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五 (10)

1. 方論(五十三)

〔保生碎事〕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保生碎事一卷。國朝汪琪撰。是書又名慈幼外編。錄小兒墮地時。至七日內。醫療之事。如拭口斷臍浴兒稀痘各法。寥寥數則。大約取其便於檢用。非保嬰之全書也。卷末一條云。有濟陰綱目。及慈幼綱目。即鐫行。則是書之成。猶在濟陰綱目之前。其慈幼綱目。自謂即證治準繩之幼科。加以評釋。今未見其本。

〔談氏(金章)幼科誠書〕十六卷,存

〔王氏(宏翰)幼科機要〕未見

按上見於吳縣誌。

〔程氏(云鵬)慈幼筏〕十二卷,存

自序曰。余少攻舉子業。未知靈素之理。迨先慈以瘧亡。荊婦以血死。三男二女。天於驚與痘。乃不能無疑於世之所謂醫者。遂盡發家藏軒帝以下書。凡一千七百九十餘卷。晝誦夜思。有得則痛哭失聲。手擗顫頭觸。而不可止。蓋先慈之瘧。為崩證將成。往來寒熱。治宜滋水。

荊婦之血。為經期逆行。血隨火泛。宜因其勢而導之使下。醫乃以青皮草果治先慈。以三七血餘治荊婦。克損真元。遏抑營氣。至使水涸血凝。而不可救。傷哉。余兒賦質素虛。出痘值嚴冬之候。識時務者。自應調氣助血。俾痘無壅遏。收功何難。乃日事石膏明粉。犀角羚羊。

苓連梔柏。冰伏其生生之氣。竟致不起。次子感寒吐瀉。醫與抱龍及發散之品。風門大開。頭搖目視。復進牛黃紫雪而死。豈知臟氣消長。易虛易實。此等當溫中補脾耶。歲丙子。余客廣陵。與門人成生聘。討論古今醫籍。著書七種。聘慨欲先以幼科行世。問於余師。師曰。

近世醫學。非庸即妄。庸者卑陋自窒。守一師說。而不能變通。妄者私心穿鑿。而不能察於微渺。嗟乎。今之醫亦可以自反矣。余欲何言。無已。則以七書之旨略陳之。一曰靈素微言。素問五臟七腑。世僅列六。有包絡而無三焦。有三焦而無包絡。胃者腎之關。易作腎者胃之關。

一字之訛。陰陽顛倒。易由消納。又如真人聖人等論。尤非儒者所可混同。均加辨晰。一曰脈覆。叔和之書。偽亂難憑。李士材依素問。考據甚悉。分列二十八字。窺深迎浮。後生小子。殊苦尋究。初氣二氣之說。又未能吻合歲運。是用正之。一曰傷寒答問。仲景法象高深。

茫無入手。束而不觀。臨證昏昧。因就一二門士之問。而淺示之。使易通曉。一曰醫貫別裁。趙氏撮李薛之要。最為真截。而措引不純。主張太過。懶慢者挾為秘本。將欲廢棄一切。遺害非小。余為汰去支辭。補入諸家雜證方論。頗覺改觀。一曰醫人傳。軒岐而下。代不乏人。

採輯成編。表其功能。闢其謬誤。學者獲所適從。生民安得無濟。一曰慈幼筏。錢陳皆有分途。斯世盛傳金鏡。稚陽純氣。不任溫補。理固宜然。膠柱一端。抹殺名理。舁夫爨婦。皆可言醫。競謂家負異傳。讀書翻覺多事。嗟乎。無知幼孩。惡能堪此。一曰種嗣玄機。天地雖極凝寒。

白話文:

方論(五十三)

〔保生碎事〕一卷

這本書又名《慈幼外編》,記錄了嬰兒出生後七天內的醫療事項,例如擦拭口腔、剪斷臍帶、洗澡和稀痘等方法。內容簡略,主要方便查閱,並非完整的嬰兒保健書籍。書末提到,若《濟陰綱目》和《慈幼綱目》刊行,本書才會出版,可見本書成書時間早於《濟陰綱目》。作者自稱《慈幼綱目》是以《證治準繩》的幼科內容為基礎,加以評論和解釋,但現在未見此書。

〔談氏(金章)幼科誠書〕十六卷

〔王氏(宏翰)幼科機要〕 (未見)

(以上內容見於吳縣誌)

〔程氏(云鵬)慈幼筏〕十二卷

作者自序說,他年輕時專注科舉,不懂醫理。後來母親因瘧疾去世,妻子因血症而亡,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又接連罹患驚風和痘疹,讓他對世俗的醫生產生了懷疑。於是他翻遍家中藏書,一千七百九十餘卷醫書,日夜研讀,每有所得,便會痛哭失聲、手足顫抖、頭撞地而不能自已。他認為母親的瘧疾,本是崩漏將發之象,出現往來寒熱,應該滋陰養水。而妻子的血症,則是經期血逆,血隨火上泛,應該順勢導下。但庸醫卻用青皮、草果來治療母親,用三七、血餘炭治療妻子,損耗了她們的真元,抑制了營氣,最終導致水枯血凝而無法救治。

作者的孩子天生體質虛弱,出痘時又值嚴冬,本應調氣養血,使痘疹順利發出,然而醫生卻每天使用石膏、明粉、犀角、羚羊、黃連、梔子、黃柏等寒涼藥物,扼殺了他們本身的生機,最終導致死亡。次子感冒吐瀉,醫生又用抱龍丸及發散的藥物,使其風門大開,頭搖眼斜,再用牛黃紫雪,使其喪命。可見人體臟氣虛實變化無常,應當溫補脾胃。

丙子年,作者客居廣陵,與門生成聘討論古今醫書,撰寫了七種醫學著作。成聘想先出版幼科書籍,於是詢問作者的意見。作者說:現在的醫生,不是庸醫就是妄醫。庸醫固步自封,只遵循一家之言而不能變通。妄醫則以私心曲解醫理,不能明察細微之處。現在的醫生應該反省了。

作者最後簡單介紹了他所寫的七種醫學著作:

  1. 《靈素微言》:針對《素問》中五臟七腑的描述,世人只知六腑,有包絡而無三焦,有三焦而無包絡,將“胃者腎之關”誤作“腎者胃之關”,一字之差導致陰陽顛倒。以及真人、聖人等稱謂,與儒家思想混淆,都加以辨析。
  2. 《脈覆》:王叔和的《脈經》偽亂難辨,李士材根據《素問》考證得非常詳細,將脈象分為二十八類,但後輩學習起來困難。作者認為初氣和二氣的說法與歲運不符,加以糾正。
  3. 《傷寒答問》:張仲景的《傷寒論》深奧難懂,難以入手,致使醫生臨床時感到茫然。作者根據門生的提問,用淺顯的方式加以解釋,使其易於理解。
  4. 《醫貫別裁》:趙氏擷取李時珍、薛己的精要,但引用不純,觀點過於偏激。懶惰之人將其當成秘本,想廢棄一切醫學理論,危害不小。作者刪除枝節,補充諸家雜證方論,使其面目一新。
  5. 《醫人傳》:從軒轅黃帝到後世,各代都有名醫。作者將他們的功績記錄成冊,並辨明謬誤,使學者有所遵循,造福百姓。
  6. 《慈幼筏》:錢乙、陳氏等在幼科方面各有論述。世人推崇的《金鏡》認為,嬰幼兒陽氣純淨,不宜溫補,這固然有道理,但過於拘泥,抹殺了其他道理。如今許多不學無術之人,都自稱掌握祖傳秘方,讓真正讀醫書的人反而顯得多事。殊不知無知的幼兒,怎能承受這樣的錯誤治療?
  7. 《種嗣玄機》:即使在極寒冷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