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13)

1. 方論(四)

練兵海上。疏留中。因引疾歸。京察降調。家居久之。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肯堂好讀書。著述甚富。雅工書法。以其尤精醫理。故又附見方伎傳中。又方伎傳曰。王肯堂。字宇泰。金壇人。萬曆中舉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以京察貶官。終福建參政。

肯堂博極群書。兼通醫學。所著證治準繩。為醫家所宗。

汪琥曰。傷寒證治準繩。明金壇王肯堂宇泰甫輯。書凡八帖。首列序例入門。辨證內外傷。及類傷寒辨。其第一帙。則以傷寒總例居前。總例者。乃敘四時傷寒傳變。及汗吐下法。又愈解死證。陰陽表裡。傷寒雜病。類證雜論。察色要略。第二帙。則以太陽例居前。而以發熱惡寒惡風頭痛等證附之。

第三帙。則以陽明病居前。而以不大便不得臥自汗潮熱譫語等證附之。又少陽病口苦咽乾往來寒熱等證。亦並附焉。其第四帙。先列三陰總綸。太陰病。則附以腹滿痛等證。少陰病。則附以但欲寐口燥咽乾等證。厥陰病。則附以氣上衝心等證。第五帙。則言合併病。又汗吐下後不解。

喘而短氣等證。第六帙。則繼以小便利不利等證。復附以狐惑百合兩感證。第七帙。則言勞食復瘥後等證。又言四時傷寒不同。溫暑瘧痙等證。後附以婦人小兒傷寒。第八帙。則辨脈法藥性。其書悉因婁氏綱目之義。而以仲景方論為主。後賢續法附之。傷寒之書。至此可為詳且盡矣。

但惜其纂注大略。及諸方之義。不能明暢。又其云發熱惡寒頭痛等證。諸經皆有。何得限定附之一經之中。於余不能無遺憾矣。

〔趙氏(開美)集註傷寒論〕十卷,存

凡例曰。仲景之書。精入無倫。非善讀者。未免滯於語下。諸家論述。各有發明。而聊攝成氏引經析義。尤稱詳洽。雖牴牾附會。間或時有。然諸家莫能勝之。初學不能捨此索途也。悉依舊本。不敢去取。一諸家善發仲景之義者。無過南陽。外此如叔維潛善潔古安常東垣丹溪安道。

近代如三陽宇泰諸君子。單詞片語。雖不盡拘長沙轍跡。實深得長沙精義。急為採入。以補六經未發之旨也。一是書。仲景自序。原為十六卷。至叔和次為三十六卷。今坊本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兩為一十卷。僅次遺方。先後詳略。非復仲景叔和之舊矣。今依辨平脈法為一卷。

自傷寒大例。及六經次第。不復妄有詮次。止以先後勻適為六卷。其遺方併入論集。便於簡閱。大抵因三陽王氏義例云。

按是書所採。成氏註解之外。凡二十有二家。輯嘏頗為詳博。若沈亮宸王文祿唐不岩張卿子說。世從不見別為採載者。考沈名晉垣。張名遂辰。同錢塘人。王字世廉。號沂陽生。海鹽人。著有醫先一卷。其事履並見縣誌。特唐不岩一人。未詳里貫。想亦系明季人。蓋開美輯書之時。各為參訂者。故附入其說也。

白話文:

王肯堂曾參與海上練兵,因病辭官返鄉,後因京城官吏考核被降職。在家閒居許久,經吏部侍郎楊時喬推薦,補任南京行人司副,最終官至福建參政。王肯堂喜好讀書,著作豐富,擅長書法。因為他尤其精通醫理,所以也被列入《方伎傳》中。《方伎傳》中又提到,王肯堂,字宇泰,是金壇人。明朝萬曆年間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官檢討,因京城官吏考核被貶官,最終官至福建參政。

王肯堂廣泛閱讀各類書籍,也通曉醫學,他所著的《證治準繩》被醫家奉為圭臬。

汪琥說,《傷寒證治準繩》是由明朝金壇人王肯堂所編輯,全書共八卷。第一卷首先列出序例入門,辨別內外傷,以及類似傷寒的辨證。第一部分以傷寒總論開頭,內容敘述四時傷寒的傳變,以及汗吐下等治療方法,還有如何判斷痊癒、好轉與死亡的病徵,以及陰陽表裡、傷寒雜病、類證雜論、察色要領。第二部分以太陽病為首,附帶發熱、惡寒、惡風、頭痛等病症。

第三部分以陽明病為首,附帶不大便、無法入睡、自汗、潮熱、胡言亂語等病症,以及少陽病的口苦、咽乾、寒熱往來等病症也一併附上。第四部分先列出三陰病總論,太陰病附帶腹滿痛等病症,少陰病附帶只想睡覺、口燥咽乾等病症,厥陰病附帶氣上衝心等病症。第五部分說明合併病,以及汗、吐、下等治療方法後病情仍未緩解、出現喘氣短促等病症。第六部分接著說明小便不利等病症,並附上狐惑病、百合病、兩感病。第七部分說明勞累、飲食復發等病症,以及四時傷寒的不同,還有溫病、暑病、瘧疾、痙攣等病症,後面附帶婦女、兒童的傷寒病症。第八部分辨別脈象、藥性。此書完全依循婁氏《綱目》的宗旨,並以張仲景的方論為主,附加上後人的續補之法。關於傷寒的書籍,到這裡可以說是詳盡完備了。

只可惜他編纂的注釋過於簡略,對許多方劑的意義沒有解釋清楚。另外,他說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各經都有可能出現,怎麼能限定只附屬於某一經中呢?這讓我感到有些遺憾。

《趙氏(開美)集註傷寒論》共十卷,現存。

凡例中說,張仲景的著作精深奧妙,不是善於讀書的人,難免會被文字所困。各家對此都有論述,各有發明。其中成氏的引經據典、分析條理尤其詳細周全,雖有矛盾牽強附會之處,但其他各家都比不上。初學者不能捨棄此書而另尋他途。所以完全按照原來的版本,不敢隨意刪改。各家闡發張仲景著作精義的,沒有超過南陽(指張仲景),此外如叔維、潛善、潔古、安常、東垣、丹溪、安道,近代如三陽、宇泰(即王肯堂)等諸位先生,他們的片言隻語,雖不完全拘泥於張仲景的理論,但實際上都深刻領會了張仲景的精髓。所以將他們的論述儘快收錄進來,用以補充六經未闡明的旨意。這本書,張仲景的原序,原本是十六卷,到叔和改為三十六卷,現今坊間的版本僅有十卷,而第七卷、第八卷又合為一卷,變成十卷。其中遺漏方劑,先後順序詳略也不再是張仲景和叔和的原樣了。現在依照辨平脈法為一卷。

從傷寒大例,以及六經順序,不再隨意增加詮釋和次第,只是按照先後順序整理為六卷,將遺漏的方劑併入論集,方便查閱。大致是根據三陽王氏的義例。

總結來說,這本書所採用的,除了成氏的注釋之外,還參考了其他二十二家的說法,輯錄內容非常詳盡。像沈亮宸、王文祿、唐不岩、張卿子等人的說法,世人從未見過被其他書籍收錄。經考證,沈晉垣、張遂辰都是錢塘人,王世廉,號沂陽生,是海鹽人,著有《醫先》一卷,這些事蹟都見於縣誌。只有唐不岩一人的籍貫不詳,推測也可能是明末人士。大概是趙開美輯書時,各位都曾參與校訂,所以將他們的論述一併附錄進來。