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 (5)

1. 方論(四十八)

飲食居所之戒忌。靡所不載。自知鄙俚而繁贅。然以口授心傳之術。而寄於筆端。一或不詳且盡。因致錯誤。則性命所繫。陰譴之報。其誰屍之。故不恥而為之撰集。用藥之際。更宜讀思之。明辨之。宦遊四方。聞見益廣。續得名方。因風教告。以警不逮。豈特愚之素志。實君子聞善相告之意也。

慶元歲在柔兆執徐。律中大呂中浣日。遂江李迅嗣立書。(外科精要)

陳振孫曰。李氏集驗背疽方一卷。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條。其論議詳盡曲當。

四庫全書提要曰。集驗背疽方一卷。宋李迅撰。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理評事。以醫著名。此書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所集凡五十三條。其議論詳盡曲當。馬端臨經籍考。亦著於錄。而題作李逸撰。與書錄解題不合。今案此書。前有郭應祥序。亦云嗣立名迅。則通考誤也。

背疽為患至鉅。俗醫剽竊一二冊方。或妄施刀針。而於受病之源。發病之形。及夫用藥次第。節宣禁忌之所宜。俱置不講。後夭瘀者。十恆八九。今迅所撰。於集方之前。俱系以論說。凡診候之虛實。治療之節度。無不斟酌輕重。辨析毫芒。使讀者瞭如指掌。中如五香連翹湯。

內補十宣散。加料十全湯。加減八味丸。立效散之類。皆醇粹無疵。足稱良劑。至忍冬丸。與治乳癰發背神方。皆只金銀花一味。用藥易而收功多。於窮鄉僻壤。難以覓醫。或貧家無力服藥者。尤為有益。洵瘍科中之善本矣。讀從永樂大典中。採掇裒訂。仍為一卷。其麥飯石膏。

及神異膏二方。諸方中最神妙者。而永樂大典。乃偶佚之。令據蘇沈良方。及危亦林得效方補入。又赤水元珠。亦載有神異膏方。與得效方。稍有不同。今並列之。以備參考焉。

按查文獻通考。亦作李迅。其誤作李逸者。見於國史經籍志。提要說失考。

〔伍氏(起予)外科新書〕(舊作起子訛)宋志一卷,佚

鄒應龍序曰。大抵癰疽。發於背者。至危殆之疾也。多至不救者。夫豈皆命也哉。然有法可活。非膏塗末敷之能愈。初覺便從頭上作艾炷。宜泄蘊毒。使毒氣亟奪。而無內蝕之患。惟頭及頸則否。此更生法也。灼艾之外。則又有奇方存。起予平昔屢用屢效。實不敢私。以廣其傳。開禧丁卯十月旦日。江南西路提刑鄒應龍為之序跋。刊於章首。(外科精要)

〔亡名氏外科積要方〕佚

按上見於朱氏集驗方。

〔張氏(允蹈)外科保安要用方〕宋志五卷(書錄解題作三卷)佚

陳振孫曰。外科保安方三卷。知興化軍毫社張允蹈家藏方。龔參政茂良劉太史夙為之序跋。

〔亡名氏五發方論〕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五發方論一卷。不知名氏。亦吳晦父所錄。

〔李氏(世英)癰疽辨疑論〕二卷,存

白話文:

關於飲食和居住的禁忌,已經記載得非常詳盡了。我知道這些內容可能過於淺顯和繁瑣,但因為這些醫術是口頭傳授、心領神會的,現在要用文字記錄下來,如果稍有疏漏或不夠詳盡,導致錯誤,那可是關乎人命的大事,也會受到陰間的責罰,誰能承擔這樣的責任呢?因此,我毫不避諱地把它們整理出來。在使用藥物的時候,更應該仔細思考和辨別。我遊歷四方,見識廣闊,如果後續又獲得了有名的藥方,我會把它們公佈出來,以此來提醒那些還不夠精通醫術的人,這不僅是我一貫的心願,也是君子之間互相告知好事的道理。

慶元年間,歲次柔兆執徐,律曆中大呂的月中旬,由遂江李迅嗣立所書寫。(出自《外科精要》)

陳振孫說,李氏《集驗背疽方》共一卷,由泉州李迅嗣立撰寫,總共有五十二條。書中內容詳盡、論述恰當。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集驗背疽方》一卷,由宋代李迅撰寫,字嗣立,泉州人,曾任大理評事,以醫術聞名。這本書收錄於陳振孫的《書錄解題》,書中稱李迅所收集的藥方共有五十三條,其論述詳盡且恰當。馬端臨的《經籍考》也收錄了此書,但作者名稱為李逸,與《書錄解題》不符。現在根據這本書的內容,前面有郭應祥的序文,也提到嗣立名叫迅,因此可見《文獻通考》的記載是錯誤的。

背疽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民間醫生常常只是抄襲一兩個藥方,或者隨意使用刀針,卻不研究發病的原因、發病的症狀,以及用藥的順序、節制和禁忌等,導致病人夭折的案例,十個裡面有八九個。現在李迅所撰寫的這本書,在收錄藥方之前,都附有相關的論述,凡是診斷病情虛實、治療的步驟,都仔細斟酌輕重,分析細微之處,讓讀者一看就明白,使用起來非常順手。例如,書中的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加料十全湯、加減八味丸、立效散等藥方,都非常精純,沒有瑕疵,可以稱得上是良方。至於忍冬丸,以及治療乳癰、背部發瘡的神奇藥方,都只用金銀花這一味藥,用藥簡單卻療效顯著,對於那些偏遠地區難以尋醫問藥,或是貧窮人家無力負擔藥費的人來說,尤其有益。這本書確實是外科中的優良典範。我從《永樂大典》中蒐集並整理了這些內容,重新編訂成一卷。其中,麥飯石膏和神異膏這兩個藥方,是所有藥方中最為神奇有效的,但《永樂大典》卻遺漏了。現在根據蘇沈的《良方》和危亦林的《得效方》將其補入。此外,《赤水元珠》也記載有神異膏的藥方,與《得效方》稍有不同,現在一併列出,以供參考。

根據文獻《通考》的記載,作者也是李迅。將作者誤記為李逸的情況,出現在《國史經籍志》中,這點《提要》沒有考證清楚。

〔伍氏(起予)外科新書〕(舊稱起子是錯的)宋代志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鄒應龍在序言中說,大抵癰疽這種病,如果長在背部,就是非常危險的疾病,很多人因此喪命,難道都是命運嗎?其實是有方法可以救活的。不是光靠塗抹藥膏或敷藥粉就能治好的。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就應該在頭頂上做艾灸,來宣洩體內蘊藏的毒素,使毒氣快速排出,避免內部的侵蝕。只有頭部和頸部不適合艾灸。這是一種起死回生的方法。除了艾灸之外,還有一些奇特的藥方。起予平時多次使用這些藥方,都很有效果,因此不敢私藏,希望能廣泛傳播。開禧丁卯年十月,江南西路提刑鄒應龍為此作序並在書的開頭刊印。(出自《外科精要》)

〔亡名氏外科積要方〕已遺失

以上內容見於朱氏《集驗方》。

〔張氏(允蹈)外科保安要用方〕宋代志記載有五卷(《書錄解題》記載為三卷),已遺失。

陳振孫說,《外科保安方》共三卷,是興化軍毫社張允蹈家中所收藏的藥方。龔參政茂良和劉太史曾為此書作序。

〔亡名氏五發方論〕《書錄解題》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陳振孫說,《五發方論》共一卷,不知道作者姓名,也是吳晦父所記錄的。

〔李氏(世英)癰疽辨疑論〕共二卷,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