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八 (4)
卷四十八 (4)
1. 方論(二十六)
無逾脈息。遂舉脈經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以人迎候外因。氣口候內因。其不應人迎氣口。皆不內外因。儻識三因。病無餘蘊。故曰。醫事之要。無出此也。因編集應用諸方。類分一百八十門。得方一千五十餘道。題曰三因極一病源論粹。或曰。
現行醫方山積。便可指示。何用此為。殊不知晉漢所集。不識時宜。或詮次混淆。或附會雜糅。古文簡脫。章旨不明。俗書無經。性理乖誤。庸輩妄用。無驗有傷。不削繁蕪。罔知樞要。乃辨論前人所不了義。庶幾開古賢之蹊徑。為進學之帡幪。使夫見月忘指可也。於是乎書。
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
陳振孫曰。三因極一方六卷。括蒼陳言無擇撰。三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其說出金匱要略。其所述方論。往往皆古書也。
處州府志曰。陳言。字無擇。青田人。敏悟絕人。長於方脈。治病立效。有不可救者。則預告以期。晷刻無爽。作三因方論。研窮受病之源。用藥之等。醫者宗之。其徒王碩為簡易方。並三論行於世。
四庫全書提要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十八卷。宋陳言撰。言字無擇。莆田人。是書分別三因。歸於一治。其說出金匱要略。三因者。一曰內因。為七情。發自臟腑。形於肢體。一曰外因。為六淫。起於經絡。舍於臟腑。一曰不內外因。為飲食飢飽。叫呼傷氣。以及虎狼毒蟲。
金瘡壓溺之類。每類有論有方。文詞典雅。而理致簡核。非他家俚鄙冗雜之比。蘇軾傳聖散子方。葉夢得避暑錄話。極論其謬。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言亦指其通治傷寒諸證之非。而獨謂其方為寒疫所不廢。可謂持平。吳澄集。有易簡歸一序。稱近代醫方。惟陳無擇議論。最有根柢。
而其藥不驗。嚴子禮剽取其論。而附以平日所用經驗之藥。則兼美矣。是嚴氏濟生方。其源出於此書也。宋史者錄六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此本分為十八卷。蓋何鉅所分。第二卷中。太醫習業一條。有五經二十一史之說。非南宋人所應見。然證以諸家所引。實為原書。其詞氣亦非近代所及。
疑明代傳錄此書者。不學亡術。但聞有二十一史之說。遂妄改古書。不及核其時代也。
按侍醫河野君(通)所藏宋槧三因方。亦為十八卷。則知非後人所分。陳振孫以無擇自序。有紹興中集方六卷之語。誤與是書相混。宋志遂承其謬也。宋本及通行本。太醫習業條。作五經諸史。不載二十一史之語。
〔王氏(碩)易簡方〕宋志一卷,佚
自序曰。醫言神聖工巧尚矣。然有可傳者。有不可傳者。就其可傳者言之。其略則當先診脈。次參以病。然後知為何證。始可施以治法。古人所謂脈病證治四者是也。假如頭疼發熱。人總謂之感冒。不知其脈浮盛。其病惡風自汗。其證則曰傷風。治法當用桂枝。若其脈緊盛。
白話文:
診斷疾病不能超越脈象的範疇。因此,《脈經》中說:「關前一寸,是人體生命的主宰,左手脈稱為人迎脈,右手脈稱為氣口脈。」這是因為人迎脈可以診察外在因素引起的疾病,氣口脈可以診察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果脈象不符合人迎脈或氣口脈的特徵,就表示疾病既不是外在因素引起,也不是內在因素引起。如果能夠了解這三種因素,疾病就沒有遺漏,所以說,醫學的要旨,沒有超出這個範圍。因此,我編輯了許多常用的藥方,按照不同的病症分類,共分成一百八十門,收集了一千零五十多個藥方,題名為《三因極一病源論粹》。
有人說:「現在的醫方已經堆積如山,隨手可得,何必還要這本書?」但他們不知道,晉代和漢代收集的醫方,不一定適合現在的情況。有的醫書次序混亂,有的雜亂無章,有的古文簡略,難以理解,有的民間醫書沒有經典依據,性理知識錯誤,庸醫亂用,不但沒有療效,反而會傷害身體。我刪除了繁雜的內容,把握了醫學的關鍵,辨明了前人沒有解釋清楚的地方,希望可以開闢一條學習古人醫學的途徑,讓後學者有所依循,就像人們看到月亮時不要執著於指示月亮的手指一樣。因此,我寫了這本書。
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
陳振孫說:《三因極一方》共六卷,是括蒼陳言無擇所著。書中所說的「三因」,指的是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這些觀點出自《金匱要略》。書中所述的方劑和理論,大多來自古籍。
處州府志記載:陳言,字無擇,是青田人,天資聰穎,擅長醫學,治療疾病效果顯著。對於無法醫治的病人,他會預先告知死亡日期,從未有誤。他寫了《三因方論》,深入研究疾病的根源和用藥的方法,醫者都奉為圭臬。他的學生王碩寫了《簡易方》,與《三論》一起在世上流傳。
《四庫全書提要》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共十八卷,是宋代陳言所著。陳言,字無擇,是莆田人。這本書區分了「三因」,最後歸於一種治療方法。這種說法來自《金匱要略》。所謂「三因」,一是內因,指的是七情所傷,從臟腑發出,表現在肢體上;二是外因,指的是六淫之邪,從經絡進入,留滯在臟腑;三是不內外因,指的是飲食不節、飢飽失常、大聲呼叫損傷氣機,以及被虎狼毒蟲咬傷、金瘡外傷、溺水等情況。每一類都有論述和藥方,文字典雅,理路清晰簡潔,不是其他醫書那樣粗俗繁雜。蘇軾的《傳聖散子方》和葉夢得的《避暑錄話》都批評這個藥方的錯誤,但沒有說清楚錯在哪裡。陳言也指出了用此方治療各種傷寒的錯誤,但認為此方對治療寒疫還是有用的,可謂持平之論。吳澄的《易簡歸一序》稱讚近代醫學,只有陳無擇的理論最有根據。
但是他的藥方效果不佳,嚴子禮借鑒了他的理論,並附上了自己平日使用的有效藥方,就變得完美了。嚴氏的《濟生方》的來源就是這本書。宋史記載此書為六卷,陳振孫的《書錄解題》也說六卷。現在的版本分為十八卷,可能是何鉅所分。第二卷中提到「太醫習業」一條,有「五經二十一史」的說法,這不像是南宋人應該知道的。但是根據各家的引用,這確實是原書的內容。而且文辭氣勢也不是後人所能達到的。
懷疑是明代抄錄這本書的人,不學無術,只聽說有「二十一史」的說法,就擅自修改了古籍,卻沒有考證時代背景。
據說侍醫河野君所藏的宋版《三因方》也是十八卷,由此可見不是後人所分。陳振孫根據無擇自序中「紹興中集方六卷」的話,錯誤地將它與這本書混淆了,宋史也承襲了他的錯誤。宋本和通行本中,「太醫習業」一條都寫的是「五經諸史」,沒有提到「二十一史」。
〔王氏(碩)易簡方〕,宋志記載有一卷,現已失傳。
自序說:醫學說神聖巧妙,已經很久了。但有些可以傳授,有些不可以傳授。就可傳授的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先診脈,然後參照病情,才能知道是什麼病證,才能對症下藥。古人所說的「脈、病、證、治」四個方面就是這個道理。例如,頭痛發熱,人們都認為是感冒,卻不知道如果脈象浮盛,病人怕風、自汗,這屬於傷風,應該用桂枝來治療。如果脈象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