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二 (4)
卷十二 (4)
1. 本草(四)
〔原氏(平仲)靈秀本草圖〕隋志一卷(舊唐志作六卷)佚
〔亡名氏入林採藥法〕隋志二卷,佚
〔太常採藥時月〕隋志一卷,佚
〔四時採藥及合目錄〕隋志四卷,佚
〔諸藥要性〕隋志二卷,佚
〔種植藥法〕隋志一卷,佚
〔李氏(密)藥錄〕隋志二卷,佚
北史李裔傳曰。密字希邕。少有節操。母患積年。名醫療之不愈。乃精習經方。洞閒針藥。母疾得除。由是以醫術知名。屬爾朱兆弒逆。與勃海高昂。為報復計。後從神武。封容城縣侯。位襄州刺史。
〔甄氏(闕名)本草〕隋志三卷,佚
〔甄氏(立言)本草音義〕(新唐志注曰。立言一作權。)隋志七卷,佚
舊唐書甄權傳曰。權弟立言。武德中。累遷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風毒發腫。太宗令立言視之。既而奏曰。從今十一日午時必死。果如其言。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脈曰。其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出一蛇。
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立言尋卒。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本草藥性〕舊唐志三卷,佚
〔亡名氏藥性論〕宋志四卷,佚
掌禹錫曰。不著撰人名氏。集眾藥品類。分其性味君臣主病之效。凡四卷。一本題曰陶隱居撰。然所記藥性功狀。與本草有相戾者。疑非隱居所為。
李時珍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帝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授朝散大夫。其言論主治亦詳。
按隋志所載甄氏本草。與立言本草藥性。疑是同書。若藥性論。亦豈一書歟。唯卷帙不同。至李時珍說。恐難信據。
〔沙門行矩諸藥異名〕(新唐志。作僧行智。)隋志八卷。注曰。本十卷今闕,佚
〔王氏(方慶)新本草〕新唐志四十一卷,佚
舊唐書本傳曰。王方慶。太原人也。雅有材度。博學多聞。篤好經方。精於藥性。則天令監領尚藥奉御張文仲侍醫李虔縱光祿韋慈藏等。撰諸藥方。方慶撰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十卷。大行於世。
〔藥性要訣〕新唐志五卷,佚
〔鄭氏(虔)胡本草〕新唐志七卷,佚
新唐書本傳曰。鄭虔。鄭州滎陽人。天寶初。為協律郎。集掇常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窺其稿者。上書告撰私撰國史。虔蒼黃焚之。坐謫十年還京師。玄宗愛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虔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
令後世廣博文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職之久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初虔追故書可志者。得四十餘篇。國子司業蘇源明名其書為會粹。虔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嘗自寫其詩。並書以獻。
白話文:
《本草(四)》
《原氏(平仲)靈秀本草圖》,隋書記載有一卷(舊唐書記載為六卷),已失傳。
《亡名氏入林採藥法》,隋書記載有二卷,已失傳。
《太常採藥時月》,隋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四時採藥及合目錄》,隋書記載有四卷,已失傳。
《諸藥要性》,隋書記載有二卷,已失傳。
《種植藥法》,隋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李氏(密)藥錄》,隋書記載有二卷,已失傳。
《北史》李裔傳中記載,李密的字是希邕,他從小就有高尚的品德和操守。他的母親多年生病,很多名醫都治不好。於是他專心學習醫學典籍,精通針灸和藥物,母親的病才得以痊癒。因此他以醫術聞名。當時正值爾朱兆作亂,他與勃海高昂一起商討報復的計策,後來跟隨高歡,被封為容城縣侯,官至襄州刺史。
《甄氏(闕名)本草》,隋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甄氏(立言)本草音義》(新唐書註解說,立言也作權),隋書記載有七卷,已失傳。
舊唐書《甄權傳》記載,甄權的弟弟甄立言,在武德年間,多次升遷,官至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了風毒導致腫脹,唐太宗命令甄立言去診視。甄立言診視後稟告說:「從今天起算,十一日午時,他必定會死。」結果果然如他所說。當時有個叫明律的尼姑,年約六十多歲,患有心腹鼓脹、身體消瘦的疾病,已經兩年了。甄立言診脈後說:「她腹內有蟲,應該是誤食導致的。」於是讓她服用雄黃,過了一會兒,她吐出了一條像人小指般大小的蛇,只是沒有眼睛,燒了它還有腥臭的氣味,尼姑的病就好了。甄立言不久就去世了。他撰寫了《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本草藥性》,舊唐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亡名氏藥性論》,宋書記載有四卷,已失傳。
掌禹錫說:這本書沒有署名作者,收集了很多藥材的種類,區分它們的性味、君臣佐使的配伍以及治療的功效,總共四卷。有一本的題目是《陶隱居撰》,但書中記載的藥性功效,與其他的本草書籍有不符合的地方,懷疑不是陶隱居所作。
李時珍說:《藥性論》就是《藥性本草》,是唐朝的甄權所著。甄權是扶溝人,在隋朝擔任秘書省正字。唐太宗時,他已經一百二十歲,皇帝親自到他家拜訪,向他請教藥性,因此他獻上這本書,被授予朝散大夫的官職。這本書所論述的藥理和主治的疾病都很詳細。
考證隋書所記載的《甄氏本草》和《立言本草藥性》,應該是同一本書。那麼《藥性論》難道也是同一本書嗎?只是卷數不同而已。至於李時珍的說法,恐怕難以採信。
《沙門行矩諸藥異名》(新唐書作僧行智),隋書記載有八卷,註解說:原本有十卷,現在缺損了,已失傳。
《王氏(方慶)新本草》,新唐書記載有四十一卷,已失傳。
舊唐書《王方慶傳》記載,王方慶是太原人,他很有才華,博學多聞,喜愛醫學典籍,精通藥性。武則天命令他與尚藥奉御張文仲、侍醫李虔縱、光祿韋慈藏等人,共同撰寫各種藥方。王方慶撰寫了《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十卷,在當時廣泛流傳。
《藥性要訣》,新唐書記載有五卷,已失傳。
《鄭氏(虔)胡本草》,新唐書記載有七卷,已失傳。
新唐書《鄭虔傳》記載,鄭虔是鄭州滎陽人,天寶初年,擔任協律郎。他收集整理當時常見的事情,撰寫了八十多篇文章。有人偷看他的草稿,上書告發他私自撰寫國史,鄭虔在慌亂中燒掉了草稿,被貶官十年,後來回到京師。唐玄宗很欣賞他的才華,想把他留在身邊,但他不喜歡處理雜事,於是又設立了廣文館,任命鄭虔為博士。鄭虔不知道廣文曹司在什麼地方,就向宰相訴說:「皇上增設國學,設立廣文館,是為了讓賢士來居住,讓後世學識廣博的文士從你開始,不也很美好嗎?」鄭虔上任後,因為連日下雨,廳堂破舊不堪,主管的官員也不去修繕,只好暫時在國子館處理公務,廣文館就這樣被廢止了。當初,鄭虔追尋可以記錄的舊書,得到了四十多篇,國子司業蘇源明把這些書命名為《會粹》。鄭虔擅長畫山水,喜歡書法,常常苦於沒有紙,於是慈恩寺儲存了幾間屋子的柿子葉,他就每天去取葉子練習書法,時間久了,幾乎寫遍了所有的葉子。他曾經自己寫詩,並用書法呈獻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