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三 (8)
卷三十三 (8)
1. 方論(十一)
疑似參差。猶豫進退。而無更新之道。或亂投湯劑。或袖手侍斃者有之。故經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也哉,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於須臾。
視身之盡。不暇計日。仁者鑑此。豈不痛歟。此之謂也。蓋其不忍人之心。所不能已也。於是僭不自揆。搜輯仲景傷寒大要之法。而為之主。傍取諸書。鉤其玄者附益之。非敢別為議義。互相牴牾也。薈萃鱗集。目之曰傷寒蘊要全書。每一過目。輒見舛遺。遂至四年。三複讎正。
以鋟諸梓。不敢自謂已至。而傳之將來。大概欲其古今端緒同歸。以便省覽而已。管見如斯。庸俟賢哲君子。改而正諸。庶俾後之為醫者。皆知有所取法云。弘治乙丑仲春上巳。太醫院院判錢塘吳綬序。
凡例曰。是書。本素問之說。則稱內經曰也。本以傷寒論之說者。稱經曰也。本於諸書之說者。則引具諸書之名。中間亦有語句不便者。則隱而不發。以成一書之便焉。一首錄內經五運六氣之法者。此為醫家之先要也。若不知天道歲氣之理。而欲語治傷寒者。如無目夜行。復臨深池。
危哉。一經絡不可不知。凡傷寒必識病在何經為主。其陰陽冷熱。不得而明也。若不識經絡。如涉海問津。茫若望洋而已。一察色。凡至病人之所。必先察其面色。觀其精神動靜語言何如。然後切脈。參詳而斷吉凶也。一切脈。以浮中沉三法為主。蓋傷寒之脈。不可與雜病同日而語。
曰。所以只取傷寒脈法。雜病不取也。一審證。凡看傷寒。必審病人日數。與夫曾服何藥。病因從何而得。目今大小便所去何如。俱問也。一傷寒正名。自有六經傳變為病者。是其溫病時疫等證。各有本條。宜詳辨而治之。
汪琥曰。傷寒蘊要。明太醫院判錢塘吳綬集書凡四卷。其第一卷。首敘或問運氣察色驗舌辨脈。及六經傳變藥性制方煎服之法。第二卷。辨傷寒溫熱合病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溫疫中暍中暑霍亂痙證痰證傷食虛煩腳氣。皆有方治。後論傷寒。則曰大頭例。發斑例。
發黃例。又發狂心下滿咳喘悸等。共二十三例。第三卷。辨三陽經熱。標本不同。則曰表證發熱例。表證惡寒例。汗不徹汗後例。至譫語鄭聲懊憹。共三十六例。第四卷。辨陰陽二證例。又陽證似陰。陰證似陽。至婦人小兒傷寒。共五十一例。末後復繼之以用針之法。大抵此書雖勝於陶氏六書。
止以便俗學。尋例檢方。初不知仲景論為傷寒根本。捨本逐末。求之多歧。是雖終身治傷寒。而未悟其理。吾恐其療雖多。而誤治者亦不少。是亦聾瞽來學者也。
白話文:
病情時好時壞,讓人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如何治療,也沒有新的治療方法。有些人可能會胡亂用藥,有些人則會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所以古籍上說:「陰氣旺盛,陽氣虛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死;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死。」虛弱和強盛的治療方法完全相反,吉凶的轉機就像影子一樣緊密相隨,難道可以輕易對待嗎?又說:「服用桂枝湯後,如果體內陽氣過盛就會死亡;服用承氣湯後,如果體內陰氣過盛也會死亡。」生死只在一瞬間,診斷疾病要仔細觀察,不能耽擱時間。有仁愛之心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難道不會感到痛心嗎?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
實在是因為我不忍心看到病人受苦,所以才不自量力,蒐集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重要方法作為主軸,並參考其他醫書,把深奧的理論加以補充,並非要另立新說,與前人的理論互相衝突。我將這些資料彙集成冊,命名為《傷寒蘊要全書》。每次閱讀,總會發現有錯漏之處,因此花了四年時間,多次校對訂正,才敢付梓刊行。我不敢自誇已經做到完美,只是希望能將此書傳給後人,讓古今醫學的理論能歸於一統,方便學者閱讀。我的見識淺薄,希望有賢明有智慧的君子能加以改正,讓後世的醫生都知道要學習的準則。弘治乙丑年仲春上巳,太醫院院判錢塘吳綬寫序。
本書的凡例說明:本書的內容,如果源自《素問》的理論,就稱為「內經曰」;如果源自《傷寒論》的理論,就稱為「經曰」;如果源自其他醫書的理論,就註明該醫書的名稱。書中有些語句不方便表達的,就省略不寫,以便全書的完整性。第一部分收錄了《內經》五運六氣的理論,這是醫生必須先了解的知識,如果不懂得天道歲氣的道理,就想治療傷寒,就像瞎子在夜晚行走,又面臨深淵一樣危險。
經絡是一定要了解的,凡是傷寒病,必須先知道病在哪條經絡,才能了解病情的陰陽寒熱,如果不懂經絡,就像在海上問路一樣茫然。觀察氣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到病人家中,一定要先觀察病人的臉色,看他的精神狀態、動作和言語如何,然後再切脈,綜合判斷吉凶。切脈以浮、中、沉三法為主,因為傷寒的脈象不能和雜病相提並論,所以只取傷寒的脈法,而不取雜病的脈法。審問病況,看傷寒病必須了解病人發病的天數,以及服用過什麼藥,病因是什麼,大小便的情況如何,都要一一詢問。傷寒有六經傳變的規律,而溫病、時疫等病症則各有自己的規律,要詳細辨別後才能對症下藥。
汪琥說:「《傷寒蘊要》是明朝太醫院院判錢塘吳綬所編撰的,共四卷。第一卷首先敘述了關於運氣、觀察氣色、診斷舌象、辨別脈象以及六經傳變、藥性、製劑、煎服等方法。第二卷辨析了傷寒、溫熱、合病、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溫疫、中暑、霍亂、痙證、痰證、傷食、虛煩、腳氣等病症,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後面論述傷寒,則提到大頭、發斑、發黃等二十三種病例,以及發狂、心下滿、咳嗽、氣喘、心悸等症狀。第三卷辨析了三陽經的熱證,病在表裡的不同,並列出表證發熱、表證惡寒、汗不出、汗後等三十六種病例,以及譫語、鄭聲、懊憹等症狀。第四卷辨析了陰陽二證,以及陽證似陰、陰證似陽等情況,並提到婦女、小孩的傷寒,共五十一種病例,最後還講述了針灸的方法。總體來說,這本書雖然比陶氏的《六書》好,但也只是方便一般人查找病例和藥方,他們不知道張仲景的《傷寒論》才是傷寒病的根本,這種捨本逐末的作法,只會讓治療方法變得雜亂,即使終身研究傷寒,也無法領悟其中的道理。我擔心他們用藥雖多,卻會造成許多誤治,這些人就像聾子瞎子一樣學習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