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1)

1. 卷二十七

2. 方論(五)

〔喻氏(昌)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四卷,存

自序略曰。嘗慨仲景傷寒論一書。天苞地符。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雜以後人知見。反為塵飯土羹。莫適於用。茲特以自然之理。引伸觸類。闡發神明。重開生面。讀之快然。覺無餘憾。至春溫一證。別闢手眼。引內經為例。曲暢厥旨。究不敢於仲景論外。旁溢一辭。後有作者。

庶不為冥索旁趨。得以隨施輒效。端有望焉。窮源千仞。進求靈素難經甲乙諸書。文義浩渺。難以精研。用是參究仲景金匱之遺。分門析類。定為雜證法律十卷。覃思九載。擬議以通玄奧。俾觀者爽然心目。合之傷寒論。可為濟川之舟楫。烹魚之釜鬵。少塞吾生一日之責。即使貽譏於識者。

所不辭也。夫人患無性靈。不患無理道。世患無理道。不患無知我。古君子執理不阿。乘道不枉。名山國門。庶幾一遇。氣求聲應。今昔一揆。是編聊引其端。等諸爝火。俟夫圓通上智。出其光華。於以昭徹玄微。與黃岐仲景而合轍。昌也糠粃在前。有榮施矣。時順治戊子歲。

孟夏月。西昌喻昌嘉言甫識。

汪琥曰。傷寒尚論篇。清順治初西昌喻昌嘉言甫著。書凡五卷。首卷尚論張仲景傷寒大意。及叔和編次。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失。又駁正序例。及論春溫。並駁正溫瘧等證。四變之妄。其第一卷,分太陽三篇。以風傷衛之證為上篇。寒傷營之證為中篇。風寒兩傷之證為下篇。第二卷。

分陽明三篇、以邪入太陽陽明為上篇。正陽陽明為中篇。少陽陽明為下篇。第三卷。止少陽全篇。而附以合併病壞病痰病。第四卷。三陰篇。太陰止一全篇。少陰則分前後二篇。以直中之證為前篇。傳經之證為後篇。厥陰止一全篇。復附以過經不解。瘥後勞復。陰陽易病。其書實本方氏條辨之注。

而復加發明。著成此編。但其以太陽篇。病如桂枝證。頭不痛云云。此為胸有寒。是痰。復以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之真寒。亦是痰。遂於壞病之後。復增一痰病。殊悖於理。又少陰既分寒熱二證。而太陰厥陰。獨無寒熱二證之分。又云。陰陽易外。男子無女勞復。皆於理有未妥。

至其顛倒仲景原論中撰次。不待言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尚論篇八卷。國朝喻昌撰。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禎中。以選貢入都。卒無所就。往來靖安間。後又寓常熟。所至皆以醫術著名。是書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其文過繁難舉。世稱尚論篇。省文也。首為尚論大意一篇。謂張仲景著卒病傷寒論十六卷。

其卒病論六卷。已不可復睹。即傷寒論十卷。亦劫火之餘。僅得之口授。其篇目前後差錯。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為校正。晉太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共二十二篇。今世所傳。乃直秘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己所詮註。(案成無已。乃金人。

白話文:

[方論(五)]

喻昌的《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這本書,共有四卷,在自序中大概是這樣說的:我常常感嘆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書,內容如同天地法則一般,是各種治療方法和方劑的根本。但後人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反而讓這本書變得像粗糙的食物一樣,難以使用。因此,我特別用自然的道理,引申發揮,闡明其奧妙,希望能重新開創新的局面。讀完這本書,會感到十分暢快,沒有任何遺憾。尤其在春溫這個疾病上,我另外開闢了新的觀點,引用《內經》的例子,詳細闡述其中的道理。但我絕對不敢在張仲景的理論之外,多說一句廢話。希望後來的學者,不要盲目摸索,能夠依照本書的內容,隨時應用就有效。

我希望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源,因此進一步研究了《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經》等醫學著作,但這些書的文字內容太過廣泛,難以精通。所以,我參考研究了張仲景《金匱要略》的內容,將各種疾病分類歸納,制定了雜病治療法則十卷。經過九年的深入思考,希望能解釋其中的奧秘,讓讀者能對病情一目了然。將這本書與《傷寒論》結合起來,就能成為渡河的船隻和烹煮食物的器具,至少能讓我盡到一天的責任。即使因此被有識之士批評,我也不會推辭。人不用擔心沒有天賦,而是擔心沒有道理。世人擔心沒有道理,而不是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古代君子堅持真理,不偏袒;遵循正道,不歪曲。如果能在名山或國家的大門得到賞識,就像聲音與回聲一樣,古今都是一樣的道理。這本書的寫作只是拋磚引玉,像小火把一樣,希望能有圓融通達的上等智慧之人,發揚光大,闡明醫學的奧秘,與黃帝、岐伯和張仲景的醫學匯合。我喻昌就像是丟棄在前的粗糠,但也能帶來些許榮耀。時間是順治戊子年(西元1648年)的初夏,西昌的喻昌寫下這段話。

汪琥說:《傷寒尚論篇》是清朝順治初年,西昌喻昌所著。這本書共有五卷。第一卷討論了張仲景《傷寒論》的大意,以及王叔和編排、林億和成無己校注的錯誤,還駁正了原書的序例,並討論了春溫病,以及駁正溫瘧等疾病的錯誤分類。第一卷將太陽病分為三篇,以風邪傷衛的病證為上篇,寒邪傷營的病證為中篇,風寒兩傷的病證為下篇。第二卷將陽明病分為三篇,以邪氣從太陽進入陽明為上篇,正陽陽明病為中篇,少陽進入陽明病為下篇。第三卷專論少陽病,並附上合併病、壞病和痰病。第四卷論三陰病,太陰病只有一篇,少陰病則分為前後兩篇,以直接中病的為前篇,傳經而來的病為後篇,厥陰病只有一篇,並附上過經不解、病癒後勞累復發、陰陽易等疾病。這本書實際上是以方氏《條辨》的註釋為基礎,再加以發揮而成。但書中提到,太陽病的病證,如果出現類似桂枝證,頭不痛等等症狀,是因為胸中有寒,是痰造成的。如果病人有寒,再次發汗,胃中寒冷的真寒,也是痰引起的。因此在壞病之後,又增加了一個痰病,這實在是不合道理。此外,少陰病既然分為寒熱兩種病證,而太陰病和厥陰病,卻沒有寒熱之分。還有,書中說陰陽易病,男子沒有因勞累而復發的,這些都與道理不合。至於書中顛倒了張仲景原論的編排次序,就更不用說了。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尚論篇》共有八卷,是清朝喻昌所著。喻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禎年間,被選為貢生進入京城,但沒有得到任何官職,於是在靖安一帶往來,後來又居住在常熟。他無論到哪裡,都以醫術聞名。這本書本來的名稱是《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因為文字太過繁雜,所以世人稱之為《尚論篇》,是省略後的名稱。書中首先有一篇《尚論大意》,說張仲景寫了《卒病傷寒論》十六卷,其中六卷已經遺失,無法再見到。而僅存的十卷《傷寒論》,也是經過戰亂後,只能通過口頭傳述而保留下來的,其篇章的順序有錯亂。幸好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和一百一十三個方劑的名稱,可以作為校正的依據。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將書編輯成二十二篇。現在流傳於世的,是經過直秘閣林億校正,以及宋朝人成無己註解的版本(按:成無己是金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