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五 (9)

1. 方論(五十三)

按上見於醫學正印。

〔吳氏(元溟)兒科方要〕一卷,存

自序曰。夫兒科者。古人謂之啞科。止可望聞。不能問切者也。兒以芽稱。正如春草初生之芽。極其脆嫩。最難調護者也。其間虛實難知。寒熱莫測。一有不安。即望聞猶不足恃。假此時稍有失手。便涉危疑。豈可不細加詳審。而概以峻削猛烈之劑。輕試漫嘗之哉。夫嬰兒之在襁褓時。

雖無七情六慾之擾。而有陰陽虛實之乘。其證若痘疹變蒸。臍風撮口。天吊內吊。重舌木舌。解顱□瘡等。此原因胎毒之所致。若吐瀉驚疳。肺風癇搐。瘧痢傷風。傷寒傷食。發熱等。此因外失調護之所致。其為病亦多端矣。夫病多端。則治法宜詳且慎。要以按候審氣。據理察源。

消息往來。一一不謬。然後可以對證之方藥投之。余每見庸人不辨是非。惟以口傳道聽之方。一概混用。往往至於相誤。即如一腹痛也。有寒有熱。有實有虛。有食積蟲積。種種不同。倘見一方曾驗。輒便試人。果熱者效矣。則寒者誤之。實者效矣。虛者受害。余常見此。有感於懷。

故述余父道川公先年與邵愚齋公俞小亭公。相與辨論較正。經驗之方。而又參以表裡虛實寒熱之用。凡小兒性情體氣之微。感受經絡之次。化裁通變。有可用於此。不可用於彼者。有可用於前。不可用於後者。務令表裡安位。虛實得宜。才為有用之方。所施必驗之劑也。彼育嬰之家。

得是說而求之。按書知理。自不見誤於庸醫。而生生之機。無憂逆折。又何待問切而後知也哉。余向有痘科切要一書。廣之於世。茲集為小兒諸證切要之用。故仍名之曰兒科方要云。崇禎戊寅孟春月。光祿寺署丞古歙吳元溟澄甫氏識。

杭州府志曰。吳元溟。字澄甫。自歙徙錢塘。先世精於醫。萬曆間浙大疫。從父道川治療。日活數十百人。晚年述父意。著書曰痘科切要。兒科方要。事繼母以孝聞。女弟寡無所依。迎養於家。終身無間言。故人程生負課千金久系。元溟代償之。崇禎庚辰歲大飢。元溟出橐金。於江右糴米五百斛。悉散與親故。年八十二而卒。子孫至八十餘人。

〔燕氏(士俊)保嬰集〕未見

仁知縣誌曰。燕士俊家貧力學。乙酉江南兵敗入浙。俊奉母避梁渚。母驚憂成疾。禱天剪股肉。母病得痊。後山寇肆掠。母病不起。衰毀幾於滅性。終身布衣蔬食。其至孝性成如此。祖志學向醫名世。俊發其秘笈。潛心默識。治病每多奇效。所得即周貧乏。著有保嬰集。未成而卒。

〔汪氏(琪)慈幼綱目〕九卷,未見

汪琪曰。濟陰綱目之後。有慈幼綱目。即證治準繩之幼科也。復增圈點。詳加評釋。亦如是編之精詳。梓以問世。蓋濟陰所以扶陽。地天於焉常泰。而慈幼即以康老。運會用是咸亨。

白話文:

[方論(五十三)]

這段文字在《醫學正印》中提到。

[吳氏(元溟)兒科方要] 一卷,現存

吳元溟在自序中說:「小兒科,古人說是啞科,只能用觀察和聽聲音來診斷,不能直接詢問或觸摸。小孩子像剛發芽的春草,非常脆弱嬌嫩,最難照顧。他們體內的虛實難以分辨,寒熱也難以測量,一旦有不舒服,光靠觀察和聽聲音還不夠可靠。如果這時候稍微處理不當,就會有危險。所以一定要仔細診察,絕對不能隨便用猛烈的藥物來嘗試。嬰兒在襁褓中,雖然沒有七情六慾的干擾,但是體內陰陽虛實的變化卻影響著他們。像是痘疹、變蒸、臍風撮口、天吊內吊、重舌木舌、解顱、鵝口瘡等,這些都是因為胎毒引起的。而像是嘔吐腹瀉、驚嚇、疳積、肺風、癲癇抽搐、瘧疾痢疾、傷風、傷寒、消化不良、發燒等,這些都是因為後天照顧不當引起的。小兒疾病種類繁多,治療方法應該詳盡且謹慎。重點是要根據病情變化,仔細觀察氣色,根據病理來探究病因。仔細分析病情變化,不容許一點錯誤,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我常常看到庸醫不分青紅皂白,只用一些口耳相傳、不確定的藥方,隨便亂用,常常造成誤診。就拿肚子痛來說,有寒性引起的,有熱性引起的,有實證,有虛證,還有飲食積滯或蟲積等各種不同的情況。如果看到一個方子曾經有效,就隨便給別人用。如果病人是熱證,可能有效,但寒證的病人就會被耽誤。如果是實證有效,那虛證的病人就會受到傷害。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深感憂慮。

所以,我整理了父親道川公,和邵愚齋公、俞小亭公,他們當年一起辯論、校正,並且經過驗證的藥方。同時,我也參考了表裡、虛實、寒熱的用法。小兒的性情、體質很細微,感受外邪入侵經絡的順序、藥物的加減變化,有時候這個藥方可以用在這裡,卻不能用在那裡;有時候這個藥方可以用在前面,卻不能用在後面。務必讓表裡協調,虛實調和,才算是真正有用的藥方,才能確保藥到病除。那些養育嬰兒的家庭,如果能夠了解這個道理,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就不會被庸醫耽誤,小孩子的生命之機,就能夠平順發展。又何必等到用詢問或把脈的方式,才能知道病情呢?我以前寫過一本關於痘疹的書,廣為流傳。現在我把這些關於小兒各種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整理起來,所以仍然稱之為《兒科方要》。崇禎戊寅年孟春,光祿寺署丞古歙吳元溟澄甫識。」

杭州府志記載:「吳元溟,字澄甫,從歙縣搬到錢塘居住。他的祖先精通醫術。萬曆年間,浙江發生大瘟疫,他跟隨父親道川一起治療,每天都能救活數十、甚至上百人。晚年他整理父親的醫學思想,寫成《痘科切要》和《兒科方要》兩本書。他對繼母非常孝順,他的妹妹守寡沒有依靠,他就把妹妹接到家裡奉養,終身沒有怨言。他的朋友程生欠債一千兩黃金很久沒還,吳元溟替他償還。崇禎庚辰年發生大饑荒,吳元溟拿出自己積蓄的錢,到江西買了五百斛米,全部散發給親戚朋友。他活到八十二歲才過世,子孫有八十多人。」

[燕氏(士俊)保嬰集] 未見

仁和縣誌記載:「燕士俊家境貧困,但努力學習。乙酉年,江南戰敗,他帶著母親逃到浙江梁渚。母親因為驚嚇憂慮而生病,他向天祈禱,並且割下自己的腿肉來替母親治病,母親的病才痊癒。後來山賊四處搶劫,母親又生病過世。他非常悲痛,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意念。他終身穿布衣、吃素食,他孝順的行為是天性使然。他祖父志學是以醫術聞名,他開啟了祖父的醫學秘籍,用心鑽研,治療疾病常常有奇效。他所得的收入都用來幫助貧困的人。他著有《保嬰集》,但沒有完成就過世了。」

[汪氏(琪)慈幼綱目] 九卷,未見

汪琪說:「在《濟陰綱目》之後,有《慈幼綱目》,也就是《證治準繩》中的幼科部分。我重新增補了圈點符號,詳細地加以評註,使之像我編寫的這本書一樣精詳,然後刊印出來。就像《濟陰綱目》扶持陽氣,使天地常保泰和;《慈幼綱目》則是以健康長壽為目標,推動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