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3)

1. 本草(四)

〔陳雷炮炙論〕藝文略三卷,佚

〔王氏(季璞)本草經〕七錄三卷,佚

〔談氏(道術)本草經鈔〕七錄一卷,佚

〔宋大將軍參軍徐氏(叔向)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七錄五卷,佚

南史張邵傳曰。徐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業。

〔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七錄十卷,佚

〔王氏(未)鈔小兒用藥本草〕七錄二卷,佚

〔甘氏(浚之)癰疽耳眼本草要鈔〕七錄九卷,佚

〔本草要方〕隋志三卷,佚

〔趙氏(贊)本草經〕七錄一卷,佚

〔亡名氏經略〕隋志一卷,佚

〔本草經類用〕隋志三卷,佚

〔本草經輕行〕七錄一卷,佚

〔本草經利用〕七錄一卷,佚

〔云麾將軍徐氏(滔)新集藥錄〕七錄四卷,佚

〔亡名氏藥法〕七錄四十二卷,佚

〔藥律〕七錄三卷,佚

〔藥性〕七錄二卷,佚

〔藥對〕七錄二卷,佚

〔藥目〕七錄三卷,佚

〔藥忌〕七錄一卷,佚

〔徐氏(大山)本草〕隋志二卷,佚

〔陶氏(弘景)藥總訣〕(藝文略。作集藥訣。別有藥總訣一卷。似覆載。)藝文略一卷,佚

自序曰。上古神農作為本草。凡著三百六十五種。以配一歲。歲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應天文。中應人道。下法地理。調和五味。製成醪醴。以備四氣。為弗服。欲其本立道生者也。當生之時。人心素樸。嗜欲寡少。設有微疾。服之萬全。自此之後。世偽情澆。

智慮日生。馳十無厭。憂患不息。故邪氣數侵。病轉深痼。雖服良藥不愈。其後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遂設彼藥。或一藥以治眾疾。或百藥共愈一病。欲以排邪還正。為之原防故也。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縮。

或物異而名同。或物同而名異。或冷熱乖違。甘苦背越。採取殊法。出處異所。若此之流。殆難按據。尋其大歸。神農之時。未有文字。至於黃帝。書記乃興。於是神農本草。別為四經。三家之說。遞有損益。豈非隨時適變。殊途同歸者乎。但本草之書。歷代久遠。既靡師受。

又無注訓。傳寫之人。遺誤相繼。字義殘闕。莫之是正。方用有驗。布舒合和。(陶貞白文集。○案此非全文。合和以下。尚有數十句。)

掌禹錫曰。藥總訣。梁陶隱居撰。論夫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採蓄時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題云藥像口訣。不著撰人名氏。文字並相類。

〔亡名氏藥像口訣〕二卷,佚

〔蔡氏(英)本草經〕隋志四卷,佚

〔亡名氏藥目要用〕隋志二卷,佚

〔姚氏(景)本草音義〕(藝文略作姚最)隋志三卷,佚

〔亡名氏本草集錄〕隋志二卷,佚

〔本草鈔〕隋志四卷,佚

〔本草雜要訣〕隋志一卷,佚

〔依本草錄藥性〕隋志三卷錄一卷,佚

白話文:

[本草(四)]

《陳雷炮炙論》這本書有三卷,已經失傳。

《王季璞本草經》這本書有三卷,也已經失傳。

《談道術本草經鈔》這本書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宋大將軍參軍徐叔向本草病源合藥要鈔》這本書有五卷,也已經失傳。

《南史‧張邵傳》記載,徐秋夫生了徐道度和徐叔向,他們都精通醫藥之術。

《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這本書有十卷,也已經失傳。

《王氏鈔小兒用藥本草》這本書有二卷,也已經失傳。

《甘浚之癰疽耳眼本草要鈔》這本書有九卷,也已經失傳。

《本草要方》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三卷,但已失傳。

《趙贊本草經》這本書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亡名氏經略》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本草經類用》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三卷,但已失傳。

《本草經輕行》這本書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本草經利用》這本書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云麾將軍徐滔新集藥錄》這本書有四卷,也已經失傳。

《亡名氏藥法》這本書有四十二卷,也已經失傳。

《藥律》這本書有三卷,也已經失傳。

《藥性》這本書有二卷,也已經失傳。

《藥對》這本書有二卷,也已經失傳。

《藥目》這本書有三卷,也已經失傳。

《藥忌》這本書有一卷,也已經失傳。

《徐大山本草》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二卷,但已失傳。

《陶弘景藥總訣》(在《藝文略》中記為《集藥訣》,另有一本《藥總訣》一卷,內容好像重複)這本書在《藝文略》中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作者在序言中說:上古時代的神農氏創造了本草,總共記錄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用來配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生長一種藥草,每一種藥草都能治療一種疾病。這與天文相應,與人道相符,又符合地理的規律。神農氏調和藥物的五種味道,製成藥酒,用來適應四季變化。他這麼做,是希望人們能從根本上強身健體,達到養生之道。那時人們心性純樸,慾望很少,就算生了小病,服用藥物也能很快痊癒。但從那以後,世風日下,人心澆薄。人們的智巧和慾望日益增長,貪得無厭,憂慮不斷,所以邪氣經常侵擾,疾病變得越來越嚴重。即使服用良藥,也難以治癒。後來,雷公和桐君又進一步發展了本草,他們創立了藥對,擴大了藥物的治療範圍,增加了藥物的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病的種類越來越多,有的疾病以前從未出現過,卻因此有了相應的藥物;有的藥物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有的疾病需要多種藥物才能治癒。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祛除邪氣,恢復正氣,防患於未然。但三家所記錄的疾病種類和藥物數量各有不同,有的藥物名稱相同但實物不同,有的藥物實物相同但名稱不同,有的藥性寒熱相反,有的藥味甘苦相背,採集的方法不同,產地也不同。像這樣的情況,實在難以考證和遵循。追溯本源,神農時代還沒有文字,到了黃帝時代,才開始有文字記錄。於是神農本草被整理成四部經典。之後三家的學說各有增減,這難道不是隨著時代變化而產生的結果嗎?但本草的書籍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既沒有老師的傳授,也沒有注釋和訓詁,抄寫的人不斷出現錯誤,文字殘缺不全,沒有人能夠糾正。只有在實際使用時,藥方有效,而且藥物配伍能夠協調。 (陶貞白文集。這裡的內容不是全文,合和之後還有數十句。)

掌禹錫說:《藥總訣》是梁朝的陶隱居所撰寫,論述了藥物的五味、寒熱性質,主要治療的疾病,以及採集和儲藏藥物的時節方法,總共有二卷。還有一本題目叫做《藥像口訣》,沒有署名作者,文字內容與《藥總訣》相似。

《亡名氏藥像口訣》這本書有二卷,也已經失傳。

《蔡英本草經》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四卷,但已失傳。

《亡名氏藥目要用》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二卷,但已失傳。

《姚景本草音義》(在《藝文略》中記為姚最)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三卷,但已失傳。

《亡名氏本草集錄》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二卷,但已失傳。

《本草鈔》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四卷,但已失傳。

《本草雜要訣》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依本草錄藥性》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三卷,實際只記載了一卷,也已經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