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八 (1)
卷四十八 (1)
1. 卷四十八
2. 方論(二十六)
〔許氏(叔微)普濟本事方〕宋志十二卷,存
自序曰。醫之道大矣。可以養生。可以全身。可以盡年。可以利天下與來世。是非淺識者所能為也。苟精此道者。通神明奪造化。擅回生起死之功。則精神之運。必有默相於冥冥之中者。豈可謂之藝與技術為等耶。竊疑上古之時。如岐伯輔黃帝。伊尹相商王。皆有方書。以瘳民瘼。
殆及後世。周有和緩。秦有扁鵲。漢有倉公。魏有華佗。宋有徐文伯。唐有孫思邈。又皆神奇出人意表。背望踵躡。代不乏人。自茲以往。其妙不傳。間有能者。僅可一二數。何古人精巧如是。而今人之不逮也。予嘗思之。古人以此救人。故天畀其道。使普惠含靈。後人以此射利。
故天嗇其術。而不輕畀予。無足疑者。餘年十一。連遭家禍。父以時疫。母以氣中。百日之間。並失怙恃。痛念里無良醫。束手待盡。及長成人。刻意方書。誓欲以救物為心。杳冥之中。似有所警。年運而往。今逼桑榆。謾集已試之方。及所得新意。錄以傳遠,題為普濟本事方。
孟啟有本事詩。楊元素有本事典。皆有當時事實。庶幾觀者見其曲折也。余既以救物為心。予而不求其報。則是方也。焉得不與眾共之。
孝忠跋曰。上許知可本事方。並目錄制度。共十二卷。是書一方一論。切病證。而用之蠲疴起死。有非常之功。如言氣厥不可作中風候。益腎用滋潤之藥。五蟲能殺人。及區別腸風臟毒蟲痔不同。皆所以破後人之疑誤。至於論說傷寒兩卷。尤發明仲景指意。善用之者。如以是論扣是鎖。
一一契合。無毫釐差。山陽範應德先生蓋知可高弟。深得其法。孝忠童稚。嘗從授書。見其切脈用藥。不與今醫者相似。家叔與之遊。此方所從發也,後刊板武昌。苦無善本。以正訛謬。及歸老⿱艹隶山。意頗闕然。因孝忠侍見。屢及之。欲更定而不可。歲且一紀。孝忠來宦夷陵。
有蜀人劉奇者。老於醫。砭艾尤工。誦經絡如流水。遂相與許證甚悉。又從鄂渚劉君邦佐參考焉。問其所未知。釋其所可疑。於是為備制度炮炙。各疏其下。方證腧穴。有而未具者。附益之。凡六十有一。又校定字畫。增者二百二十有四。減者六。乙者七。正其誤者。三百三十有四。
鋟木家塾。於以成叔父之志。夫許氏之本心。冤其親之隕於醫。發憤此書。濟世而不求其報。用意到。故無一不可用者。後之人。絡脈證侯之不分。新陳寒涼之無別。精粗畢用。炮製非法。而於書有疑焉。是不可與言也。淳熙乙巳五月旦日。孝忠讀書。
陳振孫曰。本事方十卷。維揚許叔微知可撰。紹興三年進士。第六人。以藥餌陰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晚歲取平生已試驗之方。並記其事實。以為此書。取本事詩詞之例以名之。
白話文:
[許氏(叔微)普濟本事方]這本書,宋朝時列為志書十二卷,內容從作者的自序開始:
作者說:「醫學的道理非常深奧廣大,可以用來養生,可以保全生命,可以盡享天年,可以造福天下與後世。這不是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如果能精通醫道,就能夠通曉天地運行的奧秘,掌握造化生命的權柄,擁有起死回生的能力,這樣的人,在精神的運作上,必然會得到冥冥之中的神助。醫學怎麼能和一般的技藝或技術相提並論呢?我私下認為,上古時代,像岐伯輔佐黃帝,伊尹輔佐商王,他們都有醫學著作,用來治療人民的疾病。
到了後世,周朝有和緩,秦朝有扁鵲,漢朝有倉公,魏朝有華佗,宋朝有徐文伯,唐朝有孫思邈,他們都擁有神奇的醫術,超乎常人想像。他們一個接一個,世代都有這樣傑出的人才出現。自那之後,醫術的精妙之處逐漸失傳,偶爾有能掌握其中奧秘的人,也只有一兩個而已。為什麼古人的醫術如此精巧,而今人卻遠遠不及呢?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古人將醫術用來救人,所以上天賦予他們精深的醫道,讓他們能普遍地造福世人。而後人將醫術用來謀取私利,所以上天吝嗇醫術,不輕易傳給他們。這點是無可懷疑的。我十一歲時,家中連遭變故,父親因為時疫過世,母親則因為氣病去世,百日之內,我失去了雙親。我痛心當時鄉里沒有好醫生,只能眼睜睜地等著家人病逝。長大成人後,我致力於研究醫學書籍,立志要以救助世人為己任。冥冥之中,似乎有股力量在提醒我。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我已步入晚年,於是將自己曾經試驗有效的藥方,以及新領悟到的醫理,整理記錄下來,希望能流傳後世,所以將書命名為《普濟本事方》。
孟啟有《本事詩》,楊元素有《本事典》,這些書都記載了當時的真實事件,希望讀者能從中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我既然以救助世人為己任,施予而不求回報,那麼這些藥方就應該與大家共享。
孝忠在跋文中寫道:「許知可的《本事方》,連同目錄和編排制度,總共有十二卷。這本書一個藥方搭配一篇論述,都切合病症,使用後都能夠治癒疾病、起死回生,具有非凡的功效。例如,書中提到氣厥不能當作中風來治療,強調補腎要用滋潤的藥物,還指出五種寄生蟲能夠致人於死,並區分腸風、臟毒和蟲痔的不同,這些都能夠破解後世醫家的疑惑和誤解。至於論述傷寒的兩卷,更是闡明了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善於運用的人,就像用對的鑰匙開對的鎖一樣,藥方和病症能夠完全契合,絲毫不差。山陽的範應德先生是許知可的高徒,深得他的醫學真傳。我童年時曾經跟隨他學習醫術,看到他診脈用藥的方法,和現在的醫生很不一樣。我的叔父曾經與他交往,這本書的醫方就是從那時開始傳出的。後來在武昌刊印,但是苦於沒有好的版本,可以校正其中的錯誤。等我年老歸隱山林時,對此感到有些遺憾。因為孝忠侍奉在側,我多次提到這件事,想要重新校訂,卻又力不從心。時間又過了一紀(十二年),孝忠來到夷陵當官。
有個蜀人名叫劉奇,他在醫學方面經驗豐富,尤其擅長針灸。他背誦經絡就像流水一樣順暢,於是我和他相互印證,了解得更加詳細。我又從鄂渚的劉君邦佐那裡參考,向他請教我所不了解的地方,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們完善了藥材的炮製方法,分別在每一條下方加以說明。藥方、病症和穴位,凡是原書中沒有寫清楚的,我們都補充進去,總共有六十一條。我們又校正了書中的文字,新增了二百二十四個字,刪除了六個字,修改了七個字,校正了錯誤三百三十四處。
將書稿交付木匠雕刻,在自家學堂刊印,以此完成我叔父的遺願。許氏的本意,是痛心親人因庸醫而喪命,因此發憤撰寫此書,想要救濟世人而不求回報。他的用心周到,所以書中的藥方沒有一個不可用的。後世的人,如果不能區分經絡和病症,不能辨別新病和舊病,寒症和熱症,不論藥材的精細還是粗糙都一股腦地使用,炮製藥材的方法又不符合要求,進而對這本書產生懷疑,那真是沒什麼好說的了。淳熙乙巳年五月一日,孝忠寫下這段讀書心得。」
陳振孫說:「《本事方》共有十卷,是維揚人許叔微(字知可)所撰寫。他在紹興三年考中進士,名列第六。他因為以藥物濟世的陰德,而在夢中得到啟示,這件事記載在《夷堅志》中。晚年,他將自己平生試驗有效的藥方,並記錄下發生的真實情況,編寫成這本書,取『本事詩』的例子來為書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