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九 (8)

1. 方論(二十七)

〔嚴氏(用和)濟生方〕十卷,存

自序曰。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雖然。醫之為藝誠難矣。亦貴乎精者也。所謂精者。當先造於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脈病證治。是也。夫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識其證。既識其證。則可詳其所治。四者不失。臨病之際。

可以療寒以冷。有餘者與之。不足者取之。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苟不明此。鮮有不致斃者。良可嘆哉。用和幼自八歲喜讀書。年十二。受學於復真劉先生之門。先生名開。立之其字也。獨荷予進。面命心傳。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淺學。而邀問者踵至。

今留心三十餘歲矣。偶因暇閒。慨念世變有古今之殊。風土有燥濕之異。故人稟亦有厚薄之不齊。若概執古方。以療今之病。往往枘鑿之不相入者。輒因臆見。乃度時宜。採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學已試之效。疏其論治。犁為條類。名曰濟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鋟諸木。

用廣其傳。不惟可以備衛生家緩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師傳濟生之實意云。時寶治癸丑上巳。廬山嚴用和序。

江萬序略曰。吾邦廬阜之產。不特多大儒名士。以醫知名。正自傾動。每數千里赴人急。諸公貴人。盡禮請延以上客。四方曾莫敢雁行。望塵靡馳。蓋劉嚴是也。劉開字立之。嚴用和字子禮。嚴由劉教。名譽正等。而心思挺出。頓悟捷得。眾謂嚴殆過其師也。劉死已數年。問藥四來。

而今相屬於嚴之戶。於是以生平所處療。而沉思得要者。論著為方。欲傳之世。曰濟世方云云。

四庫全書提要曰。濟生方八卷。宋嚴用和撰。用和始末未詳。吳澄集。有易簡歸一序。稱嚴子禮剽陳氏三因之論。而附以經驗之藥。以其名推之。子禮以即用和字。其人蓋在陳言後矣。澄又有古今通變仁壽方序曰。世之醫科不一。惟有所傳授。得之嘗試者多驗。予最嘉嚴氏濟生方之藥。

不泛不繁。用之輒有功。蓋嚴師於劉。其方乃平日所嘗試而驗者也。則澄蓋甚重此書矣。其書分門別類。條列甚備。皆立論於前。而以所處諸方。次列於後。自序稱論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總為十卷。用之十五年。收效甚多。因鋟梓以傳。明以來傳本頗稀。又大抵脫佚錯繆。

失其本旨。故醫家亦罕相研究。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補闕訂訛。釐為八卷。書中議論平正。條分縷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論補益云。藥惟補柔而不僭。專而不雜。間有藥用群隊。必使剛柔相濟。佐使合宜。又云。用藥在乎穩重。論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傷脾之劑。服之未見其效。

穀氣先有所損。論吐衄云。寒涼之劑。不宜過進。諸方備列。參而用之。蓋其用藥主於小心畏慎。雖不善學之。亦可以模稜貽誤。然用藥謹嚴。固可與張從正劉完素諸家。互相調劑云。

白話文:

嚴用和的《濟生方》共有十卷,現在還保存著。

他在自序中提到,古代人如果不在朝廷當官,就會從事醫卜之術。雖然如此,醫術這門學問確實很難,但重要的是要精通。所謂的精通,應該先掌握「脈、病、證、治」這四個方面的奧妙。古人說的「脈、病、證、治」就是這個道理。微妙之處在於對脈象的診斷,必須仔細觀察。如果觀察分析得當,就能知道病因是什麼。了解了病因,才能辨識病症。一旦辨識了病症,就可以詳細地考慮治療方法。如果這四個方面都沒有失誤,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就能夠針對寒症用熱藥,針對熱症用寒藥;多餘的可以瀉,不足的可以補,這就是所謂的「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如果不明這個道理,很少有人不因此而送命,實在令人感嘆。

嚴用和從小就喜歡讀書,八歲開始就這樣。十二歲時,他拜復真劉先生為師學習醫術。劉先生名叫劉開,字立之。他特別看重我,親自教導,口傳心授。等到我十七歲時,各地的讀書人,並不因為我年紀小、學識淺薄而輕視我,反而紛紛來請教我。至今我專心研究醫學已經三十多年了。有時候在閒暇的時候,我感嘆世事變遷,古今有別,各地風土也有燥濕的差異,人的體質也各有厚薄。如果一味地照搬古方的藥來治療現代的病,往往會出現藥不對症的情況。因此我根據自己的見解,考慮到時代的變化,選取古代可用的方子,並結合我所學和實踐驗證有效的經驗,對各種病症的治療進行了梳理和歸類,編成了這本《濟生方》。書編成後,我不敢將其私藏,決定把它刻印出來,廣泛流傳,不只是為了讓醫家在緊急情況下有參考,也是為了表明我平日師承濟世救人的宗旨。時在寶治癸丑上巳,廬山嚴用和作序。

江萬在序中略述,我的家鄉廬阜,不僅有許多大學者和名士,以醫術聞名的人也很多,他們的聲望令人傾慕,常常有人不遠千里趕來求醫。那些達官貴人,都以禮相待,請他們當上賓,四方人士沒有誰敢與他們並肩而行。而劉開和嚴用和就是這樣的人。劉開,字立之;嚴用和,字子禮。嚴用和的醫術是劉開教的,兩人的名望相當,但嚴用和的思維更加敏捷,領悟能力更強,所以眾人都認為嚴用和的醫術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劉開去世已經好幾年了,過去求醫問藥的人現在都轉而來找嚴用和了。因此,嚴用和把他平時所學的治療經驗,經過仔細思考總結,寫成醫方,想將其傳於後世,所以取名《濟世方》等等。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濟生方》共有八卷,是宋代嚴用和所著。嚴用和的生平事蹟不太清楚。吳澄的著作中有一篇《易簡歸一序》,說嚴子禮抄襲了陳氏《三因方》的理論,並加上了自己的經驗藥方。從他的名字來推斷,子禮就是嚴用和的字,所以他應該是在陳言之後的人。吳澄還有一篇《古今通變仁壽方序》中提到,世上的醫學流派很多,只有那些經過傳授,並且經過實踐檢驗有效的醫術才值得學習。他最讚賞嚴氏《濟生方》的藥方,藥味不繁雜,使用起來常常有效。因為嚴用和是師承劉開,而書中的方子都是他平時嘗試有效的,所以吳澄非常重視這本書。書中將各種病症分類,條理清晰,先提出理論,再列出藥方。他在自序中提到全書共論述八十種病症,制定四百個藥方,總共十卷,用了十五年時間,效果顯著,所以刻印出來流傳。明代之後,這本書的傳本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有脫漏和錯誤,失去了原意,所以醫家也很少有人研究它。現在根據《永樂大典》中的記載,進行了補缺、訂正,整理成八卷。書中的議論公正平和,條分縷析,常常能切中要害。例如,關於補益的理論,他認為藥物應當柔和滋補,不能過於強烈,專一而不雜亂。如果需要使用多種藥物,必須使剛柔相濟,佐使藥物合理搭配。他又說,用藥要穩重。關於咳嗽的論述,他認為現在的人治療咳嗽,喜歡用傷害脾胃的藥物,服用後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先損害脾胃的消化功能。關於吐血、衄血的論述,他認為寒涼的藥物不宜過多服用。書中備列各種藥方,可以參考使用。總體來看,嚴用和用藥非常小心謹慎,即使不擅長醫術的人,也能夠藉此避免犯下錯誤。他的用藥謹慎嚴密,可以和張從正、劉完素等醫家的理論相互補充和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