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 (4)
卷七十 (4)
1. 方論(四十八)
實難出。較然可見。而聽庸醫。用尋常赤腫敷貼涼冷藥。以消散之。此藉寇兵也。源痛自咎。為人子不曉醫藥。致親疾危甚。荷神明扶佑於蒼茫間。問知艾力已危而獲安。顧何以報神明之德。唯詳具灸效。及以名醫所論。長者所教。體常治療。將養避忌之法。盡告後來。庶以推廣聖賢垂濟之意。
警發人子之用心。少謝母氏獨獲更生之幸云。壬午上元日穎昌史源序。
〔定齋居士五痔方〕宋志一卷,佚
〔宋氏(霖)丹毒備急方〕宋志三卷,佚
〔李氏(闕名)癰疽方〕宋志一卷,佚
〔亡名氏治發背惡瘡內補方〕宋志一卷,佚
〔亡名氏衛濟寶書〕宋志一卷,未見
陳振孫曰。衛濟寶書一卷。稱東軒居士。不著名氏。治癰疽方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衛濟寶書二卷。舊本題東軒居士撰。不著名氏。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列其目。為一卷。世間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尚有其文。並原序一篇。稱予家藏癰疽方論二十二篇。圖證悉具。可傳無窮。故記之曰家傳衛濟寶書。序中具述方論之所自來。
而復言恁文註解。片言隻字。皆不妄發云云。然則是書所載。本以經驗舊方。裒輯成帙。惟中間注語。乃東軒居士所增入耳。又別有董璉序一篇。紀其得此書於妻家汪氏始末。中有乾道紀年。知東軒居士尚當為孝宗以前人。特其姓名。終不可考。至徐文禮。不過校正刊行。而所作後序。
亦有舉諸家治法。集成一書之語。乃當時坊本。售名欺世之陋習。不足信也。其書首列論治諸條。皆設為問答之詞。原序以為傳之不老山高先生。其說頗荒誕不可稽。而剖晰精微。深中奧妙。實非有所師授者不能。其後臚列諸方。附以圖說。於藥物之修制。針灸之利害。抉摘無遺。
多後來醫流所未見。謹因其舊文。掇拾排比。析為上下二卷。著之於錄。以備醫家之一種。其乳癰軟癤二門。則別系之卷末。俾各從其類焉。
〔李氏(迅)集驗背疽方〕書錄解題一卷,未見
李迅序曰。耕當問農。識當問婢。業之貴乎專門。固也。苟得於口耳道聽。古人所不取。余自上世。本以儒術名家。取科第與鄉薦。代不乏人。今猶未艾於醫方。特寓意於其間。志在濟人而已。他無苟焉。其視徒廣於收方。每有所得。靳而不與人者。心實病之。凡士大夫家傳名方。
每喜於更相傳授。至於醫生術士。或有所長。賂以重賄。幸而得之,則必試而用之。心知其經驗有固。病來叩隨證贈方。一無吝色,行之無倦。繼志述事。今歷二世。獨背疽之疾。世醫以為奇疾。望風斂手。於是尤盡心焉。始則試之田夫野人。中則用之富家巨室。久而獻之貴官達官。
有如印券契鑰之驗。屢欲編集。以貽後人。愧非專門而止。茲因賢土大夫。適爾過聽。諄諄下問。欲廣其傳。乃退而敬嘆其存心之良。高出收方之士數百等。用是不敢固辭。取平昔所用經驗之方。從而編次。明辨其證候。詳論其顛末。與夫用藥之先後。修合之精粗。病者之調攝。
白話文:
實在很難痊癒。情況明明顯而易見,但卻聽信庸醫,使用尋常治療紅腫的敷貼或涼性藥物來消散它。這就像是藉助敵人來攻擊自己。回溯病痛的根源,都是自己的過錯,因為身為子女卻不懂醫藥,導致父母的疾病到了危急的地步。幸蒙神明在茫然之中保佑,得知艾灸的功效才得以平安。考慮到該如何報答神明的恩德,唯有詳細記錄艾灸的療效,以及名醫和長輩的教導,包括日常治療、調養和禁忌的方法,都告訴後人,藉此推廣聖賢救世濟人的心意。
以此提醒為人子女應盡的孝心,也略微感謝母親獨自獲得重生的幸運。壬午年上元日,穎昌史源撰寫此序。
《定齋居士五痔方》宋代志書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宋氏(霖)丹毒備急方》宋代志書記載有三卷,但已失傳。
《李氏(闕名)癰疽方》宋代志書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亡名氏治發背惡瘡內補方》宋代志書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亡名氏衛濟寶書》宋代志書記載有一卷,但未見流傳。
陳振孫說,《衛濟寶書》一卷,作者自稱東軒居士,沒有留下姓名,內容是治療癰疽的方劑。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衛濟寶書》二卷,舊版本題為東軒居士撰寫,沒有署名。陳振孫的《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都列有此書,記載為一卷。世間已經很久沒有流傳的版本,只有在《永樂大典》中還保存著它的內容,以及一篇原序,序中說他家藏有癰疽方論二十二篇,圖解完備,可以永久流傳,所以記錄為家傳《衛濟寶書》。序中詳細敘述了方論的由來。
並且說書中的文字註解,即使只言片語,也都不是隨便說說的。由此可知,這本書所記載的,本來就是經驗豐富的舊方,收集整理成冊,只有中間的註解,是東軒居士後來增加的。此外,還有一篇董璉的序,記錄了他從妻子家的汪氏那裡得到這本書的始末。序中有乾道年號,可以知道東軒居士應該是孝宗之前的人。只是他的姓名,終究無法考證。至於徐文禮,不過是校正刊印此書,他所作的後序中,也有提到收集各家的治療方法,集成一書的說法,這不過是當時坊間刊印書籍,為了賣個好價錢而欺騙世人的慣用伎倆,不足採信。這本書的開頭列出許多治療原則,都是用問答的方式呈現。原序認為這些內容是從不老山高先生那裡傳授來的,這種說法過於荒誕,無法考證。但書中的剖析精微,深入奧妙,確實不是沒有師承的人所能寫出來的。書的後面詳細列舉了各種藥方,並附上圖解,對於藥物的炮製方法,針灸的利弊,都解釋得非常清楚,很多是後來的醫生都沒有見過的。我謹遵照舊文,整理排列,分析成上下二卷,記錄下來,以備醫家參考。至於乳癰和軟癤這兩部分,則另外歸在書末,使其各自歸類。
《李氏(迅)集驗背疽方》書錄解題記載有一卷,但未見流傳。
李迅在序中說:「耕田要請教農夫,編織要請教女婢,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是專精。如果只是聽聽傳聞,道聽塗說,古人是不採取的。我從祖上開始,就以儒術聞名,考取科舉和鄉試的人,代代都有。現在仍然沒有停止研究醫方,將心意寄託於其中,志在救濟世人,沒有其他的想法。我看到那些收集藥方卻吝嗇不肯與人分享的人,心裡實在很痛恨。凡是士大夫家傳的名方,都喜歡互相傳授。至於醫生或術士,如果有所長處,就用重金賄賂,希望得到他們的藥方。一旦得到後,必定親自試用,心中知道它的確有效果。有病人來求助,就根據症狀贈送藥方,沒有一點吝嗇,從不懈怠。我繼承祖先的遺志,至今已經歷兩代。唯獨背疽這種疾病,世間醫生都認為是難治之症,聞之色變。因此我更加盡心研究。一開始先在農夫野人身上試驗,後來用到富家大戶,最後獻給達官貴人,效果就像印章和鑰匙一樣靈驗。我曾多次想將這些經驗編輯成書,以傳後人,但又慚愧自己不是專門的醫生而作罷。現在因為有賢達的大夫,聽說了我的經驗,諄諄詢問,希望將之廣泛流傳,我深受他們救世之心的感動,這比那些只知收集藥方的人高出百倍。因此不敢推辭,將我平時所用的經驗藥方,加以編次整理,詳細辨別各種症狀,詳述疾病的來龍去脈,以及用藥的先後順序,炮製的精粗,病人的調養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