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九 (8)
卷十九 (8)
1. 診法(三)
〔陳氏(治)視診近纂〕二卷,存
〔黃氏(韞兮)脈確〕一卷,存
黃韞兮曰。脈理作為歌。便誦習也。其以浮沉至數。及不以浮沉至數辨者。各從其類。欲其易分別也。浮沉等脈。即用浮沉等字之韻。欲其不混淆也。脈之應病。以內經為主。內經未詳者。以脈經補之。脈經未詳者。以歷代明醫之說補之。欲其簡而該也。有是脈。即有主是病之由。
復逐句箋釋於其下。欲明且暢也。較前人脈賦脈詩。頗有勝處。有志醫學者。由此入門。雖曰捷徑,實為正路矣。
〔舒氏(詔)辨脈篇〕一卷,存
自序曰。昔人云。脈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可言傳者。跡象也。中有神理。必意會而心悟之。非言辭之所可達。此其欺我也。悟得到。便說得出。說不出者。必其悟不到者也。豈非其說之誕乎。蓋仲景教人望聞問切。以臨證不易之法也。望者。望其顏色氣色。以察形體之榮瘁。
聞者。聞其語言聲息。以審內氣之盛衰。復問其病起於何時。得於何因。所見之證。屬於何經。或兼見何經之證。於是再問其平日有何舊病與否。其本氣宜寒宜熱。則病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確有所據矣。而後切其脈以驗證。不過再加詳慎之意。並非盡得其證於脈息之中。
倘脈證不符。猶必舍脈而從證。可見重在證。不重在脈。故以切為獨後。彼不諳仲景之法者。藉脈理之說。文其陋而欺於世也。至於望聞問三字。不得其傳。而病之六經陰陽表裡。懵然不識。求其不殺人者。幾希矣。且即以二十七脈言之。於中不無缺略。取義命名。亦有舛謬。
譬如芤脈中空。謂其狀若芤蔥。曷若以離中虛狀之。革脈浮大。中候沉候皆不見。謂其狀若鼓皮。曷若以艮覆碗狀之。牢脈浮大。浮候中候皆不見。謂其脈象牢堅。曷若以震仰盂狀之。凡此豈非其取義之不精。命名之不當乎。又常有中候獨見。而浮沉皆不見。狀若坎中滿者。
有浮候不見。而中候沉候並見。狀若兌上缺者。有見於中候浮候。而沉候不見。狀若巽下斷者。脈訣無此名目。豈非缺略乎。今皆不之較。第以人皆言脈。予亦毋庸不言。特不易言者。不欲以玄渺而無據者誤人也。茲將二十七脈之跡象。逐一分疏。而復辨之以理。於中以浮沉遲數四者為綱。
諸脈乃各從其類。列於其下。俾學者瞭然於心。即可暢然達之於口也。並將奇經八脈。妊娠諸診。概為摘入。以備查考。至於主病。但以浮沉遲數。有力無力。驗其表裡寒熱虛實而已。尚有不盡然者。而況其餘乎。茲皆不錄。大清乾隆四年己未。子月長至日。進賢舒詔馳遠自識。
〔沈氏(金鰲)脈象統類〕一卷,存
沈金鰲曰。人之有病。七情所感。六淫所侵。重則臟受。輕則腑受。深則經受。淺則膚受。象現於脈。脈診於指。人與人異。指與肉隔。氣有長短。質有清濁。且陰陽殊其稟。寒熱虛實互其發。而欲於三指之下。頃刻之間。臟腑畢現。洞幽徹微。不有犀照。何能毫釐不差。因著脈象統類一卷。諸脈主病詩一卷。(俞瑅尊生序)
白話文:
診法(三)
- 《陳氏(治)視診近纂》 二卷,尚存。
- 《黃氏(韞兮)脈確》 一卷,尚存。
黃韞兮說:我把脈理編成歌訣,方便大家背誦學習。其中,對於用浮、沉、遲、數來分辨的脈象,以及不用這些來分辨的脈象,都各自歸類,目的是為了讓它們容易區分。像浮、沉這些脈象,就用與浮、沉等字同韻的字來形容,目的是為了不讓它們混淆。脈象所對應的疾病,主要以《內經》為依據,《內經》沒有詳細說明的,就用《脈經》來補充。《脈經》也沒有詳細說明的,就用歷代名醫的說法來補充,目的是為了簡潔而又全面。有這種脈象,就一定有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
我還逐句地加以註解,目的是為了讓它明白又通暢。比起前人的脈賦和脈詩,我認為這本有許多勝過的地方。有志於學習醫學的人,從這本書入門,雖然可以說是走了捷徑,但實際上卻是走上了正路。
- 《舒氏(詔)辨脈篇》 一卷,尚存。
作者在序言中說:以前的人說,脈象只能靠意會,不能用言語傳達。能用言語傳達的,只是脈的表象,其中有奧妙的道理,必須要靠自己意會和領悟,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這種說法其實是騙人的,真正領悟到,就能夠說得出來,說不出來的,一定是沒有領悟到。難道這種說法不是很荒謬嗎?仲景教人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診斷疾病,這是臨證不可或缺的方法。所謂「望」,是觀察病人的臉色和氣色,來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所謂「聞」,是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和呼吸聲,來了解內在氣的盛衰。還要問病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生病的,因為什麼原因得病,出現的症狀屬於哪條經脈,或者兼有哪條經脈的症狀。還要問他平時有沒有什麼舊病,本身的體質是偏寒還是偏熱。這樣一來,疾病的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就都有了確鑿的依據。然後才切脈來驗證,不過是為了更加謹慎而已,並不是所有的病證都能從脈象中得知。
如果脈象和證候不符合,仍然必須捨棄脈象而以證候為準,可見診斷的重點在於證候,而不是脈象,所以才把切脈放在最後。那些不熟悉仲景診斷方法的人,只憑藉脈理的說法來掩飾自己的淺薄,欺騙世人。至於望、聞、問這三種方法,如果沒有掌握其中的要領,對於疾病的六經、陰陽、表裡就茫然不知,想不誤殺病人也很難了。而且,就連常用的二十七種脈象來說,其中也有不少遺漏,取義和命名方面也有錯誤。
例如,芤脈中間是空的,說它像蔥管一樣,為什麼不用它中間空虛的狀態來形容呢?革脈浮大,中間和沉取都摸不到,說它像鼓皮一樣,為什麼不用碗倒扣過來的形狀來形容呢?牢脈浮大,浮取和中取都摸不到,說它像牢固堅硬,為什麼不用碗口朝上的樣子來形容呢?凡此種種,難道不是取義不精確,命名不恰當嗎?而且,常常有只有中取才能摸到,而浮取和沉取都摸不到的,形狀像中間滿實的坎卦;有浮取摸不到,而中取和沉取都能摸到的,形狀像上面缺口的兌卦;有浮取和中取能摸到,而沉取摸不到的,形狀像下面斷開的巽卦。脈訣中沒有這些脈象的名稱,難道不是有所遺漏嗎?我現在不和他們計較這些。只是因為大家都談論脈象,我也不能不談。只是有些不容易說清楚的,不希望用玄妙而沒有根據的說法來誤導他人。我現在把二十七種脈象的表象逐一詳細地分析,並且用道理來辨別它們。其中以浮、沉、遲、數這四種脈象為綱領,其餘的脈象都各自歸類,列在它們的下面,讓學習的人能夠清楚地了解,並且能夠流暢地表達出來。同時,我還把奇經八脈和妊娠診斷等內容都摘錄進來,以備查閱。至於脈象所代表的疾病,只要根據浮、沉、遲、數,以及是否有力來判斷表裡、寒熱、虛實就可以了。還有一些沒辦法完全確定的情況,更何況其它的呢?這些我都不再記錄。大清乾隆四年己未年,子月冬至日,進賢舒詔馳遠親筆記錄。
- 《沈氏(金鰲)脈象統類》 一卷,尚存。
沈金鰲說: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或者受到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嚴重的,就會侵犯到臟腑;輕微的,就會侵犯到六腑;深入的,就會影響到經絡;淺表的,就會影響到皮膚。這些情況都會在脈象上顯現出來,而脈象又通過手指來診斷。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手指和皮膚之間又隔著肉。氣的長短不一,質的清濁也有區別,而且陰陽的稟賦不同,寒熱虛實的變化也各不相同。想要在三指之下,在短時間內,就將臟腑的狀況完全顯現出來,洞察幽微,不差毫釐,如果沒有犀利的觀察力,怎麼可能做到呢?所以我撰寫了《脈象統類》一卷,以及《諸脈主病詩》一卷。(俞瑅尊生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