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八十 (1)
卷八十 (1)
1. 運氣
〔太始天元冊文〕佚
素問補篇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大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神靈。總統坤元。九星縣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王冰曰。天元冊。所以記天真元氣運行之紀也。自神農之世。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羲之時,。已鐫諸玉版。命曰冊文。太古靈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冊文。
林億等曰。詳今世有天元玉冊。或者以謂即是太始天元冊文。非是。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十卷,未見
白話文:
《太始天元冊文》已經遺失了。在《素問補篇天元紀大論》中,鬼臾區說:我整理考究的《太始天元冊文》裡寫道,宇宙的廣闊空間,在開始形成自然元素。萬物由此開始誕生,五行運轉著天地,分配著靈魂之氣,統領著坤地的元素。九星懸掛著,七曜運轉著。有陰與陽,有柔與剛,幽暗與顯明都有了位置,寒暑相交替。生命不斷產生和變化,各種生物都展現出各自的特性。我從十代祖先那裡學習到這些,就是這段話的意思。
王冰指出,《太始天元冊文》用來記錄天地自然氣運的規律。在神農時代,鬼臾區的十世祖開始吟誦並實踐它。這是遠古時代占卜和預測的靈文,到了伏羲時代,已經刻在玉板上,稱為冊文。這遠古的靈文,所以被稱為《太始天元冊文》。
林億等人認為,現在有《天元玉冊》,有人可能認為那就是《太始天元冊文》,但其實不是。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共有十卷,但現今尚未找到。
呂復曰。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十卷。不知何人所作。歷漢至唐。諸藝文志。俱不載錄。其文自與內經不類。非戰國時書。其間有天皇真人。昔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意必老氏之徒所著。大要推原五運六氣。上下臨御。主客勝復。
政化淫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足以羽翼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論。太玄君扁鵲為之注。猶郭象之於南華。非新學之所易曉。觀其經注一律。以出一人之手。謂扁鵲為黃帝時人。則其書不古。謂扁鵲為秦越人。則傳中無太玄君之號。醫門仿托。率多類此。
(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白話文:
呂復說:《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共十卷,不知道是何人所作。從漢代到唐代,各種藝術文獻都不記載收錄。文章內容與《黃帝內經》不同,不是戰國時期的書籍。其中提到“天皇真人”,從前書寫了這些文字,像是在談論正道和無爲,先天就有的事物,太易無名,先於道生成等話語,這些都是老子留下的思想,很可能出自老子門徒的手筆。主要探討五行運行、六氣的推演,上下相臨,主客之間的勝負循環。
政治的混亂和正當性,以及三元九宮、太乙掌管政務等類別的論述,都非常詳細明確,足夠補充《黃帝內經》中六微義、五常政等理論。太玄君扁鵲爲之註釋,就像郭象對《南華真經》的註解,這並不是容易被新學者理解的內容。觀察這部經書和註釋,都出自同一人的手筆。如果認爲扁鵲是黃帝時期的人,則這部書不夠古老;如果認爲扁鵲是秦越人,但在傳記中沒有太玄君的稱號。醫學界的僞造和模仿,大多如此。
(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王氏(冰)玄珠密語〕(宋志。作素問六脈玄珠密語。國史經籍志。作素問六氣玄珠密語。)藝文略十卷(宋志。作一卷。訛。國史經籍志。作十七卷。道藏基字號中所輯亦同。)存
自序曰。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於寒窗。九夏豈辭於炎暑。後因則天理位。而乃退思休儒。繼日優遊。棲心正道。每思大數。憂短景以無依。欲究真筌。慮流年而不久。故乃專心問道。執志求賢。得遇玄珠。乃師事之。爾即數年間。未敢詢其太玄至妙之門。以漸窮淵源。
乃言妙旨。授余曰。百年間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矣。余即遇玄珠子。與我啟萌。故自號啟玄子也。謂啟問於玄珠子也。今則直書五本。每本一十卷也。頭尾篇類義同。其目曰玄珠密語。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余於百年間。不逢志求之士。亦不敢隱沒聖人之言。
白話文:
王氏的「冰玄珠密語」(宋志中提到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素問六脈玄珠密語」,另一種是「素問六氣玄珠密語」,但國史經籍志中寫作「素問六氣玄珠密語」,道藏基字號中所輯的版本也相同)。原本有十卷(宋志中提到只有單一卷,但國史經籍志中寫作十七卷,道藏基字號中所輯的版本也相同)。存在。
自我序言中寫道:我年輕時專注於我的學術道路,對文學和儒家思想有著深厚的熱情。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不會感到疲憊,在酷熱的夏天也從不逃避。後來因為思考天道的運行,開始反思並放棄了儒家學問,轉而尋找更深入的道學。每天悠閒自在,心靈歸向正道。我常常思考生命的大數,對於生命短暫的無依感而感到憂慮,想要探究真理,又擔心時間流逝無法實現。因此,我專心地尋求道學,堅定地尋找賢明的導師。終於遇到了「玄珠」,並且拜他為師。當時我並不敢問及他的至高無上的智慧,而是通過不斷學習,漸漸地理解了他的教誨。
他告訴我:在一百年內只會有一個人能接受這份教誨,如果沒有真心追求的人,請不要輕易洩露。我遇到了「玄珠子」,他啟發了我,因此我自稱為「啟玄子」,意指我向「玄珠子」提出了啟發之問。現在,我直接撰寫了五本教誨,每本各十卷。這五本書的開頭和結尾部分都具有相同的意義和主題。書中的目錄稱為「玄珠密語」,這是「玄珠子」祕密口授的教誨。在過去的百年裡,我未曾遇到真心追求道學的人,也不敢隱藏聖人的教誨。
遂書五本。藏於五嶽深洞中。先饗山神。後乃藏之。恐後人志求者。可以遇之。如得遇者。可以珍重之寶愛之。勿妄傳之。不得奇人。不可輕授爾。此玄珠子授余之深誡也。此十卷書。可見天之令運之化。地產之物。將來之災害。可以預見之。素問中隱奧之言。可以直而申之。
可以修養五內。資益群生。有罰強補弱之門。有祛邪全正之法。故聖人云。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能究其玄珠之義。見之天生。可以延生。見之天殺。可以逃殺。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此者是人能順天之五行六氣者。可盡天年一百二十歲矣。其有夭亡。蓋五行六氣。
白話文:
他寫了五本著作,並將它們藏在五嶽的深洞中。在藏書之前,他首先供奉山神,然後才藏書。他擔心後世有志於求取這些知識的人,能遇到這些書。如果有人遇見這些書,他應該珍視它們,像寶貝一樣愛護,不要胡亂傳播。除非是奇人,否則不要輕易教授。這是玄珠子對我的嚴肅告誡。這十卷書,可以看到上天的意圖和運轉,以及土地產出的物質,預測未來的災難,讓人可以提前預見。它們還隱藏著《素問》中深奧的話語,可以直接解釋。
這些書可以修煉心、肝、脾、肺、腎等五臟,滋潤眾生。它們提供了一個懲罰強者、補救弱者的途徑,有去除邪惡、保全正道的方法。所以聖人說,天生成的,天就會摧毀,這是道的原則。如果能夠理解這些書中的玄奧之義,看到天生成的事物,就可以延長生命;看到天摧毀的事物,就可以逃避死亡。《陰符經》說,觀察天的規則,遵循天的行為,已經夠全面了。這意味著一個人如果能順應天的五行六氣,就能夠活到一百二十歲。若有人早死,那是因為五行六氣的影響。
近相罰夭。故祖師言六氣之道。本天之機。其來可見。其往可追,可以法之玉版。藏之金櫃。傳之非人。殃墮九祖。
王冰曰。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素問次注序)
林億等曰。詳王氏玄珠。世無傳者。今有玄珠十卷。昭明隱旨三卷。蓋後人附托之文也。雖非王氏之書。亦於素問第十九卷。至二十二卷。頗有發明。
呂復曰。玄珠密語十卷。乃啟玄子所述。其自序謂。得遇玄珠子而師事之。與我啟蒙。故自號啟玄子。蓋啟問於玄珠也。目曰玄珠密語。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書也。乃考王氏素問序云。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二序政自相戾。意者玄珠之名。取諸蒙莊子所謂黃帝遺玄珠。
白話文:
古人曾警告過,如果不遵循六氣的運行規律,會導致早衰。因此,祖師們認為這些規律是天道的表現,其來源和去向都可以觀察到,可以作為寶貴的教訓,儲存於金櫃中,只傳授給值得信任的人,否則會禍及九代祖先。
王冰指出,對於一些深奧難解的理論,難以簡單地進行討論和解釋,所以他另外撰寫了《玄珠》,用以詳細闡述這些理論。
林億等人表示,他們研究過王冰的《玄珠》,但發現世上並無此書的傳承。現在有《玄珠》十卷和《昭明隱旨》三卷,可能是後人偽造的文獻。即使這兩本書並非出自王冰之手,但也對《素問》中的第十九捲到第二十二卷有所解析和闡發。
呂復則提到,《玄珠密語》十卷,是由啟玄子所著。啟玄子在自序中提到,他有幸遇到了一位名叫「玄珠子」的導師,從他那裡學到了許多知識,因此自稱為「啟玄子」。這本書被稱為《玄珠密語》,是因為它包含了玄珠子的智慧,並且是口頭傳授的祕籍。然而,這本書的內容與王冰的《素問次注序》中的描述存在矛盾,有人認為「玄珠」這個名稱,可能來自於《莊子·天下篇》中提到的黃帝遺失的「玄珠」。
使罔象得之之語。則師事玄珠子。而號啟玄者。皆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內經曰。詳王氏玄珠。世無傳者。今之玄珠。乃後人附托之文耳。雖非王氏之舊。亦於素問十九卷二十二卷。頗有發明。余嘗合素問觀之。而密語所述。乃六氣之說。與高氏所指諸卷全不侔。疑必刊傳者所誤也。
原其所從。蓋捃摭內經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洎天元玉冊要言。而附會雜說。其諸紀運休祥之應。未必可徵。實偽書也。苟啟玄別撰。果見於世。又豈止述氣運一端而已。覽者取其長。而去其短可也。(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錢曾曰。玄珠密語十七卷。唐啟玄子王冰述其師密授之口語也。冰云。能究其言。見之天生。可以延生。見之天殺。可以逃殺。百年間不逢志求之士。遂書五本。藏五嶽深洞中。遇者可寶愛之。冰之言如此。余讀其書。浩瀚委曲。莫得其津涯。大概直申素問六氣之隱奧耳。(讀書敏求記)
白話文:
"使玄珠子所傳授的理論,以及稱號為啟玄的人,都只是虛妄之說。宋朝高保衡等人校訂《內經》時指出,王氏的玄珠理論,在世上並無流傳,現存的玄珠理論,多是後人附會的文獻。雖然它們並非王氏原本的理論,但在《素問》的第十九、二十二卷中有不少新的闡釋。我曾將《素問》與之對比,發現玄珠理論主要涉及六種氣候的理論,與高氏指摘的卷冊完全不同,疑心可能是編纂者誤解了原本的內容。
追本溯源,這套理論似乎是由內經中的「六微旨」、「至真要言」,以及「天元玉冊」的重點內容構成,再加以各種混亂的說法。對於運行和吉祥應驗的預測,可能並不可靠,實際上它是一套偽造的書籍。如果啟玄真的撰寫過書籍,並在世上流傳,那麼它所涉及的範圍遠不止氣運這一項。讀者可以選擇接受書中好的部分,忽略其不足。
錢曾提到,《玄珠密語》十七卷,是唐朝的啟玄子王冰根據師傅口授的理論撰寫的。王冰認為,理解這些理論,可以讓人見識到自然的生成之道,進而延長生命;瞭解自然的消亡之道,可以避免死亡。在一百年間,並未遇到有志向尋求知識的人,因此他將書稿抄錄五份,藏於五嶽的深洞之中,遇見的人應該珍視它。王冰的講述就是如此。我閱讀這本書,發現其內容浩瀚複雜,不易理解,但大致上只是對《素問》中關於六種氣候理論的深入闡述而已。"
四庫全書提要曰。玄珠密語十七卷。舊本題唐王冰撰。冰有黃帝素問注。素問序稱。詞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明其道。則冰實有玄珠一書。然考冰為寶應時人。官至太僕令。而此書序中。有因則天理位。而退志休儒之語。時代事蹟。皆不相合。其書本素問五運六氣之說。
而敷衍之。始言醫術。浸淫及於測望占候。前有自序。稱為其師玄珠子所授。故曰玄珠密語。又自謂。以啟問於玄珠。故號啟玄。然考冰所注素問。義蘊宏深。文詞典雅。不似此書之𣍿怪。且序末稱傳之非人。殃墮九祖。乃粗野道流之言。序中文謂余於百年間。不逢志求之士。
白話文:
《四庫全書》的摘要提到,「玄珠密語」這本書共有十七卷,舊版上標註是由唐朝的王冰所著。王冰還有一部作品是對《黃帝內經素問》的注釋。《素問》序中提到,其中的理論和道理非常深奧,不易輕易討論,因此他特別撰寫了「玄珠」來闡明這些道理,由此可見王冰確實有「玄珠」這本書。然而,根據歷史資料,王冰生於寶應時期,官至太僕令,但這本書的序言中出現了「因則天理位,而退志休儒」這樣的字句,與他的時代背景和事跡不符。這本書主要是關於《素問》中的五行、六氣理論,並加以擴展。它首先談到醫學技術,逐漸延伸到天文預測、占卜等領域。書中有自序,稱這是師承於「玄珠子」所授的知識,因此稱為「玄珠密語」。同時,作者自稱向「玄珠」請教,因此取名為「啟玄」。然而,根據王冰對《素問》的註解,其理論豐富、文辭高雅,不像這本書那樣奇特。此外,序言最後提到傳授給不適合的人會帶來九代祖先的災禍,這類言論比較粗鄙,不符合道家的風格。在百年間,作者也未遇到有志追求的人。
亦不敢隱沒聖人之言。遂書五本。藏之五嶽深洞中。是直言藏此書時。其年已在百歲之外。居然自號神仙矣。尤怪妄不可信也。宋高保衡等。校正內經云。詳王氏玄珠。世無傳者。今之玄珠。乃後人附托之文耳。雖非王氏之書。亦於素問十九卷二十四卷。頗有發明。則宋時已知其底。
明洪武間呂復作群經古方論云。密語所述。乃六氣之說。與高氏所指諸卷全不侔。則呂復所見者。並非高保衡所見。又偽本中之重佁。且鄭樵通志略。稱玄珠密語十卷。呂復又稱十卷。而此本乃十七卷。則後人更有所附益。又非明初之本矣。術數家假託古人。往往如是。不足詰也。
白話文:
不敢隱藏聖人的教誨,所以抄寫了五份,並將它們藏在五嶽的深洞中。當他公開這些書籍時,已經年過百歲,並且自稱為神仙。這顯然非常怪異且難以相信。
宋朝的高保衡等人校正《內經》時指出,《王氏玄珠》在世上沒有傳承,現在的《玄珠》,只是後人附會的內容。即使不是王氏的作品,對於《素問》中的第十九卷和第二十四卷,也有許多新的見解。這樣看來,宋朝時期已經認識到了這本書的真偽。
明朝洪武年間,呂復撰寫了《羣經古方論》一書,提到「密語」所談論的,是六氣理論,與高氏所引用的卷冊完全不同。這表示呂復所見的版本,並非高保衡所見的版本,並且可能是偽造本中的一個版本。鄭樵的《通志略》提到,《玄珠密語》有十卷,呂復也提到有十卷,但這個版本卻有十七卷,顯示後人對此書有所增補,並非明朝初期的版本。
術數學者常常假借古人的名義,這種情況並不值得質疑。
其書舊列於醫家。今以其多涉㙇祥。故存其目於術數家矣。
〔昭明隱旨〕三卷,佚
林億等曰。昭明隱旨三卷。與今世所謂天元玉冊者。正相表裡。而與王氏之義多不同。
〔啟玄子天元玉冊〕讀書後志三十卷,佚
趙希弁曰。右啟玄子撰。即唐王冰也。書推五運六氣之變。
〔藍先生(闕名)素問入式鈐〕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三甲運氣經〕藝文略三卷,佚
〔趙氏(從古)六甲天元運氣鈐〕(舊缺撰人名氏。今據宋志訂補),藝文略二卷,佚
〔亡名氏五運六氣玉鎖子〕藝文略三卷,佚
〔劉氏(溫舒)素問論奧〕藝文略四卷(讀書後志。作三卷是。)存
白話文:
「這些書原本被歸類在醫學家中。由於它們涉及許多天文學和星象學的知識,因此現在將它們的存在記錄在術數家中。」
「昭明隱旨」有三卷,現已失傳。
林億等人說,「昭明隱旨」三卷,與現今世人所稱的「天元玉冊」正好相輔相成,但在一些觀點上有所不同。
「啟玄子天元玉冊」是「讀書後志」的三十卷,現已失傳。
趙希弁說,這本書是啟玄子所寫,也就是唐代的王冰。該書探討五行和六氣的變化。
「藍先生(未署名)的《素問入式鈐》」是一卷,現已失傳。
「無名氏的三甲運氣經」有三卷,現已失傳。
「趙氏(從古)的六甲天元運氣鈐」(過去缺失撰寫人的名字,根據宋代的資料進行補充),有兩卷,現已失傳。
「無名氏的五運六氣玉鎖子」有三卷,現已失傳。
「劉氏(溫舒)的《素問論奧》」是四卷(「讀書後志」記載為三卷),目前仍存在。
自序曰。夫醫書者。乃三墳之經。伏羲觀天文造甲歷。神農嘗百藥制本草。黃帝論疾苦成素問。因知其奧妙。不易窮研。自非留心刻意。豈達玄機。且以其間氣運。最為補瀉之要。雖備見黃帝與岐伯鬼臾區問對。分糅篇章。卒無入法。稍難施用。余性識偏陋。竊慕真風。棲心聖典。
積有歲月。雖吏役勞塵之暇。亦未嘗暫舍。筆萃斯文。久以盈軸。莫不究源附說。解惑分圖。括上古運氣之秘文。撮斯書陰陽之精論。若網之在綱。珠之在貫。粲然明白。箋明奧義。感有指歸。詎飾文辭。庶易曉悟。使覽者經目。頓知妙道。幾過半矣。詎敢沽譽。且畏醫藥之差誤。
白話文:
自我序言開始,醫學書籍乃是三皇之經典。伏羲觀察天文制定曆法,神農嘗試百種藥材製訂草藥本草,黃帝論述疾病痛苦而成《素問》,因此我們瞭解到醫學深奧微妙,不易完全探討。除非用心專注,否則難以理解其精髓。而且其中的氣運變化,對於補益和消減尤其重要。雖然在黃帝、岐伯、鬼臾區之間的問答中,可以看到詳細的理論和實踐,但最終還是缺乏實用性。我天生才智有限,卻心懷崇敬,深研聖典。
經過多年努力,即使在忙碌官務的空閑時間,也未曾放棄學習。我將所學匯集成書,已經積累了厚冊。每一篇文章都力求追溯根源,解答疑惑,總結上古時期氣運的祕訣,摘取本書中關於陰陽理論的精華。就像網有縷線,珠有穿孔,清晰明確,解開深奧的理論,感觸到指引,不只美化文辭,而是希望讓讀者容易理解,使他們一目瞭然地掌握醫術的精妙之道。我不敢追求虛名,只是害怕因醫藥錯誤導致的後果。
遺人夭殃。絕人長命爾。元符己卯歲丁丑月望日序。
趙希弁曰。運氣論奧三卷。上皇朝劉溫舒撰。溫舒以素問氣運。最為治病之要。而答問紛糅。文辭古奧。讀者難知。因為三十論。七十二圖。上於朝。
四庫全書提要曰。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附黃帝內經素問遺論一卷。宋劉溫舒撰。溫舒里居未詳。前有元符己卯自序。題朝散郎太醫學司業。蓋以醫通籍者也。晁公武讀書志云。溫舒以素問氣運。為治病之要。而答問紛糅。文辭古奧。讀者難知。因為三十論。二十七圖。上於朝。
今詳考其圖。實二十九。蓋十千起運。十二支司天。二圖。原本別題曰訣。故公武不以入數。僅曰二十有七。其論為三十一篇。末五行勝復論一篇。原本別注附字。故公武亦不以人數。僅曰三十也。卷末附刺法論一卷。題曰黃帝內經素問遺篇。案刺法論之亡。在王冰作注之前,溫舒生北宋之末。
白話文:
遺留他人不幸,斷絕了他們的壽命。這是古代醫術中的一個警告,提醒著醫生們在治療時要謹慎。
趙希弁提到,劉溫舒撰寫了《運氣論奧》這本三卷的醫學著作,其中上載於朝廷的是劉溫舒根據《素問》中的氣運理論撰寫的。他認為,《素問》中的氣運理論是治病的關鍵,但原書的語言深奧,難以理解,因此他整理出了三十條論點和七十二幅圖解,並上呈給朝廷。
四庫全書的提要中也提到,《素問》與《運氣論奧》合稱三卷,附有一卷《黃帝內經素問遺論》,由宋代的劉溫舒撰寫。劉溫舒的出生地不詳,但他在元符己卯年撰寫了自序,稱自己為朝散郎、太醫學司業,顯然他是一名精通醫術的人。
晁公武在其《讀書志》中指出,劉溫舒以《素問》的氣運理論作為治病的基礎,但由於回答問題時混亂不清,且語言深奧難懂,因此他整理出了三十條論點和二十七幅圖解,並上呈給朝廷。
現在詳細檢查這些圖解,實際上有二十九幅,因為每一個運行週期都包括十千次運行,十二個生肖分別負責天空的運行,有兩幅圖。晁公武在數量上只計二十七幅,是因為原本的圖解被標題為「訣」,所以他沒有將其納入計算中。劉溫舒的論點共有三十一篇,最後一篇是關於勝復論的,這個原本被標注了附加字眼,所以晁公武也沒有將其納入計算中。這本書的末尾附有一卷《刺法論》,標題為《黃帝內經素問遺篇》。據調查,《刺法論》在王冰撰寫注釋之前已經失傳,而劉溫舒生活在北宋末年。
何從得此。其注亦不知出自何人。始不免有所依託。未可盡信。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此書四卷。合此論為一書。益舛誤矣。
〔馬氏(昌運)黃帝素問人試秘寶〕宋志七卷,佚
〔陳氏(蓬)天元秘演〕宋志十卷,佚
〔葉氏(玠)五運指掌賦圖〕書錄解題一卷,佚
〔劉氏(完素)內經運氣要旨論〕(舊作素問要旨。今據原病式訂正。)國史經籍志八卷(世善堂書目。作一卷。)未見
劉完素曰。世俗或以謂運氣無徵。而為惑人之妄說者。或但言運氣為大道玄機。若非生而知之。則莫能學之者。由是學者寡而知者鮮。設有攻其本經。而復有注說雕寫之誤也。況乎造化玄奧之理。未有比物立象。以詳說者也。僕雖不敏。以其志慕茲道。而究之以久。略得其意。
白話文:
「這些書籍的來源不明,注釋也不知出自誰手,因此在開始時可能會有些憑空附會,並不能全然相信。焦竑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此書有四卷,並將這篇論述與其他內容合為一書,這顯然存在錯誤。
馬氏(昌運)的《黃帝素問人試祕寶》,宋朝目錄中記載為七卷,現已失傳。
陳氏(蓬)的《天元祕演》,宋朝目錄中記載為十卷,現已失傳。
葉氏(玠)的《五運指掌賦圖》,《書錄解題》中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劉氏(完素)的《內經運氣要旨論》(舊版誤作《素問要旨》,現根據原始版本更正),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為八卷,但在世善堂書目中又作一卷,現未見其全文。
劉完素說:世人可能認為運氣理論沒有實證,而成為誤導人的謬論。或者他們僅將運氣視為深奧的哲學原理,除非天生具備這種知識,否則沒有人能學習。因此學者少,瞭解的人也少。即使有人研究過經典,還有可能出現注釋、解讀上的誤差。況且,自然界的深奧道理,很少有人能用具體的事物來詳細說明。我雖然不聰明,但由於對此道懷有熱情,經過長期研究,大致理解了其中的意涵。」
以上內容主要反映了對於古籍的研究和對中醫理論的深入思考。
惜乎天下尚有未若僕之知者。據乎所見。而輒伸短識。本乎三墳之聖經。兼以眾賢之妙論。編集運氣要妙之說。十萬余言。九篇三部。勒成一部。命曰內經運氣要旨。備見聖經之用矣。(原病式序)
〔亡名氏運氣圖解〕一卷,存
按是書。附刻於張卿子仲景全書。頃又見元板零冊。不載撰人名氏。
〔鄧氏(焱)運氣新書〕佚
吳澄序曰。天地陰陽之運。往過來續。木火土金水。始終如環斯循。六氣相生之序也。歲氣起於子中。盡於子中。故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子午之歲始冬至燥金三十日。然後禪於風木。以至燥金。日各六十者五。而小雪以後。其日三十。復終於寒泉。寅申以下皆然。如是六十年。
白話文:
惜哉,世上尚有不如我理解深的人。根據我所見,就隨意發表淺薄的見解。基於《三墳》等聖典,融合衆多賢者的精妙論述,編纂了有關運氣變化的關鍵理論,共計十萬餘字,分爲九篇三部,彙集成一部書,名爲《內經運氣要旨》,充分體現了聖典的應用價值。
「亡名氏運氣圖解」一卷,保存至今。
查此書,附錄在張仲景全書之後刊印。近來又見到元版殘頁,但未記載作者姓名。
「鄧氏(焱)新書運氣」已失傳。
吳澄在序言中說,天地間陰陽的運行,循環往復。木、火、土、金、水,始終如同環形一般週而復始。六氣相生的順序,歲氣始於子時,終了於子時,因此稱作冬至子時的一半,天心無改變。子午之年始於冬至,燥金持續三十日,然後轉爲風木,直至燥金,每種氣節各有六十日,而小雪之後,每日三十,最終回到寒泉。從寅申以下皆是如此。如此循環六十年。
至千萬年。氣序相生而無間。非小寒之末。無所於授。大寒之初。無所於承。隔越一氣。不相接續。而截自大寒。為次年初氣之首也。此造化之妙。內經秘而不發。啟玄子闕而不言。近代楊子建昉而推而得之。夫醫家運氣之說。惟陰陽大論七篇具存。而啟玄子取以補內經。醫流之究竟及此者蓋鮮。
鄧焱京文貫通儒書。精專醫伎。純厚謹審。而篤於學。演繹七編。條分類別。目曰運氣新書。經文注義。採拾靡遺。凡著書欲以明運氣者。未有能若是賅且悉也。予又因楊氏所推。特表古聖先賢未發未言之奧於其篇端。鄧氏之此書之行於世也。可無毫髮罅漏矣。(文集)
白話文:
在數千萬年的時間裡,氣候循環相互生成,沒有斷裂。如果不在小寒季節結束時進行授課,那麼在大寒季節開始時就找不到相應的繼承。兩季之間有一個氣候的隔閡,不能連續,從大寒開始,成為新一年氣候的首季。這是自然界的精妙運作,內經中有隱含但未明確說明的部分,啟玄子在這方面有所保留。近現代楊子建通過研究推測出這一點。醫學界關於運氣的理論,只有《陰陽大論》七篇完整留存,啟玄子將它們用來補充內經。能夠深入理解並掌握醫學精髓的人實在少見。
鄧焱京的文集貫通儒學,專注於醫術,他學問純粹、嚴謹,對學問深信不疑。他對《陰陽大論》進行了七次深入解析,按照條理和類別進行了詳細分類,書名為《運氣新書》,包含了對經文的註解和解釋,收集了所有相關的知識。所有想要明確理解運氣理論的人都難以找到比這更全面、更詳盡的著作。我還在楊氏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在他的作品中特別提到了古聖先賢未曾揭示的深奧理論。鄧氏的這本書在世間流通後,應該已經沒有任何微小的疏漏或錯誤了。
〔曹氏(大本)運氣考定〕佚
吳澄序曰。邵氏謂素問密語之頻。得術之理。鄆城曹君大本彥禮又嗜邵子書,而尤究意於素問密語運氣之說。裒集大論三卷。密語七卷。亦勤矣。吾鄉有醫士鄧氏所編運氣新書。相近而微不同。予嘗為之序。噫。世之言運氣者。率以每歲大寒節。為今年六之氣於終。來年一之氣所始。
其終始交隔。越一氣不相接續。予嘗疑於是。後見楊子建通神論。乃知其論已先於予。彥禮父好邵學。予請以先天后天卦明之。夫風木冬春之交。東北之維。艮震也。君火春夏之交。東南之維。震巽也。相火正夏之時。正南之方。離也。濕土夏秋之交。南西之維。坤兌也。燥金秋冬之交。
白話文:
【曹氏(大本)運氣考定】佚失
吳澄在序裡提到,邵氏認為《素問》中的運氣理論深奧且頻繁提及,掌握了運氣的原理。鄆城的曹大本先生,對邵子的書籍特別著迷,尤其深入研究了《素問》中運氣的理論,他收集了三卷的大論和七卷的密語。他的工作非常勤奮。我的鄉裏有一位醫生鄧某編寫了一本《運氣新書》,內容與曹大本先生的有些相似但又略有不同。我曾經為這本書寫過序言。唉,世間談論運氣的人,大多認為每年大寒節的時候,代表了今年六之氣的結束,下一年一之氣的開始。
他們認為每年氣候的終始交換,在一個氣候週期中,會有一個氣候段落沒有接續上。我曾經對這種觀點感到疑惑。後來看到楊子建的《通神論》,才知道他的論述在我之前。曹大本先生的父親喜愛邵子的學說,我請求用先天後天的卦象來說明。風木在冬春之交,處於東北的位置,是艮和震的卦象;君火在春夏之交,位於東南的位置,是震和巽的卦象;相火正好在夏季,位於南方的方向,是離的卦象;濕土在夏秋之交,位於南西的位置,是坤和兌的卦象;燥金在秋冬之交,則是乾和坎的卦象。
西北之維。兌乾也。寒水正冬之時。正北之方。坎也。此主氣之定布者也。地初正氣子中。而醜中震也。地後間氣醜中也。卯中離也矣。前間氣卯中。而已中兌也。天中夭氣巳中。而未中乾巽也。天后間氣未中。而酉中坎也。地前間氣酉中。而亥中艮也。地終正氣亥中。而子中坤也。
此客氣之加臨者也。主氣土居二火之後。客氣上行二火之間。終艮始艮。後天卦位也。始震終坤。先天卦序也。世以歲氣起大寒者。似協後天終艮始良之文。然而非也。子建以歲氣起冬者。冥契先天始震終坤之義。子午歲之冬至。起燥金而生醜中之寒水。丑未歲之冬至。起寒水而生醜中之風木。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五運六氣」理論,主要是在講述天地間氣候與節氣的變化。
「西北之維。兌乾也。寒水正冬之時。正北之方。坎也。」指的是西北方位屬金(兌)和乾,冬季時屬水(坎),這是天地間氣候的定規。
「地初正氣子中。而醜中震也。地後間氣醜中也。卯中離也矣。前間氣卯中。而已中兌也。天中夭氣巳中。而未中乾巽也。天後間氣未中。而酉中坎也。地前間氣酉中。而亥中艮也。地終正氣亥中。而子中坤也。」這部分則是在說明一年當中不同時間點的氣候特徵。例如,春天從子時開始,夏天從卯時開始,秋天從酉時開始,冬天則從亥時開始。
「此客氣之加臨者也。主氣土居二火之後。客氣上行二火之間。終艮始艮。後天卦位也。始震終坤。先天卦序也。」這裡在講述「主氣」和「客氣」的概念。「主氣」指的是每年特定時間的氣候特徵,「客氣」則是對「主氣」的影響。在「後天八卦」的排序中,終點和起點都是艮卦,而在「先天八卦」的排序中,開始是震卦,結束是坤卦。
最後一段「子建以歲氣起冬者。冥契先天始震終坤之義。子午歲之冬至。起燥金而生醜中之寒水。醜未歲之冬至。起寒水而生醜中之風木。」則是在講述「冬至」這個節氣的重要性,以及它對氣候的影響。冬至是每年氣候轉換的關鍵點,由乾燥的金氣開始,產生寒水;由寒冷的水氣開始,產生風木。
這段文字主要在探討中醫學中關於氣候與節氣的理論,並用卦象來表達這種理論的結構。
寅申歲起風木。卯酉歲起君火。辰戌歲起濕土。已亥歲起相火。皆肇端於子半。六氣相生。循環不窮。豈歲歲間斷於傳承之際哉。然則終始於艮者。可以分主氣所居之位。而非可以論客氣所行之序也。彥禮父於經傳之所已言。採拾詳矣。惟此說乃古今之所未發。欲為誦之。以補遺闕。
彥禮父天資淳實。於書無不讀。而慕邵子甚至。昔司馬公與邵子同時。而師尊之。注太玄。撰潛虛。篤學請修。吾彥禮父之資。其幾乎。予忝與之聚處國學。獲其書。遂為志其卷首。(文集)
〔呂氏(復)運氣圖說〕未見
按上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亡名氏運氣精華〕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菉竹堂書目作一卷)未見
白話文:
在寅申年,風木開始動態運轉;在卯酉年,君火開始動態運轉;在辰戌年,濕土開始動態運轉;在巳亥年,相火開始動態運轉。這些運轉都從子時半刻開始,六種氣候相繼產生,不斷循環,絕非每年在傳承時有所間斷。然而,終點和起點都在艮位,這可以分別主導氣候所在的地點,但不能論述外來氣候的順序。劉彥禮在他的經典著作中,詳細討論了這些理論,收集整理得很完整。然而,這些觀點是古今尚未被深入探討的,我希望通過介紹它們,來補充遺漏的知識。
劉彥禮天生淳厚,無書不讀,對邵子的學問非常仰慕。過去,司馬光與邵子同時代,卻尊他為師,註解《太玄》,撰寫《潛虛》,勤奮學習,請問修習之道。我的劉彥禮的天賦,應該接近他。我有幸與他一同在國學中學習,得到了他的著作,便在書的卷首做了記錄。(文集)
「呂氏(復)運氣圖說」一書未見有詳細內容。
根據上文,這些內容出現在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中。
「亡名氏運氣精華」一書,在文淵閣書目中只有一部一冊的記錄,但在菉竹堂書目中被標記為一卷。這本書未見有詳細內容。
〔熊氏(宗立)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明態宗立撰。宗立字道軒。建陽人。劉剡之門人也,好講陰陽醫卜之術。是書以素問五運六氣之說。編為歌辭。又有天符歲會之說。以人生年之甲子。觀其得病之日。氣運盛衰。決其生死。醫家未有用其法者。蓋本五運六氣。以生剋制化。推其王相休囚而已。初無所徵驗也。
〔汪氏(機)運氣易覽〕三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運氣易覽三卷。明汪機撰。是編取素問中五運六氣之說。詳加辨論。所衍各圖。亦頗有發明。然治病自以脈證為主。拘泥司天在泉。終無當於經旨也。
白話文:
《熊氏(宗立)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明,《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由明代的宗立撰寫。宗立,字道軒,建陽人,是劉剡的學生,喜歡研究陰陽醫卜的學問。這本書是以《素問》中的五運六氣理論,編寫成歌詞的形式。此外,還有天符歲會的理論,通過觀察一個人出生年份的甲子和患病的日期,來預測氣運的興衰,以此決定生死。然而,醫學界並沒有將這種方法廣泛應用,因為它主要基於五運六氣的生剋制化的原則,而沒有具體的驗證。
《汪氏(機)運氣易覽》三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提到,《運氣易覽》三卷,由明代的汪機撰寫。這本書選取了《素問》中的五運六氣理論,進行詳細的討論和辨析。其中的各個圖表,也有不少新的見解。然而,治病時還是以脈診和症狀為主,過於拘泥於司天在泉的概念,實際上與經典的指導原則不符。
〔樓氏(英)運氣類注〕四卷,存
〔王氏(三傑)運氣指明〕二卷,未見
〔亡名氏運氣總論〕一卷,未見
按上二書,見於澹生堂書目。
〔亡名氏運化玄樞〕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呂氏(夔)運氣發揮〕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邵氏(弁)運氣占候補匯〕未見
按上見於圖書集成。
〔董氏(說)運氣定論〕一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運氣定論一卷。明董說撰。是編凡四論八圖。辨素問所論運氣。當在六元正紀大論。原文久佚。故晉皇甫謐作甲乙經。隋全元起注素問。皆云亡失。唐王冰始私採陰陽大論七篇補之。詭云秘藏舊本。劉守真楊子建遞變其說。亦皆乖謬。因著此書以闢之。定以六氣為經。
白話文:
「樓氏(英)的運氣類注」有四卷,現存。
「王氏(三傑)的運氣指明」有二卷,未能找到。
「無名氏的運氣總論」有一卷,未能找到。
按照上述兩本書,已經列在澹生堂書目中。
「無名氏的運化玄樞」未能找到。
按照上述,在絳雲樓書目中有所提及。
「呂氏(夔)的運氣發揮」未能找到。
按照上述,在江陰縣誌中有提及。
「邵氏(弁)的運氣佔候補匯」未能找到。
按照上述,在圖書集成中有提及。
「董氏(說)的運氣定論」有一卷,未能找到。
四庫全書的摘要說:《運氣定論》一卷,由明朝的董說撰寫。這本書總共包含四個論點和八張圖表,用來辨析《素問》中所討論的運氣理論,應該在《六元正紀大論》中。原始文本早已遺失,所以晉朝的皇甫謐在《甲乙經》中,隋朝的全元起在註解《素問》時,都提到這段內容已失落。唐朝的王冰開始私下蒐集《陰陽大論》七篇來補充這部分,謊稱是發現了舊版本。劉守真和楊子建接著改變了他們的說法,但也都存在誤解。因此,董說撰寫這本書來批評這些誤解,並確定以六氣作為運氣的基礎。」
五運為緯。氣靜運動。上下周流。天始於甲。地始於子。數窮六十。循環無端。其說甚辨。然運氣之主病。猶分野之占天。以為不驗。亦有時而中。以為必驗。又有時不然。天道遠。人事邇。治病者求之望聞問切。參以天時地氣。亦足得其概矣。正不必辨無證無形之事也。
〔石氏(震)運氣化機〕未見
按上見於武進縣誌。
〔錢氏(寶)運氣說〕未見
按上見於鎮江府志。
〔張氏(三錫)運氣略〕一卷,存
〔李氏(中梓)運氣考〕未見
按運氣之說。出於王冰補素問七篇。而見於褚澄遺書。然則運氣之說。起於六朝間者乎。褚書蓋蕭淵所依託也。隋蕭吉五行大義。上自經傳。下至陰陽醫卜之書。凡言涉五行者。莫不搜輯。特至五運六氣。勝復加臨之義。則片言隻字。無論及者。其起於隋以後。確乎可知矣。
白話文:
五運是根據緯書來的。氣靜運動,上下流通。天從甲開始,地從子開始,數到六十,循環無窮。這說法非常清晰。然而,運氣和疾病的關係,就像分野占天一樣,有時不準確,也有時會符合。認為一定準確,也有時不然。天道遙遠,人事近在眼前。治病的人應該通過望、聞、問、切來診斷,參考天時地氣,也能大致掌握情況,不必去辨別那些無憑無據、無形無證的事情。
〔石氏(震)運氣化機〕未見
以上記載於《武進縣誌》。
〔錢氏(寶)運氣說〕未見
以上記載於《鎮江府志》。
〔張氏(三錫)運氣略〕一卷,存
〔李氏(中梓)運氣考〕未見
運氣之說出自王冰補充《素問》的七篇,見於褚澄的遺書。所以運氣之說,可能起於六朝時期。褚澄的書應該是蕭淵所託的。隋代的蕭吉在《五行大義》中,從經傳到陰陽醫卜的書籍,凡是涉及五行的,都搜集整理過。但對於五運六氣、勝復加臨的意義,卻一字不提。因此可以確定,這些說法應該是在隋代之後才出現的。
其說湊合緯醫二書所立。自是一家言。未知創於何人。但至王冰。採而闌入素問篇內。其說始顯。然竟唐代。猶未聞有言之者。及宋楊子建沈存中劉溫舒篤信之。以為表章。然其氾濫不經。與靈素之旨相乖。五變篇。雖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時之語。是則歲露篇。所謂三虛三實之義。
與加臨勝復等說不同。乃不唯無裨治術。後世醫家。為之眩惑。為害不鮮。先子嘗於所著醫賸。極辨其妄。而古人亦有議及之者。今採錄其說。以備鏡考。褚澄遺書曰。尹彥成問云。五運六氣。是邪非邪。曰。大撓作甲子。隸首作數。志歲月日時遠近耳。故以當年為甲子歲。
白話文:
其說湊合《緯醫》二書所立。自是一家言論,不知道最早是由誰創立的。但到了王冰,他採用了這些說法,並將其加入《素問》篇內,這些說法才開始顯現出來。然而,直到唐代,仍然沒有人提到這些內容。到了宋代,楊子建、沈存中、劉溫舒篤信這些說法,並加以宣揚。然而,這些說法廣泛而不符合經典,與《靈樞》、《素問》的宗旨相違背。儘管《五變篇》中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時」的說法,但這只是《歲露篇》中所謂的「三虛三實」的意義。
與「加臨勝復」等說法不同,這些說法不僅對醫術沒有幫助,反而讓後世的醫家感到迷惑,造成不少危害。先父曾在他所著的《醫賸》中,極力辨析這些錯誤,而古人也有議論及此的。現在採錄這些說法,以供後人借鑒。褚澄的遺書中記載,尹彥成問道:「五運六氣,是正確的嗎?」回答說:「大撓創作甲子,隸首計數,記錄歲月日時的遠近。所以當年被稱為甲子年。」
冬至為甲子月。朔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使歲月日時積一十百千萬。亦有條而不紊也。配以五行。位以五方。皆人所為也。歲月日時。甲子乙丑。次第而及。天地五行。寒暑風雨。倉卒而變。人嬰所氣。疾作於身。氣難預期。故疾難預定。氣非人為。故疾難人測。推驗多舛。
拯救易誤。俞扁弗議。淳華未稽。吾未之見其是也。黃魯直通神論序曰。余有方外之友。曰楊介。嘗謂五運六氣。視其歲而為藥石。雖仲景猶病之也。王履溯洄集曰。運氣七篇。與素問諸篇。自是兩書。作於二人之手。其立意各有所主。不可混言。王冰以為上篇參入素問之中。
本非素問元文也。黃仲理傷寒類證辨惑曰。夫運氣應時交反脈者。謂取其加臨時日。以診平人。驗其病不生死於將來。非傷寒已病脈之比也。蓋傷寒有是證。則有是脈。如傷寒脈緊。傷風脈緩。是也。有是證。而不見是脈者。故云反之一字也。溫舒浦云守真三家之說。豈敢附於仲景之篇。
白話文:
冬至是甲子月,初一是甲子日,午夜是甲子時。時間累積起來,從一到十、百、千、萬,井然有序。五行相生相剋,方位各有所屬,都是人為規定的。時間推移,從甲子到乙丑,依序輪迴。天地五行之間,寒暑風雨變化無常,人體受氣影響,疾病隨時可能發生,難以預測。疾病難以預測,是因為氣的變化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也很難推測。推測疾病的準確性往往不盡人意。
許多人誤以為可以用這些理論來治療疾病,但俞跗、扁鵲都不曾提過,淳于意也未曾記載,我從未見過有成功的例子。黃魯直在《通神論》序文中寫道:我有一個朋友叫楊介,他認為五運六氣可以根據年份來制定藥方,連張仲景都對此感到困惑。王履在《溯洄集》中寫道:五運六氣七篇和《素問》的內容,是由不同的人撰寫的,兩者各有側重,不可混為一談。王冰認為五運六氣七篇是後人加入《素問》的,并非原著。
黃仲理在《傷寒類證辨惑》中說:五運六氣應時交反脈,是指根据时间变化,推测正常人未來可能會生病與否,而非用來診斷已患上傷寒的病人。傷寒病人有特定的症状,就會有相應的脈象,例如傷寒脈象緊,傷風脈象緩,這是必然的。如果出現症状,却没有对应的脈象,就称为“反”,說明與預測不符。溫舒浦也認為,守真三家之說,不可強加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之中。
特後人好事者為之耳。萬全痘疹心法曰。運氣之論。岐黃之秘旨。專論其年。非謂起病日也。傷寒鈐法。以日起病。歸號求方。不惟失軒岐之意。而且亂長沙之法矣。況主客之氣。勝復之變。一歲之中。難以逆料。豈可以是料病吉凶也。信如其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凶。則太乙天符年有病者。
皆不可治也。周禮醫聖階梯曰。運氣治傷寒。以病者之所生。年月日時。合得病之日時。推算五運六氣。與傷寒六經證候。無不吻合。謂某日當得某經。某經當用某藥。而以張仲景一百一十有三方。按方施治。如太陽無汗麻黃。有汗桂枝之類。此無稽之術。殺人之方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後世熱衷的人所為。萬全痘疹的心法認為,運氣理論和岐黃祕訣,專門探討年份,而非病發日期。傷寒鈐法以病發日期為基礎,尋求對應的療法,不僅錯解了黃帝(即指黃帝內經中的黃帝)的本意,還亂了張仲景(即指張仲景的《傷寒論》)的治療原則。更不用說,主客之氣、勝復之變等,在一年之中,都難以預測,當然無法根據這些來判斷疾病的好壞。如果真照他們的話做,太乙天符若在病發日出現凶兆,那麼在太乙天符年份出現病徵的人,都無法救治。
周禮中醫聖階梯提到,根據病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合病發日期,推算五行運行和六氣變化,以及傷寒的六經症狀,都能符合預測。意思是某日應該出現某經的病症,該經應該使用某種藥物,然後依照張仲景的110多個方子,按照方子進行治療,例如太陽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等。但這種方法根本沒有根據,只是殺人之計。」
世之業醫者。欺人罔天。動以五運六氣為言。殊不知寒毒之氣。入人腠理。相搏於營衛之間。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壯者氣行。即時未病。或過一二日。或過三四日而始覺。則得病之日。無真正之日矣。以此不真正之日。而謂某日當得某經。某經當用某藥。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禍不旋踵。況運氣推算。假饒得真正之日。萬無是理耶。予故曰。運氣不可適從也。繆希雍本草經疏曰。原夫五運六氣之說。其起於漢魏之後乎。何者。張仲景漢末人也。其書不載也。華元化三國人也。其書亦不載也。前之則越人無其文。後之叔和鮮其說。予是以知其為後世所撰。
白話文:
醫術界的人常常欺騙他人,無視自然規律,總是用五行四時的運轉和六氣的變化來唬人。實際上,寒冷毒素的氣息進入人的腠理(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空隙),在營血(血液和淋巴液)之間相互作用,膽小的人就可能因此生了病。壯實的人體內的氣流可以正常流通,可能還沒有發病,或者過了一兩天,或者過了三四天才開始感覺到異常,那麼他們生病的那天,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生病開始的日子。因此,以這不是真正生病的日子來預測哪一天會得到哪一經的病,哪一經該使用哪一種藥物,正是所謂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災難往往接踵而至,更不用說用五行四時的運轉來推算病情了。即使能得到真正正確的日期,這樣的理論又有什麼道理呢?所以,我說五行四時的運轉不能盲目跟隨。繆希雍在他的《本草經疏》中指出,五行四時的理論起源於漢魏之後。為什麼呢?因為張仲景是漢朝末年的人,他的著作中沒有提及這一理論。華元化是三國時代的人,他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到這一理論。在這之前,黃帝內經裡沒有這樣的文獻記載;在這之後,葛洪和孫思邈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及這一理論。因此,我可以確定,這是後世創作的理論。
無益於治療。而有誤乎來學。學者宜深辨之。予見今之醫師。學無原本。不明所自。侈口而談。莫不動云五運六氣。將以施之治病。譬之指算法之精微。謂事物之實有。豈不誤哉。殊不知五運六氣者。虛位也。歲有是氣至則算。無是氣至則不算。既無其氣。焉得有其藥乎。一言可竟已。
其云必先歲氣者。譬夫此年忽多淫雨。民病多濕。藥宜類用二術。苦溫以燥之。佐以風藥。加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屬。風能勝濕故也。此必先歲氣之謂也。其云毋伐天和者。即春夏禁用麻黃桂枝。秋冬禁用石膏知母芩連芍藥之謂。即春夏養陰。秋冬養陽之義耳。乃所以遵養天和之道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並無助益,卻可能誤導學習者。學習者應當深入分辨其中的差異。我觀察到當下的醫者,他們缺乏原始的學習基礎,對知識源頭一無所知,卻張口大談理論,無一不涉及五行運行與六氣變化的學說,妄圖將其應用於治病。這就好比在講述算術的精妙之處,卻認為數學概念在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這種想法豈不是錯亂嗎?其實,五行運行與六氣變化只是一種理論框架,每年只有特定的氣候出現時,我們才會使用相應的理論進行計算,若無相應的氣候出現,又如何能找到對應的療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這樣的道理。
所謂「必先歲氣」,可以比喻為某年突然降雨頻繁,導致人民患上濕病,治療時應該選擇具有燥溼功效的藥物,如黃耆、白朮等,同時配合風性藥物,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等,因為風能勝過濕氣。這正是「必先歲氣」的意義所在。而「毋伐天和」則是指在春夏期間禁止使用麻黃、桂枝等發汗藥物,在秋冬期間禁止使用石膏、知母、黃連、芍藥等寒涼藥物,這實際上是遵循春夏養陰、秋冬養陽的道理,也就是維護天地調和的原則。
昔人謂不明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者。正指後人愚蒙。不明五運六氣之所以。而誤於方丹所載。依而用之。動輒成過。則雖檢遍方書。亦何益哉。予少檢素問。中載有是說。既長遊於四方,見天下醫師。與學士大夫。在在談說其義。於時心竊疑之。又見性理所載元儒草廬吳氏。
於天之氣運之中。亦備載之。予益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而非醫家治病之書也。後從敝邑。見趙少宰家藏宋板仲景傷寒論。皆北宋善板。始終詳檢。並未嘗載有是說。六經治法之中。亦並無一字及之。予乃諦信予見之不謬。而斷非治傷寒外感之說。何夢瑤醫碥曰。運氣之說。
拘牽不通。固為有識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詳舉六氣。有許多變幻。寒中有熱。熱中有寒。邪正交錯。蕃變紛紛。莫可紀極。一以明人之病源。一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氣而生病。欲人細推所感之氣。其中有無夾雜他氣。當兼治也。例人之病情者。天地之氣。
白話文:
古人曾說,若不瞭解五行和六氣的理論,只是翻閱各種藥方書籍,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療方法。這正是指後代人因知識不足,未能理解五行和六氣的原理,誤用了藥方書上的藥方,結果常常造成過度治療。即便翻遍所有的藥方書籍,也未必能獲得實質幫助。
我年輕時研讀《素問》,其中提到這類觀點。後來走遍四方,與各地的醫生和學者交流,對此議題產生了懷疑。我還發現《性理》一書中,元朝儒學家吳氏在描述天氣運行時,也有詳細的描述。這讓我更加確信,這些理論是關於天氣運行的規律,而非醫學治療的手冊。
後來我在鄉下的一位趙少宰家中,見到了宋代印刷的張仲景的《傷寒論》,都是宋代品質優良的版本。我仔細地檢查這些版本,發現並未提及五行和六氣的理論,六經的治療法則中也沒有提到這方面內容。我由此確信自己所見的並非錯誤,這理論顯然不是關於治療傷寒或外感疾病的。
何夢瑤在其著作《醫碥》中提到,五行和六氣的理論往往被誤解,這被有識之士所不信。然而,這理論的主要目的是詳細列出六氣的多種變化,包括寒中有熱、熱中有寒等現象,以及邪氣和正氣的交錯,導致病情變化莫測。它旨在明確人的病因,以及預測病情發展。明確病因指的是人因受到六氣影響而生病,應當仔細分析所受的氣候,看是否有其他氣候混雜,需要同時進行治療。預測病情則是指通過天地的氣候變化來預測和理解病情。
變幻無定。則人身之氣。亦變幻無定。而病情不可以一律拘也。如冬月固屬寒氣司令。然亦有客熱加臨。故冬亦有溫時。所謂非時之暖也。人於冬月。病外感。則未知為感寒而病歟,抑感非時之溫而病歟。是其源所當察也。寒氣在上。則陽伏地中。故土上凜烈。而井泉溫暖。
以驗人身。則外感於寒。則內郁為熱也。是其情之有可例也。此言運氣者之大指。取其大者。略其煩碎。棄其紕繆。而實實體驗於人身。是在善讀書者耳。又曰。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曰。司天運氣之說。黃帝不過言天人相應之理如此。其應驗先候於脈。凡遇少陰司天。則兩手寸口不應。
白話文:
變換無定,人的氣息也會隨之變換無常,病情因此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在冬天,固然是寒冷季節,但也有異常的熱浪到來,所以冬天也有溫暖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非季節性的暖和。人在冬天感冒,我們無法確定是因為受寒導致生病,還是因為非季節性的溫暖導致生病,這是需要觀察的來源。如果寒氣在上身,那麼陽氣就會被封閉在地下,因此地面上會感到凜冽,而井水卻會保持溫暖。用來驗證人體,則是感冒受寒後,內部會積聚熱量。這是其情狀的範例。這是談論運氣的大原則,抓住主要的,忽略細節,捨棄錯綜複雜的部分,而實際體驗在人體上,這需要善讀書的人去理解。此外,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提到,對於司天運氣的理論,黃帝只是說明瞭天地相互應和的道理,而這種應驗首先會在脈搏上表現出來。凡是在少陰司天的情況下,雙手的寸口脈搏不會對應。
厥陰司天。則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若在泉則尺脈不應。亦如之。若脈不當其位。則病相反者死。此診脈之一法也。至於病。則必觀是年歲氣勝與不勝。如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心痛脅滿等證。倘是年風淫雖勝。而民另生他病。則不得亦指為風淫之病也。若是年風淫不勝。
則又不當從風治矣。又云。相火之下。水氣乘之。水位之下。火氣承之。五氣之勝皆然。此乃亢則害。承乃制之理。即使果勝。亦有相剋者乘之。更與司天之氣相反矣。又云。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則歲半以前屬司天。
白話文:
在古代醫學中,有這樣的診脈方法:當厥陰司天時,如果右側脈象不對應;當太陰司天時,如果左側脈象不對應;如果在泉(即地下),則足底脈象不對應,同樣的原則適用。如果脈象不在它應該出現的位置,那麼病情可能會與預期相反,這種情況下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是診脈的一種方法。
對於病症而言,必須觀察該年份的氣候是否對人體有利或不利。例如,當厥陰司天,風氣旺盛時,人們可能出現心痛、脹滿等症狀。但如果這一年風氣雖然旺盛,但人們出現了其他疾病,就不能單純認為是風氣引起的。反之,如果這一年風氣不旺盛,那麼就不應該只從風的角度來治療。
又有一說,相火之下,水氣會乘襲;水位之下,火氣會接替。五行的氣候變化都是如此。這就是說,當某種氣候過度旺盛時,就會對生物造成傷害;當一種氣候接替另一種時,就能夠制衡前一種氣候的影響。即使某種氣候真的佔優勢,也會有其他氣候來剋制它,甚至與司天之氣產生反效果。
此外,還有一條規則:初氣到終三氣,天氣主導;勝氣的常態。四氣到終氣,地氣主導;復常的常態。如果有勝氣,就會回復;若沒有勝氣,則不會回復。因此,歲半之前屬於司天的範疇。
歲半以後。又屬在泉。其中又有勝不勝之殊。其病更無定矣。又云。厥陰司天。左少陰右太陽。謂之左間右間。六氣皆有左右間。每間主六十日。是一歲之中。復有六氣。循環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歲會。三合之不齊。太過不及之異氣。欲辨明分晰。終年不能盡其蘊。
當時聖人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旋轉如此耳。至於人之得病。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一歲之中。不許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內經治歲氣勝復。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總之見病治病。如風淫於內。則治以辛涼。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
白話文:
從半歲開始,進入在泉階段,這期間會有勝過或不勝過的差異,因此病症變得不固定。經書中提到,厥陰在天的主管地位,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稱為左間和右間。六種氣候在這兩個間隔中都有影響,每個間隔主導六十天,所以一年中有六種氣候輪流主導。除此之外,還涉及到南方和北方政策的反轉,以及天符、歲會、三合的不一致,以及超常或不足的不同氣候。想要完全理解這些差異並分門別類,整年都無法完全掌握其奧祕。
古人只是描述了天地氣候運行的模式如此而已。至於人類生病,並非都能一一對應這些氣候變化。一年之中,不可能讓一個人生不同的病嗎?因此,《內經》中討論氣候的勝過和復歸,並未分別病因,總的來說,就是見到病症就對症下藥。例如,如果內部受到風邪,就用辛涼的藥物治療。對於六種氣候,都有簡單、易遵循的治療原則。此外,還提到對抗勝過和復歸的情況,冷的就用熱的治療,熱的就用冷的治療,溫的就用涼的清熱。
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凡運氣之道。言其深者。聖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實用。則平正通達。人人易曉。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何氣司天。則生何病。正與內經圓機活法相背耳。張倬傷害兼證析義曰。諺云。不讀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所以稍涉醫理者。
動以司運為務。曷知天元紀等篇。本非素問原文。王氏取陰陽大論。補入經中。後世以為古聖格言。孰敢非之。其實無關於醫道也。況論中明言。時有常位。而氣無必然。猶諄諄詳論者。不過窮究其理而已。縱使勝復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內。
白話文:
"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這句話意思是對於清熱解毒的治療,不需要考慮藥物的數量,只要達到平衡狀態即可,這種方法簡單易懂。
對於運氣的理論,當我們深入研究時,會發現即使是聖人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但實際運用時,這種理論能讓人容易理解且行之有效。然而,現在的醫學界卻常常強調氣的流向對疾病產生的影響,這和內經中提倡的靈活變換、因應時機的原則相悖。
張倬在分析傷害兼證時提到,俗語說「不讀五運六氣,遍查醫書也無濟於事」,因此,對於稍微懂得醫學原理的人來說,他們會以觀察氣候變化來進行診斷和治療。
然而,這種做法並非出自《黃帝內經》原典,而是後世醫家根據陰陽理論補充進去的。人們往往認為這些補充是古代聖人的格言,但實際上它們與醫學理論無關。再者,這些理論明確指出氣候有固定的季節位置,但氣候變化並非固定,並且氣候的影響還受到地勢高低、季節異常等因素的影響。
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耶。何瑭醫學管見日。運氣之說。起於素問。本為四時之變而設。蓋以春為木。夏為火。秋為金。冬為水。夏秋之交為士。以此察天地之氣候。辨人物之病證。以為治療之主耳。素問六節臟象論。謂五運相襲。
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又謂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且以一期三百六十日。分為六氣。每氣主六十日。則其意可見矣。紀以天干。則曰五運。紀以地支。則曰六氣。其實一也。傳久致訛。至天元紀大論等篇。則遂以年歲之干支。分管六氣。
蓋以失先聖之指矣。蓋年歲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時不變也。天氣之溫暑寒涼。民病之虛實衰旺。東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異候。豈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誕。蓋不待深論而可知也。近世傷寒鈐法。則以得病日之支幹為主。其源亦出於此。決不可用。蓋金木水火土之氣。
白話文:
晴雨的變化不同,千里的地方,寒暑的氣候也會各有差異,怎能用一種固定的方法來預測不常的變化呢?何瑭在醫學的見解中提到,運氣理論源自《素問》,主要是為了應對四季的變化而設立。春代表木,夏代表火,秋代表金,冬代表水,夏秋之間則代表土。透過這理論,可以觀察天氣的變化,分辨人類疾病的症狀,作為治療的主要依據。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提到,五運的影響會一直持續下去,並在某個時間點結束,然後重新開始。還提到春季可以勝過長夏,長夏可以勝過冬季,冬季可以勝過夏季,夏季可以勝過秋季,秋季可以勝過春季。並且將一年三百六十天分成六個氣候,每個氣候主導六十天。這就是運氣理論的大概意思。
運氣理論可以用天干來記錄,稱為五運;也可以用地支來記錄,稱為六氣。實際上這是同一回事。但隨著傳播時間的延長,出現了誤解。到了《天元紀大論》等篇章,開始將年份的天干地支分別與六氣相對應,這已經背離了原始的意思。年份的天干地支是全世界通用的,而且四季的變化也是固定的。天氣的溫熱寒涼,人民的疾病虛實強弱,東南西北的不同地域,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怎麼可能都一樣的道理。這一點的荒謬,不用深入討論就可以明瞭。
近世的傷寒鑰法,以病發當天的天干地支為主要參考,其理論來源也在此處。這種方法是完全不可採用的,因為金、木、水、火、土的氣候特性,是不可能通過天干地支來直接決定的。
各主一時。當時則為主氣。為司天。非其時。而有其氣。則為客氣。其氣與時正相反者。則為在泉。謂其氣伏於黃泉之下而不見。治療之法。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蓋所謂必先歲氣。勿伐天和者也。春時木氣司天。則四方皆溫。夏時火氣司天。則四方皆熱。夏秋之交。土氣司天。
則四方皆濕。秋則皆涼。冬則皆寒。民病往往因之。此則理之易見者也。其有氣與時相反者。則所謂客氣者也。故治療之法。亦有假者反之之理。觀此則運氣之說。思過半矣。
白話文:
每一種疾病都有它特定的時間主導因素。當季節與疾病的主氣相符合時,這就是主氣,負責統治天空。但如果季節不是它應該存在的時候,但卻出現了這種氣候,那麼這就是客氣。如果這種氣候與季節正好相反,那就被稱為在泉。這是指這種氣候藏於地底,不為人所見。治療的方法是避免使用與這種氣候相對應的藥物,即使用熱藥要遠離熱氣,使用寒藥要遠離冷氣。這是因為我們必須遵循每年的氣候變化,不要破壞自然的平衡。春天時,木氣統治天空,所以四面八方都變得溫暖。夏天時,火氣統治天空,因此四面八方都變得熱烈。在夏末秋初時,土氣統治天空,所以四面八方都充滿了濕氣。秋天時,四面八方都變得涼爽。冬天時,四面八方都變得寒冷。人們常常會因這些氣候變化而生病。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如果氣候與季節相反,那就是所謂的客氣。因此,在治療上,也有與客氣相反的方法。理解這個,你就能大致明白運氣理論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