國瑞弟子周仲良序。稱託名扁鵲者。重其道而神之。其中名目頗涉鄙俚。文義亦多淺近。不出方技家之鄙習。而專門之學。具有授受。剖析簡要。循覽易明。非精於斯事者。亦不能言之切當若是也。

白話文:

〔王氏(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是元朝王國瑞所著。國瑞是婺源人。這本書專門講述針灸方法。首先列舉了一百二十個穴位,並附有八十五首玉龍歌。接著是一篇註解標幽賦。之後是天星十一穴及其十二首歌訣。然後是人神尻神太乙九宮歌訣。再後是六十六穴治證。以及子午流注心要秘訣。還有日時配合六法圖。

接著是盤石金直刺秘傳。最後附有針灸歌以及雜錄切要。書末有天曆二年國瑞弟子周仲良的序言,他稱讚這本書雖然託名扁鵲,但其內容確有獨到之處,可謂神妙。書中有些內容略顯淺俗,文義也比較淺顯,不脫離一般方技家的習氣。但這是一本專門的學問,具有授受的價值,分析簡要,讀起來很容易理解。如果不是精通針灸的人,也無法將內容講述得如此精當。

〔滑氏(壽)十四經發揮〕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人為血氣之屬。飲食起居。節宣微爽。不能無疾。疾之咸人。或內或外。或小或大。為是動。為所以生病。咸不出五臟六腑。手足陰陽。聖賢者興。思有以治之。於是而入者。於是而出之也。上古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其有疾。率取夫空穴經隧之所統系。視夫邪之所中。

為陰為陽。而灸刺之。以驅去其所苦。觀內經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為灸者四三。其它則明針刺。無慮十八九。針之功其大矣。厥後方藥之說肆行。針道遂寢不講。灸法亦僅而獲存。針道微而經絡為之不明。經絡不明。則不知邪之所在。求法之動中機會。必捷如響。亦難矣。

白話文:

滑氏(壽)十四經發揮 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

人身是由血氣構成,飲食起居、節制宣泄、身心舒暢,這些都關係著身體的健康。然而,疾病總是會侵襲人體,或由內而生,或由外而入,或輕或重,導致身體機能失調,生病的根源總是出自五臟六腑、手足陰陽。古代聖賢為了解決疾病問題,致力於探尋治療方法,所以才有了經絡學說。

上古時期,人們治病主要依靠湯藥和醪醴(一種甜酒),用得比較少。當人生病時,通常會尋找穴位、經脈、經隧等部位,觀察邪氣侵襲的部位,判斷是屬陰還是屬陽,然後用灸法和針刺來驅散病邪,減輕痛苦。觀察《內經》記載的服藥方法,僅佔一二,而灸法卻佔四三,其他部分則闡述針刺療法,佔了十八九。由此可見,針刺療法在古代醫學中佔據重要地位。

然而,隨著後世藥物學說的流行,針灸學說逐漸衰落,灸法也僅能勉強保留。由於針灸學說衰微,經絡學說也變得不明確。經絡不明確,就無法得知邪氣所在,難以把握治療的最佳時機,即使想追求快速有效的治療效果,也難以實現。

若昔軒轅氏岐伯氏斤斤問答。明經絡之始末。相孔穴之分寸。探幽摘邃。布在方冊。亦欲使天下之為治者。視天下之疾。有以究其七情六淫之所自。及有以察夫某為某經之陷下也。某為某經之虛若實。可補瀉也。某為某經之表裡。可汗可下也。針之灸之。藥之餌之。無施不可。

俾免夫頻蹙呻吟。抑已備矣。遠古之書。淵乎深哉。於初學或未易也。乃以靈樞經本輸篇。素問骨空等論。裒而集之。得經十二。任督脈云行腹背者二。其隊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考其陰陽之所以往來。推其骨空之所以駐會。圖章訓釋。綴以韻語。釐為三卷。目之曰十四經發揮。

白話文:

古時候,軒轅氏和岐伯氏認真地問答,闡明了經絡的起始和終點,詳細說明穴道的尺寸位置,深入探究奧妙,將這些知識記錄在書冊上。他們希望天下所有的醫生都能夠藉此辨別疾病,了解病患七情六欲的影響,以及判斷哪條經脈虛弱或充實,可以補或瀉,哪條經脈表裡失衡,可以發汗或瀉下。無論針灸、藥物,都能得心應手,讓病人免除痛苦。

但這些古老的醫書內容深奧難懂,初學者不易掌握。因此,我將靈樞經的本輸篇、素問的骨空論等內容整理歸納,得到十二經脈,以及行於腹背的任督二脈,以及遍布全身的六百五十七個穴道。我仔細研究了陰陽氣血的運行規律,推演了經脈在骨骼中交匯的原理,並繪製圖表,附上文字解說,以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成三卷,命名為「十四經發揮」。

庶幾乎發前人之萬一。且以示初學者。於是而出入之向方也。烏乎考圖以窮其源。因文以求其義。尚不戾前人之心。後之君子。察其勤而正其不逮。是所望也。至正初元閏月六日。許昌滑壽自序

呂復序曰。觀文於天者。非宿度無以稽七政之行。察理於地者。非經水無以別九圍之域。矧夫人身而不明經脈。又烏知榮衛之所統哉。此內經靈樞之所由作也。竊嘗考之。人為天地之心。三材蓋一氣也。經脈十二。以應經水。孫絡三百六十有五。以應周天之度。氣血稱是。以應周期之日。

宜乎榮氣之榮於人身。晝夜環周。軼天旋之度。四十有九。或謂衛氣不循其經。殆以晝行諸陽。夜行諸陰之異。未始相從。而未嘗相離也。夫日星雖殊。所以麗乎天者。皆陽輝之昭著也。河海雖殊。所以行乎地中者。實一水之流衍也。經絡雖交相貫屬。所以周於人身者。一榮氣也。

白話文:

希望這本書能發揮前人著作的十分之一,並且給初學者做個參考。因此才有了這本關於經脈走向的書。啊!應該仔細研究圖像,追根溯源;藉由文字去探求其中的道理,才能不違背前人的本意。後來的君子,應該觀察我的努力,並改正我的不足,這就是我的期望。至正元年閏月六日,許昌滑壽自序

呂復序曰:觀測天象的人,若沒有事先測量,就無法驗證七政的運行軌跡;觀察地勢的人,若沒有經水作為參考,就無法辨別九圍的區域。何況是人體,若不明經脈,又怎能知曉榮衛氣血的運作方式呢?這就是《內經•靈樞》的創作目的。我私下研讀後發現,人體是天地之心,三材(天、地、人)本質上都是同一氣。十二條經脈,對應著十二條經水;三百六十五條孫絡,對應著周天之度;氣血的運作,對應著周期之日。

因此,榮氣在人體內運行,晝夜不停,循環往復,超過天旋的度數,達到四十九個週期。有人認為衛氣不循經脈,這可能是因為陽氣晝行,陰氣夜行,彼此不同,所以看起來不像是相隨,但實際上從未分開。就像日月星辰雖然不同,但都依附於天體運行,都是陽光的照耀;河海雖然不同,但都流淌在地中,都是水的流衍。經絡雖然互相貫通,但流淌於人體中的,都是同一股榮氣。

噫。七政失度。則災眚見焉。經水失道。則洚潦作焉。經脈失常。則所生是動之疾。由是而成焉。以故用針石者。必明俞穴審闓闔。因以虛實。以補瀉之。此經脈本輸之旨。尤當究心。靈樞世無注本。學者病焉。許昌滑君伯仁父嘗著十四經發揮。專疏手足三陰三陽。及任督也。

觀其圖章訓釋。綱舉目張。足以為學者出入向方。實醫門之司南也。既成。將鋟梓以傳,徵余敘其所作之意。余不敏。輒書三材一氣之說以歸之。若別經絡筋骨度之屬。則此不暇備論也。時至正甲辰中秋日。四明呂復養生主書於票騎山之樵舍。

白話文:

天體運行失常,就會出現災禍。水脈失衡,就會造成水災。經脈失調,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因此,用針灸石藥的人,必須精通穴位,明辨開合,根據虛實狀況,施以補瀉之法。這就是經脈本輸的精髓,值得深入研究。靈樞經至今沒有注釋本,學者們因此感到困擾。許昌滑伯仁先生曾經著述《十四經發揮》,專門闡述手足三陰三陽以及任督二脈。

他的圖文說明,條理分明,纲举目张,足以作為學者學習的指南,堪稱醫學界之指南針。作品完成後,準備刻版印刷流傳,特此寫下序言,闡述其創作意圖。我學識淺薄,只能簡單闡述三才一氣的學說以作為補充。其他關於經絡、筋骨、度量等方面,這裡就沒有必要一一詳述了。時值至正甲辰年中秋節,四明呂復於票騎山樵舍寫下此文。

宋濂序曰。人具九臟之形。而氣血之運。必有以疏載之。其流注。則曰歷。曰循。曰經。曰至。曰抵。其交際。則曰會。曰過。曰行。曰達者。蓋有所謂十二經焉。十二經者,左右手足。各備陰陽者三。陰右而陽左也。陽順布而陰逆施也。以三陽言之。則太陽少陽陽明。陽既有太少矣。

而又有陽明者何。取兩陽合明之義也。以三陰言之。則太陰少陰厥陰。陰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陰者何。取兩陰交盡之義也。非徒經之有十二也。而又有所謂孫絡者焉。孫絡之數。三百六十有五。所以附經而行。周流而不息也。至若陰陽維蹺沖帶六脈。固皆有所繫屬。而唯督任二經。

白話文:

宋濂在序言中說道:人體具有九臟的形狀,而氣血的運行,必須有所依循才能流通。氣血的流注方式,稱為「歷」、「循」、「經」、「至」、「抵」;氣血的交匯處,稱為「會」、「過」、「行」、「達」。因此,便有了所謂的十二經。

十二經是指左右手足各具備三條陰陽經脈,其中右邊為陰經,左邊為陽經。陽經順著身體流布,而陰經逆著身體流布。以三陽經脈來說,分別為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其中「陽明」指的是兩條陽經交匯而發光的意義。

以三陰經脈來說,分別為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其中「厥陰」指的是兩條陰經交匯而盡頭的意思。

除了十二經之外,還有所謂的「孫絡」,孫絡的數量共有三百六十五條,它們依附著十二經而運行,周流不息。至於陰陽維脈、蹺脈、沖脈、帶脈、六脈等,也都各自有其所繫屬的經脈,唯獨督脈和任脈,……。

則苞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初不可謂非常經而忽略焉。法宜與諸經並論。通考其隧穴六百五十有七者。而施治功。則醫之神秘盡矣。蓋古之聖人。契乎至靈。洞視無隱。故能審系脈之真。原虛實之變。建名立號。使人識而治之。雖後世屢至抉膜導筵。

驗幽索隱。卒不能越其範圍。聖功之不再。一至是乎。由此而觀。學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經絡不明。而欲治夫疢疾。猶習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決矣。濂之友滑君深有所見於此。以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本輸篇所述經脈。辭旨簡嚴。讀者未易即解。於是訓其字義。釋其名物。

白話文:

因此,經脈就像包裹在腹背之間的衣服,而每個經脈都有特定的穴位,當所有經脈充盈飽滿時,這些穴位便能接受它們的能量。起初,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穴位不屬於傳統經脈而忽視它們,應該將它們與傳統經脈一起討論。通盤考量這六百五十七個經脈和穴位,並根據它們來施治,醫術的神秘便盡顯無遺。古代的聖人,能夠通曉靈氣,洞察一切,所以能精準地掌握經脈的運行規律,理解虛實的變化,為穴位命名,使後人能夠識別和治療。即使後世醫者不斷研究,深入探究,最終也無法超越聖人的智慧。這便是聖人功績的獨特之處。由此可見,學習醫道的人,必須理解經絡,如果不懂經絡,就想治療疾病,就像學習射箭卻不握弓矢一樣,必定無法成功。我的朋友滑君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內經》中關於骨空、諸論的內容,以及《靈樞》中關於本輸篇所描述的經脈,語言簡潔嚴謹,讀者不易理解。於是,他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字義解釋,闡明了名物,讓後人更容易理解。

疏其本旨。正其句讀。釐為三卷。名曰十四經發揮。復慮隧穴之名。難於記憶。聯成韻語。附於各經之後。其有功於斯世也。不亦遠哉。世之著醫書者。日新月盛。非不繁且多也。漢之時僅七家耳。唐則增為六十四。至宋遂至一百七十又九。其發明方藥。豈無其人。純以內經為本。

而弗之雜者。抑何其鮮也。若金之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四家。其立言垂範。殆或庶幾者乎。今吾滑君起而繼之。凡四家微辭秘旨。靡不貫通。發揮之作。必將與其書並傳無疑也。嗚呼。橐籥一身之氣機。以補以瀉。以成十全之功者。其唯針砭之法乎。若不明於諸經。而誤施之。

白話文:

整理其主要內容,修正其文句的斷句。分為三卷,命名為《十四經發揮》。又考慮到經絡穴位的名稱很難記住,便將其編成韻語,附在各經之後。這樣對後世的作用,難道不很深遠嗎?

現今撰寫醫書的人,不斷增多,並非不繁多。漢朝時僅有七家,唐朝增加到六十四家,到了宋朝更達到了一百七十九家。他們在醫藥方面的發明,難道沒有人嗎?但完全以《內經》為本,而沒有參雜其他學說的,卻很少見。像金元時期的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四家,他們的言論和典範,或許算得上是比較接近的。

如今滑君繼承他們的衣缽,將這四家的精微論述和秘藏要旨,都融會貫通。他的發揮之作,必定會與他們的著作一同流傳,毫無疑問。唉!人體的氣機就像一個皮囊,依靠補瀉來達到十全的效果,只有針灸之法才能做到。如果不懂得經絡,而錯誤地施針,就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則不假鋒刃。而戕賊人矣。可不懼哉。縱諉曰九針之法。傳之者蓋鮮。苟以湯液言之。亦必明於何經中邪。然後注何劑而治之。奈何粗工絕弗之講也。滑君此書。豈非醫塗之輿梁也歟。濂故特為序之以傳。非深知滑君者。未必不以其言為過情也。滑君名壽。字伯仁。許昌人。

自號為攖寧生。博通經史諸家言。為文辭溫雅有法。而尤深於醫。江南諸醫。未能或之先也。所著又有素問鈔。難經本義。行於世。難經本義。雲林危先生素嘗為之序云。翰林學士亞中太夫知制誥兼修國史金華宋濂謹序。

朱右曰。攖寧生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方圓補瀉之道。又究夫十二經走會屬絡。流輸文別之要。至若陰陽維蹺沖帶六派。雖皆有系屬。而惟督任二經。則苞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宜與十二經並論,乃取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本輸篇所述經脈著十四經發揮。(醫史)

白話文:

滑壽,字伯仁,許昌人,自稱攖寧生,精通經史百家之言,文風溫雅,尤其精通醫術,江南一帶的醫者無人能出其右。他著有《素問鈔》、《難經本義》等書,流傳於世。宋濂特為其《滑氏針灸圖經》作序,認為此書是醫者必備的指南,即使對滑壽醫術不甚了解的人,也難免會認為他的言論過於尖銳。滑壽將針灸之法傳授給東平的高洞陽,高洞陽繼承了他的開闔流注、方圓補瀉之道,並深入研究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會、屬絡、流輸、文別等規律。他還特別強調督任二經,認為這兩條經脈貫穿腹背,有專門的穴位,其他經脈氣血滿溢時,就會流入這兩條經脈,因此應當與十二經並論。這些論述都源自《內經》的骨空諸論和《靈樞·本輸篇》中對經脈的論述。

〔張氏(權)十四經發揮合纂〕十六卷,存

〔陳氏(會)廣愛書〕十卷,未見

〔神應經〕一卷,存

寧獻王序曰。昔在太樸之世。未有藥物。獨用砭焫之道。活生民於掌握。此醫道之大者也。予喜其無藥物㕮咀之勞。而能回生於指下。可謂易矣。乃求其術於醫者。久而得之者。十有餘家。獨宏綱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術。故其補瀉折量之法。其口訣指下之妙。與世醫之所不同。

出於人者。見於此也。其徒二十四人。獨劉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繼宏綱之術而無墜也。予謂干將雖神。使之補履。莫若一錐之能。良藥雖眾。至於劫病。莫若一針之捷。藥以氣味而達之。故其宣利經絡也遲。針以𨄔劘而取之。故其疏通血脈也速。況加以冰臺。灼以神燧。助其真陽。

白話文:

張氏十四經發揮合纂、陳氏廣愛書、神應經

張氏(權)十四經發揮合纂 十六卷,現存。

陳氏(會)廣愛書 十卷,未見。

神應經 一卷,現存。

寧獻王序

昔日太古時代,尚未有藥物,人們只用砭石和灸法,便能救治百姓,這是醫術的精髓。我喜愛這種無需藥物煎熬之苦,就能在指尖回春的醫術,可謂簡單易行。因此我尋訪良醫,多年後才從十多家醫術傳人中,得遇宏綱先生。他所傳授的醫術來自信卿席真人,因此宏綱的補瀉折量之法、口訣指下的妙法,都與世俗醫術迥然不同。

這正是人與人之間傳承的精髓所在。宏綱先生的徒弟有二十四人,唯獨劉瑾先生精通指下之秘,才能繼承宏綱先生的醫術而毫不遜色。

我認為,即使是神兵利器干將,用來補鞋也不如錐子好用;良藥雖然繁多,但面對危急重病,也比不上針灸的快速有效。藥物靠氣味和藥性來達到療效,因此宣通經絡緩慢;而針灸則依靠刺絡和推拿來取效,因此疏通血脈迅速。更何況輔以冰台,點燃神燧,可以幫助病人恢復元陽之氣。

遂其陰邪。而元氣充矣。奚何病之有哉。若人遇夜。或在路。倘有微恙。藥不可得也。惟砭焫之術。可以應倉卒之用。士之於世。欲治生者。不可不知。予故愛而學之。乃命醫士劉瑾。重校其師宏綱所傳廣愛書十卷。予止取其穴之切於用者為一卷。更其名曰神應經。內五百四十八證。

計二百一十一穴。又擇其劉瑾之經驗者六十四證。計一百四十五穴。纂為一冊。目曰神應秘要。而以此心推之於眾庶。不負宏綱廣愛之仁也。此書世所未有。用傳於世。今命刊行。以紀於首章云。時在洪熙乙巳。四月二十一日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神應經一卷。明陳會撰。劉瑾補輯。會字善同。稱宏綱先生。瑾字永懷。號恆庵。均不知何許人。瑾所附論。皆冠以臣字。亦不知何時進御本也。案宦官劉瑾武宗時流毒海內。終以謀逆伏誅。斷無人肯襲其姓名者。此書當在正德前矣。所論皆針灸之法。有歌訣。

白話文:

醫治疾病,關鍵在於充沛元氣,抵禦外邪。若遇夜間或路途,突發疾病卻無藥可尋,針灸之術就能及時應急。我深感針灸之重要性,於是學習鑽研,並請醫士劉瑾校勘其師宏綱所傳的《廣愛書》十卷,从中選取最實用的穴位,編撰成一卷,取名為《神應經》,內含五百四十八種病證,对应二百一十一穴位。此外,又選取劉瑾的六十四種經驗,对应一百四十五穴位,彙編成冊,名为《神應秘要》。希望以此惠及眾人,不負宏綱先生傳承愛民之仁心。此書前所未有,今特命刊印傳世,记于首章。洪熙乙巳年四月二十一日。

四庫全書記載,《神應經》一卷,為明朝陳會撰寫,劉瑾補輯。陳會字善同,號宏綱先生,劉瑾字永懷,號恆庵,均不知出自何地。劉瑾所附論述皆冠以“臣”字,也未明何时进献御本。据考证,宦官刘瑾在武宗时期祸乱朝纲,最终因谋反被处死,无人敢冒用其姓名。因此,此书应在正德年间之前。书中所论皆为针灸之法,附有歌訣。

有圖有訣。傳寫訛謬。不甚可據。前有宗脈圖一頁。稱梓桑君席宏達。九傳至席華叔。十傳至席信卿。十一傳至會。會傳二十四人,嫡傳者二人。一曰康叔達。一即瑾也。又有席宏達誓詞。謂傳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傳。當於宗派圖下。注其姓名。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

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是道家野談耳。

按提要說欠詳。蓋似未見寧獻王序者。獻王序舊不題名。有咸躋壽域印記並花押。與其所著乾坤生意。活人心序所識同。即知是書。劉瑾因獻王之命。就陳會廣愛書。節抄為編。

〔楊氏(珣)針灸詳說〕明史二卷,存

〔針灸集書〕二卷,存

白話文:

這本書有圖有訣,但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誤,所以不太可信。書的前面有一頁宗脈圖,上面寫著梓桑君席宏達,九傳至席華叔,十傳至席信卿,十一傳至會。會傳給了二十四人,嫡傳者只有兩人,一個是康叔達,另一個就是瑾。書中還記載了席宏達的誓詞,說傳道者必須盟天歃血,立誓才能傳授,因此要在宗派圖下注上傳授者的姓名,如果有人隨意傳授給不適當的人,私下傳授,就會遭到天譴和陽譴。

這段話只是道家野談而已。

根據提要的記載,這本書似乎沒有看到寧獻王序,獻王序原本沒有標題,只有「咸躋壽域」的印記和花押。這個印記和花押與獻王所著的《乾坤生意活人心序》相同,所以可以確定這本書是劉瑾根據獻王的要求,從陳會的藏書中節選編纂的。

《楊氏(珣)針灸詳說》明史二卷,現存。

《針灸集書》二卷,現存。

自序曰。歲在壬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古並耿公奉命來鎮關陝。便宜行事。政暇集珣謂曰。用藥必先明脈理。針灸在乎知穴法。此醫道之當然。脈理穴法。雖在人身。而其治法具載於方書。用之者要當察真體之切。庶不失位而誤人也。一或訛舛。則脈理不明。孔穴不真。用藥針灸。

徒為人害。欲疾之瘳者難矣。嘗觀素問有云。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斯言至矣。而東嘉王叔權資生經固詳。其間於十二經絡中穴。有列於正側偃伏之下者。使學者罔知經分。知子由太醫院出。親灸當代名人。博覽群籍。必得其旨要。嘗著傷寒撮要等書。已行於世。子何不詳考諸說。

白話文:

我是在壬申年寫下這篇文章的。當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古並耿公奉命來鎮守關陝,擁有便宜行事之權。政務之餘,耿公召集我,說道:「用藥必須先明瞭脈理,針灸必須懂得穴法,這是醫道應有的道理。脈理穴法雖然在人體上,但其治療方法都記載於醫書之中,使用這些方法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真實情況,這樣才能不失其位,不誤傷病人。如果有一點錯誤,就會導致脈理不明、穴位不準,用藥針灸,只會對人有害,想要治好疾病就難了。我曾經看過《素問》中說過,『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這句話說得非常精確。而東嘉王叔權的《資生經》也詳細記載了十二經絡中的穴位,其中有些穴位位於正側、偃伏之下,使得學習者難以辨別經脈。您是太醫院出身,親自為當時的名人針灸,並且博覽群書,一定能領悟到其中精華。您之前已經寫了《傷寒撮要》等書,廣為流傳,為何不詳細考究各家說法呢?」

立成經絡起止繪圖。分注腧穴。各歸所屬經。分類而集之。不惟使後學者有所持循。而濟世利人之功。亦莫大於此也。珣既承教。不敢固辭。乃取素問銅人諸書。參互考訂。分為經絡起止。灌注交會。腧穴寸數。度量取穴之法。與夫針灸補瀉。治病腧穴。次韻括訣。悉類而集之。

於正側偃伏所載之穴。各附本經。兼督任二脈之穴。繪於圖像。舉始見終。觀者瞭然心目。集為一帙。凡二卷。名之曰針灸集書。呈稿間。公被召還朝。乙亥。公復鎮陝右。珣遂具錄以呈。公乃披而喜曰。子之集此書。深契前賢之心。亦發其蘊奧。又具簡明。易於檢閱。誠有益於世也。

白話文:

為了方便後學者學習,並且造福世人,我決定繪製經絡起止圖,標注穴位,並將每個穴位歸屬於相應的經脈,將相關內容分類彙整。我參考了《素問》、《銅人》等醫書,對經絡起止、交匯,穴位寸數、取穴方法,以及針灸補瀉、治療疾病的穴位等內容進行了考證,並編寫了韻文訣竅,將所有內容都分類整理。

我將正側偃伏各個位置的穴位,按照其所屬經脈進行標註,並包含了督任二脈的穴位,繪製在圖像中,從起始到終點一目了然。這些內容彙編成冊,共兩卷,取名為《針灸集書》。我將稿件呈給老師時,他恰好被召回朝庭。等到乙亥年老師再次鎮守陝右時,我將書稿整理完成,再次呈給他。老師看過後非常高興,說:“你編寫這本書,深契前賢之心,也發掘了其精髓,而且內容簡明易懂,方便檢閱,確實對世人有益。”

於是始廩命工。鋟梓以傳。欲人之獲睹是書。資之而有以全其生焉。其用心亦仁矣。珣俱愧聞見之不廣。採取之未備。凡我同志。覽其訛缺。詳加訂正。庶幾脈理穴法。而無妄舉臆度之失。濟世衛生。不無小補云。書成。因紀述作之意於卷端云。

〔針灸撮要穴法〕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淩氏(云)流注辨惑〕一卷,未見

浙江通志曰。凌漢章。名云。號臥岩。歸安文學。以孝感遇泰山異人。授明堂針術。治秦藩疾得瘳。孝宗聞之。延見聖濟殿。賜太醫院御醫。年七十有七。無疾而終。生平輕財好義。死之日。家無餘資。

按是書。浙江通志經籍部。著之於眼疾類。也是園書目。錄之於瘡腫科。考二家似未讀其全書者。蓋流注當是經脈流注之義。漢章以針法。顯名於當世。明史方伎傳。又載治驗數則。可知其所辨非眼疾瘡腫之謂矣。

白話文:

因此,我便開始委託工匠刻印木版,以便傳承這本書,希望人們能夠看到它,從中獲取知識,進而保全性命。作者的用心可謂仁慈。我自身慚愧於見聞不廣,收集的資料也不夠完善。所有同道中人,如果發現書中錯誤或遺漏,請務必詳加修正,以期使經脈穴法不再出現妄加揣測的失誤,讓針灸醫術在濟世救人方面有所助益。本書完成後,我在卷首記下了創作的意圖。

《針灸撮要穴法》一卷,目前未見。

根據《也是園書目》,此書確實存在。

《淩氏(云)流注辨惑》一卷,目前未見。

《浙江通志》記載:凌漢章,字云,號臥岩,是歸安的文學家。由於孝行感動了泰山上的異人,得到傳授明堂針術。他治好了秦藩的疾病,孝宗皇帝聽聞此事,召見他到聖濟殿,賜予他太醫院御醫的職位。他七十七歲無疾而終。生前他樂善好施,死後家無餘財。

根據《浙江通志》的經籍部,此書屬於眼疾類。而《也是園書目》則將它列為瘡腫科。看來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未曾讀過此書的全部內容。所謂「流注」,應該是經脈流注的意思。漢章以針灸之術名震當世,《明史》的方技傳也記載了他的治癒案例,可見他所辨的不是眼疾或瘡腫之類。

〔汪氏(機)針灸問對〕三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問對三卷。明汪機撰。機字省之。祁門人。明史方伎傳。稱吳縣張頤。祁門汪機。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皆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中。即其人也。是書成於嘉靖壬辰。前有程鏔序。上中二卷論針法。下卷論灸法。及經絡穴道。皆取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經。

及諸家針灸之書。條析其說,設為問答。以發明其義。措語頗為簡明。其論針能治有餘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詳辨內經虛補實瀉之說。為指虛邪實邪。非指病體之虛實。又論古人充實。病中於外。故針灸有功。今人虛耗。病多在內。針灸不如湯液。又論誤針誤灸之害。與巧立名目之誣。

白話文:

《汪氏(機)針灸問對》三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此書為明代汪機所著,共三卷。汪機,字省之,祁門人。明史記載,他與吳縣張頤、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等,皆精通醫術,醫治疾病多有奇效。此書寫於嘉靖壬辰年,有程鏔作序。上中兩卷論述針法,下卷論述灸法,以及經絡穴道。內容主要取自《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經》等針灸典籍,並參考諸家針灸著作,條析其說,設為問答,以闡明其義。語言簡明扼要。書中論述針法能治療「有餘」之病,不能治療「不足」之病,詳細辨析了《內經》中虛補實瀉的理論,指出「虛邪實邪」指的是邪氣的虛實,而非指病體本身的虛實。又論述了誤針誤灸的危害,以及巧立名目之弊端。

皆術家所諱不肯言者。其說尤為篤實。考機石山醫家。凡所療之證。皆以藥餌攻補。無僅用針灸奏功者。蓋惟深知其利病。故不妄施。所由與務奇技者異也。

〔高氏(武)針灸節要〕三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節要三卷。明高武撰。是書以難經素問為主。難經首取行針補瀉。次取井榮俞經合。次及經脈素問。首九針。次補瀉。次諸法。次病刺。次經脈空穴。俱顛倒後先。於經文多割裂。

鄞縣誌曰。高武。號梅孤。負奇好讀書。凡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閒習。嘉靖中。武舉北上。因歷覽塞垣。以策於當路不用。遂棄歸。所言乾象無不驗。晚乃專精於醫。治人無不立起。嘗慨近時針灸多誤。手鑄銅人三。男婦童子各一。以試其穴。推之人身。所驗不爽毫髮。所著射學指南。律呂辨。痘疹正宗。針灸聚英發揮直指。各三十卷。行於世。

白話文:

古代醫術高手都避而不談,高武的《針灸節要》卻詳細闡述了針灸的原理,他深知藥物和針灸的利弊,不會隨便使用針灸。這與那些追求奇技淫巧的醫者截然不同。他以《難經》和《素問》為基礎,並根據自身經驗,編撰了針灸的相關知識,還鑄造了三具銅人,分別代表成人、婦女和小孩,用來驗證穴位,其準確性令人驚嘆。高武不僅精通醫術,還涉獵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等學問,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奇人。

〔針灸聚英發揮〕八卷,存

引曰。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焫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是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可與言醫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曩武謬以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

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針鳴者。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後流注神應等書。其於撫針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復取素難而研精之。旁究諸家。

白話文:

〔針灸聚英發揮〕八卷,存

引文曰: 扁鵲曾說,疾病若在肌膚腠理,可藉由熨灸治療;若在血脈,則需針石介入;若在腸胃,則需服用酒醪方能奏效。因此,針灸與藥物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方能稱得上是醫術。能掌握三者,方可稱得上是周官中的十全醫者。

昔日武氏誤以為醫術僅止於藥物, 因此捨棄了針灸,也不予研究。每當遇到熱邪入侵血室,或是閃挫等疾病,藥物無效,卻又需要針灸才能治療時,便束手無策,自嘆技不如人。

由此悟出治病如同戰場交鋒,攻守變化,奇正相生,需根據敵情作出應變的將領,才是良將。 同理,針灸與藥物也要因病而施,才能算得上是良醫。

然而,想要尋覓名師指點卻難尋其人。 遍尋遠近,以針灸為業的醫師,大多只依循《標幽》、《玉龍》、《肘後》、《流注》、《神應》等書,在針刺手法補瀉方面,仍停留在越人醫術的層次,對於從衛取氣、從榮置氣等理論,也未能深入研究。因此,我決心摒棄固執,深入研精,旁及諸家之長。

又知素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蓍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陳玄武。螣蛇龍虎。斷古凶。似易而亂易也。後世針灸。亦若是爾。嗚呼。不溯其原。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究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故狃近者。

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租庸者井田之變。後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奚怪於針灸之變法哉。奚是古非今為哉。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針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法而可因。則彼放蕩逾閒者。

白話文:

知道素問是醫學的鼻祖,就像易經是占卜的根本。各家醫學流派,如同用錢幣擲甲子起卦,勾陳玄武、螣蛇龍虎,斷定過去的凶吉,看似簡單卻容易混亂。後世針灸也是如此。唉,不追溯其源頭,就會不明白古人制定的良好法則。因此曾經彙集節要一書。不探究其流變,就會不知道後世變法的弊端。這就是聚英集的編纂目的。那些只滿足於現狀的人,

就像說易經窮盡就變化,變化就通達,通達就長久。所以詩經演變成楚辭,君子取用它;郡縣制是封建制度的變化,租庸制是井田制度的變化,後人沿用它,足以為國家治理天下。何況針灸的變法呢?何必把古代說成好,現代說成不好呢?難道不知道封建和井田制度的變化,最終沒有比周朝八百年延續更長的嗎?針灸變法,最終沒有比古代更能達到十全的效果嗎?如果那些弊法可以沿用,那那些放蕩不羈的人,

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俗哉。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於變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謂。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

夫然後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時嘉靖丙午冬十二月吉日。四明梅孤高武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聚英四卷。明高武撰。武始末未詳。是書以經絡穴法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一卷。諸論針灸法為一卷。各歌賦為一卷。凡諸書與素問難經異同者。取其同而論其異。故以聚英名書。其所搜採。惟銅人明堂子午。及竇氏流注等書。余皆不錄。」

白話文:

禮儀可以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淫蕩、愁苦、怨恨之樂,可以改變風俗習慣。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素問難經主張難以改變,可以流傳萬世而不衰。難道窮困就一定不能變通,而能長久嗎?周子說,不恢復古禮,不改變今樂,想要達到治世,是遙不可及的。那麼,不學習古醫,不改變今俗,想要取得十全的功效,是絕不可能的。因此,我續編諸家醫書,並以素問難經的精髓折衷。

如此一來,前人的醫術和當今的弊端,掌管生殺大權的人就會知道該取捨了。嘉靖丙午冬十二月吉日,四明梅孤高武識。

四庫全書提要說:「針灸聚英四卷,明朝高武撰寫。高武的生平事蹟不明。此書以經絡穴位方法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一卷,各種針灸理論為一卷,以及各類詩歌賦篇為一卷。凡是與素問難經不同的地方,取其相同之處,並論述其不同之處,因此以聚英命名。書中所採用的資料,僅限於銅人、明堂、子午以及竇氏流注等書籍,其他皆不記載。」

按此書原八卷。提要以為四卷者。唯據其凡例所言。未熟讀全書。故致誤耳。

〔針灸大成〕四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沈氏(子祿)經脈分野〕佚

〔徐氏(師魯)經絡全書〕二卷,佚

自序曰。嘉靖末年。余友沈君承之手一編見示曰。此予所述經脈分野也。子深於醫者。幸為我訂而序之。予謝不能。沈君祈請再三。往復不置。乃應曰。諾。予時方注禮記。未有以應也。已而沈君從計偕士之京師。居歲余。竟無所遇而還。鬱郁不得志。遂病以死。久之禮注脫稿。

乃受書而卒業焉。其書自巔放趾。條析分明。一本內經及諸大家之說。而時參以己見。可謂博洽君子。稱名家矣。惜其引證繁複。補益太過。則其見托訂正之意。良非虛也。昔吳季子掛劍于徐君之墓曰。吾已心許之矣。況於口諾者乎。竊惟先君早學斯道。洞究大旨。予不肖弗克纘承先緒。

白話文:

這本書原本有八卷,提要卻說是四卷。這應該是因為提要的作者沒有仔細閱讀全書,所以才弄錯了。

《針灸大成》四卷,沒見過。根據浙江通志經籍類記載,應該存在。

《沈氏(子祿)經脈分野》失傳了。

《徐氏(師魯)經絡全書》兩卷,失傳了。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嘉靖末年,朋友沈君承拿了一本書給他看,說這是他寫的《經脈分野》。沈君承認為作者精通醫術,希望他幫忙整理和寫序。作者一開始推辭,但沈君承一再懇求,最後答應了。當時作者正在注釋《禮記》,還沒能開始整理這本書。後來沈君承到京城謀官,待了一年多沒有結果,鬱鬱寡歡,最終病逝。過了一段時間,作者完成了《禮記》的注釋,才開始整理沈君承的《經脈分野》。

這本書從頭到腳,條理分明,融合了《內經》和其他醫學大家的研究,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可謂博學多聞,堪稱大家之作。只可惜引證過於繁複,補益過多,因此沈君承希望有人能修改訂正,這並非虛言。就像吳季子在徐君之墓前掛劍,表示自己已經心許了他,何况是口頭承諾呢?我愧不如先父早年學習醫道,洞悉其精髓,我無法繼承他的衣缽。

改而從儒。儒幸晚成。猶及先君之存。旦夕過庭。每口授內經諸家之論。以為邪客諸脈。疢疾乃生。所謂脈者。非獨寸關尺之謂也。蓋脈之在人身也。有經。有絡。有筋。而經有常奇。絡有大小。又各有直有支。有正有別。有正別諸陰之別。皆為正。而筋亦有宜有支有別。其傳注之所。

曰端。曰俞。曰上。曰下。曰內。曰外。曰前。曰後。曰中。曰間。曰側。曰交。曰會。傳注之名。曰上。曰下。曰出。曰入。曰徑。曰直。曰橫。曰邪。曰起。曰從。曰及。曰循。曰歷。曰注。曰行。曰走。曰之。曰去。曰乘。曰過。曰還。曰絡。曰繞。曰系。曰屬。曰結。

白話文:

轉向儒家學說,儒學有幸能夠晩年有所成就,還能見到父親還在世,每天在父親門前學習。經常聆聽並學習內經各家的理論,認為邪氣侵襲各脈,疾病就會產生。所說的脈,不僅僅是寸、關、尺這三個部位,脈在人體內,有經脈、有絡脈、有筋脈,而經脈有正常和異常,絡脈有大小之分,又有直脈、支脈、正脈、別脈,還有陰脈和陽脈之別,筋脈也有適合的、支脈、別脈等。這些都涉及到脈象的傳遞和註解。

傳遞和註解的名詞包括:端、俞、上、下、內、外、前、後、中、間、側、交、會。傳遞和註解的動作詞語有:上、下、出、入、徑、直、橫、邪、起、從、及、循、歷、注、行、走、之、去、乘、過、還、絡、繞、系、屬、結。

曰合。曰交。曰貫。曰布。曰散。曰至。曰抵。曰並。曰挾。曰別。曰約。曰究。曰兼。以別表裡。以分虛實。以明營衛。以測傳變。以辨補瀉。以審汗下。以決死生。皆於是乎取之。彼寸關尺者。特以候之而已。針石灼艾。固以此為要。而湯液丸散。亦必藉焉。苟不先尋經絡。

而茫然施治。烏能中其肯綮。而收萬全之功哉。其說蓋與沈君合。固知此道淵微。唯精研者乃相契也。爰乘稍暇。為之刪校。復述樞要。以續斯編。更名曰經絡全書。一以酬沈君見托之急。一以纘先君不傳之緒。一以裨後學蒐括之勤。雖問與沈君異同。要不失為忠臣矣。死者如可作也。

白話文:

所謂合、交、貫、布、散、至、抵、並、挾、別、約、究、兼,這些都是辨別表裡、分清虛實、明瞭營衛、測度傳變、辨別補瀉、審慎汗下、決定生死的重要依據。而寸關尺只是用來診察的工具,針、石、灼艾、湯液、丸散都必須依據經絡原理。如果沒有先研究經絡,就茫然施治,怎麼能精準命中要害,取得萬全的療效呢?這番道理與沈君的觀點一致,確實這條路深奧難懂,只有精研者才能領悟其中真諦。因此我趁著空閒時間,將其刪減校對,重新闡述其關鍵要點,並將這部書命名為《經絡全書》,一方面酬答沈君的託付,另一方面承繼先君未傳授的學問,更為後學者提供整理資料的便利。即使與沈君的觀點有所差異,但總歸是忠於醫道。如果死者能夠復生,他們也會理解我的用心。

吾將質之。萬曆四年丙子。五月望日。吳江徐師魯序。

〔尤氏(乘)重輯經絡全書〕二卷,存

凡例曰。醫學之道。以洞視臟腑為貴。非扁鵲有神授也。軒岐之書。皆所以救人洞視者。後人竟忽焉。而莫能察。其不至費人也幾希。所幸沈承之先生。編為經脈分野。而臟腑鹹得以洞視矣。惜其書迄今。將二百年。未壽諸梓。雖有傳寫。故得其益者尚寡。茲刻之所以不客已也。

一沈君之書。已經伯魯先生為訂正矣。伯魯以為引證繁複。故爰加刪校。予得是編。竊心喜而朝夕讀之。是以知其尚未備也,因僭加補訂。亦經三易稿矣。不謂戊辰冬聞有吳君聘者。隱於西郊。予慕往就教焉。見予手訂則曰非沈君之原本乎。乃出其姻親顧君所增訂者示予。予不勝擊節。

白話文:

我將要質疑這本書。萬曆四年丙子年五月十五日,吳江徐師魯序。

《尤氏(乘)重輯經絡全書》兩卷,保存完好。

序文說:醫學之道,以能透視臟腑為精髓。這不是扁鵲憑藉神授就能做到的。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書,都是為了幫助人們透視臟腑而寫的。後人卻忽視了這些道理,不能察明醫理,因此難免會造成損害。幸好沈承之先生編寫了《經脈分野》一書,讓大家得以透視臟腑。可惜這本書至今已近兩百年,還沒被刻印成書。雖然有手抄本傳世,但受益者仍然很少。因此,現在刻印這本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沈君的書,已經由伯魯先生校訂過。伯魯先生認為書中引證過於繁複,所以做了刪改。我得到這本書後,非常高興,每天都讀它。因此,我發現這本書還不夠完善,就僭越地補充訂正了一些內容。這本書已經改了三次稿子了。沒想到在戊辰年冬天,我聽說吳君聘者隱居在西郊,我慕名拜訪他,向他請教。他看到我手訂的版本,就問我是不是沈君的原本。隨即拿出他姻親顧君增訂的版本給我。我興奮不已,拍案叫絕。

先得吾心之所同。然抑又幸也。由是採以所增。廣以未備。辨以訛。刪以復。庶可稱全書。洵為不易之典也。一伯魯刪校之後。復續以經絡樞要。因名曰經絡全書。似可謂盡善矣。然臟腑經絡及筋。有正有別。有直有支之類。悉加詳註。不厭重複。務使讀者無遺憾矣。

〔吳氏(嘉言)針灸原樞〕二卷,存

嚴州府志曰。吳嘉言。分水人。世以醫名。盡得素難等書玄妙。當道重之。授太醫院吏目。有當世名醫之譽。禮部尚書潘晟祭酒余有丁皆有贊贈。所著有醫學統宗。針灸原樞等書。行於世。子學易亦以醫知名。後任雷州吏目。徐氏(廷璋)活人妙法針經,二卷,未見

白話文:

這本書的內容與我的想法一致,實在幸運。因此我增添了一些內容,補足不足之處,修正錯誤,刪減重複部分,希望能稱得上是一本完整的書,這的確不易。伯魯校對後,又補充了經絡樞要,因此命名為《經絡全書》,似乎已經相當完善了。但臟腑經絡和筋脈,各有正反、直支之分,我逐一詳細註解,不厭其煩,務求讓讀者沒有遺漏。

《吳氏(嘉言)針灸原樞》兩卷,現存。

《嚴州府志》記載:吳嘉言,分水人,世代以醫術聞名,精通《素問》等醫書奧妙,受到朝廷重視,擔任太醫院吏目,享有當代名醫之譽。禮部尚書潘晟、祭酒余有丁都曾為他題寫讚辭。他著有《醫學統宗》、《針灸原樞》等書,流傳於世。他的兒子學習易經,也以醫術聞名,後來擔任雷州吏目。《徐氏(廷璋)活人妙法針經》兩卷,尚未見過。

〔李氏(時珍)奇經八脈考〕明志一卷,存

顧問序曰。奇經八脈考者。李君瀕湖所撰輯以活人者也。經有正有奇。獨考奇者奇經。人所略。故致詳焉。並病源治法。靡不條具。若指諸掌。豈惟醫學有賴。玄修之士。亦因以見身中造化真機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瀕湖世儒。兼以醫鳴。一門父子兄弟。富有著述。

此特見一斑耳。問不佞。嘗推其直諒多聞之益。因僭識卷端。以舍後之君子。明萬曆丁丑小暑日。同里日岩顧問頓首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奇經八脈考一卷。明李時珍撰。其書謂人身經脈。有正有奇。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為十二正經。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衝任督帶。為八奇經。正經人所共知。奇經醫所易忽。故特評其病源治法。並參考諸家之說。薈粹成編。其原委精詳。經緯貫徹。洵辨脈者所不可廢。

白話文:

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一卷,記載著人體經脈中除了十二正經外,還有八條奇經,即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衝、任、督、帶。這些奇經往往被醫家忽略,李時珍則詳細探討了奇經的病源和治療方法,並參考諸家論述,使其內容精確完備。此書對於醫者探究脈象必不可少。

又創為氣口九道脈圖。暢發內經之旨。而詳其診法。尤能闡前人未泄之秘。考明初滑壽嘗撰十四經發揮一卷。於十二經外。益以任督二脈。舊附刊薛己醫案之首。(案薛己醫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載此書。)醫家據為繩墨。時珍此書。更加精核。然皆根據靈樞素問。以究其委曲。

而得其端緒。此以知徵實之學。由於考證。遞推遞密。雖一技亦然矣。

〔徐氏(鳳)針灸大全〕(醫藏目錄。作針灸捷法。通行本。作針灸捷法大全。)明志七卷(醫藏目錄。作六卷。)存

〔楊氏(濟時)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三卷,未見

王國光序曰。三衢楊子繼洲幼業舉子。博學績文。一再厄於有司。遂棄其業業醫。醫固其世家也。祖父官太醫。授有真秘。纂修集驗醫方進呈。上命鐫行天下。且多蓄貯古醫家抄籍。楊子取而讀之。積有歲年。寒暑不輟。倬然有悟。復慮諸家書弗會於一。乃參合指歸。匯同考異。

白話文:

醫學家又創造了九道脈圖,以更清晰地闡述《內經》的精髓,並詳細說明了診斷方法,尤其能揭示前人未曾公開的醫學秘訣。早年滑壽曾撰寫《十四經發揮》一卷,在十二經脈之外,增加了任脈和督脈。此書曾附在薛己醫案的開頭,但市面上流通的薛己醫案版本中,並非所有版本都收錄了此書。醫家將此書視為規範,而李時珍則更精確地研究了這本書,但都是以《靈樞》和《素問》為基礎,深入探究其中的奧妙,最終掌握了脈象診斷的精髓。這說明精確的醫學知識,必須建立在考證和推演的基礎之上,即使是單一醫術也是如此。

《徐氏(鳳)針灸大全》共七卷,現存,也有版本稱為《針灸捷法大全》。

《楊氏(濟時)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共三卷,未曾見過。

王國光在序言中寫道,三衢楊繼洲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博學多才,但多次科舉失敗,於是放棄仕途,繼承家業行醫。他的祖輩曾任太醫,傳授給他不少真傳秘方,楊繼洲將這些秘方集結成冊,上呈朝廷,並被允許在全國推廣。同時,他還收藏了許多古代醫家的手抄醫書,並花費多年時間孜孜不倦地鑽研。最終,他悟出一個道理:各家醫書內容不盡相同,因此他決定將這些醫書綜合起來,互相參照,考證異同,融會貫通。

手自編摩。凡針藥調攝之法。分圖析類。為天地人卷。題曰玄機秘要。誠稽此而醫道指掌矣,世宗朝命太宗伯。試異選。侍內廷。功績懋著。而人以疾病疕瘍造者。應手奏效。聲名藉甚。會在朝善楊子,究其自出是編。諸公嘉之。乃壽諸梓。以惠後學。請序於余。素知楊子去儒業業醫。

今果能以醫道侔相功。益信儒道之通於醫也。是編出。而醫道其指南焉。神明在人。壽域咸濟。諸公之仁溥矣。遠矣。是為序。

蘄賢曰。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十卷,存

趙文炳序曰。醫關民命。其道尚矣。願古之名醫。率先針砭。而黃岐問難,於此科為獨詳。精其術者。立起沉疴。見效捷於藥餌。邇來針法絕傳。殊為可惜。余承乏三晉。位時多事。群小負嵎。萬姓倒懸。目系民艱。弗克匡濟。由是憤鬱於中,遂成痿痹之疾。醫人接踵。日試丸劑。

白話文:

用手自行按摩。所有針灸藥物調養的方法,都分門別類地整理成圖表,編成天地人三卷,題名為《玄機秘要》。誠心研究這本書,就能掌握醫道。世宗皇帝命太宗伯選拔人才,楊濟時應試入選,侍奉內廷,功績顯著。當時,許多人帶著疾病、瘡瘍前來求醫,他都能隨手治癒,名聲遠播。恰巧,朝中一位名叫楊子的善士,發現了楊濟時自編的這本書,眾人讚賞不已,便把它刻印在木板上,以惠及後世學子。他們請我寫序,我素來知道楊子放棄儒學,專心鑽研醫術。

現在,他果真能以醫道與儒道相輔相成,更讓我確信儒道與醫道相通。這本書出版了,醫道有了指引方向,人們的神明得以保全,壽命得以延長,眾人的仁愛之心廣博無邊,影響深遠。這就是序文。

蘄賢說,《玄機秘要》是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的著作,收錄在《針灸大成》中。

《針灸大成》十卷,現存。

趙文炳在序文中說,醫術關係到人民的生命,其道義重大。希望古時的名醫都能率先針砭時弊,就像黃岐在針灸學方面提出的問題,獨具詳盡,精通其術的人,能立竿見影地治癒重病,效果比藥物快。近來針灸之法失傳,實在可惜。我曾在三晉任職,當時政局動盪,小人作亂,百姓生活困苦,我眼看著百姓的艱難處境,卻無力救助,心中鬱悶,於是得了痿痹之疾。醫生們接踵而至,每天試驗不同的藥丸,但都無效。

莫能奏效。乃于都門。延名針楊繼洲者。至則三針而愈。隨出家傳秘要以觀。乃知術之有所本也。將付之梓人。猶以諸家未備。復廣求群書。若神應經。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針灸經。針灸聚英。針灸捷要。小兒按摩。凡有關於針灸者。悉採集之。更考素問難經。

以為宗主。針法綱目。備載之矣。且令能匠。於太醫院省。刻銅人像。詳著其穴。並刻畫圖。令學者便覽而易知焉。余有憂於時事。愧無寸補。恨早年不攻是業。及能濟人利物也。因刻是書。傳播海內。必有仁人君子。誦而習之。精其術以壽斯民者。是為序。時萬曆辛丑桂月吉日。

白話文:

治療無效,於是就在都城延請名醫楊繼洲,他只用了三針便治好了。我隨即取出家傳秘要觀看,才明白他的醫術是有根據的。我打算將此書交給刻書匠,但又覺得其他醫書不齊全,於是廣泛搜集相關書籍,例如《神應經》、《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針灸經》、《針灸聚英》、《針灸捷要》、《小兒按摩》等,凡是與針灸相關的書籍都收錄進來,並以《素問難經》作為主要依據,將針灸方法詳盡列出。此外,還請能工巧匠在太醫院刻製銅人模型,標明穴位並繪製圖像,方便學習者觀看理解。我對時局憂心忡忡,卻無力貢獻,悔恨自己年輕時沒有專攻醫術,如今才得以救人濟世。因此刻下此書,傳播於天下,希望有仁人君子學習研究,精進醫術,造福百姓。

巡按山西監察御史燕趙含章趙文炳著。

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大全十卷。明楊繼洲編。繼洲萬曆中醫官。里貫未詳。據其刊版於平陽。似即平陽人也。是書前有巡按山西御史趙文炳序。稱文炳得痿痹疾。繼洲針之而愈。因取其家傳衛生針灸元機秘要一書。補輯刊刻。易以今名。本朝順治丁酉。平陽府知府李月桂以舊版殘闕。

復為補綴。其書以素問難經為主。又肖銅人像。繪圖立說。亦頗詳賅。惟議論過於繁冗。

〔吳氏(昆)針方六集〕六卷,存

自序曰。良醫者,非人司命。任不啻與九鼎爭昂。然必針藥並諸其極。始為無忝。隆古聖神。既嘗百草。而示人以藥。作作九針。而喻人以刺。亦以人命至重。拯救之術。不得不詳且悉也。正統中。聖慮宋制銅人。日久漫滅。命復範銅為之。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又礱石圖經。

白話文:

山西巡按御史燕趙含章趙文炳撰寫的《針灸大全》一書,收錄於《四庫全書》。此書由明朝楊繼洲編撰,楊繼洲曾任萬曆年間的醫官,籍貫不詳,但根據其刊印於平陽,推測應是平陽人。書中收錄了趙文炳的序文,文中提到趙文炳患有痿痹之症,經楊繼洲針灸治療後痊癒。因此,楊繼洲便取其家傳的《衛生針灸元機秘要》一書,加以增補並重新刊刻,並更名為《針灸大全》。此書在清朝順治丁酉年,由平陽府知府李月桂因舊版殘缺不全,再度進行補綴。書中以《素問》、《難經》為基礎,並以銅人像繪圖說明,內容豐富詳盡。不過,其論述過於繁瑣。

《吳氏(昆)針方六集》六卷,現存。

書中自序寫道,良醫非掌控生死的命運,而是肩負著與九鼎爭重的責任。因此,針藥都必須精益求精,才能無愧於醫者之名。古聖先賢嘗遍百草,為後人提供藥物;又創造了九針,用以指引後人針灸之法。由於人命至重,醫者拯救生命的手段必須詳盡而周全。正統年間,朝廷鑑於宋代的銅人模型日久失修,便命令重新鑄造銅人,安置於醫官處,以廣泛傳播醫學知識。同時,也雕刻石碑圖經,以供學習參考。

序由御製。聖心之保民也弘矣。其所望於醫者至矣。語曰。不針不神。不灸不良。良有以也。近世刀圭之徒。才能不及中庸。分科療病。更不講求。神良精藝者。萬夫一轍。無亦法妙。無方探之。猶望洋爾。昆自束髮修儒。遊心靈素。諸砭焫針經。皆時討究。蓋未及壯年。負笈萬里。

虛衷北面。不減七十二師。念在取善發蒙。不謂一吷非律。一簣非山故也。時以所授針方。對證施治。種種神驗。然窮其所以神者。牴牾背馳。阻於頓悟。益之三十餘年。覺以歲積。始破前迷。今樗櫟之年。六十有七。視昔考醫方時。年則倍矣。志在公善於人。成斯六集。首神照。

白話文:

序由御製。聖心之保民也弘矣。其所望於醫者至矣。

這篇序文是奉皇帝旨意撰寫的。聖上心繫百姓,仁慈寬厚,對於醫者的期望極高。

語曰。不針不神。不灸不良。良有以也。

有句話說:「不針不神,不灸不良」,確實有道理。

近世刀圭之徒。才能不及中庸。分科療病。更不講求。神良精藝者。萬夫一轍。無亦法妙。無方探之。猶望洋爾。

近來,許多醫者才能平庸,不及中庸之道。他們專門分科治病,也不注重鑽研精妙的醫術。大多數人只會循規蹈矩,沒有獨到的妙法,面對疑難雜症,就像面對浩瀚大海一樣,無從下手。

昆自束髮修儒。遊心靈素。諸砭焫針經。皆時討究。蓋未及壯年。負笈萬里。

我從束髮讀書開始,就鑽研儒家經典,並且用心學習《靈樞》、《素問》等醫學典籍,以及針灸相關的古籍,不斷地探究其中的奧妙。尚未到壯年,就背著行囊,遠赴千里求醫。

虛衷北面。不減七十二師。念在取善發蒙。不謂一吷非律。一簣非山故也。

我虛心向每位師長學習,不亞於古代的七十二賢人。我希望能將醫術傳授給後人,啟發他們學習,並非認為自己略有心得就沾沾自喜。正如同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必須不斷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時以所授針方。對證施治。種種神驗。然窮其所以神者。牴牾背馳。阻於頓悟。益之三十餘年。覺以歲積。始破前迷。

我經常根據所學的針灸方劑,對症下藥,治癒了不少病人,屢屢出現神效。然而,當我想要探究這些神效的根本原因時,卻發現各種說法互相矛盾,讓我無法頓悟。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才慢慢解開以前的迷惑。

今樗櫟之年。六十有七。視昔考醫方時。年則倍矣。志在公善於人。成斯六集。首神照。

現在我已經六十有七歲,如同朽木般老邁。回首往昔,我鑽研醫術的時間已經翻倍。我希望能將我的醫術傳承下去,造福世人,因此編撰了這六本書,並以「神照」命名,作為開篇之作。

次開蒙。次尊經。次旁通。次紛署。次兼羅。其間一得之愚。實千慮之所開也。良工之心獨苦。今乃驗之。籍是以翼圖經。豈至自與。遡瞻天朝。軫念疲癃。澤同雨露。茲六集者。倘有補於聖政。亦桔槔之助甘霖耳。遑自功哉。所跂望者。一人有慶。壽域同躋。林總萬方。家松齡而人鶴算。

參苓不餌。針石永捐。俾池上神工。挾術而無所施。則巖穴之私慰矣。他尚何求。歲丁巳。海陽程處士標病劇得起。進不肖為醫林長。側弁六集而左袒焉。復捐阿堵。以鳩剞劂。義之紀也。惟是並序。皇朝萬曆四十六年歲次戊午長至日書。

〔砭焫考〕未見

按上見於鶴皋山人小傳。

白話文:

學習基礎,研讀經典,再旁通博覽,勤奮鑽研,兼收並蓄。這些過程中的一點點領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得來的。良醫的心總是辛苦,現在驗證了這些,便以此作為指導醫術的工具。絕非出自私心,而是仰慕天朝,關心百姓的疾苦,希望能像雨露一樣滋潤萬民。這六本書,如果能對聖政有所裨益,也如同桔槔汲水一樣,有助於甘霖普降。哪裡敢自詡功勞呢?只希望一人得福,壽命延長,天下太平,家家長壽,人人安康。

不再服用參苓,也永不再用針石,讓池上神醫無所施其技,這才是隱居山林的慰藉,還能奢求什麼呢?丁巳年,海陽程處士病重得起,我這個醫林長者,便側身著六本書,左袒相助。並且捐出錢財,為他置辦藥物,這是仁義之舉。僅此序言,寫於皇朝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年長至日。

《砭焫考》未見。

以上見於《鶴皋山人小傳》。

〔吳氏(文炳)神醫秘訣遵經奧旨針灸大成〕四卷,存

〔亡名氏針灸捷徑〕二卷,存

按〔飛騰八法〕(絳云樓書目。作飛騰八法神針。)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針灸纂要〕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針學提綱〕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南乾針灸書〕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針灸治例〕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姚氏(良)考古針灸圖經〕未見

吳縣誌曰。姚良。字晉卿。宋諡文康爽七世孫。明醫所著尚書孔氏傳。律呂會元。溯源指治方論。考古針灸圖經。

〔過氏(龍)針灸要覽〕一卷,未見

蘇州府志曰。過龍,字云從。吳縣人。手神超逸。隱於醫。著針灸要覽。十四經發揮。茶經。各一卷。時與祝京兆文待詔遊。生平不菑不畲。所需自足。自號十足道人。年九十三卒。文徵明有十足道人傳。

白話文:

吳文炳所著的《神醫秘訣遵經奧旨針灸大成》四卷現存,亡名氏的《針灸捷徑》二卷也現存。《飛騰八法》(或稱《飛騰八法神針》)記載於《絳云樓書目》,但醫藏目錄中卻未見其蹤影。《針灸纂要》、《針學提綱》、《南乾針灸書》、《針灸治例》均記載於醫藏目錄,但皆未見實物。《姚氏考古針灸圖經》也未見。吳縣誌記載,姚良字晉卿,是宋朝文康爽七世孫,明醫,著有《尚書孔氏傳》、《律呂會元》、《溯源指治方論》、《考古針灸圖經》。過龍字云從,吳縣人,醫術高超,隱居行醫,著有《針灸要覽》、《十四經發揮》、《茶經》。他與祝京兆文待詔交好,一生不事生產,所需自足,自號十足道人,九十三歲去世。文徵明為他寫了《十足道人傳》。

〔十四經發揮〕未見

〔劉氏(繼芳)發揮十二動脈圖解〕未見

太平府志曰。劉繼芳。字養元。精治外證。得華佗肘後之傳。四方造請者屨嘗滿。著有發揮十二動脈圖解。並怪證表裡因等集。長子翱鯉繩家學。亦負重名。考授太醫院吏目。三子騰鯉拔貢。任靈寶令。

〔金氏(孔賢)經絡發明〕未見

浙江通志曰。經絡發明。萬曆義烏縣誌。金孔賢著。字希範。

〔吳氏(延齡)經絡俞穴〕未見

浙江通志曰。經絡俞穴。歸安縣誌。吳延齡著。字介石。

〔黃氏(淵)針經訂驗〕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亡名氏銅人針灸方〕一卷,未見

白話文:

太平府志記載,劉繼芳,字養元,擅長治療外傷,繼承了華佗的醫術,求診者絡繹不絕。他著有《發揮十二動脈圖解》和《怪證表裡因等集》。他的長子劉翱鯉繼承家學,也名聲顯赫,擔任太醫院吏目。三子劉騰鯉考取拔貢,擔任靈寶令。

浙江通志記載,金孔賢,字希範,著有《經絡發明》,收錄於萬曆義烏縣誌。

浙江通志記載,吳延齡,字介石,著有《經絡俞穴》,收錄於歸安縣誌。

浙江通志經籍類記載,黃淵著有《針經訂驗》。

此外還有一卷佚名著作《銅人針灸方》,目前尚未找到。

〔針灸集成〕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紺珠針法〕未見

〔密治針經〕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針書〕一卷,未見

〔碧峰道人八法神法〕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呂氏(夔)經絡詳據〕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鄧氏(良仲)針灸秘傳〕未見

按〔張氏(三錫)經絡考〕一卷,存

〔趙氏(獻可)經絡考〕未見

按上見於鄞縣誌。

〔李氏(中梓)銅人穴經〕未見

按〔施氏(沛)經穴指掌圖〕一卷,存

〔淩氏(千一)針灸秘要〕四卷,未見

大樵山人序曰。粵自神農氏以草木治病。說者謂非大聖人不能。夫以草木治病。猶以身嘗之。而得其性味者。若針灸則於何而知說。見五經四子之書者。惟孟子求三年之艾一語耳。而針無聞焉。灸之法。今所在皆有。惟針不盡傳。即傳亦不得其秘要。深以為恨。然余嘗閱黃帝內經。

白話文:

《針灸集成》一卷,不見。《紺珠針法》、《密治針經》皆不見。這三本書目都曾在菉竹堂和絳云樓的藏書目錄中出現過。《針書》一卷,《碧峰道人八法神法》一卷,也都未見,卻曾見於也是園的藏書目錄。《呂氏(夔)經絡詳據》不見,但曾在江陰縣誌中提及。《鄧氏(良仲)針灸秘傳》也不見。《張氏(三錫)經絡考》一卷,現存。《趙氏(獻可)經絡考》不見,曾在鄞縣誌中出現。《李氏(中梓)銅人穴經》也不見。《施氏(沛)經穴指掌圖》一卷,現存。《淩氏(千一)針灸秘要》四卷,不見。大樵山人序曰:自神農氏以草木治病以來,人們都说只有大聖人才能做到。用草木治病,就好比親自試驗,才能了解其藥性。那麼針灸呢?又是從何而知?在五經四子的著作中,只有孟子提到了“三年之艾”一語,而針灸卻隻字未提。灸法現在各地都有,但針法卻沒有完全流傳下來,就算流傳下來的也未能掌握其精髓,我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我曾經閱讀過《黃帝內經》,……

秦越人難經以下。所論針灸最多。而尤詳於針法。何今能者之寥寥也。迎隨補瀉之異其法。男女老幼之異其宜。人各一說。意惟論之者多。故愈煩而無當。人莫知所適從。故愈以失其法歟。雙林淩氏之以針灸名舊矣。有千一者。博綜群書。留心濟世。於是棄舉子業業醫。尤精於針灸學。

著針灸秘要四卷,而亦於論針為特詳。別是非。辨疑似。發先聖賢之微言。匯眾見而歸於一是。予於醫絕無所知。今讀其言。若自視其掌紋。井井然可數而得,(文集)

〔淩氏(貞侯)針灸集要〕未見

潘耒序曰。海內針灸家。獨推雙林淩氏。其先受針法於異人。以治病無不立瘥。遠近數百里。趨之若神。傳數世迄今。子孫多世其業。而貞侯最為工妙。沈痾夙疾。應手著奇效者。不可勝數。所至冠蓋駢集。黃童白叟。擁馬足不得行。歷中原河北。轉客京師。聲稱藉甚。達於至尊。

白話文:

秦越人《難經》之後,討論針灸的書籍很多,其中特別詳盡的是針法。然而,如今精通針灸的人卻寥寥無幾。迎隨補瀉的方法各有不同,男女老幼也各有其宜,眾說紛紜,難以取捨。由於討論的人多,反而更加繁瑣,缺乏準確性,讓人不知所措,所以更加容易偏離正道。

雙林淩氏以針灸聞名已久,他博覽群書,留心濟世,放棄了科舉仕途,專心從醫,尤其精通針灸學。

他著有《針灸秘要》四卷,其中對論針部分特別詳盡,辨別真偽,解開疑難,闡發先賢的精微之言,融合眾家見解,歸納為一。我對醫術一無所知,現在讀了他的著作,就像看到自己的掌紋一樣,清晰可辨,條理分明。

〔淩氏(貞侯)針灸集要〕尚未看到。

潘耒序言說:海內針灸高手,唯推雙林淩氏。他的祖先從異人處學得針法,治病無不藥到病除。方圓數百里的人,都把他當成神醫一樣崇拜。這一技藝世代相傳,到現在已經傳了幾代,他的子孫都繼承了家業,而貞侯最為精妙。各種沉痾痼疾,只要他一出手,就能取得奇效,數不勝數。他到哪裡去,都會受到官員和百姓的熱烈歡迎,無論是黃口小兒還是白髮老翁,都爭先恐後地想要拜訪他,以至於道路擁堵,寸步難行。他遊歷中原、河北,最終來到京城,名聲大噪,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召入禁中。時時為貴戚治病。可謂至榮。而貞侯為人。和易真率。接人無貴賤。終始若一。絕不以遭遇自矜詡。蓋類有道者。余故樂與之遊。間出一編示余曰。針灸惟靈樞素問精言之。自後傳書絕少。吾懼其久而失真也。爰本黃帝岐伯書。參以諸家。述先世所傳。傳著己意。

為集要一書。以示來茲。幸為我序之。嗟夫。針灸之妙。正以其不從方書得也。而貞侯顧為是乎。雖然。大匠不能與人巧。未嘗不與人以規矩。規矩在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今夫斯術之妙。在迎隨消息之間。得之心而應之手。不可以書傳者也。至於經脈俞穴之名狀。針之分刌。

白話文:

皇帝召他进宫,让他经常为皇亲国戚治病,可谓是极高的荣耀。然而,贞侯为人温和真诚,待人接物不分贵贱,始终如一,从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夸。他这种品性就像是有道之人,所以我很乐意和他交往。有一次,他拿出一本书给我看,说针灸只有《灵枢》、《素问》两本书中有所论述,后世传书很少,他担心久而久之会失传,于是依据黄帝岐伯的著作,参考其他医家的观点,将先祖传授的针灸之术和自己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集要》,希望我能写序。

唉,针灸的奇妙之处,正是不受方书束缚,而贞侯正是凭借着这一点。虽然如此,精通技艺的大师也不能直接将技巧传授给别人,却会提供规则和准则。规则和准则就在这里,要靠自己去领悟。精妙的针灸技术,在于把握阴阳变化,用心领悟,手到擒来,这是无法通过书本传授的。至于经脉、穴位的名称和位置,针灸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只能通过书本传授。

火之度數。此可以書傳者也,後之人誠能就其可傳者。以深探其不可傳者。因蹄得兔。因筌得魚。書之益顧不大哉。夫禪宗所重。在不立語言文字。而燈燈相繼。猶有傳書。況在於醫。夫所謂方書害醫者。非病書也。病夫執一書而不知合變者也。(遂初堂文集)

〔翟氏(良)經絡彙編〕未見

按上見於益都縣誌。

〔汪氏(昂)經絡歌訣〕一卷,存

白話文:

火的溫度可以用文字記載傳授,後人若能用心學習可傳授的知識,就能深入理解那些難以言傳的奧秘。就像用陷阱捕捉兔子,用竹籠捕魚一樣,書籍的益處真是不可小覷。禪宗重視不立言語文字,但師徒相傳仍然需要依靠文字,醫學更是如此。所謂方書害醫,不是指書籍本身有問題,而是指不懂得靈活變通,只執著於單一書籍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