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八 (3)
卷四十八 (3)
1. 方論(二十六)
〔卓氏(伯融)妙濟方〕宋志一卷,佚
〔亡名氏備用方〕宋志二卷注曰。岳州守臣編。不著名氏。佚
〔吳氏(得夫)集驗方〕宋志七卷,佚
〔張氏(永)衛生家寶〕佚
紹興府志曰。張永。洛陽人。以醫術為翰林醫學。與太醫令李會通同時。先時會通治官中疾。用煎劑弗效。永議為散進之。即愈。詔擢會通為駐泊郎。會通奏功由於永。因同授駐泊郎。行八。人呼為八伯駐。扈從高宗南渡。因家餘姚。後登進士。積勞至禮部尚書。學士所著。衛生家寶。及小兒方。傳於世。子孫精醫者甚多。皆以駐泊為名。
〔王氏(俁)編類本草單方〕宋志三十五卷,佚
陳振孫曰。本草單方三十五卷。工部侍郎宛邱王俁碩父撰。取本草諸藥條下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陳造跋曰。一則專。多則雜。事物皆爾。況藥之用於病乎。予幼多疾。好窮藥性。嘗用香附子。用木賊。用露蜂房。皆一再驗。其法盡載本草書。人顧不熟讀之爾。思欲會蕞擷攬。以應須者。未暇也。不意此惠術有先之者。是書板在四明。予宰定海。首得之。列為三十五卷。
始於服餌。終於婦人小兒。雜療法亦備矣。然條分類別。一閱可見。益知異人世不乏。才賢有識。所在有之。裝校藏秘。不惟自衛。旁濟酬其夙心。而不假編集之勞。晏享此利。紹興辛亥十一月朔書。書之何。誌喜也。(江湖長翁集)
〔何氏(稱)經驗藥方〕宋志二卷,佚
陳振孫曰。何氏方二卷。太常博士括蒼何稱德楊撰。
〔洪氏(闕名)集驗方〕(醫藏目錄。作洪遵。澹寮方。作洪內翰邁。朱氏集驗方。作洪邁。)宋志五卷注曰。不知名。佚
陳振孫曰。集驗方二卷。鄱陽洪氏。
〔莫氏(伯盛)方〕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刑部郎中吳興莫伯盛致道刻博濟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藏經驗方。附於後。
〔李氏(朝正)備急總效方〕宋志四十卷,佚
陳振孫曰。備急總效方四十卷。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大抵皆單方也。
〔孫氏(紹遠)大衍方〕書錄解題十二卷,佚
陳振孫曰。朝散大夫孫紹遠稽仲撰。凡藥當豫備者。四十九種。故名大衍。所在易得者不與焉。諸方附於後。
〔錢氏(竽)海上方〕宋志一卷,佚
書錄解題曰。海上方一卷。不著名氏。括蒼刻本。館閣書目有此方。云。乾道中知處州錢竽編。
〔李氏(觀民)集效方〕宋志一卷,佚
陳振孫曰。集效方一卷。南康守李觀民集。
〔陳氏(言)依源指治〕六卷,佚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志六卷(按通行本。分作十八卷。)存
自序曰。余紹興辛巳。為葉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敘陰陽病脈證。次及所因之說。集註脈經。類分八十一門。方若干道。題曰依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書。欲托貴人刊行。未幾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復與友人湯致德遠慶德夫。論及醫事之要。無出三因。辨因之初。
白話文:
方論(二十六)
- 卓氏(伯融)妙濟方:宋朝文獻記載有一卷,但已失傳。
- 亡名氏備用方:宋朝文獻記載有兩卷,註明是岳州守臣編輯,但不知編者姓名,現已失傳。
- 吳氏(得夫)集驗方:宋朝文獻記載有七卷,但已失傳。
- 張氏(永)衛生家寶:已失傳。
- 紹興府志記載,張永是洛陽人,以醫術擔任翰林醫學官,與太醫令李會通是同時代的人。當時,李會通治療宮中疾病,用湯藥沒有效果,張永建議改用散劑,病就好了。皇帝下旨升遷李會通為駐泊郎,李會通上奏說功勞歸於張永,於是兩人一同被授為駐泊郎,在當時被稱為「八伯駐」。張永跟隨宋高宗南渡,之後定居於餘姚。後來考上進士,因勞績升至禮部尚書。張永所著的《衛生家寶》和小兒方流傳於世,其子孫中精通醫術的人也很多,都以「駐泊」為名。
- 王氏(俁)編類本草單方:宋朝文獻記載有三十五卷,已失傳。
- 陳振孫說,《本草單方》三十五卷,是工部侍郎宛邱王俁的父親所撰寫。他從本草藥材的條目下,選取單方,按照類別編纂,共收錄四千二百零六個方子。
- 陳造在跋文中說,專一和雜亂是事物普遍的現象,藥物應用於疾病也是如此。他從小多病,喜歡研究藥性,曾經使用香附子、木賊、露蜂房等藥,多次有效。這些方法都記載在本草書籍中,只是人們不熟悉。他想收集這些精華,以應對所需,但沒有時間。沒想到有人先做了這件事。這本書在四明刻印,他擔任定海的官員時首先得到此書,總共分為三十五卷。書的內容從服藥開始,到婦女、兒童的疾病結束,也包括各種雜療法。書中條理清晰,分類明確,一讀便可了解。由此可知世上不乏奇人,有才能、有見識的人也很多。他將書好好裝訂收藏起來,不僅自己使用,也希望能幫助他人,完成多年來的心願,不再需要自己編輯,就能享受它的便利。紹興辛亥年十一月初一書寫,以記錄他的喜悅。
- 何氏(稱)經驗藥方:宋朝文獻記載有兩卷,已失傳。
- 陳振孫說,《何氏方》兩卷,是太常博士括蒼何稱德楊所撰寫。
- 洪氏(闕名)集驗方:(醫藏目錄記載為洪遵,澹寮方記載為洪內翰邁,朱氏集驗方記載為洪邁)宋朝文獻記載有五卷,註明不知作者姓名,已失傳。
- 陳振孫說,《集驗方》兩卷,是鄱陽洪氏所著。
- 莫氏(伯盛)方:書錄解題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 陳振孫說,刑部郎中吳興莫伯盛將《博濟方》刻印於永嘉,並將他家傳的經驗方附在後面。
- 李氏(朝正)備急總效方:宋朝文獻記載有四十卷,已失傳。
- 陳振孫說,《備急總效方》四十卷,是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所撰寫。書中大多是單方。
- 孫氏(紹遠)大衍方:書錄解題記載有十二卷,已失傳。
- 陳振孫說,朝散大夫孫紹遠撰寫此書,書中羅列了四十九種應該預先準備的藥材,因此命名為《大衍方》。容易取得的藥材不在其中,各種藥方附在後面。
- 錢氏(竽)海上方:宋朝文獻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 書錄解題說,《海上方》一卷,作者不詳,是括蒼刻印的版本。館閣書目中有這本書,據說是乾道年間知處州錢竽編撰。
- 李氏(觀民)集效方:宋朝文獻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 陳振孫說,《集效方》一卷,是南康守李觀民所收集的。
- 陳氏(言)依源指治:有六卷,已失傳。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朝文獻記載有六卷(按通行版本,分為十八卷),現今仍有流傳。
- 作者在序言中說,他在紹興辛巳年,為表弟葉桷整理收集了六卷藥方,首先敘述陰陽病脈證,接著闡述病因學說。他收集了《脈經》的註解,將病證分為八十一門,收錄了許多藥方,命名為《依源指治》。葉桷在行朝得到此書,想託人刊行,但不久就去世了。後來,他在淳熙甲午年與朋友湯致德、遠慶德夫討論醫學要點,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三因」,所以辨別病因是首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