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五 (8)

1. 方論(五十三)

河南府志曰。馮國鎮。洛陽人。通幼科。年九十餘。尚健步。強壯者追之弗及。人稱為地仙云。其子三錫庠生。孫松相世其業。所著有痘疹規要。幼幼大全五卷。

〔許氏(學文)保赤正脈〕未見

合肥縣志曰。許學文。少習儒。長精於醫。尤善痘科。多所全活。所著有痘科約言。保赤正脈二書。刻孫真人寶訓。以勸醫者。

〔程氏(公禮)保赤方略〕未見

按上見於圖書集成藝術典。引幼幼全書。

〔王氏(肯堂)幼科證治準繩〕九卷,存

自序曰。醫家以幼科為最難。謂之啞科。謂其疾痛不能自陳說也。稱黃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為別是一家調理耳。吾獨謂不然。夫幼小者。精神未受七情六慾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投之以藥。易為見功。猶膏粱之變難窮。而藜藿之腹易效也。何謂難乎。然古今輯是科書。

未有能善者。如心鑑之蕪穢。類萃之粗略。新書則有古無今。百問則掛一漏萬。皆行於世。未足為幼科準繩也。故吾輯為是編。而麻痘一門。尤加詳焉。平生聚麻痘書百數十家。率人所寶秘。千金不傳者。然多猥陋。不足採擇。益可以見世之無具眼矣。或曰。夫人之病。無論男女長幼。

未有能越五臟者也。予於它科。不分五臟。而獨幼科分之。何居。曰。正以精神未受七情六慾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獨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耳。粗工不能精究。而臆揩之曰。此為內傷。此為外感。此為痰。此為驚。此為熱。妄投湯丸。以去病為功。使輕者重。重者死。

亦有不重不死。幸而得愈者。然已傷其真元。天其天年矣。吾之獨分五臟。以此也。大中丞沈太素公從大梁寄余俸金百。以助刻費。而是書稿適成。遂鳩工刻之。又逾年始竣。因序而識之。使後之人有教焉。時萬曆三十五年。歲在丁未。夏五十有三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書。

〔傅氏(紹章)幼科捷徑〕四卷,存

〔王氏(大綸)嬰童類萃〕一卷,存

〔李氏(盛春)小兒形證研悅〕二卷,存

〔沈氏(惠)扁鵲遊秦〕未見

松江府志曰。沈惠。字民濟。華亭人。幼得異傳。為小兒醫。能起死者。嘗從浦南歸。聞岸上哭聲甚悲。問知某氏僅一子。自塾中歸暴絕。惠走視其胸次尚溫。作湯劑灌之遂蘇。有富家子。患痘危劇。已治木矣。藥之而愈。取其棺以施貧兒。惠以小兒醫多秘其書不傳。乃覃思博考。著書九種行世。詳見藝文志。學者以為津梁。

〔全嬰撮要〕未見

〔決證詩賦〕未見

〔金口獨步〕未見

〔藥能〕未見

〔活幼心書〕未見

〔方家法診〕未見

〔得效名方〕未見

〔雜病秘術〕未見

按上九書。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歐氏(士海)保嬰錄〕一卷,存

〔岳氏(甫嘉)保嬰全編〕未見

白話文:

方論(五十三)

《河南府志》記載,馮國鎮是洛陽人,精通幼兒醫學。他九十多歲時,仍然健步如飛,身體強壯,一般人追趕不上,被人們稱為地仙。他的兒子馮三錫是秀才,孫子馮松相繼承了他的醫業。馮國鎮著有《痘疹規要》和《幼幼大全》五卷。

許學文的《保赤正脈》一書,目前尚未見到。

《合肥縣志》記載,許學文年輕時學習儒學,長大後精通醫術,尤其擅長治療痘疹,救活了許多人。他著有《痘科約言》和《保赤正脈》兩本書,並刻印了孫思邈的《寶訓》,以此勸勉醫者。

程公禮的《保赤方略》,目前尚未見到。

以上內容出自《圖書集成藝術典》,引用自《幼幼全書》。

王肯堂的《幼科證治準繩》共有九卷,現今仍然保存。

王肯堂在序言中說:「醫生認為幼科最難,稱之為啞科,是因為孩童生病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人們引用黃帝的話說:『我無法了解幼小的孩童,應當用另一套方法來調理。』我卻不這麼認為。孩童的精神未受七情六慾的干擾,臟腑也未經濃厚食物的浸漬,用藥治療容易見效,就像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難以改變飲食習慣,而吃粗茶淡飯的人容易見效一樣。怎麼能說難呢?然而,古今編纂的幼科書籍,沒有一本能盡善盡美。有的像《心鑑》一樣蕪雜,有的像《類萃》一樣粗略,新的醫書則只有古法而沒有今法,諸如《百問》則掛一漏萬,這些都流傳於世,不足以作為幼科的準繩。所以我編寫了這本書,其中對麻疹和痘疹的治療,尤其詳細說明。我平生收集了上百本麻疹和痘疹的醫書,這些都是別人珍藏秘傳、不肯輕易示人的,但大多內容粗劣、不值得採用,由此可見世人缺乏眼力。有人問我,人的疾病,無論男女老幼,沒有超出五臟的範圍,您在其他科別的醫學中不區分五臟,唯獨在幼科中區分,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正是因為孩童的精神未受七情六慾的影響,臟腑也未經濃厚食物的浸漬,只有臟氣虛實勝衰的疾病。庸醫不能精細研究,就胡亂診斷說,這是內傷、這是外感、這是痰、這是驚嚇、這是發熱,然後隨意開藥,以為能治好病,反而使病情輕的變重,重的死亡。有的即便沒有死亡,僥倖治癒,也損傷了真元,縮短了壽命。我之所以獨自區分五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丞沈太素從大梁寄來俸銀一百兩,資助我刻印這本書。當時書稿正好完成,於是開始僱工刻印,又過了一年才完成。因此寫序記下這件事,以供後人借鑒。時值萬曆三十五年,歲次丁未年夏天五月二十三日,念西居士王肯堂泰甫書寫。」

傅紹章的《幼科捷徑》共有四卷,現今仍然保存。

王大綸的《嬰童類萃》共有一卷,現今仍然保存。

李盛春的《小兒形證研悅》共有二卷,現今仍然保存。

沈惠的《扁鵲遊秦》,目前尚未見到。

《松江府志》記載,沈惠,字民濟,是華亭人。他從小得到奇異的傳授,成為治療小兒疾病的醫生,能使死人復生。他曾從浦南回家,聽到岸上哭聲悲痛,問了才知道某家唯一的兒子從學堂回來後突然身亡。沈惠趕去查看,發現他的胸口還溫熱,於是熬了湯藥灌下去,孩子就甦醒過來。有個富家子弟,患痘疹病情危急,已經準備後事,沈惠用藥治好了他,並把棺木送給了貧苦人家。沈惠認為小兒科醫生多將醫書視為秘傳,不肯外傳,於是深思博學,著作了九種醫書流傳於世,詳細內容見於《藝文志》。後世學醫者將他的著作奉為圭臬。

沈惠的《全嬰撮要》、《決證詩賦》、《金口獨步》、《藥能》、《活幼心書》、《方家法診》、《得效名方》、《雜病秘術》這八本書,目前都尚未見到。

以上九本書的記載,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歐士海的《保嬰錄》共有一卷,現今仍然保存。

岳甫嘉的《保嬰全編》,目前尚未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