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二 (2)

1. 方論(三十)

使人展卷。提其綱領。而節目分明。治病之際。審其證候。而方藥備具。得無檢閱之繁。庶免狐疑之患。書成藏於家塾。以供自治之需。非敢謂之當也。坊中好事者。固請梓行。與眾共之。余不能已。因述其梗概。題諸篇端云。正統十一年。歲在丙寅。暮春之初。鰲峰熊宗立道軒序。

按天文中。洛醫吉田意守(宗桂)鈔出是書諸論。題曰醫方大成論。以便初學。越前一柏翁者。亦嘗為之。

〔陳氏(子靖)醫方大成〕佚

吳澄序曰。以一藥治一病者。本草也。以數藥治一證者。醫方也。醫方祖於本草。而其合數藥以為一方也。審其五氣。酌其五味。定其君臣佐使。如樂師調律。如軍師布陣。主對處置。一一得宜。非心通乎大化。智周乎小物。不能也。是蓋出於上古聖神之所為。而後世名醫。

以漸增益焉者也。然上古之方。如所謂伊尹湯液論。不復可見。今之所存。惟傷寒論之方最古。而千金次之。後賢增益。以至於今多矣。公家之聖惠則太繁。私家之易簡則太略。上方觀道士陳子靖。賦質清粹。務學精勤。用力於醫。尤專類古今諸家之方。而去取之。名曰醫方大成。

所取率皆嘗試有效者。備而不繁。要而不略。實醫方之至善。其可以參贊上古聖神。後世名醫。弘濟生民之功行者夫。

〔艾氏(元英)如宜方〕二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如宜方二卷。元艾元英撰。元英東平人。始末無考。此本為三山張志寧所刊。前有二序。一為至正乙未林興祖作。一為至治癸亥吳德昭作。其書首列藥石炮製總論。不過數十味。未免簡略。第一卷。述證。自中風至雜病。凡三十類。第二卷。載方。凡三百有餘。

其曰如宜者。如某證宜用某湯。某證宜用某丸散。是也。其說一定不移。未免執而不化。焦氏經籍志。高氏百川書志。俱不著錄。然相其版式。猶元代閩中所刊。非依託也。

按萬曆壬寅陳嘉猷重刊是書。附以其家傳脈法。並歷試效方。改名曰回生捷錄。

〔王氏(珪)泰定養生主論〕醫藏目錄十六卷,存

自序曰。中陽立是。清淨幽居。將二十載。以靜待動。備見正邪。其為枉病枉死。盲醫瞎灸。莫知所由。故澄心適興。信筆而書。或一日得數千言。或迤邐連月。不欲措一辭。中間論不避嫌語其害生者。方不貴多。載其必效者。今年六月。峻絕人事。謾編成卷。一家之說。未能盡善。

故泄二教之機奧。引九流之緒餘。疏謬之辭。固不足取信於人。盡其在我。庶可杜門。然則是書之於世也。如郵亭之於歧路。而示人曰。此去則有虎狼出沒。彼去則為驛程大道。徵人感念曰。此蹊徑也。憧憧往來者。莫非行役乎。彼大道也。行役幾希。而我獨進之耶。或者一旦遇害。

白話文:

讓人翻開這本書,能立刻抓住重點,各個章節條理分明。在治療疾病時,能仔細判斷病情,藥方也準備妥當。這樣就能免去翻閱眾多書籍的麻煩,也避免了疑慮的產生。這本書寫成後,我把它收藏在家塾裡,用來自己參考使用,並不敢說它完全正確。有坊間喜歡好事的人,一直請求我把它刊印出來,讓大家共同使用。我實在推辭不了,就簡單地敘述了它的概要,寫在書的開頭。正統十一年,歲次丙寅,暮春時節,鰲峰的熊宗立道軒寫了這篇序。

根據天文記載,洛陽的醫生吉田意守(宗桂)抄錄了這本書的各種論述,並命名為《醫方大成論》,以便初學者學習。越前的柏翁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

(《陳氏醫方大成》)已失傳。

吳澄在序言中說:用一種藥治療一種疾病,這是本草學的範疇;用數種藥治療一種病症,這就是醫方。醫方起源於本草,它是將多種藥物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藥方。它需要審視藥物的五氣(寒、熱、溫、涼、平),調配藥物的五味(酸、苦、甘、辛、鹹),確定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的配伍,就像樂師調音律、軍師佈陣一樣。主藥和配藥的處理,每一項都必須恰到好處,如果不是對自然規律有深刻的理解,對細微的事物有全面的認知,是做不到的。這大約是上古聖人所做的,後世的名醫們逐漸增加和完善。然而,上古的藥方,像是所謂的伊尹湯液論,已經無法見到。現在留存下來的,只有《傷寒論》的藥方最古老,《千金方》次之。後世賢人不斷增加和補充,到了今天就非常多了。公家編纂的《聖惠方》雖然全面,但過於繁瑣,私家編纂的雖然簡潔,但過於簡略。上面提到的觀道士陳子靖,天賦清明,勤奮好學,致力於醫學研究,尤其專注於收集和整理古今各家的藥方,然後去蕪存菁,取其精華,命名為《醫方大成》。

他所選取的藥方大多是經過試驗證明有效的,內容詳實而不繁雜,簡要而不簡略,實在是醫方中的極品,可以說是能與上古聖賢和後世名醫相媲美,弘揚濟世救人的功德啊。

(《艾氏如宜方》)二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如宜方》二卷,元朝艾元英撰寫。艾元英是東平人,生平事蹟不詳。這本書由三山的張志寧刊印。前面有兩篇序,一篇是至正乙未年林興祖所作,另一篇是至治癸亥年吳德昭所作。書中首先列出藥材炮製的總論,不過只有幾十種藥材,未免太過簡略。第一卷敘述各種病症,從中風到雜病,共有三十類。第二卷記載藥方,共有三百多個。

所謂的「如宜」,是指某種病症適合用某種湯劑,某種病症適合用某種丸散。它的理論是固定不變的,未免顯得固執而缺乏變化。焦氏的《經籍志》和高氏的《百川書志》都沒有收錄這本書。但是從它的版式來看,應該是元代在福建刊印的,並不是偽託之作。

根據記載,萬曆壬寅年,陳嘉猷重新刊印了這本書,並附上了他家傳的脈法,以及經過多次試驗證明有效的藥方,改名為《回生捷錄》。

(《王氏泰定養生主論》)醫藏目錄十六卷,現存。

自序中說道:我中陽居士隱居在清靜幽深的地方,將近二十年,用靜觀的方式觀察事物,看清了正氣與邪氣的消長。我看到那些因為錯誤的醫療而枉死的人,都是因為庸醫瞎治,不知道原因。因此,我澄心靜氣,隨興而寫,有時一天能寫幾千字,有時連續幾個月都寫不出一句話。中間議論時不避諱地指出那些損害生命的事情,藥方不在於多,而著重於記錄那些一定有效的。今年六月,我完全斷絕了人事,粗略地編成這本書,這只是一家之言,可能不夠完善。

因此,我揭示了佛道二教的奧妙,也引用了九流的餘緒。其中疏漏和錯誤的言辭,本來就不值得人們相信。我只是盡力而為,希望可以杜絕錯誤的醫療。那麼這本書對於世人來說,就像是驛站對於岔路一樣,它會告訴人們:這條路有虎狼出沒,那條路是平坦的大道。旅行的人會感嘆說:這是一條小路啊,那些匆匆忙忙來往的人,莫非都是在趕路嗎?那才是大道啊,趕路的人寥寥無幾,而我卻獨自前進嗎?或許有一天會遇到危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