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八 (5)
卷四十八 (5)
1. 方論(二十六)
其病惡寒無汗。其證曰傷寒。治法當用麻黃。或二證交攻。則兩藥兼用。儻脈之不察。證之莫辨。投傷寒以桂枝。投傷風以麻黃。用藥一誤。禍不旋踵。又況六淫外感。七情內賊。停寒蘊熱。痰飲積氣。交互為患。證候多端。亦有證同而病異。證異而病同者。尤難概舉。若欲分析門類。
明別是非。的用何藥。誰不願此。奈何素不知脈。況自古方論。已不可勝紀。寧能不惑於治法之眾。將必至於嘗試而後已。用藥顛錯。諸證蜂起。殆有甚於桂枝麻黃之誤。古語有之。看方三年。無病可治。治病三年。無藥可療。正謂是也。故莫若從事於簡要。今取常用之方。
凡一劑。而可以外候兼用者。詳著其義於篇。庶幾一見而知。縱病有相類。而證或不同。亦可均以治療。假如中風。昏不知人。四肢不收。六脈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當是之時。脈亦難別。徒具諸方。何者為對。加之有中寒。中暑。中濕。中氣。痰厥。飲厥之類。
證大不同。而外候則一。急欲求其要領,則皆由內蓄痰涎。因有所中。發而為病。總治之法。無過下氣豁痰。可解緩急。氣下痰消。其人必蘇。自余雜病。以類而求。其稍輕者。對方施治。自可獲愈。或未全安。亦可藉此以俟招醫。若夫城郭縣鎮。煙火相望。眾醫所聚。百藥所備。
尚可訪問。其或不然。津塗修阻。寧無急難。倉皇鬥揍。即可辦集。今取方三十首。各有增損。備㕮咀生料三十品。及市肆常貨丸藥一十種。凡倉猝之病。易療之疾。靡不悉具。惟虛損癲癇勞瘵癥瘕渴利等患。既難亟愈。不復更錄。是書之作。蓋自大丞相葛公始辭國政。歸休里第。
命碩以常所驗治方。抄其劑量。大概以備緩急之須。碩自惟麼麼不學。辱丞相知遇。不敢辭也。已而士夫間。頗亦知之。不以其膚淺。而訪問者踵至。遂因已編類者。揭其綱目。更加辨析於其間。其略亦粗備矣。儻或可採。敢不與衛生家之共之。承節郎新瘥。監臨安府富陽縣酒稅務王碩述。
陳振孫曰。易簡方一卷。永嘉王碩德膚撰。增損方三十首。㕮咀藥三十品。市肆常貨丸子藥十種。以為倉卒應用之備。其書盛行於世。
劉辰翁曰。自易簡方行。而四大方廢。下至三因百一諸藏方廢。至局方亦廢。亦猶中庸大學顯。而諸傳義廢。至詩書易春秋俱廢。故易簡方者。近世名醫之藪也。四書者。吾儒之易簡方也。(須溪記鈔濟庵記)
楊士瀛曰。易簡方論。前後活人。不知其幾。近世之士。類以春秋之法繩之。曰。易簡繩愆。曰增廣易簡。曰續易簡。借古人之盛名。以自伸其臆說。籲。王氏何負於人哉。余謂易簡方論。後學指南。四時治要。議論似之。自有人心權度存焉耳。況王氏晚年劑量。更定者不一。日月薄蝕。何損於明。若夫索瘢洗垢。矯而過焉。或者公論之所不予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怕冷而且沒有汗,這種情況就是傷寒。治療方法應該使用麻黃。如果同時有這兩種症狀,就要兩種藥一起使用。但如果把脈不仔細,辨別不出病症,把傷寒當作是傷風,用桂枝來治療;把傷風當作是傷寒,用麻黃來治療,一旦用錯藥,很快就會出問題。何況外感六淫邪氣,內有七情擾動,加上體內停滯的寒氣蘊積成熱,痰液和氣滯積聚,各種問題交錯出現,病症千變萬化。有些情況是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同,有些是症狀不同但病因相同,很難一一列舉。如果想要仔細分析歸類,搞清楚病症,明確用藥,誰不希望這樣呢?但是大多數人不懂得把脈,而且自古以來的醫學理論就已經非常繁雜,難以完全掌握,怎麼可能不在眾多治療方法中感到迷惑呢?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不斷嘗試,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用藥錯誤,各種病症就會接連出現,情況可能比用錯桂枝和麻黃還要嚴重。古人說:「看藥方三年,也治不好病;治病三年,沒有藥能治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不如從簡要的方法入手。現在我選取一些常用的方劑,凡是一次用藥可以同時治療多種症狀的,都會詳細說明,讓大家一看就明白。即使有些疾病症狀相似,但病因可能不同,也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治療。比如中風,昏迷不省人事,四肢無力,六脈沉伏;也有脈搏快速有力,摸起來洪大的,這種情況下,很難準確判斷脈象。即使有許多藥方,也不知道哪個對症。再加上有中寒、中暑、中濕、中氣、痰厥、飲厥等不同情況,病症差異很大,但外在表現卻可能相同。如果要找出治療的關鍵,其實都是因為體內積存了痰涎,因為某種原因發病。總的治療原則是降氣化痰,就能緩解病情,氣順了,痰消了,病人自然就會醒過來。其他雜病,可以依照類似的情況來判斷治療。稍微輕微的病,對症下藥就能痊癒。即使不能完全康復,也可以藉此等待醫生到來。如果是在城鎮鄉村,人們聚居的地方,醫生眾多,藥物齊全,可以去詢問。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道路崎嶇難行,遇到緊急情況該怎麼辦?臨時抱佛腳也能解決問題。現在我選取了三十個藥方,都有增減修改,準備了三十種可以自己煎煮的藥材,以及十種市面上常見的成藥。凡是倉促發病,容易治療的疾病,都已經齊備。只有像是虛損、癲癇、癆瘵、癥瘕、消渴等難以立即治癒的疾病,就不再收錄。這本書的寫作,是因為前丞相葛公在辭官回鄉休養時,命令我把平常驗證有效的藥方,抄錄下來,並註明劑量,以備不時之需。我自認為學識淺薄,但承蒙丞相的賞識,不敢推辭。後來,一些士大夫也聽說了此事,並沒有因為內容淺顯而有所輕視,反而不斷來詢問。我便把已經編好的內容加以整理,列出綱目,並加以解釋說明,大致上也算完備了。如果這些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我也很樂意與大家分享。承節郎、新病痊癒的監臨安府富陽縣酒稅務王碩撰寫。
陳振孫說:這本《易簡方》共一卷,是永嘉人王碩德膚所撰寫。書中增減修改的藥方共三十首,煎煮的藥材三十種,市面上常見的成藥十種,用來應對緊急情況。這本書在當時非常盛行。
劉辰翁說:自從《易簡方》流行後,其他的醫方,像是四大方、三因百一、諸藏方,甚至連局方都被廢棄了,就像《中庸》、《大學》盛行後,其他的經書,像是《詩》、《書》、《易》、《春秋》也都被廢棄了。所以《易簡方》是近代名醫的匯集之處,就像《四書》是我們儒家學說的入門之書一樣。(須溪記錄,濟庵記錄)
楊士瀛說:《易簡方》救活了許多人,數不清有多少。近世的學者,卻用春秋時期的做法來約束它,說《易簡方》簡略有缺失,還有人增補內容,或者續寫《易簡方》,藉著古人的名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唉!王氏有什麼對不起他們的地方呢?我認為《易簡方》是指引後學的指南,和《四時治要》的議論相似,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況且王氏晚年還不斷修改藥方的劑量,就像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偶爾會被遮蔽一樣,不會影響它們的光明。如果有人過分挑剔,吹毛求疵,相信大家是不會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