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八 (2)
卷四十八 (2)
1. 方論(二十六)
四庫全書提要曰。類證普濟本事方十卷。宋許叔微撰。叔微字知可。或曰揚州人。或曰昆陵人。惟曾敏行獨醒雜誌。作真州人。二人同時。當不誤也。紹興二年進士。醫家謂之許學士。宋代詞臣。率以學士為通稱。不知所歷何官也。是書載經驗諸方。兼記醫案。故以本事為名。
朱國禎湧幢小品。載叔微嘗獲鄉薦春闈。不利而歸。舟次平望。夢白衣人勤學醫。遂得盧扁之妙。凡有病者。診候與藥。不取其直。晚歲取平生已試之方。並記其事。實以為本事方。取本事詩之例以名之云云。即指此書。然考獨醒雜誌。叔微雖有夢見神人事。而學醫則在其前。
不知國禎何本也。叔微於診治之術。最為精詣。故姚寬西漢叢語。稱許叔微精於醫。載其論肺蟲上行一條。以為微論。其書屬詞簡雅。不諧於俗。故明以來。不甚傳布。此本從宋槧鈔出。其中凡丸字皆作圓。猶是漢張機傷寒論。金匱要略舊例也。國禎又記叔微所著。尚有擬傷寒歌三卷。
凡百篇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今皆未見傳本。疑其散佚矣。
〔類證普濟本事方後集〕十卷,存
〔亡名氏治病須知〕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不知名氏。專論外證。以用藥之次弟。為不能知脈者設也。
〔張氏(致遠)瘴論〕宋志二卷,佚
宋史本傳略曰。張致遠。字子猷。南劍州沙縣人。宣和三年。中進士第。宰相範宗尹薦其才召對。擢為樞密院計議官。建寇範汝為已降猶懷反側。而招安官謝向陸棠受賊賂。陰與之通。致遠謁告歸知其情。還白執政。請鋤其根蘗。於是捕向棠。及制置司屬官施宜生付獄。詔參知政事蓋庾。
為福州宣撫使討賊。韓世忠副之。闢致遠為隨軍機宜文字。賊平。除兩浙轉運判官。改廣東轉運判官。招撫劇盜曾袞等。賊眾悉降。紹興四年。以監察御史召。未至。除殿中侍御史。五年。除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尋復為戶部侍郎。除給事中。尋以老母丐外。以顯謨閣待制。
知台州。朝廷以海寇鄭廣未平。改知福州。六年八月。廣等降。致遠選留四百人。置營城外。余遣還業。復遣廣討他郡諸盜。數月悉平。八年正月。再召為給事中。出知廣州。尋以顯謨閣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致遠鯁亮有學識。歷臺省侍從。言論風旨。皆卓然可觀。
〔鄭氏(樵)鶴頂方〕宋志二十四卷,佚
鄭樵曰。五六年。為天文地理之學。為蟲魚草木之學。以蟲魚草木之所得者。作爾雅注。作詩名物志。作本草成書。作草木外類。以方書之所得者。作鶴頂方。作食鑑。作採治錄。作畏惡錄。(夾漈遺稿上皇帝書。)
〔溫氏(闕名)舍人方〕宋志一卷注曰。不知人。佚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提到,《類證普濟本事方》共十卷,是宋代許叔微所著。許叔微字知可,有人說是揚州人,也有人說是昆陵人。只有曾敏行的《獨醒雜誌》說是真州人,而曾敏行和許叔微是同時代的人,應該不會有誤。許叔微在宋朝紹興二年考中進士,醫家都稱他為許學士。宋代稱呼詞臣,常常以學士作為通稱,不清楚許叔微實際擔任過什麼官職。這本書記載了許多驗方,也記錄了醫案,因此取名為「本事」。
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許叔微曾參加鄉試和春季的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於是回家。途中在平望這個地方,夢見一位穿白衣的人勸他學醫,於是許叔微就得到了盧扁(古代名醫)的醫術精髓。凡是有人生病,許叔微都會替他們診斷開藥,但不收取費用。晚年,他將自己一生中試用過的有效方子,連同相關的案例都記錄下來,實際上就成了《本事方》,就像取用《本事詩》的例子的意思來命名,指的就是這本書。然而,根據《獨醒雜誌》記載,許叔微雖然有夢見神人的經歷,但學醫是在夢之前就開始的,不清楚朱國禎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
許叔微在診治疾病方面,醫術非常精湛,所以姚寬在《西漢叢語》中,稱讚許叔微精通醫術,並引用了他關於肺蟲上行的論述,認為是精闢的見解。許叔微的醫書用詞簡潔典雅,不落俗套,因此從明朝以來,流傳並不廣泛。這個版本是從宋代的刻本抄錄出來的,其中凡是「丸」字都寫作「圓」,仍然保留了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舊例。朱國禎還記載,許叔微寫的書還有《擬傷寒歌》三卷,還有《治法》一百篇共八十一篇,以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現在都已經看不見流傳的版本了,可能是散失了。
現在還存在的有《類證普濟本事方後集》十卷。
另外有一本佚失的書,《亡名氏治病須知》,書錄解題一卷。陳振孫說,不知道作者是誰,這本書專門討論外證,按照用藥的先後順序,是為了那些不懂得把脈的人而寫的。
還有一本佚失的書,《張氏(致遠)瘴論》,宋志記載有二卷。
《宋史》本傳簡略地記載,張致遠,字子猷,是南劍州沙縣人。在宣和三年考中進士。宰相範宗尹推薦他的才華,召見對答後,被提拔為樞密院計議官。當時,投降的盜賊範汝為仍然心懷不軌,而招安官謝向和陸棠卻收受賄賂,暗中與範汝為勾結。張致遠請假回家時得知了這些情況,返回後稟告朝廷,請求剷除這些禍患。於是,朝廷逮捕了謝向和陸棠,以及制置司屬官施宜生,將他們關入監獄。朝廷任命參知政事蓋庾為福州宣撫使去討伐盜賊,韓世忠擔任副使,張致遠被任命為隨軍機宜文字。平定盜賊後,張致遠被任命為兩浙轉運判官,後改任廣東轉運判官。他招撫了首領曾袞等劇盜,盜賊們全部投降。在紹興四年,張致遠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召回,但還沒到任,就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五年,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又進升為吏部侍郎,不久又回到戶部侍郎的位置。之後,他被任命為給事中,不久因為年邁的母親請求外調,被授予顯謨閣待制,擔任台州知州。朝廷因為海寇鄭廣沒有被平定,改任他為福州知州。六年八月,鄭廣等人投降,張致遠挑選留下了四百人,在城外駐紮,其餘的人遣散回家。他又派遣鄭廣去討伐其他郡的盜賊,幾個月後全部平定。在八年正月,張致遠再次被任命為給事中,出任廣州知州。不久,他以顯謨閣待制的身份退休。在十七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張致遠為人正直剛正,學識淵博,歷任台省要職,言論見解都非常傑出。
還有一本佚失的書,《鄭氏(樵)鶴頂方》,宋志記載有二十四卷。鄭樵說,他花了五六年研究天文地理、蟲魚草木之學。從研究蟲魚草木的心得寫成了《爾雅注》、《詩名物志》、《本草成書》、《草木外類》。從研究醫方的成果寫成了《鶴頂方》、《食鑑》、《採治錄》、《畏惡錄》。
還有一本佚失的書,《溫氏(闕名)舍人方》,宋志記載有一卷,註明不知道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