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2)

1. 方論(五)

此言宋人。誤。謹附訂於此。)二家過於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後經。以叔和緯翼之詞。混編為仲景之書。如一卷之平脈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馴。反首列之。則其為校正詮註。乃仲景之不幸也。程德齋因之作傷寒鈐。既多不經。王履又以傷寒例居前。六經病次之。類傷寒病又次之。

至若雜病雜脈。與傷寒無預者。皆略去。定為二百八十三法。亦無足取。惟方有執作傷寒條辨。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經之旨。太陽三篇。改叔和之舊。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尤為卓識。而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於是重定此書。以冬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為主病之大綱。

四序之中。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傷寒六經之中。以太陽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蓋諸家所注。至昌而始變其例矣。次為辨叔和編次之失一篇。次為辨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失一篇。次為駁正王叔和序例一篇。皆不入卷數。其於傷寒論原文。

則六經各自為篇。而合病並病壞病痰病四類。附三陽經末。以過經不解。瘥後勞復病陰陽易病三類。附三陰經末。每經文各冠以大意。綱舉目張。頗有條理。故醫家稱善本。原書自為八卷。乾隆癸未建昌陳氏併為四卷。而別刻昌尚論後篇四卷。首論溫證。次合論。次真中。次小兒。

次會講。次問答。次六經諸方。共成八卷。為喻氏完書焉。考康熙甲寅。順天林起龍。重刻方有執之書。以昌此書附後。各於評點。極論昌之所注。全出於剽竊方氏。醜詞毒罵。無所不加。夫儒者著書。尚相祖述。醫家融會舊論。何可遽非。況起龍所評。方氏則有言皆是。喻氏則落筆皆非。

亦未免先存成見。有意吹毛。殆門戶之見。別有所取。未可遽為定論。故今仍與方氏之書。並著錄焉。

〔喻氏(昌)傷寒尚論後編〕四卷,未見

〔傷寒抉疑〕一卷,存

徐彬跋曰。先業師初以問答見授。余甚珍之。梓以供同好。不知即新安程云來先生戊子年問答也。越二十八年。己卯秋竟於無意中相遇。悉此淵源。發明之功大。會合之緣奇。特補記以志快。

〔徐氏(彬)傷寒圖說〕一卷,存

陳師錫小引曰。傷寒獨起太陽。而逆傳雜證。則又不傳經而變氣。其義誠微。於是涉略者。患在學疏識淺。望洋難明。專家者。患在拘守成方。忽略不講。即有好學者。見行脈布氣。傳經不傳經。或逆或順。種種不一。患在多歧滋惑。今仲景原文。得喻先生尚論。前人精詣畢露。

仲景原方。得忠兄發明。後學機興勃然。而又貫以三圖。前此三患。庶其免乎。千年絕學。爰復興矣。

〔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一卷,存

凡例曰。原證原方。成注及參考並列。實為全書。如邇來張卿子先生傷寒論。業已家弦戶誦。然予專刻方論。欲如醫方考之例。俾究心傷寒者。參閱特易。無浩瀚之煩耳。一余初意本欲各列仲景原證於本方之前。緣一方有數用者。或可通用者。不便專列。且是役原為喻先生傷寒尚論。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講述後人如何理解、詮釋和編纂《傷寒論》的過程,其中包含了一些爭議和不同的觀點。

文章批評宋朝人過度尊崇王叔和,反而將王叔和的一些附會之詞,例如《平脈法》和《序例》等,誤認為是張仲景的原作,並將這些內容放在《傷寒論》的最前面,認為這是對張仲景原意的誤解和損害。程德齋和王履也犯了類似的錯誤,將傷寒的分類排序搞亂,甚至略去了一些與傷寒無關的雜病。

方有執的《傷寒條辨》則做出了較好的修正,他刪除了王叔和的序例,恢復了張仲景的原意,並將傷寒的病症分為風寒傷營衛等不同的情況來討論,非常有見地。但他仍然沒有完全理解張仲景的立論宗旨。

喻昌重新整理了《傷寒論》,以冬天傷寒、春天傷溫、夏秋傷暑作為主病的大綱,並以冬月傷寒、太陽經傷寒為重點,又將太陽經的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等情況加以區分,認為這是各家註解中開始變革的標誌。喻昌還辨析了王叔和編次、林億成無己校注的錯誤,並駁正了王叔和的序例。在篇章的編排上,他將六經各自成篇,並將合病、並病、壞病、痰病等病症放在三陽經的末尾,而將過經不解、瘥後勞復、病陰陽易等病症放在三陰經的末尾。每篇都冠以大意,使得整本書有條理,因此被醫家稱讚為善本。原書八卷,在乾隆年間被陳氏合併為四卷,而將喻昌的《傷寒尚論後編》單獨刻印為四卷,內容包括溫證、合論、真中、小兒、會講、問答和六經諸方,補完了喻昌的著作。

作者提到康熙年間林起龍重新刻印方有執的書,並將喻昌的著作附在後面,同時批判喻昌的注解完全是抄襲方有執的,並加以惡毒的謾罵。作者認為這種做法不妥,因為儒者著書也有互相借鑑的情況,況且林起龍的批判明顯帶有個人偏見。因此,作者還是將方有執和喻昌的著作一併收錄。

接著提到了幾本書,包括喻昌的《傷寒尚論後編》(四卷,未見)、《傷寒抉疑》(一卷,存),以及徐彬的《傷寒圖說》(一卷,存)和《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一卷,存)。《傷寒抉疑》是徐彬的老師的問答錄,他將其刊印出來,並且意外發現此問答錄其實是程云來的著作。《傷寒圖說》和《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是徐彬對《傷寒論》的理解,他認為,傷寒病起於太陽,而其逆傳雜證則與經絡無關,這種變化是非常微妙的。他認為後學者學習《傷寒論》容易犯的錯誤在於:學識淺薄、拘泥成規、或對經絡傳變感到困惑。他認為喻昌的著作和其自己的發明可以幫助後學者克服這些問題,並復興這門千年絕學。另外《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則強調對原證、原方、成注及參考並列,方便學者參閱。他原本想把張仲景的原文列在藥方之前,但考慮到一藥多用,就沒有這樣做。此書原是為了喻昌的《傷寒尚論》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