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六 (14)
卷二十六 (14)
1. 方論(四)
〔史氏(闇然)傷寒論注〕十四卷,未見
汪琥曰。史氏傷寒論注。明越人史闇然百弢氏著。書凡十四卷。其第一卷。先平脈法。第二卷。辨脈法。第三卷。太陽病。第四卷。陽明少陽病。第五卷。太陰少陰病。第六卷。厥陰病。第七卷。痙濕暍霍亂。以至於瘥後等病。而復集陰陽毒百合狐惑等證。名曰補遺。第八卷。
乃次傷寒例。第九卷。辨汗吐下可不可。第十卷。辨外感內傷。及食積痰等。十二證。與傷寒異。第十一卷。則載仲景原論中。桂枝湯等。九十一方。第十二卷。則採金匱升麻鱉甲湯等。二十二方補之。第十三卷。則採局方治四時感冒。如香蘇飲等十一首。附以補方八首。第十四卷。
則採劉河間治夏月感冒方六首。其大旨以仲景叔和原論。如言脈處。則曰驚愧脈。曰相乘脈。曰殘賊災怪等脈。如辨證處。則曰太陽本證。曰傳經。曰春溫。曰愈期。曰壞證。曰合病。曰並病。曰衄。曰冒。曰喘。曰吐等。各就本文。而標出之。其治春溫灼熱。則採活人書。
知母乾葛湯。葳蕤湯以主治。此為可取之處。又其注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節。則引陶節庵云。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內怯欲近衣。此為大誤之極。間有順文隨釋處。毫無明暢之論。所集原方。但宗成氏舊注。所採新方。皆依陶氏槌法。此徒尊仲景虛名。
實不知仲景奧義。輕言注書。空遺世誚。
〔盧氏(之頤)傷寒金鎞疏鈔〕未見
按上見於道古堂集名醫盧之頤傳。
白話文:
方論(四)
《史氏(闇然)傷寒論注》共十四卷,目前未見此書。
汪琥說:《史氏傷寒論注》是明朝越人史闇然(號百弢氏)所著,全書共十四卷。第一卷講述平脈的方法,第二卷講辨別脈象的方法,第三卷講述太陽病的內容,第四卷講述陽明病和少陽病的內容,第五卷講述太陰病和少陰病的內容,第六卷講述厥陰病的內容,第七卷講述痙病、濕病、中暑、霍亂等病,以及病癒後等各種疾病,還收集了陰陽毒、百合病、狐惑病等證候,並將其命名為「補遺」。第八卷則是關於傷寒例的說明。第九卷辨別了汗、吐、下等治療方法是否適宜。第十卷辨別了外感和內傷,以及飲食積滯、痰飲等十二種與傷寒不同的病症。第十一卷收錄了張仲景《傷寒論》原文中的桂枝湯等九十一個方劑。第十二卷則補充了《金匱要略》中的升麻鱉甲湯等二十二個方劑。第十三卷則採錄了《局方》中治療四季感冒的方劑,如香蘇飲等十一首,並附上八個補益方劑。第十四卷採錄了劉河間治療夏季感冒的六個方劑。
總體來說,史氏是以張仲景和王叔和的原論為基礎,例如談到脈象時,他會提及驚悸脈、相乘脈、殘賊災怪等脈象;在辨證方面,則會標明太陽病本證、傳經、春溫、癒期、壞證、合病、並病、衄、冒、喘、吐等各種情況,並在原文中加以標示。對於治療春溫高熱,則採用《活人書》中的知母乾葛湯和葳蕤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這點是可取的。
然而,史氏在注釋病人身體發熱反而想靠近衣物保暖時,引用陶節庵的說法,認為是虛弱體質寒涼的人感受邪氣而發熱,邪熱浮淺,不能壓制體內的寒氣,所以身體內虛反而想靠近衣物。這種說法是極大的錯誤。書中有些地方只是順著原文解釋,沒有明確深入的論述。所收集的原本方劑,大多沿用成氏的舊注,所採納的新方劑,也都是依照陶氏的方法。這樣做只是徒有尊崇張仲景的虛名,實際上並不了解張仲景的深奧含義。如此輕率地注釋醫書,只是白白留下讓後人嘲笑的把柄。
《盧氏(之頤)傷寒金鎞疏鈔》目前未見此書。
根據《道古堂集》中名醫盧之頤的傳記記載,有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